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ss夢不落

    可能,但是雖然高掛免戰牌就可以堅守不出在歷史上確有其事,但更多地出現在春秋戰爭以前,而後來基本都為小說、影視演義杜撰。

    免戰牌要是真的想要發揮效力,還必須得滿足以下的這幾個條件:

    第一點,就是前提是雙方實力比較均衡,畢竟打仗是生死的事情,敵人也不是傻子,如果你真的打不過,人家為何不趁你病,要你命呢?雙方的實力都沒有壓倒性的優勢,而掛免戰牌的一方雖然處於下方,但是往往有著厚實的城牆或者是堅實的營寨來提供保護,如果另一方發起強攻,也會造成非常大的傷亡。

    第二點,交戰的對手之間,有可能對彼此的主帥都相互瞭解,掛帥的人一般都有著自己的面子和尊嚴,在掛免戰牌的情況下,很難主動發起強攻,畢竟攻擊守備嚴密的城池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甚至因為傷亡過大而導致最終的失敗,實際上免戰牌也是一種示弱的表現,代表你在這個時間點攻擊我,那麼我會拼命守住城牆,而攻城方最好辦法,自然是圍而不攻,斷絕城中的補給。

  • 2 # 似水流年Xh

    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那樣是不可能的。我也比較喜歡古典小說和古裝電視劇,小時候就常在廣播裡聽《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那些。

    戰亂年代群雄爭霸,兩方交戰必定是要定輸贏的,你堅守不出,那對方也不可能會自甘失敗,一定會去尋找別的途徑,或是偷襲,或是派遣使臣去做說客。做說客也是有分別的,一種是真的請降,另一種或許只是策略而已,總之一定要勝對方的話,假意請降,回來再做圖謀。赤壁之戰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嗎?周瑜使苦肉計讓黃蓋假意投曹操,還不是打的曹軍一敗塗地!姜維降鍾會,還不是為了想匡扶漢室?舉例可能有點不太確切,但這一點卻是肯定的,不是說掛了免戰牌就可以堅守不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成王敗寇,總是要分出勝負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兩軍對壘,肯定是主將先上陣的,比如兩軍主將打幾百回合不分勝負,請求歇息,另一方繼續挑戰,可掛免戰牌,但這也只是暫時的,這一戰就如同箭在弦上,你掛免戰也許只是緩兵之計,譬如消耗對方糧草,等待時機;而對方呢,也許會想辦法強攻,或者是偷襲。這一仗不可避免!再說一直堅守不出那也不辦法,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我個人的理解,不足之處望朋友們多多指教[祈禱][祈禱][祈禱]

  • 3 # 情義無價品歷史

    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序言:

    戰爭不是兒戲,更不是小孩子過家家。發生戰爭,就會造成人員傷亡,物資大量損耗,也會導致割讓土地,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無論是何人,一旦上了戰場,就無法左右自己,只能為了打贏而戰爭。

    通常敵我雙方,會選擇一個地方,互相擺開作戰隊形。各方出動一個或數個大將,互相對敵迎戰。

    根據對陣戰鬥的情況,或會輪番上人戰鬥,或贏得一方組織兵力向對方陣營攻擊。

    進攻的一方,次日就會再安排人挑戰。如果連續數日不出戰,進攻的一方,還會安排人罵戰。也就是組織一些兵,到你的陣營或城門前,想著法子罵你,怎麼罵得難聽、怎麼罵得痛快,怎麼能把你罵得能出戰才算完。

    二、掛免戰牌,能不能避過戰爭。

    指望掛免戰牌躲避戰爭,當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拖延一些時間。

    進攻的一方就會想偷襲的辦法,這個會一些特種作戰方式,相當於出動現在的特種兵。

    掛免戰牌,是在攻城和陣地戰發生的事情,所以古代的特種作戰,會有特殊的策略和行動。

    1.人員化妝程序,進行斬首行動,或四處殺人防火,燒糧草和主要場所,造成城內混亂,開啟城門,配合攻城作戰。

    2.挖地道,小股特種兵進入城內,開城門配合進攻。

    3.利用水源下毒,逼迫開城投降。

    4.利用投石機、弩炮、攻城車、雲梯、木幔、臨衝、壕橋、重弩、鉤車、撞城木等工具,輔助望樓,強打硬攻。

    1.小胡特種兵夜裡摸進敵營,實施偷襲,四處防火、造成混亂,開啟營門配合襲營。

    2.攔截敵方的糧草隊,或燒敵方糧草營。

    3.斷地方水源,或在水源下毒。

    4.特殊天氣的火攻。

    所以,有的時候,免戰牌不會成為避戰的最好手段和護身符,堅守不出,只能是用於拖延時間。

    我認為,只有敢戰善戰,才能避戰贏戰。

  • 4 # 豆豆說武俠

    你好,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

    相信大家都應該熟悉“免戰牌”這個詞,這在很多電影和小說中都很常見。它的功能非同尋常。一旦城池上出現“不打仗”的標誌,戰爭就會停止,交戰雙方就會處於修復狀態。

    你應該知道,古代攻城略地的戰略是重視軍事力量和速度的重要性。時間一長,糧草就吃光了。很可能這座城池並沒有倒下,反而被守軍殺死了。因此,免戰牌根本沒有實際效果。

    在古代,根本沒有“免戰牌”,只出現在小說或電影中。你應該知道,真正的戰鬥不會因為你掛了免戰牌而停止進攻,那麼“免戰牌”為什麼會出現呢?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了“免戰牌”的身影。諸葛亮和司馬懿是老對手。當時,諸葛亮率軍攻城,司馬懿卻避而不戰。他堅持不住了,把免戰牌掛在了城市的頭上。

    如果敵人不離開這個城池,諸葛亮只能用各種策略把敵人引誘出去,但沒有一種策略能奏效。最後的圍攻只能暫停。然而,蜀軍遲遲不來,糧草已盡。諸葛亮不得不下令撤退。

    也許很多人會說“免戰牌”沒有實際效果?蜀軍為何能停止攻城?其實,這並不是一張免戰牌發揮的作用。

    你知道,免戰牌只是一個停戰的資訊。一般來說,這個城池易守難攻。免戰牌的高掛表明被免方無法堅持。但如果圍攻是硬攻擊,只能增加傷亡。因此,攻擊者害怕的是保衛城池的力量,而不是免戰牌。

    如果免戰牌真的有魔力的話,那麼一旦防守方掛掉了免戰牌,進攻方就會完美配合,下令撤退。這場戰鬥什麼時候能贏,什麼時候能輸?因此,免戰牌只是被告方意志的傳達,除此之外,沒有實際效果。

    進攻方不會因為你的免戰牌而放棄進攻,而是會暗中等待破城的機會。另外,如果雙方差距很大,免戰牌即使存在於空氣中也不會起作用。

    如果是權力制衡的情況,這張免戰牌有其自身的意義,但並不重要。因此,小說中的免戰牌只是為了情節的提升,或許是為了讓讀者更直接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還有一點,在古代,冷兵器是戰爭的主要手段,人們需要近距離、赤手空拳地去戰鬥。用冷兵器攻佔一座城池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座城池很堅固,守軍準備充分。如果我們不顧一切的進攻城市,我們也許可以打敗城池,但是消耗的人力物力可能是可怕的。

    當然,如果雙方實力相當,那麼遭受重創的就是攻城者。你知道,在那個時代,炮兵不是很先進,只是靠近戰。因此,為了帶領城方出城,也衍生出一種“詛咒”。顧名思義,就是在城門大罵,點燃對方的怒火,然後帶領軍隊出城迎戰。“罵人”的發明也表明人們不願攻城。

    免戰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在小說《說岳全傳》中,“免戰牌”理論首次出現。它的意思是簡單明瞭的,也就是說,我已經停止了戰鬥。小說中,免責卡一掛,大規模的競爭就基本停止。

    作家所描寫的古代戰爭,是將軍之間的一對一戰鬥,勝利的一方自然受到鼓舞。多數失敗者會選擇退守城池,然後掛上免戰牌,避免此時發生爭鬥。

    為了更好地描述停戰場面,出現了一張“免戰牌”,所以它是由作家創作的,而不是從真實的歷史中。因此,免戰牌在戰爭中沒有實際意義,但它仍然出現在小說中,這就是原因。

    許多影視劇都是根據小說情節改編的,自然繼承了“免戰牌”,能更直觀地向觀眾展示戰爭的情況。戰場在不斷變化。即使半小時的工作也能徹底扭轉局面。

    如果你即將攻克這座城池,但敵人已經貼上了免戰牌,想象一下你此時是領袖的將軍,你會遵從對方的意願嗎?

    顯然,戰爭不會停止。因為圍城的目的是攻佔這座城市,而且顯然有能力攻佔它,但在你面前有一張“免戰牌”,只要穿過它。因此,在古代圍城戰爭中沒有免戰牌,因為它根本沒有用。誰會因為你的豁免而停止獲勝?

    這使得“免戰牌”的出現,雖然是一種虛假的產品,卻能凸顯文學作品的藝術性。這是文人的想象。避免它就是不想也不想。戰爭自然意味著戰爭。這個詞的意思一目瞭然。

    戰爭是殘酷的,即使它是一張免戰牌也改變不了戰爭總會到來的事實。所以沒必要掛免戰牌。當然,沒有人願意做這種額外的事情。

    不過,歷史上雖然沒有免戰牌,但現在“免”字已經流行起來。如果兩個人吵架,他們就會互相爭吵。然後一方掛了“免戰牌”,效果很好。火藥的濃煙立刻消散了。

    各位,現在你們應該知道,為什麼古代戰爭沒有“免戰牌”,而小說、影視劇卻什麼都沒有。免戰牌在“大戰”中不起作用,但可以在小爭吵中充當滅火器,在短時間內撲滅火災。

    在對城市和土地的襲擊中發生了流血事件,損失慘重。面對高昂的成本,沒有人願意遵守任何“君子協定”,更別說這張免戰牌不是任何協定,只代表一方的意見。

    因此,免戰牌只能出現在小說中,根本不能出現在真實的戰場上。

  • 5 # 阿勇表哥

      古時候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就無可奈何,其實,所謂的高掛免戰牌並不只是掛上一個免戰牌,而是堅守自己的城池不出,就是我不和你打。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策略,因為對方勞師興眾,遠道而來,糧草供應肯定不足。在對方糧草不足後,只得無功而返,或者是貿然進攻,取不到戰果。

      古時候在春秋時期的一段時間內,存在雙方約戰的情況,對方會等你三天,三天內充許你準備。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制約雙方對免戰牌守約。一是和果不講誠信,即使打贏了,也會被天下人嘲笑。二是守方,城堡下面有尖刺狀攔馬樁,盾牌和弓箭手,強攻的話,進攻的一方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當然,但如果雙方苦大仇深,誰還會提前通知?那是雙方均無所不用其極。總之,兔戰牌只是雙方在下戰書約戰時,達成共識時才用的。

      一、在敵人攻到自己城池下的時候,堅守城池不出,處於一種免戰狀態,是一種智慧。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老將廉頗因為自己有堅固的壁壘,所以堅持不出,相當於高掛免戰牌,秦軍就沒有辦法,因為它的城池非常厚,功不破。秦軍後來使用反間計,讓趙王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老將廉頗,這樣秦國才打敗了趙國。如果老將廉頗不換,一直高掛免戰牌,估計秦軍是不會討到一點便宜,最後灰溜溜地跑回去。

      再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先後六出祁山,去叫板找司馬懿打架,甚至用女人穿的裙子送給司馬懿羞辱他,但是司馬懿就是堅守不出,也相當於高掛免戰牌,因為他在分析了實際情況之後,也明白自己只有採取這種方式才能取得最終勝利,結果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真的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所以高掛免戰牌不應戰,這是一種智慧。因為明知打不過再出去打,不是捱打嗎?就像是一個大人在一個小孩居住的房子外叫罵,小孩知道自己打不過大人,於是在屋子裡不出,外面叫罵的人,在罵得沒有勁了的時候,無可奈何就走了。如果小孩走出門來和大人打,那麼小孩肯定是遍體鱗傷了,所以說小孩的這種策略是值得點讚的。

      二、在春秋時期使用戰車作戰,決定了那個時候要先進行約戰,沒有準備好之前就處於免戰狀態。

      古代作戰用到的工具是戰車,用四匹馬拉著車,車上坐著三四個人,車周圍跑著好幾十個人,這就是一個作戰的小單位。這樣雙方用馬拉的車衝鋒。這樣的作戰方略顯然不適合攻城。而且對方的城池下面挖著壕溝,還有一些其他的防禦的暗器,強攻無異於自毀長城,所以不是腦子進水是絕對不會去強攻的。

      這樣在雙方打仗的時候會下先下戰書,對方同意了就開啟城門,雙方對衝,相互對打。比如當時的夏商之戰,周商之戰都是在這種約戰的情況下進行的。

      當然,在武王伐紂時,雙方本來約好了第2天再打。也就是說等第2天,待雙方擺開架勢,準備好人馬,然後再開打。可週武王卻沒有講誠信,耍心眼了,在前一天的晚上,使用了偷襲的戰術。商紂王匆忙應戰,軍隊毫無戰鬥力,周武王軍隊直衝商紂王軍隊,輕鬆斬殺了商紂王。

      三、春秋時期,國家之間結成聯盟,打架需要整合的時間。

      春秋時期,最多的時候有幾百個國家。所以弱小的國家就會找大哥,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樣在其他國家攻打自己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有靠山,可以搬救兵。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種約定定俗成的東西,那就是你來打我不要緊,等我的盟友來了再打,否則的話就是背信棄義,不講原則,會被天下人所恥笑。

      所以就相當於雙方先下戰書,你有多少幫手都出來,給你幾天的準備時間,準備好了開打。

      圍魏救趙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來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達到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這就是孫臏的奇策,在時間上,由於齊國來不及救助趙國,孫臏選擇了去偷襲因攻打趙國而城池相對薄弱的魏國國都,魏國一看大本營有難,只得迅速撤回兵力,這樣就變相地拯救了趙國。這件事情在《三國演義》中有記錄:

      《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四、春秋時期慢慢有了禮崩樂壞的現象。

      宋襄公率宋國軍隊跟楚國打仗,當時宋國的國力是遠遠不如楚國。楚軍過河的時候,大將建議宋襄公趁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進攻。宋襄公說自己是仁義之師,不能趁人之危。

      這樣宋襄公就失去了一次絕好的進攻的機會。但是失去一次不要緊,還有第二次。當楚軍過河之後還沒列陣,大臣又勸他進攻,他還不願意。宋襄公等楚軍徹底列好陣以後,雙方開打,宋襄公立即就被楚軍給打敗了。

      在這裡宋襄公就是堅守禮儀的代表,但是卻被後人所恥笑,因為他的堅守導致了他的亡國。而他手下大將勸他伺機而戰,提前攻打的人就有禮崩樂壞的表現。

      還有一個在戰爭中講究誠信的代表是晉公子重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闢之"。”

      後來在戰爭中,大家覺得如果一直堅守禮儀,等對方準備好就失去了絕好的戰機,所以慢慢就禮崩樂壞了。就如《孫子兵法》等兵書中所講的兵不厭詐,打勝仗才是最終的目的,至於採用採取何種手段都無所謂。

      五、高掛免戰牌,在各種演繹小說中頻頻出現。

      在現實生活中,高掛免戰牌的故事慢慢地深入到了古典小說中,比如《岳飛傳》中嶽飛在牛頭山高掛免戰牌,金兀朮不敢攻。

      而《薛仁貴徵東》中,薛仁貴帶兵出征,敵將常掛免戰牌,薛仁貴採用車輪戰一舉奪城。

      高掛免戰牌成了防守的標誌,就是自己不會主動應戰。免戰牌上當然沒有魔法,交戰雙方也不會這麼講禮貌,見到對方掛出一個小牌子就不打了,等對方休養生意這種情況是不可能出現的。甚至免戰牌這個東西都沒有真實存在過,因為根本沒有任何效力。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免戰牌”呢?免戰牌第一次出現應該是在清代小說《說岳全傳》中。文學藝術中塑造的古代戰爭就像我們今天的沙盤遊戲,而“免戰牌”在這裡的作用也是通過簡單的方式描述"堅守不出"這一戰術。

    簡單來說,古代兩軍對壘主角是成千上萬的士兵,依靠堅固的城牆死守不戰,主角是守城士兵,而高掛免戰牌就成了將領的工作,為了更好地塑造將領的形象,“免戰牌”這個“代名詞”就出現了。

    所以影視劇中的免戰牌在真正的戰場上是不會起到真的"免戰"的作用,只能讓敵方知道你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只能守城罷了。

  • 6 # 愛佳愛旅遊

    當然不可能

    經查證,免戰牌這類的,也只在小說杜撰與評書說有,現實中卻是沒有的。

    兵者,詭道也。打仗講究的是兵不厭詐、出其不意、痛打落水狗,哪裡有“免戰”這種好事給對方?

    就算最講究禮儀的春秋時期,貴族打貴族,先宣戰後發兵,交戰時兩軍陣勢列好,擂鼓出戰。雙方交戰期間,互派使者送戰書,約定交戰日期等等。但是,也沒有免戰牌這一說。

    再說,放到現在戰爭中,一分鐘就能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統帥幾萬大軍或者幾十萬大軍,別的不說,就是糧草一天消耗也是天文數字,怎麼可能會因為對方的一塊牌子,而停止不前呢?打仗,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逃、死、降,沒有第四條路。

    不過,在明朝,真有一次掛“掛牌免戰”事件,這個牌可不是一般的牌,而是對方主帥老爹的“神位”。

    在明朝建文帝時期,發生了一場叔侄之間的對決,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揮師南下。十萬大軍從北京打到南京,所向披靡,唯獨在一個城池,吃了敗仗。

    這座城叫濟南,守將是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

    朱棣久攻不下,決定動用火炮。炮轟濟南城。明初的火炮威力就很強了,大型火炮有鐵臼炮、大將軍鐵炮、攻戎炮、神銃車炮,大炮一開,眼看城破在即。鐵鉉急了,也使出了絕招。

    鐵鉉做了一個大木牌,上書“太祖高皇帝之神位”,高高懸掛在城頭——太祖高皇帝就是朱元璋,這個木牌就是我們常說的牌位、靈牌。朱棣要是繼續開炮,等於打自己老子的牌位,他當然不敢,這下,免戰牌生效,濟南城保住了。

  • 7 # 海洋情感小屋

    古時候打仗一方高掛免戰牌,另一方就無可奈何,不能強攻嗎?其實,所謂的高掛免戰牌並不只是掛上一個免戰牌,而是堅守自己的城池不出,就是我不和你打。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策略,因為對方勞師興眾,遠道而來,糧草供應肯定不足。在對方糧草不足後,只得無功而返,或者是貿然進攻,取不到戰果。

    古時候在春秋時期的一段時間內,存在雙方約戰的情況,對方會等你三天,三天內充許你準備。有兩個方面的因素制約雙方對免戰牌守約。一是和果不講誠信,即使打贏了,也會被天下人嘲笑。二是守方,城堡下面有尖刺狀攔馬樁,盾牌和弓箭手,強攻的話,進攻的一方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一、在敵人攻到自己城池下的時候,堅守城池不出,處於一種免戰狀態,是一種智慧。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中,老將廉頗因為自己有堅固的壁壘,所以堅持不出,相當於高掛免戰牌,秦軍就沒有辦法,因為它的城池非常厚,功不破。秦軍後來使用反間計,讓趙王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了老將廉頗,這樣秦國才打敗了趙國。如果老將廉頗不換,一直高掛免戰牌,估計秦軍是不會討到一點便宜,最後灰溜溜地跑回去。

      再比如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先後六出祁山,去叫板找司馬懿打架,甚至用女人穿的裙子送給司馬懿羞辱他,但是司馬懿就是堅守不出,也相當於高掛免戰牌,因為他在分析了實際情況之後,也明白自己只有採取這種方式才能取得最終勝利,結果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真的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所以高掛免戰牌不應戰,這是一種智慧。因為明知打不過再出去打,不是捱打嗎?就像是一個大人在一個小孩居住的房子外叫罵,小孩知道自己打不過大人,於是在屋子裡不出,外面叫罵的人,在罵得沒有勁了的時候,無可奈何就走了。如果小孩走出門來和大人打,那麼小孩肯定是遍體鱗傷了,所以說小孩的這種策略是值得點讚的。

      古代作戰用到的工具是戰車,用四匹馬拉著車,車上坐著三四個人,車周圍跑著好幾十個人,這就是一個作戰的小單位。這樣雙方用馬拉的車衝鋒。這樣的作戰方略顯然不適合攻城。而且對方的城池下面挖著壕溝,還有一些其他的防禦的暗器,強攻無異於自毀長城,所以不是腦子進水是絕對不會去強攻的。

    這樣在雙方打仗的時候會下先下戰書,對方同意了就開啟城門,雙方對衝,相互對打。比如當時的夏商之戰,周商之戰都是在這種約戰的情況下進行的。

      當然,在武王伐紂時,雙方本來約好了第2天再打。也就是說等第2天,待雙方擺開架勢,準備好人馬,然後再開打。可週武王卻沒有講誠信,耍心眼了,在前一天的晚上,使用了偷襲的戰術。商紂王匆忙應戰,軍隊毫無戰鬥力,周武王軍隊直衝商紂王軍隊,輕鬆斬殺了商紂王。

      春秋時期,最多的時候有幾百個國家。所以弱小的國家就會找大哥,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樣在其他國家攻打自己的時候,自己就可以有靠山,可以搬救兵。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種約定定俗成的東西,那就是你來打我不要緊,等我的盟友來了再打,否則的話就是背信棄義,不講原則,會被天下人所恥笑。

      所以就相當於雙方先下戰書,你有多少幫手都出來,給你幾天的準備時間,準備好了開打。

      圍魏救趙的故事說的是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來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達到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這就是孫臏的奇策,在時間上,由於齊國來不及救助趙國,孫臏選擇了去偷襲因攻打趙國而城池相對薄弱的魏國國都,魏國一看大本營有難,只得迅速撤回兵力,這樣就變相地拯救了趙國。這件事情在《三國演義》中有記錄:

    《三國演義》第30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心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宋襄公率宋國軍隊跟楚國打仗,當時宋國的國力是遠遠不如楚國。楚軍過河的時候,大將建議宋襄公趁楚軍還沒有全部過河進攻。宋襄公說自己是仁義之師,不能趁人之危。

      這樣宋襄公就失去了一次絕好的進攻的機會。但是失去一次不要緊,還有第二次。當楚軍過河之後還沒列陣,大臣又勸他進攻,他還不願意。宋襄公等楚軍徹底列好陣以後,雙方開打,宋襄公立即就被楚軍給打敗了。

      在這裡宋襄公就是堅守禮儀的代表,但是卻被後人所恥笑,因為他的堅守導致了他的亡國。而他手下大將勸他伺機而戰,提前攻打的人就有禮崩樂壞的表現。

      “春秋晉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禮遇重耳,並問:"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重耳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軍行三十里。後重耳返國執政,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退三舍以闢之"。”

      後來在戰爭中,大家覺得如果一直堅守禮儀,等對方準備好就失去了絕好的戰機,所以慢慢就禮崩樂壞了。就如《孫子兵法》等兵書中所講的兵不厭詐,打勝仗才是最終的目的,至於採用採取何種手段都無所謂。

      五、高掛免戰牌,在各種演繹小說中頻頻出現。

      而《薛仁貴徵東》中,薛仁貴帶兵出征,敵將常掛免戰牌,薛仁貴採用車輪戰一舉奪城。

      高掛免戰牌成了防守的標誌,就是自己不會主動應戰。

  • 8 # 歷史的波瀾壯闊

    古代壓根沒有免戰牌這種東西,是各種小說杜撰出來的。‍‍要是真有免戰牌,那古代就不用打仗了,誰臉皮厚掛的時間久誰就贏了。在正史上沒有關於免戰牌的記載,免戰牌的出處是清代人錢彩寫的《說岳全傳》,只是現在電視劇都不進行考據就隨便亂用。

    不過“免戰牌”這個東西為什麼被創造出來還是很有探究的價值的。在小說或者評書中,當一方內部出現問題或者實力暫時不濟的時候就會掛出免戰牌,然後對手就會老老實實等著,一般會出現某某去城下大罵,然後守城的將領就當沒聽到。等到內部問題解決或者補充好兵力,雙方就重新開戰。在這個劇情中,“免戰牌”是雙方共同遵守的一個約定,上面承載著的是敵我雙方之間的信任。

    但是“免戰牌”真的就是作者隨便想象出來的嗎?也並不是,“免戰牌”的誕生有其思想基礎。中國的古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君子”,身為君子,就不能做“不仁不義”之事。什麼事情是“不仁不義”呢?趕盡殺絕就是“不仁”,實行詭計就是“不義”。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宋襄公出去打仗,要等著敵軍擺好陣型再進攻。所以在這種君子的道德約束下,即使慘烈如戰爭也會有這種“仁義”之事發生。小說的作者將這種“仁義”進一步理想化,“免戰牌”就誕生了。

  • 9 # 騷話說歷史

    其實在正史上並沒有相關文字記載免戰牌的存在,即使在注重禮儀的春秋時代在戰場上也沒有出現過這種特殊道具。

    比如在魏晉時期的戰爭就與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有很大的不同,宋金遼之間的戰爭也與明清的戰爭也不一樣,不光是戰爭形態,而且還有儀式形態。

    比如在春秋時代,諸侯之間的戰爭還是相當客氣的,例如晉國和楚國的戰爭就曾經出現過戰勝方竟然幫著戰敗方收拾戰爭輜重的奇葩事件。

    因為那時候的江湖中流行以理服人,雙方之間並不是以消滅對方為目的,是想讓那個對方服氣就好,畢竟在鄰居們都還在門口墊著腳看熱鬧。

    所以在春秋時期當一方說,今天日子不好,我們還是歇一天再戰,另一方停止進攻這種事情還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但是在魏晉三國時期基本是這個樣子了,從項羽火燒咸陽宮到曹操開始屠徐州城,戰爭的形式已將變成殘酷的減少對手的有生力量為主,即使你當場認錯服氣也不行。

    那時候的陰謀叛變太多了,指不定今天你還認我做大哥,明天看到別人開的價更高,直接跳槽,而且還回過頭來反咬一口,這種事情呂布可以說是專家。

    真正能夠讓敵人放棄進攻的戰場就是攻城戰,攻城戰在大多數時間裡其實在圍,而不是在攻,歷史上的那些著名攻城的戰爭,絕大多數都是在曠日長久的對峙中熬到城中的守軍開不到希望自己放棄才贏得,沒有足夠數量的軍隊,沒有人會一個勁地猛攻那些大城市的城牆。

    所以當雙方開始進入對峙的時候,城裡的守軍還可以掛一掛“免戰牌”,其實是書信往來,比如在逢年過節的時候,雙方也會有默契的休戰,甚至互相贈送禮物。

    但是,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戰爭還是很殘酷的,絕對不會因為某一方掛免戰牌而讓另一方放棄進攻的現象發生,如果有,那麼可能是那個將軍是小說演義看多了。

  • 10 # 奕天讀歷史

    免戰牌,這可是一個神奇的物品,只要掛出此物,便是向敵方宣佈,現在停戰不打了,而對方也不能再進行攻擊。

    免戰牌是清代及以後的小說評書創造的產物。在諸如《說岳全傳》、《楊家將評書》(明及之前成書的《楊家將》、《楊家將傳》中沒有)、《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等評書中,嶽元帥、佘太君、薛仁貴等評書主角,經常命人高懸“免戰牌”,要求暫時休戰。

    以《說岳全傳》為例,宋軍在對陣金軍金彈子時,數戰不利,嶽元帥只得命令將免戰牌掛出。而金彈子不準免戰,只是喊罵,嶽爺只得連掛七道“免戰牌”避戰。氣的年少氣盛的小將軍岳雲,一怒之下將七塊免戰牌悉數砸毀,並對嶽元帥言,高掛七塊免戰牌“壞我岳家體面,孩兒已經打碎”。岳雲還要求嶽元帥,“望爹爹查出掛牌之人,以正軍法。”

    可見,高懸免戰牌這件事,並非一個體面的事情,通常情況下,都是戰事不利的時候,才會掛出去。而且,對方也可以繼續挑戰,只是多數情況下挑戰的方式是在外罵陣。這其實就是清代及之後小說的一種創作手法。

    在元明話本、小說中,將武將單挑的創作手法,發揮到了極致,特別是《三國演義》、《水滸傳》的大流行。直到現在,三國武將、水滸英雄的個人武力排名,都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前面我們講到了小將軍岳雲砸壞了免戰牌,之後立下軍令狀,出戰金彈子。岳雲大戰金彈子八十餘合不分勝負,牛皋看到了大喊一聲,金彈子一個分神,被岳雲一錘打中肩膀,翻身落馬丟了性命。岳雲出場,解了嶽元帥之危。七塊免戰牌起到了烘托岳雲閃耀出場的作用。

    那麼免戰牌真能阻止敵軍進攻麼?當然不能。

    同樣是《說岳全傳》中,已經用戰例說明了,其實免戰牌對於阻止敵人進攻,沒有多大作用。想要阻止敵人進攻,還要看己方的實力大小。

    金兀朮率大軍南下,第一關就是進攻潞安州的州城。潞安州守將就是陸文龍的父親陸登。陸登大戰金兀朮,五六個回合便招架不住,敗回城中,第二天就掛出了免戰牌。按我們通常的理解,金兀朮看到免戰牌就不應該進攻了。恰恰相反,金兀朮在城外罵了半個多月之後急了。

    金兀朮命人打造雲梯等攻城器械,命五千人為先鋒,自己率主力為後隊,強攻潞安州城。結果,城上“滾糞打出,那些小番一個個翻下雲梯,盡皆跌死”,滾糞又叫臘汁,就是往城下傾倒燒開的大糞水。這是一個有味道的守城戰,一戰過後,潞安州城不知道還能不能再住人了,環境汙染嚴重呀。

    從評書中的這次戰例來看,免戰牌之所以能夠起效,是因為敵方如果強行攻城,會付出較大的傷亡損失,所以,儘量是通過辱罵等方式,讓掛免戰牌一方主動出城應戰,以減少傷亡。但是,如果攻城一方決定強攻,那麼免戰牌就是形同虛設一般,毫無作用。

    其實,評書中的戰例,也跟歷史上的實際戰爭相似,只是實際戰爭中,不會有免戰牌這個東西的實物。一方不願意打了,那就堅守不出就好了,掛不掛牌子都一樣,都無法阻止對方的進攻。堅守免戰一方,做好防禦工作才是“免戰”的要義。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出兵陳倉。奉命守衛陳倉要塞的魏將郝昭,僅僅帶了一千餘兵士,抵擋諸葛亮的數萬大軍。郝昭如果出要塞跟諸葛亮打野戰,數萬蜀軍可以輕鬆碾壓郝昭的上千人。郝昭最好的策略就是固守要塞,此時,就可以預設為郝昭是“免戰牌”高懸了。

    諸葛亮希望速戰速決,而且優勢在蜀軍一方。於是,下令軍士強攻陳倉要塞。結果,雙方激戰二十餘日,諸葛亮竟然沒能拿下陳倉。蜀軍糧食耗盡,只得撤退。從這一戰可見,所謂的免戰牌,其實就是守城的實力,阻止不了對方進攻,但是可以阻擋對方前進的步伐。

    氣的諸葛亮約出了司馬懿,給司馬懿耐心的擺事實,講道理。司馬呀,要出來打呀,老在城裡待著多無聊呀。司馬懿耐心的聽完,講完了,那我回去了,害的諸葛武侯再次糧盡而退。

    可見,免戰牌並不能阻止對方發動進攻,真正可以阻止對方進攻的,是雙方實力相當,但是對於堅守一方更有利的時候。因為實力和地利的原因,進攻一方擔心進攻會遭受比較大的損失,主動放棄了進攻。這才是“免戰牌”的真實含義。

    說白了,免戰牌就是一個停戰通知而已,至於對方同不同意,無辜的免戰牌只能無奈的攤開雙手——小牌牌真的無能為力呀!!!然後,自爆當場,免戰牌卒,終年不詳!

  • 11 # 直爽的老滕

    可能!十分可能!

    只有現代人,大腦又進化了近千年才發現了這一戰爭有趣的一面兒。只要是己方懸掛免戰牌,敵方只可圍而不攻(不打)。國外羅馬帝國攻防戰,雙方都向前,你死我活!絕不退讓,斯巴達克斯,短劍砍殺,血路一條,也是衝殺向前,絕無免戰,投降都不行。

    原來古中華統一內戰也講禮法,講孔孟之道:不義之師必敗,不仁之師無信,必敗!不禮之師無誠,我都掛免戰牌了,你怎麼還打。逼急了,我方也會狗急跳牆選出能徵貫戰的將軍與你血戰到底,雙方都自認為是仁義之師,故讓其一馬,看你免戰後有什麼招兒,有什麼式,有什麼計,有什麼將。再戰,再勝也不晚。

    既便到了現代社會,黑白兩道兒約架,比武,都遵循:可免戰,認輸,投降,否則殺無赦!所謂先禮後兵,許認慫!呈強鬥狠,兩敗俱傷!影視劇就客觀地印證了免戰牌的意義。

    現代講合作共羸,講和平共處,戰爭帶給人類的是苦難。免戰,終止一切戰爭,爭取世界和平!

    傷l

    認上

    門上jv

  • 12 # 許科雲

    1⃣️首先你要了解古人的文化習俗都是一脈相承的,由於受仁義禮智信影響,君子說話辦事講究誠實,言而有信,都是內戰(華人打華人)即使說打也要約法三章,決不使陰招,對言而無信不誠實的稱為小人,江湖上就失去信義。

    2⃣️但是人類的進步,戰爭的需要,也就有了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兵不厭詐的計謀出現,所以就逐漸出現戰爭時有叫陣不理會,就不顧人家掛了免戰牌的約定,夜間偷偷越過木柵欄而偷襲殺敵放火攪亂敵營的戰鬥。失敗也給人教訓,從此即使掛了免戰牌,夜間也不敢大意,要不斷巡邏站崗。因為敵人不按常規出牌了,大家都學聰明瞭。

    3⃣️古人打仗都是兩軍列陣對壘,或擺八卦陣圖,入了陣圖不能從生門殺出就會被困而全軍覆沒。這種陣地戰全憑力量,如果弱者動了計謀,就能以弱勝強。中國曆代的江山都是內戰奪得的,有智者兵不血刃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在沒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決不能打陣地戰。太多的戰例證明了在敵強我弱時拒敵於國門之外的打法都是失敗的。而按古人的掛免戰牌打法又是愚蠢的,所以持久戰,游擊戰、運動戰都是取得了戰爭勝利的保障。

    4⃣️老祖宗留下的軍事著作使人類戰爭淘汰了"免戰牌"時期的戰法,世界經典的戰例都離不開三十六計的謀略。

  • 13 # 大神筆3I6D

    古代可以掛免戰?

    這是純萃在扯蛋!

    崇禎長掛免戰牌:

    皇帝還是朱家幹?

  • 14 # 夏雨風

    兵不厭詐,陣無常形。

    當兩軍勢均力敵之時,往往會按照正常的"休戰"令進行。馬超和許褚大戰百回合,雙方打得難解難分,曹操見之下了"回馬鼓",許禇對馬超說:"等我回去脫了戰袍,晚上再與你決一死戰"。

    而當一方勝券在握,可以橫掃勁敵之時,任何"和約"都可以撕碎,不留情面地發起進攻。蘇德訂有"和平友好條約",希特勒一夜之間撕毀"和平條約",發動閃電式突襲。

    可見,任何一方的掛牌休戰,只是騙騙洋人頭。戰場上規矩只是約束對方接受的權宜之計。一旦有取勝的戰機,兵貴神速,陣無常形,任何一方都會搶先發起強攻。至於各種"和約",都是一種相持中的擺設。

    戰爭中,一方處於弱勢,高掛免戰牌,一是對外顯示"不與敵糾纏,堅壁清野"。一是對內安撫"養精蓄銳,後發制敵"。總不見得是"我害怕了,不敢戰鬥了"。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最後一戰,司馬懿為避敵鋒芒,就是被百般謾罵和羞辱,堅守不出。直到諸葛亮魂夾五丈原止。

    兩軍相爭,有君子之爭,無君子協定,是殘酷的敵死我活的生死大戰,一切都以戰場上瞬間萬變而變化。雙方主帥鬥智鬥勇,搶得先機,一招擊敵。

    高明的主帥,不易被敵人施放的各種煙霧彈所迷惑,牢牢把握戰場主動權,做到進可攻、退可守的兩全其美、萬全之策。最終去取得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板如何抗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