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青竹葉青

    女孩子嘛,一般都比較悲春,更別說黛玉最親的父母已經不在,寄人籬下更容易敏感一些,缺乏安全感。

  • 2 # Gypsophila1

    第二十七回寫道,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種節,下一個節就是夏至,花神要退位,眾花就要凋謝了。大觀園那些天真爛漫的女孩子,做了各種物件,如轎馬、幹旄之類,用綵線系在花枝上,用以贈送花神。

    大觀園的姊妹們剛進園不幾天,都在興頭上。可是,林黛五的心情不一樣。她頭天晚上在恰紅院碰了釘子,晴雯因埋怨寶釵而未給林黛玉開門,林黛玉則懷疑是賈寶玉不讓自己進去。她在大觀園裡,有如春天的花,默默無聞地開,默默無聞地謝。暮春的季節,眾花凋謝的時刻,林黛玉把自己化到這樣的時和景中。她把自己當做眾花中的一花,美麗、無瑕;她把春天的流逝看作自己年華的消失,寂寬、無奈。所以她把落花掃起來,用絹袋盛著,挖坑掩埋,讓花潔淨地消逝,不讓世間的汙濁點染了去。

    《葬花詞》的內容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感時傷身。用詩中的兩句來比喻,即“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感時”是什麼?就是春光不住,人事茫茫。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它可以一年一度,但人的年月卻一去不回。林黛玉幼年喪失父母,附就到賈府過活,孤悽寂寞,在這種情況下,更加惜春之暮,悲花之謝。

    “傷身”主要是悲傷自己當前的處境及悲哀的結局。“柳絲梅莢自芳非,不管桃飄與李飛。”林黛玉雖處於姊妹群中,但並非都那樣彼此推心。就如昨晚的事,賈寶玉還這樣無情,何況他人!史湘雲也曾在某年中秋埋怨薛寶釵姊妹天天說親道熱,說好今年中秋大家一處賞月聯句,如今棄了我們,自己賞月去了。這種人情冷暖,大觀園姊妹間尚且如此,賈府更可想而知。“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這是林黛玉孤獨冷清的寫照。林黛玉此時才十四五的年紀,正是如花似玉的好時節。但在這樣一種冷酷的處境裡,能支援多久?正如詩裡所說的,“明媚鮮妍能幾時?”林黛玉自知不能持久,但將來是怎樣一種結局呢?她只希望能得到一個香丘,像她葬的花那樣,能夠保持潔淨而去。這雖算不得奢望但能否實現,可也是很難料定的。“爾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真是林黛玉的絕唱了,難怪賈寶玉聽後慟倒在山坡之上。

    “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這是秦可卿大歸時託夢給王熙鳳留下的一句讖語。林黛玉雖不是賈府的人,但是金陵十二釵之一,也是大觀園一豔,她的命運離不開賈府。所以,《葬花詞》末了的“紅顏老死”之類的話,並不意味著林黛玉將活到七八十歲。“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明義詩她的結果將是紅顏枯槁,淚盡而亡。她將在某個春殘花落的時候離開人世。當然那時她仍是很寂寞的。

    《葬花詞》是一首哀歌,只有林黛玉遭際一生坎坷才能唱出來。林黛玉的歌差不多都是哀怨的,《秋窗風雨夕》、《桃花行》同樣是哀歌。如果配合著《葬花詞》來讀,你會發現它帶有某種解注意味,讓你深入理解葬花之吟。當賈寶玉含淚讀完了《桃花行》時,當時他還未被告知是誰寫的,但他立刻意識到“自然是瀟湘子稿”了。即使他人有林黛玉那樣的文才,也不會去寫這樣的傷悼語句,只有“林妹妹曾經離喪,作此哀音”。賈寶玉這樣的披露,又何嘗不適合於《葬花詞》呢。

    頌春花不畏嚴寒環境,傲然品行和清潔不染的氣質,嘆息花寂寞的命運。

    人也如花,即時命途孤苦,也依舊有著驕傲的品行和尊嚴。但看到落花,想到自己的命運就如花兒一樣,一生孤苦,無人憐惜,也難免嘆息。

  • 3 # 歡快夢想家0S

    葬花是黛玉另類的祭餞方式,《葬花吟》是黛玉全部情緒的集中表達,是作者藝術手段的高妙之處。如怨如艾,如泣如訴,由花及人,以花自喻,人與景不斷穿插,句句關情,層層迭升。


    “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抔淨土掩風流”,到此一腔抑塞之情噴薄而出,淋漓之極又悽美之極,最後“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以極度悲情的形態收束全篇,若,大悲之盡頭即無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十歲、四十歲、六十歲和七十歲的年齡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