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一位從事基層戰線的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是2012年由東盟10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印度共同參加。

     英文全稱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涉及中小企業、投資、經濟技術合作、貨物和服務貿易等十多個領域,以減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關稅、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主,有助降低進出口企業的經營成本,減少經營的不確定性風險,也有助促進區域內的商品、技術、服務、人員、資本流動,形成域內統一的經貿規則體系。

  • 2 # 風趣孔雀r2

    RCEP由東盟國家發起,以東盟為主導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是成員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

    RCEP成員國具體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新加坡、汶萊、高棉、寮國、緬甸、越南、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和紐西蘭。

    RCEP的目標是消除內部貿易壁壘、創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資環境、擴大服務貿易,還將涉及智慧財產權保護、競爭政策等多領域,自由化程度將高於東盟與這6個國家已經達成的自貿協議。RCEP擁有佔世界總人口約一半的人口,生產總值佔全球年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

  • 3 # 攬月9996

    “中國製造”的供應鏈緊張不僅發生在中國,也正在全球引發連鎖反應

    英國《金融時報》上週在一篇社評中將這次“新冠病毒”造成的全球影響比喻為“一次去全球化實驗”——為了遏制疫情蔓延,各國紛紛設定障礙阻止人員(顯然會波及到商品)流動。

    儘管這些以鄰為壑的壁壘是無可奈何,並非主動為之,但客觀結果就是經濟的去全球化。它導致了全球供應鏈的緊張混亂、國際貿易減少以及企業信心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說,對疫情的嚴防死守彷彿一次突如其來的被迫“硬脫鉤”。它也是對世界經濟的一次考驗,看看它離開了中國這個引擎和工廠究竟會怎樣?

    與此同時,這種“脫鉤”還在中國內部各地區之間發生。

    一、在面對這次的“新冠病毒”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一開始頂住國際衛生領域許多專家的巨大壓力,拒絕了一次, 很不情願地一直拖到日內瓦當地時間1月30日晚間才正式宣佈,將發生在中國的這次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因為疫情在中國的迅速蔓延以及在中國以外的傳播引發人們越來越多的不安。

    這是WHO傳染病應急機制中的最高等級,在這之前的10年裡,它共宣佈了五起PHEIC,分別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2015-16年的“寨卡”以及2018年開始的剛果(金)埃博拉疫情。

    即便如此,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仍然反覆解釋,做出這一宣佈的主要原因,不是對中國的不信任,而是擔心疫情在衛生條件和經濟狀況不佳的國家擴散。WHO的領導人們自始至終都對中國應對這次疫情的努力表達了無以復加的讚譽和信心。就在宣佈PHEIC前兩天,譚德塞親赴北京,當面向中國領導人稱讚了應對這次疫情的“中國速度、中國規模、中國效率”。這足以見到,WHO多麼不願意冒犯中國。當然,這也是作為一個以捍衛全球化為己任的國際組織的正確姿態。它幾乎是不厭其煩地向全世界強調,目前沒有必要實施針對中國的旅行和貿易禁令。當前的國際合作,重點是對健康衛生體系脆弱的國家提供支援。

    然而世衛組織很難不顧及其他國家的關切和專業人士的看法,而且它發出的建議並沒有強制效應。實際上,在它宣佈PHEIC之前,針對中國的旅行和貿易限制已經在許多國家開始。當然,宣佈PHEIC在客觀上也肯定會對全球的企業和個人造成心理上的影響。在此之後,即便本國不釋出禁令,除非必須,這一時期也很少有外華人會繼續前來中國旅行。

    自1月29日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和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 暫停往返中國的航班後,我自己從公開的報道中統計,全球已有至少30家航空公司停飛或削減了中國航班,其中包括美國航空、達美航空、美聯航、法國航空、加拿大航空、澳洲航空、北歐航空等幾乎所有世界大型航空公司及其附屬公司,遍及五大洲。而中國大陸周邊的南韓、新加坡、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亞洲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的航空公司也都陸續停飛或減少了往來中國內地的航班。這一方面是對疫情的顧慮,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疫情造成的上座率銳減的經濟原因。據旅遊業資料研究公司Cirium稱,自疫情爆發到1月31日,總計已有將近萬個航班被取消。

    迄今為止,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幾十個國家釋出了針對中國的旅行禁令或建議;至少已經有60多個國家對中國公民實施了不同程度的入境管制,義大利、澳洲、紐西蘭、以色列、新加坡、越南等國十多個國家全面禁止來自中國的外籍人士入境;美、法、德、加等主要西方國家先後展開從中國的撤僑行動……

    如同在中國國內一樣,限制人口流動對經濟的衝擊,首當其衝的自然是與旅遊消費直接相關的行業,因為中國遊客是當今按國別計算的最大旅遊和消費群體。在SARS爆發的2003年,只有2000萬人次中國遊客出境。但到2018年,中國的出境遊客上升到了近1.5億人次,比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人口總和還要多出近3成,幾乎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德華人口的2倍。這使得全世界的奢侈品牌、零售行業乃至許多國際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依賴中國遊客。

    疫情發生在一年一度的春節黃金假期,影響自然更大。在中國限制出境遊以及一些國家和地區加強針對華人的邊境管制後,從東京到倫敦的酒店、賭場、航空公司和零售商都遭遇了一股強寒流。受這次疫情衝擊最大的毫無疑問還是那些中國遊客出境遊人氣最旺的鄰近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日本、南韓、泰國、新加坡等地。

    據攜程網的統計資料,2020年春節期間,中國遊客赴海外旅行的首選目的地是日本。日本方面的資料則顯示,2019年春節期間當月,共有65萬人次的中國遊客訪日。而在2019全年,中國訪日遊客在日期間的消費額達到1.7718萬億日元(約合160億美元)。疫情發生後,根據日本旅行業協會的調查,3月份之前取消原本赴日旅遊行程的中國團體遊客可能會超過40萬人。

    而在泰國,財政部已在1月29日將2020年本國GDP增長預期從先前的3.3%下調至2.8%。泰國經濟高度依賴旅遊業,GDP的近2成是旅遊業創造的。而中國遊客又是赴泰國遊客中最多的,佔到3成。泰國國家旅遊局預計今年的中國遊客人數將從2019年1100萬人次減少到900萬人次,泰國旅遊收入將因此減少15億美元。

    國際貨運業受到的影響可能不像旅遊和客運那樣受普通人關注,但損失和波及面更大。丹麥海事資料提供商Sea-Intelligence本週一釋出的一份最新報告稱,疫情引發的貿易量減少正導致集裝箱航運公司每週損失3.5億美元運費收入。自上個月疫情爆發以來,全球貿易網路中的集裝箱數量已減少35萬個。資料顯示,到本週為止,中國和美洲之間至少有21次航行被取消,亞歐貿易圈中也有10次航行被取消。中國和美洲之間取消的集裝箱數量相當於19.85萬個,而在歐洲和亞洲之間取消的集裝箱數量相當於15.15萬個。而且,未來幾個月的航運量還將大幅下降。

    全美零售商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和哈克特聯盟(Hackett Associates)週一釋出的月度預計,2月份美國港口的入境集裝箱數量將同比下降12.9%,3月份料同比下降9.5%。作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中國出口的主要門戶,過去三週裡,上海港的集裝箱吞吐量下降了近1/4。全國來看,到達或透過中國主要港口的船舶停靠減少了1/5。上週,大型原油運輸船的日均運費大幅下降了約40%。

    海運業的蕭條會直接導致全球供應鏈的中斷,還可能累及造船業。受需求減少和中國造船廠停工雙重影響,未來幾個月新油輪、散貨船和集裝箱船的交付可能也會推遲。

    二、2月4日,南韓現代汽車稱,在從中國進口的零部件耗盡之後,它不得不暫停其設在南韓3個城市的工廠的生產。出於相同原因,南韓雙龍汽車位於南韓平澤市的工廠也暫停生產,日本日產汽車位於九州的整車工廠將暫停生產。現代汽車是全球銷量第五大的汽車製造商,也是第一家因中國“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引發的供應中斷而停產的汽車製造商。(目前已部分復工,全部恢復仍需時間)

    其他多家大型跨國汽車製造商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都相繼發出警告,隨著“中國製造”供應鏈緊張逐漸波及全球汽車製造業供應鏈,幾周之後,歐洲和美國的工廠就將被迫關閉。其中包括菲亞特克萊斯勒(Fiat Chrysler)公司,它剛剛在向中國採購零部件時遇到了嚴重困難。

    就連距離最遠的美國汽車製造業也無法置身事外。2018年,美國從中國進口了110億美元的汽車零部件。中國作為美國汽車廠商的進口來源地,僅次於墨西哥,排在第2位。除了來自中國的直接採購之外,在日本和墨西哥的零部件工廠進行二次加工之後進口的情況也很多。美國汽車廠商高管表示,來自中國的零部件透過船運抵達,到採購停止還有2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整車生產停止的危險比中國的近鄰日本和南韓要稍遠一些。然而,如果中國的停工時間維持更長,美國車廠遲早也不得不壓縮產能。

    拿疫情中心武漢市和其所在的湖北省來說吧,武漢這個歷來被稱為九省通衢的中部交通和商業中心城市,是中國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和工業化先驅,如今還是中國發展晶片產業的戰略城市之一。武漢當地企業長飛光纖光纜是全球最大的資料傳輸線纜製造商;那裡還有五家大型顯示器製造廠……

    彭博供應鏈資料庫顯示,這座中國中部城市擁有500多家工廠及其它設施,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13位。整個湖北省則擁有1016家類似工廠,在同級行政區域中排名第7。資料顯示,總部位於日本的公司在當地開設約54家工廠,美國公司設有大約44家,歐洲公司約有40家。

    而湖北省的經濟總量全國排名第7。除了上面說到的最突出的汽車和電子行業之外,它的一些特定工業的產出在全國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上游原材料中的磷礦,又比如紡織、化肥等。

    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目前正分批將工人召回至裝配線,但全面恢復生產仍“需要數週時間”。據彭博新聞社此前的報道,富士康表示,眼下的當務之急是確保廠區無感染,因為這麼多人聚集到一起,一旦其中一人被感染,將是一場噩夢。做到零感染對這家企業來說,本身就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它擁有超過100萬員工。富士康上週還將其2020年收入增長預期從3%至5%下調至1%至3%。

    這同時也意味著,蘋果公司原計劃在2020年上半年將新款iPhone手機產量提高10%的目標註定很難完成,而它希望在今年3月推出最新款iPhone的計劃註定也要延後。目前蘋果全球供應鏈的775個製造和供應地點中有381個在中國,它們都受到了疫情影響。生產蘋果AirPods的3家位於中國的代工製造商都已暫停生產。在蘋果官網上,AirPods Pro訂單的發貨日期已推遲到一個月之後。

    此外,即便數以千萬計的工人們能順利返回,根據防疫要求,他們還將面臨長達兩週的隔離。因此,若進一步延期,足以導致一部分供應鏈陷入癱瘓。

    三、2月3日,倫敦布倫特原油大跌3%,跌破55美元的重要關口,至每桶54.27美元。本週一(2月10日),布倫特原油期貨進一步下跌至每桶53.27美元,紐約原油期貨則跌至50美元以下,為每桶49.57美元,雙雙創下1年多以來的最低收盤水平。

    自今年初“新冠”疫情開始受到廣泛關注以後的一個多月裡,國際油價已累積跌去近65%。原因只有一個:“新冠肺炎”的爆發導致了中國對原油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據中國能源行業的高管預計,2月份中國的石油需求將比同期下降25%。按照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2019年2月,中國石油需求量在每日1300萬桶不到一點。也就是說,今年2月份全國石油需求量將在這個數字上減少每日320萬桶。

    中國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國,使用量僅次於美國,也是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因此,僅僅中國減少的這每天300多萬桶石油消費量,就已經超過了目前全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3%。由此可見,這對於世界石油行業來說是多麼驚人的震盪。有分析認為,此次需求衝擊可能堪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的石油消費下降。

    英國石油公司(BP)首席財務官布賴恩•吉爾法利(Brian Gilvary)上週二(2月4日)說,他認為這次疫情可能會使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銳減40%,也就是每天近50萬桶左右。按照BP和全球各能源機構最初預計,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將比2019年增長每日120萬桶。

    英國《金融時報》上週的一篇報道稱,由於“新冠病毒”疫情降低了能源需求,中國的幾家大型能源企業——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公司——可能正在考慮援引“不可抗力”條款臨時取消之前已經與產油國公司簽訂的LNG購買合同,目前這些公司還沒有正式迴應。這對於那些液化天然氣供應商來說不啻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由於連年的暖冬以及美國和澳洲等中中國產量增長造成的整體供應過剩,亞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本已經跌至歷史最低。疫情爆發以後的今年頭一個多月,又跌去了40%。

    這次的“新冠”疫情能否觸發“不可抗力”條款,在商業合同法律上或許會引發一些爭議。然而,由於中國的“巨無霸”買家地位,而且很快就會成為最大買家這一事實,國際上的LNG賣家恐怕也不得不接受變通。

    一位金融分析師稱,“對於石油市場而言,這是在最不該的時機、最不該的地方發生的最糟糕的危機。”

    這話說得確實沒錯,因為目前正是國際原油持續走低的疲軟時刻,OPEC及俄羅斯等產油國(簡稱OPEC+)今年1月剛剛開始實施新一輪更大規模的減產。從上週開始,OPEC+已與中國方面展開緊急磋商,評估疫情對石油需求的影響以及它可以採取哪些應對措施。

    原油只是受這次疫情波及的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中最典型的一例。事實上,從澳洲鐵礦石到倫敦銅,從各國農產品到煤礦,從倫敦鋅到吉隆坡的棕櫚油……凡與工業生產有關的每一個大宗商品市場都難以倖免。

    這裡也許還需要提一下的是,這次的疫情還有可能加大中國兌現1月中旬簽署的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承諾的難度。協議的重要基礎是中國在未來兩年裡增加購買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但疫情衝擊的首先是消費,中國的國內零售市場如果因為疫情而急劇萎縮,陷入持續低迷,那麼這麼多美中中國產品——特別是其中的320億美元農產品——就可能很難被消化

    面對人們的擔心,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上週接受媒體採訪時已明確表示,美國不會把“新冠病毒”對中國造成的衝擊作為第二階段對華貿易談判的新籌碼。相反,美國時刻準備與中國合作,向中方提供人道主義幫助。他還相信,疫情“雖然可能已經造成了一些不確定性,但第一階段協議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帶來重大增長紅利。”

    然而特朗普總統的這位最高經濟顧問同時也承認,疫情可能意味著中國會推遲根據“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購買2000億美元美中中國產品。貿易協議為美國帶來的“出口激增”將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實現,儘管他預計這場危機將對美國經濟產生“微不足道的影響”,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因此受到的打擊將在“0.2%”的範圍內。

    但依然有不少經濟分析師對中國能否如期兌現承諾感到擔憂。美國農業部2月7日釋出的一份週報顯示,截至1月30日當週,美國對華大豆出口僅為3.1523萬噸,是自9月5日當週以來的最低水平。

    疫情造成的“中國需求”的下降,就連太平洋那邊的美國都能感受到一陣涼意,遑論那些經濟上依賴中國需求的大宗商品出口國。因此,這一趨勢不僅會對包括能源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造成重大沖擊,還會直接影響到這些大宗商品出口國的經濟前景。

    四、目前沒人說得清楚,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還要承受多重的打擊,這當然取決於疫情能在多短時間內得到遏制。但損失已經造成,短期影響尤其十分巨大。而且,即便輕易得到控制,這些短期損失也不會全部被今年剩餘時間的經濟復甦所彌補。

    這次“新冠肺炎”對世界經濟的溢位效應毫無疑問將遠超2003年的SARS。17年前那場SARS造成約800人死亡,全球經濟損失約400億美元,造成全球經濟增幅當年下降0.1%。“新冠肺炎”迄今的感染人數已4倍於當年SARS,即便它的嚴重性不如SARS,但死亡人數也超過了當時。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03年時,中國GDP佔全球的份額僅有4%出頭,到2019年已經增長到18%。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今天的中國居於全球供應鏈的中心,中國向世界輸出了最多的商品和遊客……如果說2003年中國因SARS而發燒,世界打了一個噴嚏的話,那麼2020年中國因“新冠肺炎”而咳嗽,整個世界就會發燒並大病一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Quattroporte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近日接受全球媒體聯合採訪時憂心忡忡地說,她擔心今年全球經濟將會因中國的疫情而承受嚴峻的下行壓力。IMF原先預計,2020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3%。國際投行高盛在本週一發表預估中,如果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在2、3月間顯著放緩,2020年全球GDP增長將下滑0.1至0.2個百分點。但如果疫情延後到第二季度才見頂,那麼全球GDP增長將下降0.3個百分點。

    當然,各國遭受影響的情況會千差萬別。

    正如我前面已經提到的,亞洲國家(包括澳洲)距離中國近,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也最強,它們受到這次中國疫情的打擊無疑也將是最大的。而且,亞洲一些小型經濟體原本就十分疲弱,抗風險能力很差。相對而言,大型西方經濟體的感受應該不會那麼強烈。正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和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等人多次樂觀地預期的那樣,預計美國、英國和歐元區的增長將下降大約0.1個百分點。但德國或許是個例外,對中國出口量很大的它今年的GDP增長可能會因此損失0.2個百分點。

    不過這些預測都假設大規模疫情僅侷限在中國,而且終將得到控制。萬一出現WHO擔心的那種情況,即疫情蔓延到其他國家,那麼情況又將截然不同。這並非完全沒有可能,特別是對於那些經濟欠發達、衛生條件薄弱、但又與中國聯絡密切的國家而言。已有警告稱,非洲可能就是一個“阿喀琉斯之踵”。中國目前是這片大陸上最大的投資國,數以百萬計的華人在非洲經營著各種生意。

    IMFQuattroporte格奧爾基耶娃已經向各國央行發出“強烈要求”,為了支撐世界經濟,希望主要央行“在2020年繼續維持貨幣寬鬆政策”,哪怕它已經帶來了高負債的副作用。

    如果做一個簡單總結的話,“新冠病毒”將主要從三個層面溢位中國,波及全球經濟

    首先是因為限制旅行和流通造成的與中國相關的旅遊、消費市場和貨物運輸的萎縮;

    其次是因為中國經濟停滯造成中國國內需求短時期內積聚下降,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形成沉重打擊;

    最後,也是最廣泛的層面上,長時期停工造成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吃緊,甚至區域性癱瘓,進而使全球產業鏈陷入連鎖反應式的空前混亂。

    讓我來預測的話,最嚴峻的一幕有可能將在一些嚴重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的國家上演,例如俄羅斯和中東的沙特、伊朗等國。它們的政府財政狀況會因為石油出口量和價格的下降而出現災難性的惡化,進而直接影響到這些國家的民生和政治穩定。

    中國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型經濟體,中國經濟當然不會被一次疫情擊垮。

    然而細思一下,這次疫情造成的供應鏈混亂固然突顯了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樞紐的重要地位,但也暴露了中國的這種巨大優勢背後的風險和挑戰。我們的確可以將這次疫情看作是一次針對中國的“脫鉤”和去全球化演習,雖然不是主動的,看看世界經濟真的與中國“脫鉤”後會怎樣?

    中短期來看,全球供應鏈不會因為一次疫情就能發生大規模調整和重組,中國的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是沒有哪個或哪幾個國家能夠替代的。疫情平息後,這些供應鏈會逐漸恢復。但長期來看,將供應鏈更加分散化的呼聲一定會成為各國經濟決策者認真考慮的一個重要選項。

  • 4 # 思之遠方

    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及其發展是世界經濟開放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隨著WTO規則的推行,經濟全球化的加速發展,絕大多數國家包括中國都從全球化中受益。但是,經濟全球化也同樣是利弊相隨,禍福相依,機遇和挑戰同在。在經濟全球化的推進過程中,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思潮和行動一直存在。全球化的最大特點即國際分工交往迅速擴大和產業鏈、產品鏈、價值鏈在國際範圍迴圈,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在全球迴圈,各種資源在國際範圍內配置等,這樣勢必有利於資源的合理節約利用,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但是,參與全球化各國對外依賴度增加,經濟風險加大,在產業鏈、產品鏈或者資金鍊中的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其它環節都在“多米諾骨牌”效應下隨之受影響,就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和危機。經濟的獨立性越來越脆弱。這次疫情暴發也再一次暴露了經濟全球化的弊端,即在關鍵時刻和困難時期,關係國際民生的物資產品受制於人。世界性防控使產業鏈產品鏈很難在一國迅速恢復。等等。此外,在經濟全球化中,不同實力的國家在其中的受益獲利情況不同,也有恃強凌弱、分配不公的一面,特別是美國從主導全球化規則制定中和採取霸權主義受益無數。種種原因,國際上去全球化思潮不斷。疫情過後,去國際化的思潮有可能更加多起來。

  • 5 # 鞅論財經

    最熱衷於發展全球化的應該是新加坡,而最不樂意全球化的是美國,我們是介於兩者之間,但全球化給我們帶來的好處也不少。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之後的全球化程序快速推進過程中,我們的經濟也是出現了飛速發展。

    但是,美國從2008年以來,就開始推進逆全球化的道理,退出TPP、迴歸製造業,而這一次疫情更是讓美國在推進逆全球化的道理上走到了極端,瘋狂到了要求本國海外企業搬回到美國本土,並有政府提供全面的搬遷成本補助。雖然這也有些一廂情願,可也勢必對全球化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美國逆全球化最大的理由是:在全面推進全球化的十多年程序中,美國的GDP增長率才增加了一倍,發展中國家的GDP平均增長了4倍。這也是美國一意孤行地要走逆全球化的最大因素。認為全球化對美國等這些發達國家不利,而發展中國家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從目前的趨勢看來,全球化的倒退已經不可避免,而區域性的周邊合作成為了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們要一如既往地推行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還要加強RCEP的周邊國家合作關係。用中國自身的經濟實力、產業供應鏈、地區影響力等打造新的經濟合作伙伴,實現與周邊地區和一帶一路國家的全面共贏。

    而美國的逆全球化也是一種一廂情願的侷限性,美國企業也不可能全面從發展中國家撤離而搬遷到本土。企業是逐利的,不可能會讓特朗普隨意擺佈,在強大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影響力作用下也勢必會阻礙極大。

    未來的產業格局最大的可能不是逆全球化,而是全球化的本地化會成為主流。也就是美國的消費產品很大一部分由全球公司在美國生產,而發展中國家的消費產品也大部分也由全球範圍內的企業在本地化生產,就如特斯拉那樣。這樣對發達國家相對有利,而對於發展中國家會受到不少影響,這也是我們在未來經濟佈局中需要引起重視的。但全球化的道路不可逆轉,這是一種趨勢!

  • 6 # 紙上的宣仔

    去全球化不就是美華人自己在說的嘛,嚴重依賴出口的德國,中國,日本,南韓。。。哪個願意去全球化?海外市場不要了?美華人之所要去全球化,是覺得自己在全球化中吃虧了。這是典型的南郭先生救的狼,覺得自己吃虧, 那你從全球化中受的益怎麼不說?你在全球化中爭取到的領導地位怎麼不提?

    美華人去全球化有兩個措施,一個是把供應鏈搬回美國,一個是搞貿易戰,遏制中國高科技發展。這倆措施從短期看的確可以受益。供應鏈搬回美國最直接受益的就是本國的工薪階層,可以增加工作機會;搞貿易戰可以打擊中國出口,遏制中國科技,可以保持自己牢牢佔據食物鏈頂端。

    但這只是短期內受益而已。反正特朗普最多不過連任2屆,他的政策這段時間內起作用就可以了。但是去全球化的長期結果就是,美國將失去他的領導地位。因為任何國家也拗不過客觀經濟規律的大腿,去全球化的代價只能是本國出產的產品成本升高,市場競爭力降低;七傷拳傷別人也傷自己。反正我是真想不明白踹別人一腳自己挨一拳有什麼好處,不打別人自己也不捱打不是更好嗎?

    而且即便製造業迴流美國,美國資本家也不傻,所以必然是更多的採用機器人代替人工來降低成本。那麼跟著川普一起吆喝的民粹,最終發現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目的是得到了,只是沒自己什麼份兒。就連在美國設廠的富士康,也是採用大量的機器人,能給美國解決多少就業問題呢?

    不過隨著這次新冠疫情在美國的爆發,美國去全球化和圍堵中國的意願更加堅定,這次疫情爆發,美國自己連呼吸機都不能自產,還要加價從中國購買,這也進一步加劇了美華人內心的不安,所以這個趨勢看來是不可避免了。

  • 7 # 股海搏浪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促進資本、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最佳化配置,給各國各地區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帶來眾多的創業機會。

    --但經濟全球化也伴隨著更快的技術創新、更短的產品壽命週期、更快捷的資本流動和更激烈的人才競爭。

    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國家和地區發生經濟危機,不僅發展中國家會深受其害,發達國家也難以置身其外。

    經濟全球化趨勢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發生和發展的,現在,經濟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它們經濟科技實力雄厚,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在全球化中獲益最大,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上處於不利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透過跨國公司和受它們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加緊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滲透和擴張,在全世界爭奪資源和市場,同時極力推行它們的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企圖透過經濟全球化實現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這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國家安全面臨著嚴峻挑戰和威脅。目前的經濟全球化程序,正在導致南北差距的進一步拉大,一些經濟技術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面臨著進一步被邊緣化的危險。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現金融震盪,就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強烈衝擊。經濟全球化不僅加劇著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市場和資源方面的競爭,也加劇著一些國家內部的貧富矛盾,引發社會衝突。這不僅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 8 # 烏鴉笑芝麻

    “全球化”對於全世界來說是利大於弊的,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想要“去全球化”,是把自己內部解決不了問題的責任推給“全球化”。

    兩百多年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裡面就闡述過:社會財富的增加主要途徑之一:提高勞動生產率,它主要依賴於分工的深化和市場交換過程的順暢。“全球化”促進全球社會分工的深化和市場交換過程的順暢,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逐步縮小落後國家與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有利於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面臨內部一些很難在短期解決的問題,人民內部矛盾越來越大,西方政客為爭取選票把自己國家內部解決不了的問題產生的責任推給“全球化”,推出“去全球化”的措施,這是逆歷史潮流的行為。

    我相信,“去全球化”的路一定是走不通的,“全球化”是大勢所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鼠尿發黃的衣服怎麼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