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著名青銅器。1976年12月陝西扶風出土。為西周恭王史官牆所作的禮器。器形宏大,製造精良。盤高16.2釐米 ,口徑47.3釐米。圓形,淺腹,雙附耳,圈足。器腹飾鳥紋,圈足飾雲紋,以雷紋為地。造型穩重、製作精工。
內底鑄有銘文18行284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頗似《詩經》,措詞工整華美,是解放後發現的銅器銘文最長的一篇,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銘文前半部分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重要政績,後半部分記述牆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與文獻記載可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
銘文字型為當時標準字型,字形整齊劃一,均勻疏朗,筆畫橫豎轉折自如,粗細一致,筆勢流暢。有後世小篆筆意。《牆盤》年代久遠,其中許多文字已無法辨認,留待研究金文學者探考。現藏於陝西扶風周原文物管理所。

史牆盤為西周中期青銅器,為微氏家族中名牆者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因作器者牆為史官而得名。
它的發現純屬偶然———1976年12月15日,陝西省周原遺址內扶風縣白家村南100多米的坡地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時,在距地表30釐米處發現了一處青銅器窯藏,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74件有銘文,這批青銅器造型渾厚,紋飾精美,銘文內容豐富,對西周歷史及青銅器斷代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立即引起了全國曆史和考古界的極大關注。白家村南窯藏中,最重要的一件青銅器是史牆盤。1996年6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鑑定組鑑定時被定為國寶。
雖然專家學者對銘文細節看法還有不同,但大意相差不多。銘文所記述的西周歷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認為此器屬恭王時期。有人認為即微子之後,乃商之遺民。文獻所載武王滅殷以後,微子啟降周,並使其子來見周武王,即銘文中的“雩武王既殷,微史刺祖迺來見武王”。至乙祖時出仕於周,為周王腹心之臣。銘文最末說明,牆為讚揚其先祖並祈求多福,而作器以為紀念。
西周時著名青銅器。1976年12月陝西扶風出土。為西周恭王史官牆所作的禮器。器形宏大,製造精良。盤高16.2釐米 ,口徑47.3釐米。圓形,淺腹,雙附耳,圈足。器腹飾鳥紋,圈足飾雲紋,以雷紋為地。造型穩重、製作精工。
內底鑄有銘文18行284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頗似《詩經》,措詞工整華美,是解放後發現的銅器銘文最長的一篇,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銘文前半部分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重要政績,後半部分記述牆所屬的微氏家族的家史,與文獻記載可相印證,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史料。
銘文字型為當時標準字型,字形整齊劃一,均勻疏朗,筆畫橫豎轉折自如,粗細一致,筆勢流暢。有後世小篆筆意。《牆盤》年代久遠,其中許多文字已無法辨認,留待研究金文學者探考。現藏於陝西扶風周原文物管理所。

史牆盤為西周中期青銅器,為微氏家族中名牆者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因作器者牆為史官而得名。
它的發現純屬偶然———1976年12月15日,陝西省周原遺址內扶風縣白家村南100多米的坡地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時,在距地表30釐米處發現了一處青銅器窯藏,共出土青銅器103件,其中74件有銘文,這批青銅器造型渾厚,紋飾精美,銘文內容豐富,對西周歷史及青銅器斷代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料,立即引起了全國曆史和考古界的極大關注。白家村南窯藏中,最重要的一件青銅器是史牆盤。1996年6月,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鑑定組鑑定時被定為國寶。

雖然專家學者對銘文細節看法還有不同,但大意相差不多。銘文所記述的西周歷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認為此器屬恭王時期。有人認為即微子之後,乃商之遺民。文獻所載武王滅殷以後,微子啟降周,並使其子來見周武王,即銘文中的“雩武王既殷,微史刺祖迺來見武王”。至乙祖時出仕於周,為周王腹心之臣。銘文最末說明,牆為讚揚其先祖並祈求多福,而作器以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