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開懷抱抱抱你
-
2 # 閏土讀文史
諺雲:人強不如勢強!
平心而論,唐昭宗的形勢比漢獻帝強,但下場卻比漢獻帝慘。
昭宗初名李傑,繼位後改名李曄。他登上皇位時,面臨的是哥哥僖宗留下的兩個爛攤子:
宦官專權與強藩割據
一心想要中興大唐的李曄,對剪除宦官和壓制強藩都做出過實際行動,但卻適得其反,把大唐推向滅亡。
一,痛恨宦官唐昭宗是唐懿宗第七子,被封壽王,與哥哥唐僖宗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
與哥哥不同,李傑從小便喜歡讀書,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且對歷代治亂頗有思考。
史書稱讚他頗有唐武宗之風。
攻書好文,尤重儒術,神氣雄俊,有會昌之風。——《舊唐書·昭宗本紀》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任皇帝,他在位期間大力改革,壓制宦官和藩鎮,使唐朝出現中興跡象,史稱:會昌之治。
而哥哥僖宗,繼位時才十二歲,他對朝政毫無興趣,整日玩樂,致使大權便被宦官田令孜把控。
當時吏治腐敗到極點,加之天災頻仍,終於導致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出現。
廣明元年十二月初五,農民軍攻入長安,僖宗帶皇族后妃逃往四川,李傑便在逃亡隊伍中。
他親眼見到田令孜的飛揚跋扈,心中十分痛恨宦官。
上在藩邸,素疾宦官。初,黃巢之亂,上為壽王,從僖宗幸蜀。
事出倉促,諸王多徒步于山谷中。壽王疲乏,不能前,臥石上。
田令孜自後至,趣之行,王曰:“足痛。幸容軍給一馬。”
令孜曰:“此深山,安得馬?”以鞭王使前,王顧而不言,心銜之。
——《資治通鑑·唐紀》
文德元年二月,唐僖宗病危,因皇子年幼,群臣便想立吉王李保為嗣君,但大宦官楊復恭認為壽王才是最佳人選。
原因是,壽王隨皇帝一起逃蜀,期間一直隨侍左右,且參與了許多軍國大政。
彌留中的僖宗也願意把江山交給壽王,便點頭應允。
楊復恭於三月六日宣佈詔令:立壽王傑為皇太弟,監軍國事。
八日,僖宗駕崩。壽王即位,並改名李曄,是為昭宗。
痛恨宦官的昭宗,卻是宦官所立,這也是唐末宦官操控人主的真實寫照。
二,王建得蜀唐昭宗繼位時二十一歲,正是意氣風發之年。
他對國家的衰落與混亂感到痛心,想要大力整頓,重振基業。
他尊禮大臣,尋求治國之道,勤於政務,讓大臣們稱讚不已。
昭宗繼位,體貌明萃,有英氣,喜文學。
以僖宗威武不振,朝廷日卑,有恢復前烈之志。
尊禮大臣,夢想賢豪,踐祚之始,中外忻忻焉。——《資治通鑑》
當時的局面並不樂觀,自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據現象,經黃巢起義後更加嚴重。
藩鎮將領大多目無天子,地方事務多由藩鎮獨斷。尊奉朝廷號令的,只有河西,山南,劍南,嶺南數十州而已。
而宦官權力也十分巨大,哥哥僖宗一生都被田令孜控制,而自己也是楊復恭擁立才登上帝位。
只有外壓強藩,內除顯宦,才能從根本上扭轉亂局,重振天下。
昭宗意識到,要重振天下,必須擁有強大的武力。
他即位伊始,便下詔募兵,得十萬之眾,建立了自己操控的禁軍隊伍。
當時,田令孜已逃往四川依附其兄西川節度使陳敬瑄,昭宗雖下詔削其官爵,但陳敬瑄割據一方,拒不奉命。
昭宗見禁軍已經組建,便下旨免陳敬瑄官職,改任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
又割邛州,蜀州,雅州,黎州設定永安軍,以王建為節度使。
昭宗命二人攻打成都,奪取西川。
二人圍攻成都三年,韋昭度見王建兇殘驍勇,便託病回朝。
大順元年,田令孜帶著西川節度使官印投靠王建,陳敬瑄開城投降。
昭宗大喜,便任王建為西川節度使。隨後,王建殺陳敬瑄,並將田令孜囚禁餓死。
但得到西川的王建自此也走向割據的道路。
此後幾年,王建出兵兼併東川,佔據山南西道,將大唐的後方三川之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昭宗的號令,再也無法進入三川。
三,禁軍覆滅昭宗討伐西川時,汴州節度使朱溫、盧龍節度使李匡威、雲州節度使赫連鐸也聯兵與太原節度使李克用打得不可開交。
李克用乃北方第一強藩,手下沙陀騎兵驍勇無比。
昭宗對此默不作聲。
不久後,朱溫上奏,請昭宗下詔討伐李克用。
昭宗大喜,但深知李克用兵強馬壯,若是三鎮被他消滅,勢必向長安問罪。
他與百官商議,大部分人都反對出兵。
但昭宗希望眾藩火併,兩敗俱傷,到時自己就可坐收漁翁之利,結束割據。
他命宰相張浚為行營都招討,率軍與各藩聯兵討伐李克用。
哪知大軍到了太原,張浚便被李存孝設伏生擒了,朝廷派來的主帥被捉,大軍驚慌不已。
朱溫等三鎮兵馬也先後敗績,昭宗組建的禁軍也損失慘重。
昭宗得知禁軍大敗後,怕李克用問罪,便把贊同出兵的大臣都罷免了。
昭宗組建的禁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他依舊想壯大力量,再戰強藩。
四,強藩犯闕昭宗繼位後,楊復恭總宿衛兵,操控朝政。
他有養子六百人,分別監軍諸道。又封楊守立為天威軍使,楊守信為玉山軍使,楊守貞為龍劍節度使,楊守中為武定節度使,眾養子號稱“外宅郎君”。
昭宗命母舅王瓌為黔南節度使,楊復恭卻令養子楊守亮在半途鑿沉王瓌官船,致使宗族賓客皆溺死於嘉陵江中。
昭宗得知是楊復恭主使,便出復恭為鳳翔監軍。
楊復恭見皇帝要對自己動手,便假稱年老多病,請求致仕還鄉,其實是與楊守信密謀作亂。
昭宗早就有所防範,命人包圍楊府。楊復恭逃出長安,跑到興元,並聯絡楊守亮,楊守忠,楊守貞等義子,舉兵抗拒朝廷。
昭宗命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率軍攻陷興元,楊復恭退守閬州。
李茂貞聯絡西川王建,二藩合力攻打。
楊復恭等人逃往河東,在華洲被巡邏兵擒拿,隨後押往長安斬首。
雖然除掉了楊復恭等人,但李茂貞卻藉著平叛之機兼併興元,又佔據山南道。
從此後,李茂貞不遵詔命,且在上表中多有譏毀之詞,昭宗十分惱怒。
景福二年,昭宗不顧宰相杜讓能勸阻,徵調禁軍三萬,以西門君遂為觀軍使,內樞密李周和段詡統兵,杜讓能居中排程,出兵討伐李茂貞。
李茂貞則與邠寧節度使王行瑜合兵六萬,在興平會戰中大敗禁軍,隨後二鎮兵逼長安。
昭宗只得棄車保帥,將杜讓能等人處死,請求退兵。並下旨封李茂貞為鳳翔節度使兼山南西道節度使,承認他對鳳翔,興元,天雄軍等四鎮十五州之地的統治權。
李茂貞犯闕後,朝廷威嚴掃地,眾藩也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心。
五,奇貨可居乾寧二年,河中節度使王重盈病死,軍中立其侄王珂為留後。
王重盈之子保義軍節度使王珙不服,便聯絡弟弟絳州刺史王瑤舉兵攻打王珂。
王珂的岳父,太原節度使李克用上奏昭宗,請賜王珂河中節鉞。
王珙則聯絡王行瑜,李茂貞及鎮國軍節度使韓建,要求昭宗任王珂為陝虢節度使,王珙為河中節度使。
昭宗不敢得罪李克用,便不同意王珙之請。
王行瑜,李茂貞,韓建大怒,三鎮聯兵攻入長安,殺死宰相韋昭度和李谿,威逼昭宗任王珙為河中節度使。
李克用得知後,率番漢兵南下,併發檄文討伐三鎮。
李茂貞等得知李克用南下,匆忙迴歸本鎮。
三鎮撤出後,長安城內再次大亂。
右軍指揮使李繼捧想要脅迫昭宗去鳳翔投奔李茂貞;左軍指揮使王行實則要劫昭宗投奔王行瑜。
雙方為此而兵戎相見,昭宗欲阻止左右軍的混戰,卻險些為亂箭所傷。
無奈之下,只得從啟夏門逃出長安,躲在城外的沙城鎮。
李克用率軍攻入絳州,擒殺刺史王瑤;隨後派大將李存信擊破邠州軍,王行瑜兵敗後被被殺;
昭宗見李克用到來,這才返回長安。但他擔心李克用滅掉李茂貞後勢力過大,便親自勸和,李克用只好撤軍回鎮。
昭宗再次招募士兵,並改由親王典兵。
乾寧三年,他設定殿後四軍,選補軍士數萬人 ,使延王李戒丕等分別率領拱衛京畿。
李茂貞認為昭宗此舉是要對付自己,於是再次攻入長安,併火焚皇宮。
昭宗及諸王子則在混亂中被韓建控制,一起來到華州。
韓建將昭宗軟禁,並強迫諸王解散軍士。昭宗受盡侮辱,連同大臣見面都被限制。
乾寧四年八月,韓建矯與宦官劉季述矯詔兵圍諸王府邸,將延王李戒丕,通王李滋等十一王驅趕至石堤谷殺死。
昭宗見兒子們慘死,敢怒不敢言。
第二年八月,韓建迫於眾藩壓力,放昭宗回長安。
六,危機四伏回到長安的昭宗意志消沉,常常縱酒大醉,變得喜怒無常。
他想起劉季述勾結韓建屠戮諸王,便憤恨不已,常與宰相崔胤密謀誅殺宮內宦官。
訊息洩露後,宦官們十分驚恐,加之昭宗回宮後性情大變,人人自危。
左軍中尉劉季述,右宮中尉王仲先,樞密使王彥範,薛齊等密謀廢黜昭宗,改立太子為帝。
主上輕佻變詐,難奉事;專聽任南司,吾輩終罹其禍。
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為太上皇,引岐,華兵為援,控制諸藩,誰能害我哉?
——《資治通鑑》
光化三年十一月,昭宗又喝得大醉,殺死宮女,黃門數人,隨後回宮醉臥。
劉季述率兵包圍宮殿,並威脅百官在聯名狀上署名,立太子李裕為帝。
隨後,劉季述逼迫昭宗退位。
昭宗被囚禁於少陽院,劉季述對昭宗破口大罵,隨後鎖上大門,用鐵水灌入鎖眼,命左軍副使李師虔率兵圍住。
昭宗和后妃公主們受盡苦楚:
穴牆以通飲食,凡兵器刀針皆不得入,上求錢帛俱不得,求紙筆亦不與。
時大寒,嬪御公主無衣衾,號哭聞於外。
——(同上)
宰相崔胤暗中聯絡朱溫,請他為外援,又與禁軍將領孫德昭謀劃,於光化四年正月元旦,率軍殺死劉季述,王仲先,王彥範等人。
昭宗被解救出來,重新復位,改元天覆。
崔胤致信朱溫,請他發兵入都誅殺宦官。
天覆元年十月,朱溫從大梁發兵。
十一月,宦官韓全誨與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勾結,將昭宗劫持到鳳翔。
朱溫殺向鳳翔,李茂貞向李克用求援。
李克用出兵大破汴軍,朱溫只得暫時退兵。
天覆二年六月,朱溫再次兵圍鳳翔,李茂貞被圍得糧草盡絕,只得與朱溫和解,答應一起誅殺宦官。
天覆三年,昭宗命鳳翔士兵誅殺韓全誨及其黨羽,共殺七十二人。
朱溫則密令京兆尹誅殺長安城內宦官九十人,然後才撤兵解圍,命侄兒朱友倫護送昭宗還京。
隨後,朱溫與崔胤又殺宦官七百餘人,只留下負責灑掃的小宦官三十人。
昭宗認為朱溫是忠臣,賜予他“迴天再造
竭忠守正大功臣”稱號,並封梁王。
七,最後歲月由於神策軍早已解散,朱溫便留下一萬人馬,命朱友倫留京指揮,又派親信為宮苑使,皇城使,接管了京城所有的禁衛任務。
朱溫安排好一切,便返回大梁。
朱溫的野心被崔胤看破,他忙上奏昭宗,請求重新募兵,組建六軍。
昭宗接受建議,下詔募兵,很快便招到數千人。
朱溫大怒,認為崔胤重建六軍是要對付城內的汴軍。恰在此時,朱友倫在打馬球時不慎墮馬而死,朱溫趕快命另一個侄子朱友諒到長安統領汴軍。
天覆四年正月,朱溫稱崔胤密謀作亂,命朱友諒率軍殺死崔胤,新組建的軍隊則一律遣散。
唐昭宗眼睜睜看著宰相被殺,卻無可奈何。
朱溫又上奏請昭宗遷都洛陽,並命汴將張弘範督兵拆毀長安宮室,官府與民宅。
汴軍押送昭宗和百官以及長安百姓東遷。
車駕至華州,民夾道呼萬歲。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
——《資治通鑑》
四月,昭宗到達洛陽。
朱溫將昭宗左右侍從全部殺死,替換成自己的親信,昭宗痛哭不止。
此時的他,只能任人宰割了。
八月,朱溫密令養子朱友恭和汴將蔣玄暉謀殺昭宗。
十一日夜,蔣玄暉率軍闖入宮內,殺死了昭宗及侍寢的李昭儀。
昭宗在位十六年,死時三十七歲。
朱溫趕到洛陽,在靈柩前假意痛哭道:“奴輩負我,使我受惡名於萬代。”
他把朱友珪當替罪羊殺了,擁立昭宗第九子,年僅十三歲的李柷繼位。
三年後,朱溫逼李柷禪讓,大唐就此滅亡。
總結:昭宗的一生,是個悲劇;他雖有壯志雄心,但一生都沒有擺脫宦官和強藩的控制。
若是在安定的形勢下,昭宗完全能做一個守成之主;
然而,命運讓他遇到的是無比混亂的末世;
昭宗終究沒能力挽狂瀾,而是在失敗與流離中結束了生命,也讓大唐走向了終結。
-
3 # 讀書悟道
嚴格說起來,唐昭宗與漢獻帝還是有區別的,而且區別還挺大。漢獻帝手上沒有一兵一卒,而唐昭宗最起碼還是能招募起十萬兵馬。如果從境遇上來說,唐哀帝與漢獻帝的角色更像。
唐朝的壽數共計289年,在其後期的八十餘年裡,宦官專權嚴重,甚至一度主宰了皇帝的廢立。再加上藩鎮割據的加劇,這兩大因素基本主宰了唐朝的命脈,至唐末唐昭宗時,他所面臨的強敵也是這兩大對手。
儘管唐昭宗無法改變唐朝的命運,但他至少算是間接搗毀了宦官集團,不過面對藩鎮之弊,他已無力迴天。
那麼唐昭宗是如何在這兩大強敵的夾縫中求生存呢?我們從唐末時期的宦官說起。
唐末宦官的厲害唐昭宗是唐懿宗的第七子,原名李傑,曾改名李敏,至21歲即位時,又改名李曄,三改其名,猶如他的人生一般,歷經波折。
唐昭宗並不像他的父親唐懿宗和哥哥唐僖宗那般熱衷於遊樂,倚賴宦官。但他的繼位與哥哥一樣,都是受到了宦官的擁立。當政以後,對於國家形勢,他有著清醒的認知,面對宦官專政和藩鎮問題,他出手了,但結果很悲催。
多年以來,各地藩鎮勢力與朝廷百官、內宮宦官,實際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唐昭宗只要一動,就等於牽一髮而動全身。
他首先收拾的是大權宦--田令孜,原因有三:其一,他是唐僖宗時代的大權宦,一朝天子一朝臣,成為清算的物件也不意外;其二,田令孜本應被流放端州,但他與西川節度使陳敬瑄勾結,拒不奉詔。對於這種權宦與強藩內外勾結、藐視中央的行為,必須嚴懲,以維護朝廷綱紀,殺一儆百;其三,他與田令孜之間還有點私仇。
於是,在文德元年(888年)十二月,昭宗命韋昭度(宰相)、楊守亮(山南西道節度使)、王建(閬州刺史)打響了討伐西川的戰役。不過與田令孜相比,扶持他上位的另一個權宦楊復恭,此人對他的威脅更大。
楊復恭與唐僖宗時代的楊復光是堂兄弟,楊復光在鎮壓黃巢起義、收復長安等重大事件中,表現搶眼。他有勇有謀,才華出眾,對大唐忠心耿耿,在他的謀劃下,加速了起義軍的消亡程序。
但楊復恭與楊復光走得路線不一樣,同許多出身權宦家族的人一樣,出來混都得有靠山,楊復恭的靠山是其養父楊玄翼(樞密使)。
在楊玄翼的權勢下,楊復恭擔任過不少地方監軍,但他的仕途之路隨著唐懿宗的病逝而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唐僖宗上位是由權宦田令孜擁立的,因此,到了唐僖宗時代,話語權就到了田令孜手裡。
但是楊復恭不服,時常與其鬥嘴。中和三年(883),在其堂兄楊復光意外死亡之後,田令孜就開始收拾楊復恭了,最後楊被逼隱退。
但田令孜也沒得瑟多久,他的一手遮天很快也引發了宦官集團的內部矛盾,同時地方節度使也對他極度不滿。
光啟元年(885年),王重榮和李克用兩位節度使,打著誅殺田令孜的名義,聯合率兵逼近長安。田令孜挾持唐僖宗外逃至鳳翔(陝西寶雞)。之後朱玫(唐末藩鎮將領)挾持襄王李熅在長安稱帝,改元“建貞”,將唐僖宗尊為太上皇。
沒過多久,唐僖宗反攻,以正統為號召,將王重榮和李克用爭取過來反攻朱玫,同時密詔朱玫的愛將王行瑜在內部發動兵變,最後終於平息了這場長安之變。
就是在這次事件之後,田令孜遭到貶斥,自任為西川監軍使,到成都投靠了他的兄長陳敬瑄,而楊復恭也就是在田令孜下臺的時候粉墨登場的。
光啟四年(888年)二月,唐僖宗幾番折騰終於回到了長安,並改元“文德”,之後便暴亡,時年26歲。在他執政期間,基本都是聽權宦田令孜的,他死之後,楊復恭擁立唐昭宗李曄為帝,昭宗從哥哥手中接過了垂危的大唐。
之後就出現了上述所示,文德元年昭宗令王建等將領討伐西川田令孜、陳敬瑄兄弟的戰爭。那麼這場戰爭打得如何呢?三年後才見分曉。
我們先看下,楊復恭是如何覆滅的呢?
自從擁立了昭宗即位後,楊復恭就開始不可一世了。他把持禁軍,專擅朝政,而且還收養了眾多義子,並將這些義子派到了各州鎮擔任起節度使、刺史、監軍等職務,從而締造了一張以他為核心的遍佈朝野的龐大網路。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唐末宦官專權的威力有多大!唐昭宗要想剷除這樣的權宦並不容易。所以,為扳倒楊復恭,昭宗採用了反間計。
唐昭宗將楊復恭的一個義子楊守立召來當侍衛,賜名李順節,在不到一年內就把他提拔為天武都頭(禁軍一部指揮官),同時,還讓他兼任鎮海節度使,加封同平章事。
李順節在受寵之餘,逐漸明白了昭宗的用意所在,天子是想讓他對付楊復恭。他沒有辜負昭宗的希望,大順二年九月,昭宗發現李順節已經掌握了部分禁軍,於是開始收網。
他將楊復恭貶為鳳翔監軍,楊復恭自然不願前往,於是以稱病為由提出辭職。昭宗當然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請求。楊復恭為此惱羞成怒,與義子楊守信謀劃起了叛亂。
十月,李順節帶領禁軍進攻楊復恭府第,楊復恭無力抗衡朝廷軍,只好出逃跑,投奔了他的義子: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
就這樣,楊復恭被趕出了京師,昭宗感到了一陣前所未有的輕鬆。不過,他隱約感覺到一種新的不安,楊復恭被打倒了,那麼李順節會不會變成下一個“楊復恭”。
為了扼殺這種可能性,他一不做二不休,將李順節也誘殺了。也許昭宗的做法有點腹黑,但為了不讓權宦稱霸政壇,他只能這麼做。
唐昭宗與權宦官較量了一番,略戰上風。再看下,他與藩鎮較量的戰場。
昭宗與藩鎮軍閥的較量經歷了黃巢起義後的唐末,朝廷已經失去了對藩鎮的控制。當時的情形是:李昌符佔據鳳翔,王重榮於蒲、陝,諸葛爽於河陽、洛陽、孟方立於邢、洺,李克用於太原、上黨,朱全忠於汴、滑,秦宗權於許、蔡,時溥于徐、泗,朱瑄於鄆、齊、曹、濮,王敬武淄、青,高駢於淮南八州,秦彥於宣、歙,劉漢宏於浙東,等等,這些大將擁兵自重,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相互討伐,常年混戰。
而李唐王朝可控的地區只有河西、山南、劍南、嶺南西道數十州,根本無法與藩鎮軍閥抗衡。那麼唐昭宗是如何對付藩鎮的呢?
昭宗當然明白,要對付藩鎮必須有一支自己的軍隊,為此在大順元年(公元890年),昭宗決心重振神策軍,在長安募兵十萬。有了軍隊,昭宗便打算和藩鎮叫板了。
那麼,先向誰開刀呢?昭宗選了一個強硬的對手,也成為他最大的敗筆,這個人就是李克用。
李克用,唐沙陀部人,黃巢起義軍攻克唐都長安時,就是他率領沙陀兵南下援助了唐王朝,因此,在鎮壓黃巢起義軍、收復長安上,他功居第一,被唐僖宗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左僕射。同平章事兼太原尹,河東節度使等職,唐中和三年(883年),他鎮守太原,加封隴西郡王。
單看這份輝煌的簡歷,就可以看出李克用並非等閒之輩,唐昭宗簡直是拿雞蛋往石頭上砸。別看他招募了十萬兵馬,從主將到兵卒,都不堪重任。
主將宰相張濬,自詡有東晉謝安和本朝裴度之才,但一遇到老於兵事的李克用,就變成了紙上談兵的故事。再說那募集來的十萬人,並沒有經過多少訓練,就被張濬帶上了戰場。
其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張濬慘敗,十萬神策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場志在必得的討伐李克用之戰,就這樣以慘敗告終,但這一切對昭宗來說,只是一個惡夢的開始。
張濬戰敗後,為了安撫李克用,唐昭宗於大順二年(891年)正月,將張濬貶為連州刺史,同時下召將李克用被削去的官爵都恢復,但李克用仍舊不滿足,他要帶兵住到河中,河中(山西永濟)與潼關僅隔一條黃河,李克用要是哪天沒忍住,一步跨過黃河,那天子就成了他砧板上的魚肉了。
唐昭宗只好識趣地再將張濬貶為鄉州司戶,並加封李克用為中書令,這才總算安撫住了李克用。
討伐李克用不到半年就敗了,而在三年前開打的西川之戰,此時也傳來了失敗的訊息,國庫再也拿不出錢供應給西川軍了。
唐昭宗默然了,之後無奈地下了一道詔書:恢復原西川節度使陳敬瑄的所有官爵,同時令王建等人休戰,撤回本鎮。
但是王建不但沒有退兵,反而加大了進攻的力度,最後居然拿下了西川。大順二年(891年),王建攻入成都,將田令孜、陳敬瑄兄弟逮捕。景福二年(893年),田令孜被王建所殺。
不過,王建的勝利和唐昭宗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天覆三年(903),王建自封為蜀王。907年,也就是唐朝顛覆的那一年,王建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王建為前蜀高祖。
昭宗於888年登基,至891年,不過三年光景,在藩鎮事務上已遭受了兩次重大挫折,這對於一個抱有中興之志的天子而言,實在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唯一讓他欣慰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如上所述的,打跑了楊復恭,但逃跑的楊復恭也是一個雷。
時光不會因為誰而停下,只要時間不停,唐昭宗就只能往前走,直到生命的盡頭。
在軍閥們的夾縫中求生存景福元年(892年)開春,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靜難節度使王行瑜、鎮國節度使韓健、同州節度使王行約、秦州節度使李茂莊,聯名上奏,他們要求討伐收留楊復恭的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
昭宗當然知道,這些軍閥醉甕之意不在酒,而在於擴張地盤。於是就下了一道調停的詔書,讓他們和解,但誰又會聽一個沒有權力的皇帝的話呢?
於是,同年二月,李茂貞聯合王行瑜私自發動了對興元的戰爭,並在半年內拿下,據為己有。楊守亮、楊復恭又逃至閬州。
李茂貞的行為也激怒了昭宗,昭宗要討伐李茂貞,宰相杜讓能再三阻止,都沒能勸住,討伐的結果就是三萬禁軍又打了水漂。
李茂貞打敗朝廷軍後,要求誅殺杜讓能,昭宗終於又一次為他的衝動付出了代價,最後杜讓能被誅殺,李茂貞成為鳳翔兼山南西道的節度使,併兼中書令;王行瑜為太師,賜號“尚父”,還賜了諷刺性十足的免死鐵券。
李茂貞和王行瑜悻悻然離去了,但圍繞河中節度使王重盈的去世,又掀起了一場搶地盤的遊戲。
王重盈死後,他的侄子王珂接替了他的職位,但是他的兒子王珙認為,此事不合理,本應由他接替父親的職務才對。於是王珙用重金賄賂李茂貞、王行瑜、和韓建三個節度使,要求其為他請命。而王珂也不是好惹的主兒,他是李克用的女婿,自然也不會向王珙示弱。
面對這個頭疼的局面,昭宗只能兩強相爭取其弱,他站在了李克用這一隊,拒絕了李茂貞這一隊。
李茂貞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三鎮集結殺進了長安,不過李克用也沒閒著,立即也從河東出兵大舉南下要討伐李茂貞等三人。李茂貞在長安也不敢久留,迫使昭宗把河中轉給王珙,留下兩支兵力控制朝廷,之後就返回本鎮了。
這兩支留守的兵力面對李克用大兵壓境,發生內訌,最後昭宗在禁軍部將李筠的保護下逃離了長安,逃往石門。
李克用一邊派兵前往石門護駕,一邊分兵進攻李茂貞等人的三鎮。李茂貞深知自己不是沙陀軍的對手,只好上表請罪,昭宗隨即赦免了李茂貞。
接著李克用又將矛頭對準了王行瑜,最後王行瑜被其部將砍殺。一起禍亂總算平息了,昭宗回到了長安,加封李克用為晉王。但李克用還有個要求,他請昭宗下令誅殺李茂貞。
昭宗心想,一旦李茂貞死了,李克用就成了一家獨大,誰還能制衡得了他呢?昭宗當然不同意。但從後事的發展來看,誅殺李茂貞才是正確的。
昭宗從石門返京後,又招募了數萬兵馬,組建了殿後四軍,並交給宗室親王統領。李茂貞收到訊息後,就認為昭宗此舉是針對他的,於是在乾寧三年(896年)七月,李茂貞又進逼長安。
昭宗只好又開始一面出逃,一面向李克用發出勤王詔令。他本想逃往太原,但在華州就被韓建給扣下來了。
李克用當時根本沒空管昭宗,他正被幽州的劉仁恭牽制著,於是,昭宗就這樣被韓建扣了兩年。在這兩年期間,李茂貞辦了好多大事,比如,遣散殿後四軍,處決了護駕禁軍將領李筠,罷黜了諸王兵權,殺死了宗室十一個王,迫使昭宗下詔恢復他所有的官爵。
做完這一切之後,他們就把昭宗趕回了長安。你說,此時的昭宗後悔不後悔?如果當時密詔李克用誅殺了李茂貞,總歸是有利好而無一害,李茂貞後面還要作妖。
再次回到長安的唐昭宗,還要接受宦官們的蹂躪。
光化政變唐昭宗在位期間,總共用了七個年號,每個年號都像一道傷疤記錄下了他的掙扎。在他返回長安後,又改了年號為“光化”,這是他的第五次改元。
從光化元年開始,昭宗李曄就像變了一個人,他開始變得酗酒貪杯、喜怒無常,從前的溫文爾雅、冷靜自律當然無存。
宦官們面對田令孜和楊復恭的倒臺,幾乎人人自危,再加之光化三年(900),昭宗又除掉了專權攬政的左右樞密朱道弼和景務修,宦官們就更加害怕了。
於是,以劉季述為首的宦官集團發動了光化政變,他們囚禁了天子,逼昭宗讓位給太子。在宦官們的逼迫之下,太子李縝即位,昭宗被尊為太上皇。
天子成了階下囚,天下諸藩卻都按兵不動,因為他們都想坐收漁翁之利。在沉默了一個月之後,宰相崔胤出手了,當然他也不是什麼人,也有自己小算盤。崔胤憑著平日與禁軍的私交,再加之開出了很高的價碼,昭宗總算在孫德昭等人的兵變之下被救了出來。
昭宗一復位就誅殺了劉季述等人,當然也任命了護駕有攻的孫德昭為節度使,賜名李繼昭。
光化政變後,昭宗想把禁軍兵權收回,交由宰相掌控。但這談何容易,此時的宦官掌管禁軍在唐史上已有百年曆史了,禁軍早已把這一傳統看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更何況,禁軍將領也不願與刻板的文官打交道,怎麼可能說變就變呢?
既然改革無法推行,掌管禁軍宦官就還得任命,無奈之下,昭宗任命了韓全誨、張彥弘分任右左中尉,而這兩人與李茂貞的關係又非同一般。一時間掌控朝局的宰相崔胤與朱全忠,也就是朱溫,兩人私交又甚好,這樣看來,昭宗夾在其中,還是要成為他們鬥爭的犧牲品。
朱全忠的天下與唐昭宗的末路在九世紀的最後幾年裡,中原的朱全忠逐漸取代河東的李克用,成為天下勢力最強的軍閥。
從文德元年之後,朱全忠就不斷地在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至光化三年(900),朱全忠已吞併了河北諸鎮,等於斬斷了李克用的右臂,之後他又把目光轉身了河中,只要卸掉這條膀子,河東就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天覆元年(901年),朱全忠開始大舉進攻李克用,而李克用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一路敗退,至十一月,朱全忠的大軍已逼近京師。
在這樣的情況下,禁軍將領韓全誨準備將昭宗劫持至鳳翔,投奔李茂貞。昭宗自然不願走,於是韓全誨便命人火燒了宮室,天子只好淚流滿面地又一次離開了京師。
朱全忠自進入河中後,又是一路綠燈,李茂貞為自保,趕緊假傳天子詔命,急召李克用入關,李克用隨即發兵襲擊了朱全忠的後方,之後朱全忠才匆忙撤回河中。
天覆二年(902),朱全忠再次入關,進擊鳳翔,李茂貞根本無力抵擋,最後被圍困在鳳翔城內,彈盡糧決之後選擇了投降。
朱全忠得勝後,開啟了誅殺宦官的模式,最後幾乎殺盡了唐末宦官,一手終結了宦官在唐朝的擅權時代。在這場屠殺當中,漁翁得利的是宰相崔胤,他此後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
當然,昭宗在經歷了第三次流亡後又回到了長安,他當然希望這是最後一次,但一年後才是最後一次。
朱全忠將大河南北全都納入懷中之後,將矛頭指向了絆腳石宰相崔胤。天覆四年(904年)正月,崔胤被誅殺,之後他逼迫昭宗遷都洛陽,唐昭宗最後一次被迫離開了長安,再也沒有回來。
從長安走向洛陽的一路上,昭宗李曄曾不斷地向各個節度使發出求救訊號,然而他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
天覆四年閏四月初十,昭宗李曄進入洛陽,改元“天祐”。同年八月,昭宗被朱全忠部將殺害。
就這樣,怎麼看都不像亡國之君的唐昭宗,即便他有拯救帝國的所有勇氣,鬥志、魄力和使命感,也無力改變在大唐帝國的命運,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他一樣都不佔。他能做除了隨波逐流,就是試圖在水裡扔幾塊石頭,濺起幾朵水花,僅此而已。
唐朝覆滅後的中原唐昭宗走了,其子輝王李祚,改名李祝,被朱全忠送上帝位,時年十三歲,史稱昭宣帝,又稱哀帝。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迫昭宣帝禪位。
同年四月,朱全忠更名朱晃(朱溫是他本名),將汴州改為開封,即帝位,國號“大梁”,改元“開平”。即位後,昭宣帝便被其誅殺了。自此,歷史289年的大唐帝國宣告覆亡。
唐朝雖然覆滅了,但死亡和分裂還僅僅只是個開始。朱晃並沒有一統天下,在他建立後梁時,十世紀初的中國仍然是一個分崩離析、群藩割據的亂世。
在十世紀的上半葉,幾代亂世軍閥輪番入主中原,先後建立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中樞政權 ,史稱“五代”。
與此同時,散處四方的藩鎮也分別建立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等割據政權,史稱“十國”。
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紛亂的五代十國。
這種紛亂的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先後消滅了散處四方的割據政權,終於終結了歷時半個多世紀的亂世殘局。
回覆列表
他還是缺乏信任且忠於他的勇將,志大才疏很中肯,其實他不動仍能保住皇位,雖各節度使大權在握但彼此平衡牽制,他還是名義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