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雙猴機杼
-
2 # 日日悅讀
人死不可復生,但是死後怎麼辦,可謂人生最後一件大事。新中國成立之後,一直以“移風易俗”之名推行火葬,火葬被視為社會文明程度更高、觀念更加解放的標誌。
【先推薦一部電影】
一般認為,中國在新中國之後倡導推行火葬,源自1956年中央領導的一份《倡議實行火葬》:“我們倡議,在少數人中,首先是在國家機關的領導工作人員中,根據自己的意願,在自己死了以後實行火葬。”
同時,倡議書中還寫道:“中國的絕大多數人有土葬的長期習慣,在人們還願意繼續實行土葬的時候,國家是不能加以干涉的。”
當時的領導人都在這份倡議書上籤了名。到1985年,國務院釋出《國務院關於殯葬管理的暫行規定》,到1997年,又釋出了《殯葬管理條例》。
按照這份條例,殯葬管理的方針是: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
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
與此同時,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
當年為了推行火葬,也是狠狠折騰了一番。對此不瞭解的同學可以觀看1993年上映的喜劇電影《孝子賢孫伺候著》,是陳佩斯老師導演的作品,挺好看的。
【其實宋代就流行過火葬】
傳統上,華人民跟世界上大多數民族一樣,都習慣將逝者入土為安。火葬流行於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從東漢開始,隨著佛教傳入中原,一些中原居民也開始實行火葬。
從五代時期開始,佛教信仰進一步傳播,火葬在中原地區區域性流行開來,到宋代,火葬在中國進入盛行時期。顧炎武《日知錄》中載:“火葬之俗,盛行於江南,自宋時已有之。”《馬可波羅遊記》中也寫道:“蠻子國都行在城(即臨安),人死焚其屍。”
當時還有文獻記載,說江南地區的風俗是火葬,即便是有錢人家,也不土葬,而是像僧人那樣火化。
總而言之,當時江南地區,火葬已經成為普遍的喪葬方式。
不過,那時候政府的意見卻跟今天恰好相反。他們認為火葬不符合儒家禮法,是野蠻、矇昧的習俗,太不文明瞭,必須革除。宋代政府出臺了很多法律來禁止火葬,甚至規定燒化棺槨遺骸,要流放兩年。
即便如此,也沒辦法阻止人們採用習慣的火葬方式。直到元明之後,火葬的習俗才又逐漸衰落,被土葬所替代。
【推行火葬的理由成立嗎?】
到了現代,官方推行火葬,理由很充分:破除迷信、節約土地、消滅大操大辦喪事的風氣,減輕群眾負擔。
地方上在宣傳的時候,都把這幾條作為金科玉律。
實際上,採用何種喪葬方式,跟封建迷信沒有必然關係,所以後來也就不提了,重點說的是節約土地、保護耕地。
然而一算賬,發現節約土地並不明顯。早幾年就有人統計過,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中國2019年死亡人數約943萬,即使全部土葬,每人佔地5平方米,則佔地7.0725萬畝,佔全國總耕地面積的18.25(2009年)億畝的0.00387%。即便不考慮目前華人口出生率偏低和長時間墓地的淘汰,100年之後也只佔耕地的0.387%左右。
而在農村地區,墳墓一般在幾代人之後就因為遺忘、搬遷等原因,而重新被耕地、林地覆蓋,只有特別保護的少數墓葬,比如名人之墓,才能流傳至今。
當然在城市地區,土地緊張,實行火葬確實有節約土地的優勢。
現在,很多人把火葬等同於“火化”,所以很多地方還是為骨灰修造陵墓,佔地一點也不比傳統土葬少。
【“文明”跟“文明”打架】
最後,我們還是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上:火葬比土葬更文明嗎?
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應該遵從經典的教導、家族的禮儀,安排好死者的墳塋。而今天被認為“文明”的火葬,則是野蠻的風俗,或者是窮人沒有辦法的辦法。
新中國以來,主流意識認為,人活著才有意識,能夠勞動創造,人一旦死亡,肉體就成了廢棄物,應該被有效地“處理”掉。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火葬自然被視為是更加“文明”的方式。而尊重傳統習俗和感情,讓死者回歸土地,和將人視為物質,死後火化,哪一種符合“文明”?一直有爭議。
準確地說,火葬只是一種更有效率的方式,更適合地少人多的城市地區。世界上火葬率高的國家和地區,往往都是人口稠密、土地稀缺,比如日本和英國。而美國,依然有一大半人堅持要埋入土地。
雖然兩種“文明”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被批評之處,但沒有任何一種規則放之四海而皆準,只能因時,因地,因人,因力而行。如對舊規則不滿意,只有透過合法手段去修改,修改之前還是要遵守滴。
-
3 # 閒看秋風999
火葬還是土葬對於逝者來說其實都無所謂了;關鍵在於人在世時候的感受。有人覺得"一把火"燒了會非常痛苦因此難以接受;如果是土葬就會舒服多了,安安靜靜躺著與已經逝去的親人作伴。
另外,入土為安的傳統文化對普通老百姓心理影響巨大;所謂入土為安必須是"睡在棺材裡"下葬,要求有一種"儀式感";
有的老人在世時就自己選擇墓地,自己準備好了壽衣;還有的會囑咐子女如何報喪,怎麼守靈,一切安排妥當等著那一天的到來;
老人們遺囑不可違;做子女的也只好遵照遺囑辦理,首先就是"不火化";入土為安,如果老爸已經土葬,老母親過世後當然也要睡棺材。
現在農村的土地都是承包地,有的村民墓地就在自己的承包地裡;早出晚歸都可以見到,活著的人也安心。
廣大農村地區從土葬過渡到火葬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可一蹴而就"立刻馬上"解決;有的老人心裡就是過不去那道坎,非常恐懼"一把火"的結局。
幾千年的習俗不是幾十年的功夫就可以改變的;土葬,也是一種民心;老百姓的訴求不可能不去考慮。
畢竟到目前為止,那些自願不保留骨灰的,連"入土為安"的追求都放棄了的還是很少很少;他們囑託死後將骨灰撒進江河湖海。
回覆列表
火葬就是一兜灰,完全沒有絲毫人像,骨灰也不會全收起來,估計火葬場的工作人也可能是象徵抓一部分放進骨灰盒,假若全部乾淨收起來,小小骨灰盒裝不下。火葬比起土葬佔地稍為少。土葬是幾千年的傳統,用棺材裝上在深埋,估計屍體儲存時間長些,甚至幾千年不腐,長沙馬王堆女屍千年不腐而完好,為考古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這絕對是火葬不及的。土葬佔的土地面積大一些,確實存在土地浪費問題。尤其農村有少數富人,為顯示實力,往往佔一大塊面積,圈地圍起來。現在火葬比較難得推廣,一是傳統思想影響,二是火葬甚至比土葬成本高,三是,據說保留期只有20年,(聽說不知是否真)而且每年還要給火葬場付一定管理費,四是土葬後,一不付費,二是永久,三是每年清明節去祭拜一次,平時不需管。尤其在農村中一些老人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接受不了火葬,有種恐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