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41529376478812

    三國演義》不能算是史書,只能說是小說。正史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二十四史》(也有說二十五史、二十六史的),其它的史書就稱為野史。正史和野史的區別在於是不是官方編纂的。《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另有新元史和清史稿被合稱為二十六史。其他有名的野史:《春秋》,《呂氏春秋》,《資治通鑑》等等。

  • 2 # 楚邾

    “正史”與“野史”是我們經常提及的詞語,但何為“正史”、何為“野史”卻是一個存在爭議的話題。近代至今的《重編國語辭典》、《辭海》(1999年縮印本)、《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對“野史”這一概念的解釋都是“私家編纂的歷史”,是相對於官方編纂的“正史”而言。換言之,“正史”就是官方所修之史,“野史”就是私人所修之史,當代著名史學家謝國楨先生曾言:“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學士以及貧士寒儒所寫的歷史紀聞,都可以說是野史筆記,也可以說是稗乘雜家。”(《明清野史筆記概述》)

    謝國楨先生的論斷不能說是錯的,但也並不是完全正確的。首先,官修並不一定是“正史”,私修也不一定是“野史”,官修與“正史”、私修與“野史”並不能簡單的等同起來,如先秦時期周、燕諸國所修《春秋》(所謂《春秋》書法)雖是官方意志的體現,但亦包含一定私人的思想,再如漢之司馬遷所修《史記》,其當為司馬遷私修,但在當今卻被作為“正史”。

    再者,在不同歷史時期以及站在不同立場,“正史”與“野史”的概念也是不同的。關於“野史”,記述掌故與見聞的小說、私家纂修的勝國遺聞、宮闈秘史、“詆譭本朝”和記述“偽朝”的歷史等等都可稱之為“野史”。如《明季南略》之類記述明末張獻忠、李自成以及南明歷史的史書在清初都因為“詆譭本朝”而被劃為“野史”之範疇,還有《越史略》在清朝也因是記述“偽朝”歷史而被劃為“野史”之範圍,但其實際上是記述安南的通史,具有“正史”的性質。

    最後,“正史”和“野史”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絕對的,二者之間其實存在著辨證的關係。如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歷來被視作正統史學,但其中記載亦有諸多取自“野史”。

    所以,對“正史”與“野史”並不能簡單的一刀切,傅斯年先生曾對“正史”與“野史”做了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

    “大約官書的記載關於年月、官職、地理等等,有簿可查有籍可錄者,每校私記為確實;而私家記載對於一件事的來源去脈,以及‘內幕’,有些能說官書所不能說,或不敢說的。” “官家的記載時而失之諱”,“私家的記載時而失之誣”。

    所以,就歷史研究而言,所謂的“正史”與“野史”並不是絕對的,對一個歷史事實的考證,常常要參考諸多史料,儘可能的還原真相。

  • 3 # 南朝居士

    什麼是正史?正史是指以紀傳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如《史記》,代表史書有紀二十四史。其他紀傳體體裁的史書也可稱為正史。

    你可以認為《二十四史》就是正史,而二十四史呢?是清朝乾隆欽定的正統史書。

    至於說,正史是不是真的?只能說,大部分是真實的,這部分指的是時間、背景、人物、事件,其他都是假的。

    打個比方,唐朝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時間是真的,武德九年,人物是真的,這個事件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如李世民為什麼篡位,是否正義性,李淵的能力問題,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品問題,這都是假的。

    歷史是個“羅生門”,不同的人基於不同立場記載的歷史就會不同,比如《趙氏孤兒》的故事,《史記》裡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史記 趙世家》,就是我能看到的故事,程嬰、公孫杵臼的俠義故事,而《史記 晉世家》講的就是亂倫引發的血案。

     趙朔妻成公姊,有遺腹,走公宮匿。趙朔客曰公孫杵臼,杵臼謂朔友人程嬰曰:“胡不死?”程嬰曰:“朔之婦有遺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十七年,誅趙同、趙括,族滅之。韓厥曰:“趙衰、趙盾之功豈可忘乎?柰何絕祀!”乃復令趙庶子武為趙後,復與之邑。《史記.晉世家》

    再比如《史記》裡記載的秦始皇的父親是誰的問題,也有兩個說法,一說是異人的兒子,一說呂不韋的兒子。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史記 呂不韋列傳》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史記 秦始皇本紀》

    再比如《三國志》裴注,曹操為什麼會殺呂伯奢一家?裴松之一下子給出了三個版本。

    《魏書》曰:太祖以卓終必覆敗,遂不就拜,逃歸鄉里。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賔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曰: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賔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劔夜殺八人而去。孫盛雜記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而且,除了這些多重說法的,還有那些明顯的神話故事,比如劉邦的出身,都堂而皇之的出現在正史裡。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史記 高祖本紀》

    所以,這些自相矛盾或者相去甚遠的說法都是出自正史,你說他們都是真的嗎?

    至於野史,你說他們有多少真的?一成都不到,他們甚至不如《隋唐演義》《三國演義》這些小說了。

  • 4 # 浩中一內

    這個問題問得不像問題~~不過還是回答一下吧~

    對於歷史的記載研究中,有野史和正史之分,至於哪個更可信?這不能片面回答,正確的做法是以正史為主線,同時參照野史相關的記載,野史可以作為一種旁證和正史內容的擴充套件。

    所謂正史,就是指官修的史書,主要為紀傳體的二十四史。正因為正史是官方修訂,主要記錄國家及名族的興衰為主體,再一些用詞上、事件記錄的繁簡上,會有一些忌諱。

    而野史,就是民間記錄的一些散亂的歷史事件片段,但是他沒有官方的壓力與約束,而由記載人自由記載評說,所參雜的記載人的感情成份較重。

    所以在解讀歷史事件的真相時,我們不能單一前面的相信正史、或者野史,而是應該以正史為歷史事件的基本概貌,再用相關野史的記載來佐證和挖掘更深、更細的內容,從而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真相。

    中國的正史,就是指《二十四史》,對於歷史事件,不同的編修人也會有不同的記述方式,因為他們處的時代不同,政治立場不同,所編修的環境背景不同,個人經歷也不同。比如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對於漢武帝的描繪就有很多的不同。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但是他又遭受了漢武帝對他的宮刑處罰,所以他對於漢武帝的記載很多詞彙是受到忌諱的,他是沒有評價的,處於相對中庸的態度。

    班固生活在東漢時期,他也算是東漢皇室的外戚,他是積極維護漢朝的統治,在他的《漢書》中,往往偏向於正面描寫,處於褒揚的立場。

    司馬光生活在宋朝,他是宋朝政治的參與者,而又主張與民休養,從善治國,所以他在《資治通鑑》中,對於漢武帝又多批判。

    我們在研究歷史真相的時候,需要藉助正史、野史、以及出圖文物的考究、以及人物性格、事件合理性推敲等多方面考慮論證。不能偏聽偏信。

  • 5 # 西府趙王爺

    對於野史和正史,其實就好比國內私立醫院與公立醫院的區別!

    雖然兩個評價都不怎麼好,但公立醫院畢竟有法可依,有理可具,有章可循,即使有著諸多問題那也是在框架限制範圍內,不會太出格!

    而像那些私立醫院,誘導治療、過度治療、不靠譜、坑人騙錢的現象,實在太多。

    當然,這一切所指的是普遍現象,並不是完全所有!

    正史和野史也是如此!

    首先,正史是指以紀傳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代表史書有紀二十四史。其他紀傳體體裁的史書也可稱為正史。

    而野史多是經過了百轉千傳,玩過傳話遊戲的都知道,傳幾次就面目全非了。其中夾雜了大量的民間傳說,甚至還有可能杜撰。

    像康有為的那本自傳史,那不就是胡吹嗎?

    所以,相較之下,當然是正史可信程度比較高。

    當然了,正史由於是官方認定,當時或者後代往往曲筆或忌諱一些政治與秘聞,不敢如實記載,故對待正史有必要看如別史、雜史加以認證,否則難免以管窺豹,不得其真。

    至於野史,大家可以當歷史小說看,如果將其當做真實歷史。無疑就和拿《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比較!

  • 6 # 咩咩鴨

    當然是正史,這就要看寫史之人是個怎樣的人,如果寫史的人是個滿嘴跑火車,自然也就不可信,但是正史也有有誤的,如果正史在當朝寫,比如司馬遷的史記,在當朝就不能完完整整的寫,多少有些議論當今的意思。還有就是野史也不能說完全不可信,古人不會空穴來風,有的野史可能是一些其他正史演變,杜撰出來的,比如孟姜女哭長城,杯酒釋兵權(史籍記載是有喝酒這事,但是有沒有釋兵權就不知道),還有烽火戲諸侯,千里送京娘等,都是由某個事情或者情節演變,你不知道有或者沒有,有待考證的。所以野史不能當正史,但有時候人們就是愛看,所以喜歡真實的歷史看正史,喜歡娛樂,劇情,看野史。如果喜歡可以點個關注!@歷史的本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色和駝色哪個襯托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