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haierge

    人生的載體是物質、能量、資訊,本質上都是時空。生物學上這個人是死的,那個屍體是他的屍體,但他的複製體可以繼承他的社會身份。


    這跟永生根本不搭邊。複製體可以節約在社會里出現一個足以接替那個人的工作的人需要的重新教育與實踐的一大筆經費與時間,但在倫理上有諸多問題尚待人類社會的發展。

  • 2 # 元元Cy

    “對教育來說,修養是教育的載體,人格是教育的風帆”,如何理解?

    從廣義上來說,教育泛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規劃、管理教育活動的方向和目標、傳遞資訊的內容和方式。教育要培養高尚的品質和正確的待人處世的態度,或求取學識品德之充實完美。

    對教育者來說,最基本的素養是人格修養。古代儒家多指按照其學說的要求培養完善的人格,使言行合乎規矩。教師必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身教勝於言教”。教師要堅持為人師表,發揮榜樣示範作用。

    實踐證明,教師的精神境界愈高,道德品質就會愈好,對工作的責任感愈強,工作愈加擔當作為。

    如:道家的修煉養性 唐呂岩《憶江南》詞:“學道客,修養莫遲遲,光景斯須如夢裡。”

    《近思錄·為學》引 宋 程頤 :“修養之所以引年……皆工夫到這裡,則有此應。”

    因此,對教育來說,修養是教育的載體。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思想、知識、智慧、道德、意志情感、個人品質、言行舉止等對學生的滲透性影響是難以估量的,加強教育者修養及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不僅是中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必然要求。

    人格是教育的風帆。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

    正如烏申斯基所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

    教育是奠定“學生髮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在教育改中,有不少地方教育部門都強調,教育教學工作在“人格教育”理念引領下,以“品行求美,意志求堅”為抓手,立足課改,轉變觀念,以此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師人格是教師因其特殊的社會角色而具有的人格,教師人格與教師職業、教師的社會地位、教師所處的社會壞境密切相關。

    教師的職業是教育和培養人,相對於工物件,這就決定了教師必須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深厚的知知識教養、能夠高效率地組織教學、語言形象富有魅力等等,這必須具有高尚的教師人格。

    蔡元培先生在《華人的修養》一書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人們常說,真正的修養不該是貼在臉上的面子工程,而是一點一滴融入到骨子裡的性格。

    修養是教育的載體,人格是教育的風帆。教師是一個指導者、培養者,關鍵要培養孩子樹立樂觀向上的心態和感恩;關鍵要培養孩子懂得寬容,直面挫敗的勇氣;關鍵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敢於夢想;關鍵要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技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智行火車票app搶了一張火車票。但是改簽也需要搶票。如果改簽沒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