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老實人侃歷史

    大明是崇奉儒家,講究以孝治天下。對官員,設有“丁憂”制。父母去世,官員須立即辭官,回家守孝三年,孝滿,復職。 所謂“丁憂三年”,取自“孩子3歲前離不開父母,父母去世後,孩子理當守制三年。”

    大明對違反“丁憂”制度的官員懲罰,簡單而粗暴。若對父母去世隱瞞不報,視為貪戀官位,一經發現,便會“一擼到底”,回鄉為民永不再用,後半生遭整個社會言論唾棄。

    父親的離世,之所以成為難題,皆因張居正不想回鄉守孝。

    清人夏燮在其所著《明通鑑》中一言以蔽之:“自以握權久,恐一旦去,他人且謀己”。沒錯,張居正就是怕離開現有權位。但他似乎並非貪戀權利。

    大明開國時,為防止宰相專權,廢除宰相,轉而建立內閣,類似以皇帝為主導的祕書班子,加之萬曆皇帝尚年幼,張居正推崇考成法正在第三個年頭,一旦回鄉丁憂,改革前功盡棄。

    大明王朝在延續了一百多年之後,至明代中葉,已經猶如一座年久失修的大廈,千瘡百孔,破敗剝落,呈現出末世之相。

    土地集中,財政困難,吏治腐敗,外患頻仍,這一連串的問題糾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衝力,動搖著明朝江山的基石。

    從隆慶六年出任內閣首輔,到萬曆十年因病去世,在整整十年的時間裡,張居正在全國上下推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 。

    整頓吏治,選拔人才。

    節省開支,去除浮費。

    抑制兼併,改革賦稅。

    整飭武備,安定邊境。

    ……

    張居正所領導的十年改革,成效十分顯著,政治局面有所更新,社會矛盾得到緩解,財政收入趨於好轉,國家實力有所增強。

    張居正曾言自己是“騎虎難下”,並向萬曆皇帝申請“退休”,可是沒有被批准,這說明他是知道“威權震主”會有什麼後果的。他應該看到了結局,但是,他更在意,更著急的事情,是自己花了十年之功的改革,能否能夠延續下去!

    張居正曾說:“我非相,乃攝也!”他非常明白自己所做的這些事情,都是在代替君主行使皇權,這就是在攝政。已經超過了作為一個首輔的職責和許可權,但是,國家需要繼續改革,就必須要按這種非正常模式進行下去,他別無選擇。

  • 2 # 飛哥說史

    張居正在萬曆新政取得階段性的豐碩成果的時候,一個巨大的磨難來到了眼前,磨難到來之前,萬曆五年的夏天,張居正接連感受到了做父親的得意,二兒子張嗣修科舉考試高中一甲進士,張嗣修被萬曆皇帝欽點為榜眼,然後進了翰林院,張居正看到政治上又接班人了所以也非常心滿意足。

    萬曆皇帝這時候也訂婚了,而且明年開春就要舉行婚慶大典,這個時候的張居正和萬曆皇帝情同父子,感情非常深,李太后下旨把萬曆婚慶大典全權交給張居正來處理負責。

    張居正在內閣裡為明年春天萬曆皇帝的婚事忙碌的時候,管家遊七帶著一位家人匆匆趕來內閣送信,張居正看到下是愣住了,再看遊七的臉色,接過信,內給另外兩位大臣張四維和呂調陽一看張居正臉色如此凝重,也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張居正慢慢的坐回椅子上,看著信唰的一下淚流滿面,張四維和呂調陽趕緊走過來一看,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去世了。

    中國的封建社會,明朝的時候理學認為子女給父母守孝一定要守滿三年,而且守孝的時候不能幹別的事情,只能在墓地旁邊,最多可以看看書,不能笑臉會客。朝廷官員辭職回家給父母守孝叫做“丁憂”。

    事實上明代的內閣大學士不守喪的事常有,皇帝特別頒旨那些因為朝廷特別需要的官員可以不回家丁憂。父親的突然去世讓張居正陷入留去兩難的困境,如果回湖北丁憂改革大業就將半途而廢,多年的心血將會付之東流,如果不回家守孝必將留下不孝的罵名。

    他為了心中的政治理想遠離故鄉十九年,這十九年都沒見過他的老父親,現在父親去世這累積的愧疚可想而知有多沉重,資料記載張居正給友人的信中多次表露過想回家看父母親,家信中也說過接父母到京城一起居住,可是他父親堅持不同意過來京城住。上個月收信說病情有所康復,這次收信就傳來去世的噩耗,所以當時在內閣拿到這封家書不由失聲痛哭。

    抹了抹眼淚對張四維和呂調陽說“現在心中大亂,閣事唯有拜託二位”然後回家去了。本來說應該回老家奔喪去。但他是朝廷重要官員,辦理下來需要手續,所以在京城臨時為自己父親搭建靈堂守孝。

    因為訊息重大很快傳開,萬曆這時候十五歲,聽到這個訊息也在那想這件事怎麼辦,突然大太監馮保和母親李太后匆匆走到大殿裡,一臉愁容穿著便裝說道“張閣老馬上要面臨回家為父丁憂,你是怎麼打算?”萬曆皇帝意識不到事情的嚴重性,說“按張閣老的意思辦吧”。李太后大驚問“各府題本章奏你會批閱嗎?百官賢良與否你可知?張閣老一回就是三年,國家有變故你如何處置啊?”萬曆皇帝也無奈的說“我也沒有辦法啊,丁憂這是祖宗法度”

    站在旁邊一直沒說話的太監馮保說“明朝代代不乏奪情先例,尤其內閣學士”

    李太后命皇上下旨“詔令張閣老留任內閣”

    萬曆皇帝聖旨一下官場上立刻引發震動,張居正反覆的乞恩守制。萬曆皇帝又向吏部下旨去挽留張居正,吏部尚書張瀚為人簡潔,遇事都有自己的主見,他也認為張居正確實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回家丁憂也是守道之事,應該讓他回老家。結果這事又遭到言官彈劾。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此事讓朝廷上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 3 # 江湖小曉生

    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去世。當時張居正是明朝內閣首輔大臣,大權一把抓。可是歷朝歷代都以孝道作為道德標準,但凡父母去世,都要回家丁憂守孝三年。

    這可是擺在張居正面前,最大的一道難題。因為一旦回家守孝,那麼必然就要辭去內閣首輔的職位。三年以後再回來,物是人非,誰還記得你呢?

    為此,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選擇了奪情。所謂奪情也就是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當官的可以不用離職回家,只需要穿著素服辦公就可以了。

    這種情況多出自於武將,因為他們在前線打仗,很少有時間回家守孝。文官沒有特殊情況,是不可以奪情的。蘇軾的母親和父親相繼死去,他便守孝了6年之久,可見丁憂更常見,而奪情卻很少見。那麼張居正為什麼要奪情呢?

    一、手裡的權力放不下。

    張居正首輔大臣的職位是怎麼來的呢?他在內閣中,本來是位居徐階、高拱之後,在嚴嵩倒臺後,排名第三。

    徐階和高拱鬧矛盾,下臺以後,高拱成為了當朝首輔。這個時候張居正排行老二,也算是不錯了,可是老二終究是老二,權力永遠都在老大手裡。

    為此張居正心裡不服氣了,所以他聯合馮保一起,打算陷害高拱。當時萬曆皇帝只有10歲,高拱曾經說過: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

    張居正默不作聲,但是記住了這句話,隨後便跟萬曆皇帝的大伴馮保合作,將這句話改成了: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並且讓馮保將這句話告訴了萬曆的母親李太后。

    李太后嚇了一跳,高拱的意思也太明顯了,這難道是要選拔藩王做天子嗎?於是李太后便下令將高拱撤職,還差點宰了他。

    此後排名第二的張居正自然是上臺成為了內閣首輔,萬曆皇帝只有10歲,而李太后也不願插手朝政,所以張居正顯然已經成為了朝中的一把手,所有軍政大權都在他手裡。

    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衝,懲中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又命給事中雒遒、程文合疏攻保,而己從中擬旨逐之。拱使人報居正,居正陽諾之,而私以語保。保訴於太后,謂拱擅權,不可容。太后頷之。明日,召群臣入,宣兩宮及帝詔。拱意必逐保也,急趨入。比宣詔,則數拱罪而逐之。拱伏地不能起,居正掖之出,僦騾車出宣武門。---《明史》

    這就好比是做了攝政王一樣,這種權力,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放棄的。畢竟權力這玩意兒,實在是有些誘人,多少人削尖了腦袋想要往上爬,而張居正已經站到了最高峰。

    如果這個時候張居正選擇回家守孝,那麼必然要把內閣首輔的位置給讓出來,這麼一來權力交接後,他將一無所有。

    二、改革正在進行中,他走了就沒人管了。

    張居正給我們印象最深的,當然是一條鞭法的改革。這項改革措施,並不是他第一個提出來的,但是卻是他第一個實施的。

    萬曆五年,正是改革如火如荼的時候。但凡是改革,阻力都非常大。因為改革勢必要得罪一大幫貴族、土豪、官員。

    本來改革就不容易,如果張居正在這個時候離開了自己的崗位,那麼一條鞭法的改革,根本就沒辦法實行下去。

    一切都才剛剛開始而已,基礎已經打好了,所有的政策也都頒佈下去了。剩下的就是要靠時間,讓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

    只有將改革後的政策,貫徹到基層每個角落,那張居正才能夠放心離開自己的職位。到了那個時候,也就必須要張居正事事都親力親為了。

    一條鞭法的改革,使得大明王朝的國庫變得富有起來,也為大明王朝續命60年之久。如此重要的事情擺在眼前,張居正怎麼能因為自己個人的孝道,就把這件事給拋棄了呢?

    如果張居正回去守孝三年,接替他的人是一個反對改革的人,那一條鞭法可就完了。等到三年以後,張居正再回來,就算他還能夠成為內閣首輔,要想再實行一條鞭法,也變得步履維艱了。

    這就好比是王安石和司馬光一樣,王安石下臺以後,熙寧變法陷入了窘境,等到司馬光上臺以後,立刻廢除了所有變法內容。

    三、主少國疑,張居正是萬曆母子最大的依靠。

    張居正和萬曆母子的關係,非同一般。早年萬曆的父親明穆宗朱載垕還是裕王的時候,張居正就是他們家的鐵桿謀士。

    而且張居正本人也是萬曆皇帝的老師,所以他對萬曆的感情是比較深的。加上李太后對張居正的特殊感情,使得張居正成為了萬曆母子倆的唯一依靠。

    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馮保客徐爵擢用至錦衣衛指揮同知,署南鎮撫。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蒼頭遊七入貲為官,勳戚文武之臣多與往還,通姻好。七具衣冠報謁,列於士大夫。世以此益惡之。---《明史》

    傳言張居正長相太帥了,國字臉,大長鬍子,濃眉大眼,因此深得李太后的喜愛。他們倆在朱載垕死後,感情非同一般。當然這件事沒有正史根據。

    因為這些多重關係,張居正的確可以做到盡心盡力為萬曆母子倆效力,可是其他人也能像張居正這麼忠心嗎?

    當時萬曆皇帝只有15歲,正處於主少國疑的狀態,如果張居正再撂挑子不管事兒了,大權落在了其他奸佞之人的手裡,說不定萬曆的皇位都保不住。

    因此張居正奪情留下,這也是李太后和萬曆皇帝的意思,他們只相信張居正,至少在萬曆還沒能親政的情況下,張居正是不能隨便撂挑子的。

    總結:可憐張居正,被活活累死了。

    張居正執掌朝政10年之久,一直都是大權一把抓。與此同時,過度的勞累,也使得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由於長期坐在板凳上幹活,屁股一直捂著,居然生出了痔瘡來,每次坐下的時候張居正都劇痛難忍。可這件事又不能到處宣揚,於是張居正想了一個昏招。

    他找來了一個民間的赤腳醫生,讓他給自己開了一個治療痔瘡的藥。這藥的確對痔瘡有療效,可是卻非常傷身體。

    結果痔瘡雖然治好了,可是身體每況愈下,再加上他操勞過度,九九六成為了常態,這位明朝內閣首輔最終居然過勞死了,才活了57歲,實在是可惜。

    參考資料:《明史》

  • 4 # 古今事皆付笑談中

    我認為張居正對權力或許有不捨,但絕不是不實行丁憂的最大原因。

    隆慶六年(1572年),明神宗萬曆登基後,在李太后和司禮監太監馮保的支援下,張居正取代高拱成為了內閣首輔。

    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去世,按照祖制,朝廷官員的父母過世,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期滿起復為官。

    除了武將不用守著規矩外,文官想不遵守,就只有“奪情”

    張居正選擇了奪情,雖然被言官罵,但是還是沒有走,但我認為這不是他貪戀權力,而是另有原因。

    第一個原因:

    萬曆登基時,只有10歲,萬曆五年,就是15歲,非常器重張居,一切軍政大事均是由張居正主持裁決,若張居正走了,朝政怎麼處理?故皇帝不給張居正走。(據很多野史記載,張居正跟李太后有一腿,所以李太后也不給他走)

    第二個原因:

    張居正擔任首輔後就陸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飭吏治,富國強兵。

    萬曆元年(1573年)十一月,張居正上疏實行“考成法”,明確職責,賞罰分明,提高了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

    萬曆四年(1576年),張居正規定地方官徵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這使懼於降罰的各級官員不敢懈怠,督責戶主們把當年稅糧完納,使國庫日益充裕。

    在改革的緊要關頭,若張居正一走,改革就完成不下去了,之前的付出都變得白費,前功盡棄。

    第三,只要是改革,就一定會牽涉到很多人的利益問題,張居正不要說需要守制27個月,你只要離開一個月,隨時就被人黑了,被人搞清算針對,嚴重的生命都不保。

    張居正和他的前任高拱,老師徐階其實都是同一類人,都是想幹一番事業,實現自己的抱負,青史留名!!!

    我認為正是以上的幾個原因,特別是第二點,導致了張居正選擇了奪情,而不僅僅是貪婪所擁有的權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如果把蠻王的大招變成一個開關技能,開啟狀態下,受到致命傷害自動免疫死亡5秒,是否上了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