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蛇行笑臉

    同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有關。《史記》記載,司馬相如“少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司馬相如小時候喜歡讀書,喜歡劍術,因此他的父親給他取名為犬子。隨著司馬相如的成名,“犬子”不斷為人所知。因為司馬相如的巨大影響,人們謙稱自家兒郎,紛紛用上了“犬子”一詞,竟一時蔚然成風,傳至於今日成為日常用語。

  • 2 # 使用者5263534694

    跟西漢時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有關。據說司馬相如乳名即為“犬子”,這就跟現在給小孩取個乳名“狗子”或“狗剩”一樣,司馬相如幼時性格活潑好動,其父戲稱其為“狗子”即“犬子”,因司馬相如在文學史上的巨大影響,後人紛紛效仿,以“犬子”來謙稱自家的孩子。

  • 3 # 聰明的小龍女

    歷史上被載入史冊的父親名將共有三十二對分別是:1秦朝王翦王賁,2蒙武蒙恬,3漢朝周勃周亞夫,4李廣李敢,5三國蜀漢關羽關平,6張飛張苞,7涼州馬騰馬超、8曹魏文欽文鴛、9東吳朱治朱然,10南北朝檀道濟檀植,11斛律金斛律光、12楊忠楊堅、13賀若敦賀若弼,14隋朝史靜史萬歲、15楊素楊玄感、16裴仁基裴行儼、17韓雄韓擒虎,18唐朝屈突通屈突詮、19劉文靜劉樹藝,20薛世雄薛萬徹,21薛仁貴薛訥,22程名振程務挺,23郭子儀郭進,24五代十國蜀國郭崇韜郭廷晦,25宋朝楊業楊延昭,26狄青狄詠,27岳雲岳雲,28孟安孟林,29李寶李公佑,30明朝傅友德傅忠,31李成梁李成棟,32陸遜陸抗。

  • 4 # 蒹葭蒼蒼2017

    雖然將門未必虎子,但歷史上虎父無犬子的事例比比皆是。秦國名將蒙驁、蒙武、蒙恬,祖孫三代皆為秦之名將,在統一六國和維護秦國邊境戰爭中功勳卓著。漢初周勃是西漢開國大將,周勃和陳平又有誅呂安漢之功。其子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彪柄史冊。東吳名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擊敗一代梟雄劉備,其子陸抗為東吳名將,善於治軍富有謀略,被敵國對手所忌殫。北宋楊業父子,抗遼保國,世代傳誦。明代沐英沐晟父子世鎮雲南,威震邊陲。……如此例子不勝列舉。

  • 5 # zj史海拾貝

    虎父無犬子,將門出虎子,介紹幾對人民解放軍中的父(女)子將帥,與友友們分享。

    △賀龍,共和國元帥。

    女兒賀捷生,少將,曾任軍事科學院軍事百科研究部部長。

    △劉伯承,共和國元帥。

    長子:劉太行,空軍少將,曾擔任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

    △聶榮臻,共和國元帥。

    女兒聶力,中將,曾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

    △羅榮桓 共和國元帥。

    兒子:羅東進,中將,曾任二炮副政委。

    △徐向前,共和國元帥。

    兒子徐小巖,中將,曾擔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

    △陳賡,共和國大將。

    兒子:陳知庶,少將,曾擔任甘肅省軍區司令員。

    △粟裕 共和國大將

    兒子:粟戎生,中將,曾擔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李克農,開國上將。

    兒子李倫,中將,曾任總後勤部副部長。

    △張宗遜,開國上將。

    兒子張又俠,上將,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

    △張震,開國中將,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

    兒子張海陽,上將,曾任二炮政委。

    △秦基偉,開國中將,1988年被授予上將。

    長子秦衛江,中將,現任東部戰區副司令員。

    次子秦天,中將,曾任武警部隊參謀長。

  • 6 # 公子皇羽

    父子皆是載入史冊的名將的有不少,歷史上在戰爭中證明過自己的,比較出名的有這麼幾對:

    一、王翦、王賁(秦)

    二、周勃、周亞夫(西漢)

    三、陸遜、陸抗(漢末三國)

    四、薛仁貴、薛訥(唐)

    五、程名振、程務挺(唐)

    六、李晟、李愬(唐)

    七、曹彬、曹瑋(宋)

    八、孟宗政、孟珙(宋)

    九、張玉、張輔(明)

    十、李成梁、李如松

  • 7 # 深漂小百姓

    歷史上最有名氣的父子將領很多,最有名的應該是下面這三對了:

    像戰國後期的王翦王賁父子、蒙驁蒙武蒙恬祖孫三代這些都是歷史上秦滅六國赫赫有名的將軍,為大一統立下汗馬功勞。

    南宋時期的民族英雄以莫須有罪名慘死風波亭的岳飛岳雲父子。

  • 8 # 劃開歷史的簾幕

    歷史上的父子名將很多,孫堅,孫策父子兩代艱苦經營,方才稱霸江東,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成為了魏武帝曹操一輩子邁不出去的坎,阻擋了三國統一的步伐。楊繼業,楊延昭,父子兩代抵抗遼兵,鎮守邊關,堪稱英雄。李淵李世民父子,開創了大唐盛世,成為大唐王朝的奠基人,堪稱英雄。朱元璋朱棣父子二人立下不世功業,打的蒙古不敢南下,堪稱豪傑。

    歷史的優秀基因總是會代代相傳,英雄的後代往往是英雄,翻開歷史的篇章,這樣的父子英雄人物事蹟太多了,多的我們往往有時候來不及停下記錄的腳步,停下那歷史的畫筆。

    南宋名將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堪稱虎父犬子,父子兩經歷多少場戰役,多少次搏擊,贏得了多少盛名,卻抵不過一紙莫須有,最終父子雙雙遇害,何其慘烈也!周勃周亞夫父子俱是英雄,父子二人沙場殺伐決斷,英勇無敵,然而由於生活閱歷不同,經歷不同,父子二人的命運也不咋相同,周勃壽終正寢,而周亞夫死於牢中,無它爾,性情使然也!載入史冊的父子名將數不勝數,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都像那耀眼的流星,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瞬間,留下了後人記憶的留念。

    小時候看評書知道了薛家將,看裡面薛仁貴,薛丁山父子英勇無敵,雖然長大後知道這是歷史虛構的,真正的是薛仁貴薛訥父子兩,皆為大唐名將,為大唐立下了不世功勳,實為父子英雄。父子英雄太多了,不勝列舉,但英雄的事蹟就如那演義故事般永遠記在我們心中!永遠永遠銘記!

  • 9 # 隔夜的粥

    秦朝史上最出名的父子將領,功高蓋主,嬴政竟放過了他們!

    歷史上父子兵很多,但是能夠功高蓋主的沒有幾個。在秦朝歷史上就有有這麼一堆父子將領,連嬴政這麼兇殘的君王都放過了他們,讓他們安穩終老~

    他們就是王翦、王賁(bì)父子

    年少的王翦勤奮好學,特別是兵法和武藝,後從軍。秦王嬴政定下統一天下的大計後,僅一年時間滅南韓,王翦表現出色,秦王嬴政開始重用王翦。

    滅掉趙國:

    王翦父子率領大軍進攻戰國,戰國有名將李牧,王翦軍與李牧軍相持一年有餘未分勝負,設反間計離間趙國君臣關係,趙王聽信讒言殺害李牧,失去主心骨的趙國軍隊毫無戰力可言,王翦軍一舉滅掉趙國,趙國滅亡。

    滅掉魏國:

    滅趙一戰,秦王嬴政發現王翦之子王賁過人的軍事能力,重用王賁,公元前227年,發生荊軻刺秦王事件,秦王嬴政藉此機會派王翦進攻燕國,王賁進攻魏國,利用水淹計破魏國都城大梁,同年魏國滅亡。

    滅掉楚國後再滅掉燕國:

    公元前222年,王翦、王賁父子一同出征燕國,由於此前燕國已被王翦擊敗過,元氣大傷,一直沒能恢復過來,同年即被王翦、王賁父子擊潰,燕國滅亡。

    滅掉齊國:

    後面齊國已是驚弓之鳥,稍稍抵抗即向秦國投降,齊國滅亡。

    僅十年時間,秦國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了自春秋時期嚴重分裂幾百年的中國,其中除了南韓,另外五個強國都是王翦、王賁父子所滅,功高蓋世,當之無愧的秦國第一功臣。如此高的成就然而多疑的嬴政竟然放過了他們,是為何?

    年幼時就參軍的王翦一直都是嬴政的心腹,最後能落得善終也是最好的結局了

  • 10 # 巽芳公子

    說幾個父子水平不相上下的。

    李晟,李愬父子

    李晟少年時代曾在唐玄宗年間隨大將王忠嗣出征吐蕃,他張弓射箭,一箭射死了對面的吐蕃主將,吐蕃軍大亂。王忠嗣贊他是“萬人敵”。

    安史之亂後,李晟常常在西南與吐蕃作戰,多次打退藩鎮與吐蕃進犯的聯軍,解除了邊患。

    唐德宗年間,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涇原兵變,當時外有朱滔,田悅等節度使作亂,內有涇原鎮士卒在長安譁變,擁立朱泚為帝,唐德宗倉皇逃奔奉天(治今陝西乾縣)。李晟臨危受命,揮軍勤王,蕩平了叛軍,收復長安,名震海內外。

    李晟的兒子李愬更是了得,唐憲宗年間,淮西節度使吳元濟造反,李愬出奇兵,乘著雪夜,經歷重重險阻與惡劣氣候,奇襲蔡州,為軍事史留下了“李愬雪夜下蔡州”的傳奇,兵不血刃活捉了吳元濟。

    後來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叛亂,也被李愬平定,為唐憲宗的“元和中興”立下了赫赫奇功,朝廷一度差點擺平了天下藩鎮之亂。

    岳飛,岳雲

    岳飛作為抗金名將,百戰百勝,其勇猛自不必說。

    對於岳飛之子岳雲,大部分人的印象來自於評書裡的“八大錘”。其實正史裡的岳雲形象和小說評書裡相差不大,《宋史》記載:

    雲,飛養子。年十二,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曰“贏官人”。飛征伐,未嘗不與,數立奇功,飛輒隱之。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

    郾城大捷,岳雲帶五百背嵬軍衝擊金兀朮十萬軍陣,殺的對面七零八落,最終在岳家軍餘部配合下,金軍大敗。

    正史裡的岳雲同樣非常勇猛

    周勃,周亞夫

    周勃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大將之一,他身有七八十道傷口,戰功赫赫,更曾在呂氏亂政期間與陳平配合,奪回了劉氏江山。

    其子周亞夫也是國之名將,周亞夫在漢景帝時代平定了七國之亂,更因治軍嚴謹在軍事史留下了細柳營的美談,後世很多名將常常被拿來與周亞夫做比較。

    陸遜,陸抗

    陸遜是三國時代東吳名將,他曾為呂蒙獻計偷襲荊州,後又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是東吳幾個大都督中軍事水平最高的。

    陸抗是陸遜之子,繼任了東吳都督。陸抗不僅善戰,更有名士之風,與晉朝名將羊怙惺惺相惜。在後三國時代,陸抗和姜維分別是漢、吳兩國的頂樑柱,各自以一己之力維持著庸君的江山不失。

    後來陸抗去世,晉朝才放心南下伐吳,陸抗為吳國延長了二十年的壽命,不可謂不強。

    楊業,楊延昭

    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傳說裡非常曲折精彩,雖然很多是虛構的,但楊業與楊延昭卻是正史裡有明確記載的名將。

    楊業本是北漢大將,歸順大宋後,屢屢對遼作戰,屢建奇功。雁門關之戰,楊業帶五百騎兵突襲南侵的十萬遼軍,殺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更是斬殺了遼國駙馬。

    後來在陳家口之戰,形勢不利,監軍王銑逼其出戰,楊業反駁無果,只好從命,最終中了埋伏,壯烈戰死。

    楊業的長子楊延昭繼承父志,活躍於邊疆前線,他驍勇善戰,遼華人非常懼怕,因為遼華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華人就把楊延昭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小說裡楊延昭變成楊業第六子了,這是個美麗的誤會)。

    實際是楊業長子的楊六郎

  • 11 # 抱影無眠夜歸人

    虎父無犬子,在軍事實力較弱的朝代更為難能可貴。

    在北宋朝曾經活躍著兩家將門,其中一家是陝西府谷縣城東北的折家,也就是楊家將楊業夫人折太君的孃家,他們的功績主要是抵抗契丹。另一家是青澗城的營造者種世衡種家將。

    折家將

    第一代折家將:折從阮,原名折從遠,是折家軍的開山的重要人物。

    其功績為:府州在燕雲十六州的割讓範圍內,折從阮率領折家軍的保衛府州,使府州最終留在了中原王朝的統治下。

    後晉被契丹滅後,後漢建立,在府州建永安軍,折從阮出任節度使。第二年,折從阮入朝後,被任命為武勝軍節度使,其子折德扆為府州團練使。

    廣順元年(公元951年),中原王朝再次更替,後周建立。在後周統治期間,折從阮歷任宣義軍、保義軍和靜難軍節度使,討伐野雞族並收服了他們二十一個部族。折德扆出任永安軍節度使。

    顯德元年(公元955年),折從阮被封為鄭國公。第二年,折從阮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被朝廷追封為中書令。

    第二代折家將:折德扆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後,建立宋朝。第二年,折德扆歸附宋朝,並得到趙匡胤的高度認可。宋朝廷給予了折家世襲的特權,繼續鎮守府州。乾德年間,折家軍在折德扆和他弟弟折德願的率領下,多次大敗北漢軍,可惜的是乾德二年(公元963年),折德扆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八歲,被宋朝廷追封為侍中。

    折德扆之女折賽花,就是楊家將中著名的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將:折御卿

    宋太宗期間,折德扆次子折御卿屢立戰功,歷任崇儀使、府州觀察使、永安軍節度使。

    不久後,契丹韓德威率領萬餘人妄圖透過小路偷襲府州,折御卿率領折家軍在子河汊痛擊契丹軍。此役契丹軍被斬殺五千餘人,繳獲戰馬一千餘匹,韓德威僥倖逃走。一年後,韓德威透過間諜探得折御卿重病在身,為了洗刷之前兵敗的恥辱,他再次捲土重來。折御卿帶病勉強出戰,兩軍陣前,韓德威見到折御卿後竟然不敢向前。折御卿母親擔心兒子的病情,派人召回他。折御卿說:“折家世受國恩,邊寇沒有滅掉,是我折御卿的罪過,要讓我臨陣不顧士兵的死活,自己回去,萬萬不可,就算我死於軍中也是我的本分。請告訴太夫人,不要掛念我,忠孝豈能兩全?”說完後,他淚如雨下。第二天,年僅三十八歲的折御卿的就過世了。

    第四代折家將:折御卿之子折惟昌繼承了他鎮守邊關的重任。

    折惟昌去世時也年僅三十七歲,他弟弟折惟忠接任。

    第五代折家將:折惟忠之子折繼宣為政苛虐被朝廷撤職,繼任的是他弟弟折繼閔。

    第六代折家將:折克行是折繼閔之子

    西夏攻慶州,折家軍由折克行率領,作為援軍在葭蘆川斬首西夏軍四百餘人,收降千餘人,奪取馬匹萬餘。折克行御邊三十餘年,愛護士兵,戰功卓著,被稱為“折家父“。

    第七代折家將:折可適是折克行之侄,他鎮邊四十餘年,一生與西夏交手數百次,被封為武安軍節度使。

    靖康年間,折可求被金將威脅,被迫降金,為折家將抹上了不光彩的一頁。,

    第八代折家將:折可適之子折彥質是文武全才,抗金名將卻生不逢時。隨康王南渡後,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逝世於長沙。

    種家將

    1、種世衡是種家軍的建立者

    種世衡嫉惡如仇,他在任職涇陽知縣時,里胥王知謙犯法,按罪該流放,眼看事情敗露的王知謙卻望風而逃。待到大赦之時,他卻回來自首企圖逃脫責罰,種世衡知道如果把他送往州府,王知謙就會被赦免。於是種世衡在縣內杖責了他然後向知府請罪,知府李諮上報後免除了種世衡的罪過。

    為了解決西部守備不足的問題,種世衡向朝廷建議,在延安東北的寬州故城進行舊堡壘改造。

    見到宋軍建城,西夏軍多次前來騷擾,種世衡一邊抵禦西夏的進犯,一邊修城。在修城的過程中,宋軍碰到了一個難題,此處雖險卻無泉水可用,大家都對修城的事心存異議,只有種世衡堅持己見。在種世衡的領導下,水井挖掘到一百五十尺才挖到石頭,工人氣餒不肯再往下挖,重賞之下,終於挖出泉水。城修完後,朝廷賜名為青澗城。

    種世衡在青澗城開營田兩千頃,之後他升遷為洛苑副使、環州(今甘肅省慶陽市環縣)知府。

    在環州羌族部落,有位牛家族人名叫奴訛,有新知府到來,他向來不出來拜見。人的名樹的影,當種世衡上任時,他急忙前往郊外迎接。種世衡與他相約,第二天一起去慰問當地部落百姓,當天晚上大雪封路,雪深有三尺左右。種世衡手下勸他,在這種惡劣天氣下去少數民族部落太危險。種世衡卻說:“我剛到羌族部落,應該講信用,不能失信。“於是他冒險前往,當他到達奴訛帳中時,奴訛還在床上琢磨,種世衡今天一定不會來的時候,屁股上捱了一腳。奴訛回頭看見種世衡,大驚道:”以前官員從來沒有到過我的部落的,您現在竟然不懷疑我!“,奴訛率領他的部族拜見種世衡,並從此聽命於他。

    種世衡帶兵有他自己獨特的一套激勵機制,在他的軍隊中,如果有人犯錯,可以有機會用射箭來抵過,如果能射中目標,可免罪責。如果想請求某件事或者推辭某件事,也可以用射箭的中不中來決定。所以在種家軍中,每個人都精於射箭,敵軍數年都不敢靠近種世衡的轄區。

    范仲淹當初令種世衡與蔣偕建築細腰城,當時種世衡已經臥病在床,接到命令後他強打精神,率領部下日夜趕工,城建起來之時,種世衡卻逝世了,享年六十一歲。

    種世衡將軍,作為種家軍的建立者,行事不拘泥於常法。

    2、三種將軍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最出名的是種詁、種諤、種診,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三種“。

    種詁,對科舉不太感興趣。人稱“小隱君”。在他父親過世後,被朝廷錄為天興尉,之後升遷為西京左藏庫副使、涇原路都監、知原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歷任西上閣門副使、環慶、永興軍路鈐轄、寧州知州、鄜、隰二州知州。享年七十歲。

    種諤,曾受陸侁推薦出任青澗城知州。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梁太后因不滿其子夏惠宗割讓黃河以南部分土地歸宋,將他兒子囚禁,身為鄜延(今陝西延安)副總管的種諤上疏朝廷請戰西夏。經朝廷同意後,種諤帶兵攻打米脂,打了三天沒攻破米脂,西夏也派出了八萬援軍支援米脂。雙方在無定川鏖戰,種諤利用伏兵將西夏軍截為三段,使其不能相互呼應,宋軍大敗西夏軍,米脂守將介訛遇投降。種諤留千人守米脂,繼續前往銀、石、夏三州,一路上並沒有碰到西夏軍的抵抗。班師後,種諤被升為鳳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種諤一直有佔據橫山的打算,他派兒子種樸前往朝廷獻策,朝廷派徐禧、李舜前往鄜延與種諤商議具體事宜。徐禧意見與種諤不同,徐禧堅持己見修永樂城,並上奏朝廷讓種諤守延州。

    永樂城後來被圍,種諤作壁上觀沒有及時前往救援,導致永樂城之戰大敗,由於種諤是守邊重將,所以宋神宗並沒有追究他。種諤五十七歲時,死於背疽。

    種誼是種世衡的小兒子,他風流倜儻,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他出任岷州知州,吐蕃首領鬼章誘殺景思立後,聯合羌族部落準備聯合攻宋。種誼在得到這個訊息後,上報朝廷請求出戰,朝廷派遣遊師雄與種誼商量對策,最終決定與姚兕共同出兵討伐。鬼章戰敗後,逃往洮州。追到洮州城下,正趕上大霧,種誼率軍攻城,生擒鬼章。種誼也因功被封為西上閣門使、康州刺史,之後出任鄜州知州。

    當時在延安流傳著一句"得誼,勝精兵二十萬。"的傳言,可見種誼的能力之強!

    3、老小種經略

    种師道是種世衡之孫,種記之子。他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年號,改名為種師極,後被徽宗賜名為种師道。因為得罪蔡京被貶職,還被劃入了元祐黨籍。十多年間不能被重用。

    之後,种師道出任懷德軍(今寧夏固原)期間,西夏想重新劃定邊境,西夏使臣焦彥堅稱要收回原來的國土,种師道說:“如果說故地,漢唐時疆界,西夏的國土可沒有現在這麼大。”

    西夏使者無言以對。

    宋徽宗召种師道入朝詢問邊疆情況,想要提拔於他,卻遭到了童貫的嫉妒。

    种師道在渭州期間,西夏入侵,兵發葫蘆河,种師道陳兵河邊做出了決戰的態勢。暗中卻派遣偏將曲克出橫嶺裝作援兵,西夏兵聽說宋軍援兵已到,氣勢上就矮了一截,种師道的心理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又安排楊可世斷西夏軍後路,姚平仲正面迎敵。夾擊之下,西夏兵大敗。

    种師道對童貫徵遼存有異議,被迫辭官。金人南下,种師道被重新啟用。當种師道到洛陽時,完顏宗望已經到達開封。有人勸种師道屯兵汜水,他認為在金兵不知他虛實的情況下,應該大張旗鼓,這樣可以鼓舞開封軍隊計程車氣。种師道的勤王兵馬號稱百萬,金人聽說後,稍有忌憚,將軍隊稍微北退,暫緩了開封的壓力。

    當時,种師道年事已高,天下都稱呼他為“老種”,這應該就是老種經略的來歷。种師道到達開封后曾經勸諫宋欽宗與金軍決戰,被欽宗拒絕。

    种師道的兄弟种師中也是當時的名將,金人南下,种師中奉命支援中山、河間。完顏宗翰到太原後,周邊各縣相繼被困。許翰信的責備种師中延誤戰機,种師中倉促出兵,由於準備不足,以及約好的姚古、張灝失信沒有及時救援,种師中最終力戰而死。

    太原失陷後,种師道曾經勸欽宗暫時前往長安,暫避鋒芒,卻被朝臣們視為怯戰。不久种師道病死,享年七十六歲。京城被金軍攻破後,欽宗曾經後悔,沒有聽种師道之言,以至於才有了靖康之恥。

    京師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於此!"金兵之始退也,師道申前議,勸帝乘半濟擊之,不從,曰:"異日必為國患。"故追痛其語。建炎中,加贈少保,諡曰忠憲。

    總結:

    折家將一直處於抵抗契丹的最前沿,種家將也在抵抗西夏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可以稱為虎父無犬子的典範,但是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他們的能力卻被處處掣肘,沒能發揮到最大化,是一個時代的悲歌!

  • 12 # 妙史橫生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中國歷史上名將不少,那麼我們就細說一下歷史上有名的“父子兵”。

    蒙驁,蒙武,蒙驁

    秦朝時期,大一統時代到來,亂世結束,山河歸一。秦朝之所以可以橫掃六國,少不了帶兵打仗將軍們的功勞。其中有名的蒙恬將軍出身世家,父親蒙武,祖父蒙驁,都是秦朝有名的戰將,驍勇善戰。蒙武在戰國時期與將軍王翦率軍伐楚,斬殺楚國大將項燕,楚國滅亡,為秦統一六國立了大功。

    其子蒙恬也不是等閒之輩,在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戰功赫赫,受到秦始皇的重用。後隨公子扶蘇駐守邊疆,保護秦朝一方百姓,使得秦朝一段時間內未受匈奴侵擾。

    項燕,項梁,項羽

    項燕雖然被蒙武斬殺,但其後人繼承了祖父之業,一心復楚。秦二世而亡,全國各地紛紛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楚國舊貴族項氏家族後來居上,項梁集結各路英雄好漢,招兵買馬,為後來項羽發展賺足資本,後來西楚霸王項羽擁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威武。當然,項羽也是將門之後,楚國大將項燕之孫,繼承了其祖父勇毅的大將精神。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就是項羽同秦朝將軍章邯之間的對決。當時章邯帶領的秦軍有四十多萬,而項羽的兵力只有區區幾萬,對於項羽來說,敵眾我寡,要想致勝只能以少勝多。

    事實證明,項羽不但做到了以少勝多,而且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之一。項羽之所以能夠成功,和他本身英勇的性格是離不開的,當然,他帶領的幾萬士兵也是一隻無敵的軍隊。鉅鹿之戰前,項羽和士兵們把鍋砸破,過了河把船沉到河裡,這也是著名的典故破釜沉舟的由來。項羽帶領士兵切斷後路,生死一搏,在困難面前敢於做出決絕,這種無畏的精神震撼著後人。

    王翦,王賁

    亂世出梟雄,戰國時期,猛將輩出,幾乎每個國家都有將門世家,秦朝滅掉六國,少不了王翦王賁父子的功勞。我們之前提到王翦和蒙武將軍斬殺項燕,楚國滅亡,王翦之子王賁子承父業,逐步滅掉魏國齊國,為秦朝大一統立下汗馬功勞。王翦也並不是有勇無謀的將領,在滅趙國這件事上也使用了小技倆,使得趙國內部重臣郭開聽信與己,為日後打仗省了不少兵力。

    岳飛,岳雲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 ,歷史上著名的將領,在南宋時期收復鄭州,洛陽等失地,打擊金軍,令金軍聞風喪膽,並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岳飛在金軍面前的威懾力由此可見。可惜,就是這樣的名將,在秦檜和張俊的陰謀下冤死,其子岳雲也一同被害,南宋痛失良將。

    岳雲從小被父親安排在張憲的軍隊裡,從小卒做起,培養歷練,慢慢的有了他父親岳飛的作風,之後跟隨父親抗金,以鐵錘為武器,成為軍隊的先鋒,這個位置是危險的,但岳雲絲毫不懼,打了不少勝仗,名將實至名歸。

  • 13 # 燭影亂談

    “虎父無犬子”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這樣的名將父子檔縱觀歷史長河著實不少,今天就列舉幾個知名度較高的,即便是對歷史興趣不大的朋友可能多少也聽過他們的威名。

    先秦與秦時期

    先秦時期的戰國四大名將很多人都知道,今天首先要說的父子檔就是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與其子王賁。

    秦始皇功高蓋世,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統一中國。橫掃八荒六合,一統天下的實際執行者就是大將王翦與王賁父子。

    王翦破趙滅楚,打開了一統天下的大門,讓秦國形成席捲天下之勢;王賁滅魏平燕收齊,徹底平滅了六國,使秦國徹底統一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王賁之子王離也堪稱大將,可惜鉅鹿之戰隨章邯敗於項羽之手,被擒獲後處斬。

    另外還有一對父子,或者說祖孫三代更為貼切,就是蒙驁、蒙武、蒙恬。其中蒙恬知名度最高,最後被逼自盡。

    兩漢時期

    漢初最著名的父子檔將軍組合,無疑是周勃和周亞夫父子。周勃是大漢開國功臣,在一眾功臣中可能不是最突出的,但他的兒子周亞夫基本可以說是這些官二代中名聲最大,能力最強的,可惜,不得善終。

    到了東漢三國時期,由於《三國演義》的關係,人們更熟悉的父子檔或許是曹魏的曹操、曹彰,甚至季漢的關羽、關平、關興或者張飛、張苞。

    其實拋開演義說歷史,漢末三國在武功(不是指武藝)和統兵上來說,綜合能力最強的當屬陸遜和陸抗父子。或許對比曹操、關羽、張飛,陸遜的優勢並不大,甚至說沒有優勢,但是兒子陸抗絕對是不遜色於父親的傑出軍事人才,這一點在普遍“虎父犬子”的漢末三國是難能可貴的。

    隋唐時期

    隋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高峰期,大隋雖然只二世,但為之後的大唐盛世也打下了不錯的基礎,隋唐時期的傑出將領也極多,如大隋的高熲、楊素、史萬歲、韓擒虎、賀若弼等;大唐的李靖、李績、蘇烈、薛仁貴、郭子儀等。

    不過說到父子皆名將,首推薛仁貴、薛訥父子。他們的故事也被編寫成無數演義小說,廣為流傳;另外郭子儀與諸子也堪稱虎父無犬子,可能是因為郭子儀功勞太大,風頭太盛,所以諸子雖有軍功,位極人臣,但名聲不顯,最出名的或許還是因為《醉打金枝》而被人知曉的郭曖,其實除了平定安史之亂陣亡的,活下來的諸子各個都堪稱人傑。

    兩宋時期

    大宋的軍事實力在歷朝歷代都算偏弱的,由於石敬瑭獻出了燕雲十六州,導致北方無險可守,加上大宋重文輕武的國策,所以屢屢被外族欺壓。

    北宋知名度最高的無疑於楊業、楊延昭父子,這也要歸功於那些胡編亂造的宋代小說,為了襯托他們父子,歷史人物潘美、龐籍都被無限黑化。

    南宋自然首推岳飛、岳雲,岳飛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盡忠報國婦孺皆知;岳雲更是少年英雄的傑出代表,軍中號稱“贏官人”。父子二人為抵制胡虜,收復河山立下汗馬功勞,可惜最終毀在昏君、佞臣之手,在風波亭雙雙遇害。

    其實除了這些還有很多能力極強的父子檔,比如李晟、李愬父子;張玉、張輔父子;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李廣、李敢父子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 14 # 藍色記憶CC

    覺得最早的應該算是秦國完成滅國戰時的王翦王賁父子。

    山東六國父子兩人連手滅掉了除了最弱小的南韓之外的其他五國。絕對是始皇帝統一天下的肱股之臣。

  • 15 # 山野論史

    父子名將算什麼,歷史上曾經有過一個傳奇家族,歷經四朝三百多年,傳承十代,代代出名將

    這個家族就是天波楊府折(佘)太君的孃家,小說《楊家將》把楊家說的很厲害,但歷史上,楊家真正有名代的只有楊業、兒子楊六郎也進入了史冊,但是名氣並不大,第三代楊文廣,基本上就是一提而過。不過,折太君家族確實是名將世家,從唐朝末期到南宋初,前後十代出名將,縱橫西北三百年。折家將第三代代名將折從阮是五代時期的人,他是折家鎮守府州的第一任名將,此後連續七代鎮守府州,囊括了北宋整個歷史時期,期間名將輩出,楊家將裡的折太君就是折從阮的孫女,折從阮兒子折德扆的女兒,嫁給了老令公楊業。

    《宋史·折德扆傳》載:“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阨西北,中國賴之。《五代史》稱折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

    折家第九代折可存,前後參加了平定方臘宋江起義。第十代折彥質也是南宋名將,在南宋任知樞密院事,與岳飛、韓世忠等協力抗敵。一直受到趙鼎的器重。《折彥質傳》描述折彥質“振七世之家聲,為折氏之冠冕。才兼文武,心存江山。廣交遊,所知多一時賢臣名士

    父子共同征戰沙場的太多了,不勝列舉,但是父子都很厲害,名氣不相上下的並不多。大多是兒子藉著老爸的名氣得以傳頌。能擔得起虎父無犬子這句話的,我認為非王翦、王賁父子兩個。

    論名氣,老爸王翦更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論戰功兒子王賁不必老爸少,六國之中,五個是被兒子幹掉的,當然,這裡邊也有老爸的功勞,比如趙國,老爸打殘,兒子收尾。另外還有漢代的周勃和周亞夫父子,李廣和李敢父子、三國時期的陸遜和陸抗父子,

    類似的還有很多,但是父子之間存在較大落差,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s11皇子上單出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