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11834380169891

    張英講的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相傳當年宰相張英鄰家造房佔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內容: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書羞愧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此事亦傳為佳話.

  • 2 # 速攻二號

    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歷史典故

      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

      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

      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

      說起清代的張英,人們可能並不熟悉,可說起他的兒子,那些看過《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就是那位張廷玉。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是康熙六年(1667年)進士,曾官至禮部尚書。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書房,史載:“每從帝行,一時制誥,多出其手。”他曾充任《國史》、《一統志》、《淵鑑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Quattroporte官。聖祖嘗語執政:“張英始終敬慎,有古大臣風。”康熙四十年他以衰病求罷,詔許致仕。他曾在書房自書對聯:“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

      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在安徽安慶,流傳著這樣的說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指的就是張英家。

      張英的兒子是大名鼎鼎的張廷玉。張廷玉也是康熙朝的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乾隆時加太保,為官康、雍、乾三代,歷50年寶刀不老。他有這樣的官場作為,應該說是他得益於父輩淡泊致遠、克己清廉的家風。

      張英、張廷玉父子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數十年,參與了平藩、收臺灣、徵漠北、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編棚入戶等一系列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實行。對穩定當時政局、統一國家、消弭滿漢矛盾、強盛國計民生都起到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二人為官清廉,人品端方,均官至一品大學士,是歷史上著名的.賢臣良相。

      同時,二人還是史家公認的學者大儒。在張家官運的背後是康、雍、乾三世,在這樣的皇帝身邊做事沒有能力和操守是不行的。特別是雍正皇帝,雖然執政時間不長,卻勤於國政,“崇儉而不奢”,“毫無土木聲色之娛”。張廷玉記錄雍正:“上進膳,承命侍食,見一於飯顆並屑,未嘗廢置纖毫。”皇帝連飯粒落於桌上也不捨棄!而張家父子為官也如履薄冰,嚴格自律。歷史記載,張廷玉之子張若靄殿試得一甲第三名(探花),張廷玉跪求雍正換人,以留得名額給天下平民英才。雍正深為感動,將其子降級任用。

      張英以下,家族更是人才輩出,家族六代共出進士13人,其中入翰林者12人。張英長子張廷瓚,康熙十八年(1679年)進士,入翰林,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入翰林,官至保和殿大學士,雍正時設立軍機處。張英、張廷玉父子二代為相,“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門第榮耀,世不多見”,是中國歷史的美談。而張家“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更是傳為美談。

  • 3 # cactust2018

    康熙年間禮部尚書張英,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中有一屬張家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後吳氏建房子想越界佔用,吳氏想佔用兩家之間的公共隙地建房,張家不服,雙方發生糾紛。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便寄書京城,告訴張英之此事。

      張英閱罷,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得到張英寄回的信,家人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受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謂六尺巷。兩家禮讓之亦被傳為美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j6六冠王氣墊幾天能踩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