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錦瑟J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閒來無事,玩索大學問家之妙語,擊節讚歎之餘,心忽有所得:治學有三此境界,喝酒與灌水豈不亦有三此境界?試論之。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瞭解事物的概貌。這自然是借題發揮,以小見大。那如果按原詞解,這幾句是情感堆積、蘊釀期,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鋪墊。

  • 2 # 孤劍187498623

    第一是“知之”境界,即對於知識、學只是出於一種理性的知道、瞭解。在這種境界階段,人們學習、瞭解知識、學問,也許是為了求得利益、好處,或者是像現代教育制度讓人從小學到高中一樣,要麼隨波逐流,要麼來自父母家庭的壓力。

    第二是“好之”境界,對於知識、學問的學習乃是一種興趣和喜愛。此時,學習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變成內在的要求;以前是“要我學”,現在是“我要學”。

    第三是“樂之”的境界。進入這種學習境界,人們完全進入了一種與知識、學問“合一”的境地,學習帶來無盡的快樂,人沉迷其中忘乎所以,自得其樂。此時,學習者廢寢忘食,也許別人看來非常辛苦,但是他們卻渾然不覺,樂在其中。

  • 3 # 使用者3190147594926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 4 # 使用者768341101964

    第一境界,作為一個學子,首先要高瞻遠矚,認清前人所走的路,也就是說,總結和學習前人的經驗是做學問的起點。

    第二境界 ,在既定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的追求目標 。

    第三境界,經過千百勞作,必有所成,最終豁然開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醇的消去以及催化氧化的反應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