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識公社
-
2 # 麻溝村村長
【典源】唐王維《桃源行》:“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釋義】佛教宣揚超脫現實,把關心社會現實的心情稱為塵心。【用例】塵心消盡道心平。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蘇軾《臨江仙·辛未離杭至潤,別張弼秉道》
-
3 # 使用者9919643762077
凡心很重的人,不會生道心的
-
4 # kwgx雨中的林
這句話是說,人性本惡,人的慾望沒有止境;故只有人原本的噁心死了,一個有道德感、責任心的人才會出現。老子《道德經》有言:“大道費,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大道都在提醒我們少用腦算計,多用妙明真心。
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所謂去人心的一種,一來是你心光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二來是你很強才不會怕危險,逢山能開山,遇坎可跨坎。三來,忙起來,專注起來,沉迷工作,沒空瞎想。
【擴充套件資料】
專注才能變強,不管出啥事都能處理的自信就是這背後的支撐。所以說,強者雖然會選擇,但不怕和任何人做朋友的強者和內心孤立者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放不開其實就是有些事還在擔心而已。當然這不是說讓大家見著誰都掏心窩子,知人是格物中的重要一環。需要不斷的鍛鍊。但終究要清楚,不能把自己給自己找各種理由,以各種扭曲的方式封閉在烏龜殼子裡。這無論咋講都是一種懦弱吧。而且一定要以修身為本。這種勇氣其實就是修身中一部分,循序漸進,慢慢才會有改進的。
意思是人經歷過重重磨難,見識過世間種種,放下了作為人的一顆私利慾望之心,就好像自己已經心死一般,但恰恰正是如此,追求自由得以悟道的心由此而生,在面對每一件事時如果都能放下自己的慾望,超脫於世外,就好像每走的任意一步都好像在頓悟這個世界。
原文“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後經當代國學大師葉曼女士改編成“人心死,道心活,時時可死,才能步步求生”。
文天祥二十歲即考取進士,在集英殿答對論策。當時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漸漸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其文章有一萬多字,沒有寫草稿,一氣寫完。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
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