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70後農民
-
2 # hurong
舌戰群儒。
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
解釋:舌戰:激烈爭辯;群儒:指一群謀士;儒:即讀書人。意思是指同很多人辯論,並一一駁倒對方。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示例:諸葛亮舌戰群儒,薛綜謂劉玄德乃織蓆敗履之徒。(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成語典故:東漢末年,劉表去世,劉琮投降曹操,形勢對劉備與孫權極為不利。劉備派諸葛亮隨魯肅一起前往東吳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在孫權的殿前先後把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的投降主義駁得體無完膚,孫權終於同意聯劉抗曹。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特別的有才華,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出山就三分定天下。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劉備為了請他出山,帶著兩個兄弟。去了三次,請他出山。最後,諸葛亮被劉備的真情所打動,終於同意出山輔佐他。對,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