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家二胖
-
2 # 童話49383
沒什麼大志向,也不是虛無縹緲的夢只是尋求精神上的幫助
-
3 # 科學興農
“父母在,不遠遊”相信不少年輕人看到這句話還沒有太大的感觸,尤其是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但對於上有老,下有小,已經成家的人來說,這句話就真的是深有感觸了。
雖說現在的交通、通訊裝置發展的非常迅速,但離家千里,每年年假只有幾天,再加上老婆孩子,每次回趟老家,就像是在搬家一樣,光是準備就要幾天。到家後住不了幾天,又要考慮返程的問題。尤其是前些年沒有汽車,每次過年回家都要提前多少天搶車票。這倒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最關鍵的是父母每人照顧,每次只能在電話裡、影片裡反覆叮囑他們注意身體,身為兒女的卻不能近身照顧他們,自己內心也是非常的愧疚。尤其是聽說老人身體不舒服的時候,老人總是很抗拒去醫院,一是擔心去醫院檢查花錢,二是擔心去了醫院那些新的掛號、充卡設施自己不會使用。這些都讓離家遙遠的我和妻子十分擔心。
今年年初,我和妻子決定不再留在大城市了,二是選擇一個離家較近的三線小城市。雖然說城市的基礎設施不如過去那麼好,但離家近,生活條件舒適,居住起來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每個週末都能回家,無論是和父母住一起,還是回老家看父母,都非常便利。
當然,像本人這樣最終決定留在小城市的年輕人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的年輕人為了事業,為了家庭還是選擇留在大城市打拼。這樣的年輕人更應該注意關心自己的父母,就算不能夠經常回家看看,也要多給家裡的父母多打幾通電話,不要讓他們老年的時光裡太過孤獨。
-
4 # 鄉情阿贇
我支援題主說的“父母在,不遠遊”,我自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農村,算是沒有出息的人生,不像很多農村年輕人見識了外面的花花世界,也掙到了在農村掙不來的金錢。
我從小就比較戀家,有人說這是陝西人的通病,說陝西人出門不像四川人,幹不了多久就想家。我在縣城讀書的時候,每個禮拜都要農村家裡看看,說出來不怕人笑話,上高中軍訓的時候,因為不能回家,我想家想到流淚,其實回到家也沒什麼事情,就是想著回家後,看看爺爺奶奶,陪陪爸媽。後來長大了去過幾次外地,都是一個月不到就想家。
之後的我就乾脆紮根在農村,這樣既沒有思鄉之苦,而且每天都能陪著家人,唯一的不足就是掙錢的機會太少了,所以我是一個出不了遠門的農村娃,我的父母還年輕,爺爺奶奶八十多了,這幾年看似我一直很平庸,但是很心安,家裡的粗茶淡飯是我最愛的,家裡的味道讓我覺得很有安全感,即使未來掙不到多少金錢,我不覺得遺憾,守在父母身邊是我這輩子最正確的選擇。
我覺得人這一輩子,不是必須掙到多少錢,也不是必須去看過多少外面的世界才滿足,沒錢就生活的簡單點,沒去過外面,我就多上網去了解,別人覺得我沒出息,但我覺得孝順的前提是陪伴。
-
5 # 淡然有怡1
現在的交通和通訊這麼發達,遠遊也好,出去打工也好,只要常回家看看,經常和老人保持聯絡,我認為不必那麼拘泥。但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老人年長或者身體非常糟糕的兒女們最好還是不要遠離父母。高齡老人的健康狀況隨時都可以發生意想不到的變故,還是有所警惕的好,以免造成終生遺憾。
-
6 # 於兆太
父母在,不遠遊,意思是父母年紀大了,做子女的要孝順父母,留在老人身邊盡孝。人生如果盡不到床前之孝,就談不上孝順。也是人生的一大遺憾。
-
7 # 運動南宮8o
父母在不遠游,老觀念!古人百善孝為先,那時候父母年老了,確實不能遠走。有時候奔喪見最後一次的機會都沒有。所謂遠遊,都是一年、二年,十年、八年的!交通很不發達,那會從中國坐輪船到美國、英國都要幾個月。六十左右孝子要把棺材準備好,放在家裡,稱壽材喜材!去世了,還得守孝三年。
而今不同了,只要把父母按頓好,不缺吃、穿、用,該幹嗎幹嗎去,年輕人必競事業、前途重要!但是,雖然是老觀念,老思想,他傳承著傳統美德,這個必須發揚光大。父在母在,家也在!多盡孝,別留遺憾。能不遠走,不遠走!老觀念,不過時。
-
8 # 三更擷萃
遠古時代的孝道,有些不適應當今社會。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摘自《論語·里仁篇》的原文。
據粗略計算距今已達2500年之久。
2500年前的交通不通,資訊不通,人們相互傳資訊是人工徒步傳送的書信。
如果父母在,子女遠遊,父母在家中有了變故、有了病,就無法及時得到資訊。
所以從禮儀上講,父母在子女不可遠遊。如果真的必須需要遠遊,就必須要讓家人知道自己的方位,以便家裡有事,可以找到,把信捎到。
當今是新時代的社會交通發達、通訊暢通,地球變成了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人們來往方便,瞬間傳遞、互通訊息,不管子女遠遊到什麼地方,短時間內就可以把家裡所有的資訊及時傳送給對方。
題主描述的兩死亡無人知道的情況,這與子女遠遊不遠遊沒有關係,這應該是子女沒有很好地盡孝的具體事例。
鄰居紀大媽,已經76歲,六個子女都在縣城或省外工作。
子女們都讓她跟著自己一起生活,她卻堅持一個人獨居在老家生活。
每天幾個子女都在不同時間段,或電話問候、或影片聊天,紀大媽每頓吃的什麼飯、身體情況如何都被子女隨時掌握著。
每逢雙休日,在縣城工作的子女就回家來看看,每逢節假日在遠處的子女都回來探親,紀大媽生活得很安心、安逸,子女們也都放心、舒心。
多年來紀大媽一直幸福快樂無比。
關於“子女們通常都有自己一大家,顧得小顧不得老”的問題。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養老難問題已經擺在了一些獨生子女的面前。
但各級政府對養老的日益重視,養老機制會越來越完善。
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取父母跟隨子女養老、僱傭保姆養老、進敬老院養老、住醫養結合中心養老等不同方式,使老年人享受快樂幸福的晚年。
-
9 # 吐墨吸金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富有哲理性。父母在,為什麼不能遠出,就是因為父母歲數大了,需要子女的關照。尤其是那些身患重病,年老體衰的父母,更需要子女的精心伺候,盡孝在身邊。如果遠遊常年不在身邊,萬一發生題主所說的情況,真是悔恨終生。因此說,能不遠走就不遠走,守候父母身邊,陪父母度過晚年。
-
10 # 明儀居士
父母在,兒不遠遊。中國是孝道國家,這句話就是孝道的鐵證。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農村,以農為主。不用岀去打工,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就足以生存的很好了。
當然這是過去。
現在中國正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向著一個現代化械化電子化的工商化大國發展,這是時代的動力,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人類解放生產力的必須。
社會的進步,也是有代價的。
開革開放後,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打工,經商。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收入,為了家人的幸福生活,不得不背井離鄉,捨去老婆孩子熱炕頭到異鄉別壤。辛苦的勞動,努力的付出,精心的經營,讓工作事業都有了穩定的發展壯大。可偏偏父母們的年齡不等人,逐漸的變老。需要兒女們的陪伴,這就產生了忠孝不能兩全的真實現象。一頭是轟轟烈烈的事業和穩定的工作,一頭是年邁的老人,怎麼辦?父母在兒不遠行受到了嚴重的考驗。
這不是個小問題,似乎新形勢來的太過突然。父母在兒不遠行,光那一畝三分地,孩子要上學花線,兒子結婚要錢,家庭的日常支出都不夠,怎麼生活?難到為了這句父母在兒不遠行在家等死嗎?答案是明確的,是都知道的。
父母的孤獨,那個兒女不知道,孝道有幾個不懂?
怎麼辦?個人觀點,真正父母不能動的有兒有女沒人管的並不是佔大多數,當然不是沒有。
隨著問題的出現,解決的措施國家也隨之岀臺,養老院的興起迅速發展並且會越來越建全。家庭養老必須要向社會養老,全民養老發展。
父母在兒不遠行也將會成為一種歷史的文化傳承,不能再是衡量孝與不孝的標準。
我們這些50後6o後們,兄弟姐妹們都多,大部分父母們是安然的離去了,在世的也不會孤獨的度過餘生。而我們自己就必須面對來勢洶湧的孤獨和寂寞。我們不能要求兒女在家盡孝不去打工,我們不能影響他們的工作事業。他們的壓力是非常大的,人口老齡化,一對夫妻幾個老人。物價上漲,孩子上學,經濟負擔的重擔是很現實的。我們做為老人誰不為自己的兒女考慮?都得體貼自己的兒女。儘量不給他們添麻煩,能自理就自理,能去養老院就去養老院,單身的能再婚就再婚,儘量自己找樂,自已追尋幸福,讓兒女們毫無牽掛的幹事業上班。我們自豪而有信心的大聲的說一聲,兒女們放心把,我們很幸福,願你們工作順利,日子過的好上加好,不用為我的擔心。
-
11 # 凝一天下
父母在,不遠遊,你們怎麼看,怎麼做?
父母在不遠游,這個話題是必須做到的,跟父母住在一起更是懂得這些道理。
父母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狀況也不如以前。更需要我們在身邊關心照顧。別說遠行,當天出去遊玩,心都是放在家裡的。真的不能安心放開心情去哪裡玩。
這個話題應該怎麼看呢?不跟老人一起住的朋友們,可能不瞭解其中的難處。如果是不能理解這件事情,是因為還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更不會理解與老人在一起住的苦衷。我哪次出去玩,都是牽腸掛肚的想著家裡的老人。
我也想來個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喜歡旅遊,也喜歡攝影。由於自己跟老人一起住,不能自己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
說走就走的旅行,對於我來說,根本沒有條件。但是我又做不了這樣的自私人,那樣對我來說,感覺自己的內心會有愧疚感。雖然不能出去旅遊,這樣我也會內心坦然,更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
老話說的好,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親情也需要好好的守護。老人家更需要我們多多陪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誰都會有老去的一天,到老了,希望自己也有這樣的人,來這樣對待我。就足矣了。
我的看法是,做好現在的自己,不留遺憾就好。遠行不遠行,風景一直都在。有句話說的好,只要心中有詩跟遠方,身邊處處都是桃花源。
如果您也喜歡攝影,喜歡旅遊,就關注支援和鼓勵我吧,讓我們一起加油,互相鼓勵支援,互相學習吧。
分享華為手機拍的照片
漂亮的月季花
-
12 # 女菜農
十幾年前,我和老公都在新疆建築工地打工,老公當時混的不錯,是那家建築隊的施工隊長,我在他們工地做飯。
婆婆在家帶孩子,那年入冬後我們回家,一家人團圓,打算過完春節我們繼續出門,可是臘月22日婆婆突然頭疼的歷害,老公趕緊帶著婆婆去醫院檢查,醫生診斷結果是腦梗,要馬上住院治療。
這樣那個春節幾乎就是家裡、醫院兩頭忙活。過完春節婆婆腦梗基本控制。工地打來電話催老公趕緊出門,最後決定我在家照顧孩子老人,老公去工地了。臨出門時老公對婆婆的病千般不放心。
老公剛出門一週,幾乎每天都打來電話問婆婆的身體況況,那天打來電話婆婆的頭又疼了,她那頭疼起來婆婆雙手抱頭大聲叫,當時我嚇得沒了注意。當晚老公就坐車趕回了家。
以此我們打消了出門掙錢的念頭,安穩呆在家裡盡孝,儘管當時老公很不容易才熬到工地施工隊長,而且工資待遇也很好的。
全家人呆在家裡,婆婆醫療費、全家生活費都需要錢,為了生活我們搭建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
婆婆腦梗熬了5年,儘管我們全力治療最後還是多次復發後離開了我們。婆婆走了,家裡孩子無人照料,我們只好留在家裡種棚種地。
我們人人都有父母,父母養我們長大不容易,他們老了兒女就是依靠。父母在不遠游,我們有責任陪在他們身邊盡孝,讓他們開心的度過晚年生活。很欣賞這句話:您養我長大,我陪您變老。 -
13 # 蘇永潔
父母在,不遠遊。是封建社會流傳至今的理念,既有歷史意義也有現實意義。它是孔孟之道的精華,應該傳承下去。不過,時代的發展使年輕人顧此失彼,這究竟如何解決呢?我的看法是:
1. 儘量在附近就業,做到掙錢照顧父母兩不誤。
年輕人在掙錢養家時,一定要把贍養父母放在首位,考慮哪些企業離家最近並且工資待遇能夠自己養家消費的,就選擇那個企業。做到掙錢孝敬父母兩不誤。有些人老是這山望著那山高,想掙大錢花大財,有的真地賺得盆滿缽滿,能掙不少錢,可是顧此失彼,父母生病因路途遙遠無法回來,單位制度嚴謹也很難准假。直到老人去世了才慌忙趕回,連面也見不上,造成了終生遺憾。其實,這些人沒認真核算,在遠處雖然掙錢多些,但那裡消費高,除去伙食費、房租費、旅途費和早早晚晚寄給父母的,也剩餘不多了,真的得不償失。
2. 兄弟姐妹多的對老人要合理安排,按時定額匯款,常回家看看。
我們這裡的村支書孫家駒退居二線以後,就是按照這種方法解決的。老書記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只有大兒子在家種田,兩個女兒出嫁了,三個弟兄全在大城市打工,透過協商,每人每月按時匯款1000元給大哥,作為孝敬父母的費用,大哥不用出錢,生活、起居、醫療等一切事務統統由大哥大嫂承擔,兩個出嫁的女兒由自己根據自身條件適當照顧老人。光定期給錢不行,還要常回來看望父母,每年起碼回來兩次,如果父母生病住院了,每個人都要做到召之即來。他們的做法一直很和諧,直到把父母真地養老送終了也沒發生任何矛盾。我認為只要有兄弟姐妹兩個或兩個以上人都可以效法此行。
3. 獨生子女儘量就近就業,特殊情況無法在附近就業的,要做好遠離的善後工作。
有些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毫無疑問一個孩子只好在當地就業。其實,在當地就業有很多好處。雖然在當地就業勞動報酬相對低一些,但每天可以回家住宿、吃飯,節省一大筆住宿費和伙食費,在本地上班有一輛電瓶車就可以了,節省不少路途中的費用。同時,在本地上班人事關係熟,萬一出現什麼問題都容易解決。最重要的是,在本地上班有極大的靈活性,萬一家裡有什麼特殊情況,請個臨時假很快就到家了。如果因專業對口問題,特殊工種問題等等不可能在本地就業,那就必須做好善後工作,委託家族內可信任的人代替做好贍養父母的工作,或者請個護工,或者安排到敬老院……總之,要把贍養父母問題落實到位。在此前提下,不管採取哪一種贍養方式,本人還要經常回家探望,跟二老團聚,以慰老人之心。
我是宿南培清,見解膚淺,敬請諸位老師和朋友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沒有高遠志向,也不想隨波逐流,只想按自己的意願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