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多達萊佐 公元9世紀,出現了一種以“點”、“鉤”、“劃”表示音的大概趨向和高低的記譜法。這種符號叫“紐姆”。先是記在一條線上,表示f音,根據符號落線上的上下就有了一個大概的音高標準。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到了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高記譜更準確。以後由於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現了六線、七線譜,甚至十一線譜。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各國統一了五線譜,改變了橫線太多所引起的複雜局面,過高或過低的音用加線來表示。以後又出現了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記錄多種樂器曲譜的大譜表、總譜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線譜之上的。為了紀念五線譜的發明與誕生,人們把圭多達萊佐稱為“五線譜之父”。與其它記譜法相比,五線譜具備著難以替代的優點:它的音高形象感強,容易區分高低音;和聲立體感強,能同時記錄諸多聲部及和絃;可記錄音調複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旋律線條清晰,記譜科學適用…… 為此,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流行最廣的記譜法,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圭多達萊佐 公元9世紀,出現了一種以“點”、“鉤”、“劃”表示音的大概趨向和高低的記譜法。這種符號叫“紐姆”。先是記在一條線上,表示f音,根據符號落線上的上下就有了一個大概的音高標準。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到了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高記譜更準確。以後由於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現了六線、七線譜,甚至十一線譜。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各國統一了五線譜,改變了橫線太多所引起的複雜局面,過高或過低的音用加線來表示。以後又出現了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記錄多種樂器曲譜的大譜表、總譜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線譜之上的。為了紀念五線譜的發明與誕生,人們把圭多達萊佐稱為“五線譜之父”。與其它記譜法相比,五線譜具備著難以替代的優點:它的音高形象感強,容易區分高低音;和聲立體感強,能同時記錄諸多聲部及和絃;可記錄音調複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旋律線條清晰,記譜科學適用…… 為此,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流行最廣的記譜法,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