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福福福福福佛系小孩

    1958年11月17日清晨,一架從紐西蘭飛來的飛機,平安降落在南極羅斯灣冰岸,36歲的張逢鏗走下舷梯,踏上了南極洲。由此,在華人進軍南極的史冊上,永遠留下了張逢鏗的名字——登上南極大陸的中國第一人。


    為了這一天,張逢鏗進行了長久的準備和磨鍊,而之後15個月的南極生活,是他永遠難忘的人生經歷。


    張逢鏗參加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南極研究計劃,是國際地球物理年“探凍第四號計劃”的重要部分。他所在的科學考察站是伯德站,位於南緯80度、西經120度,已接近南極點,氣候極為惡劣。他們到達後,站上共有13位科學工作者、10位後勤人員。張逢鏗是這次探險的地震測勘隊長。


    從1958年11月到1960年3月,張逢鏗在南極度過了15個月的艱苦生活。後來,他在《憶南極探險》中說:“十五個月的南極生活,真是人生中一次極不平凡的經歷,我喜歡我的工作,而並不感到其苦。”


    赴南極科考前,國際地球物理年“探凍第四號計劃”啟動的訊息傳至聖路易大學。張逢鏗在導師麥卡文的推薦下,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正式加入這一計劃。


    這支南極探險科考隊,擁有13位科學家。他是唯一從事勘探研究的地球物理和地震學專家,便承擔起了地震測勘隊長的重任。他的主要科考任務是分析震波記錄、測量重力變化、研究極地磁力及磁場,並與冰川學家配合,由對人為地震的觀察測量而查勘出南極冰層的厚度。


    15個月的探險科考被劃分為了三個階段。1958年12月到1959年3月,他們進行南極極地深處野外探險科考工作。3個多月裡,吃、住都在被稱作“雪車”的地球物理勘測車上,大量時間均在野外冰天雪地裡度過。


    1959年4月到9月,南極大陸進入為期半年的極夜,野外工作被迫中止,科考隊員們在伯德站裡繼續工作,整理、分析、研究第一階段獲得的一手資料。這半年裡,張逢鏗靠科研、讀書活動度過,出發前,他帶去了大量音樂磁帶。


    1959年11月到1960年3月,張逢鏗和同伴們穿越南極腹地,一直到達西南極海濱,行程達1000多公里,獲取更多科考資料。


    1952年12月,張逢鏗經香港赴美留學,先後在新墨西哥採礦理工學院、聖路易大學攻讀地球物理和物理勘探專業,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1960年他從南極返回後,美國政府於1963年2月8日,以張逢鏗的姓氏為南極一座山峰命名,確定“張氏峰”的地理位置為南緯77°44′、西經126°38′,這是第一次以華人姓氏為南極山峰命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般小船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