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屢次趕考,但遺憾的是,他幾乎耗盡一生的光陰,都沒有金榜題名。
從唐大中六年(852年)赴長安趕考落第之後,他又連續考了九次,前後歷經四十年,就是沒能金榜題名,人送外號“十舉不第”。
後來,一賭氣,乾脆連名都改了。原名叫羅橫,現名叫羅隱。
《吳越備史》記載,羅隱“凡十上不第”,一輩子不是在考場,就是在去往考場的路上,屢考屢敗,屢敗屢考,悲催到無以言表。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兩同書跋》載:
江南李氏嘗遣使聘越。越人問:“見羅給事否?”曰:“不識,亦不聞名。”越人云:“四海聞有羅江東,何拙之甚!”使人曰:“為金榜上無名,所以不知。”悲乎!有才如隱,猶以不第為人見輕,況其他乎……?
可見,晚唐人才凋零、倍受冷落,人們看重的是進士的身份,而非真才實學。屢屢落第不中的羅隱,寫下了很多遣懷詩,如《曲江春感》:
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
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
聖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羅隱屢次趕考,但遺憾的是,他幾乎耗盡一生的光陰,都沒有金榜題名。
從唐大中六年(852年)赴長安趕考落第之後,他又連續考了九次,前後歷經四十年,就是沒能金榜題名,人送外號“十舉不第”。
後來,一賭氣,乾脆連名都改了。原名叫羅橫,現名叫羅隱。
《吳越備史》記載,羅隱“凡十上不第”,一輩子不是在考場,就是在去往考場的路上,屢考屢敗,屢敗屢考,悲催到無以言表。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兩同書跋》載:
江南李氏嘗遣使聘越。越人問:“見羅給事否?”曰:“不識,亦不聞名。”越人云:“四海聞有羅江東,何拙之甚!”使人曰:“為金榜上無名,所以不知。”悲乎!有才如隱,猶以不第為人見輕,況其他乎……?
可見,晚唐人才凋零、倍受冷落,人們看重的是進士的身份,而非真才實學。屢屢落第不中的羅隱,寫下了很多遣懷詩,如《曲江春感》:
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
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
聖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