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合併且居中
-
2 # 舊時光的光的光的光
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回頭看竹林七賢無不在魏,名士風流盡在宛洛。魏國國力最強,名士最多,穎川荀氏,建安七子皆是當世英豪。
蜀國偏安一隅,地狹民弱,內部又矛盾重重,且統治者統治根基薄弱,儘管有諸葛在世況且能力挽狂瀾,諸葛一去內部矛盾逐漸激化。這也就給鍾會等人機會。
-
3 # 葉落梧桐
蜀國文臣武將,是不乏姣姣者,文有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蜀漢四相,此外還有李嚴、法正、黃權等文臣謀士;武有“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後期亦不乏姜維、魏延、馬岱、王平、鄧芝之流。那其為何最先滅亡呢?
首先蜀亡是諸葛死後的事情了,諸葛在的時候蜀國尚有一戰之力,況且諸葛很權威,鎮得住國內的君臣和一些弊端。等他一死,問題就暴露了。
其次,打仗比拼的是國力。在古代國力最直接的體現包括九領土和人口,蜀國是三國中人口最少領土最小的,國力最弱。
再有就是皇帝的差距。北方曹魏和司馬相繼苦心經營,實力增強,反觀劉禪落得的個扶不起的阿斗的稱呼。
最後就是蜀國後期人才凋零,青黃不接,且三大派系鬥爭不斷,耗損國力。內憂外患,造成蜀國的敗亡。
-
4 #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我覺得魏國才是最先亡的。
司馬懿高平陵兵變,魏國就名存實亡了。
鍾會,鄧艾,諸葛緒,十八萬大軍滅蜀,蜀國雖滅猶榮。
司馬懿三千人滅曹氏,曹氏窩囊到家了。
-
5 # 我家的貓叫皮蛋
其實蜀國滅亡前夕早已人才凋零了,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人才凋敝和蜀國國力弱小是同時存在的。
先看蜀國: 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蜀國地盤就便只有益州一州之地了,益州雖然面積很大,但是南中之地瘟疫流行人丁稀少而且蠻族時常起兵,這也就是為啥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才有精力去考慮北伐的事宜。蜀華人口也很少,據《晉書·地理志》記載,先主劉備的章武元年(221),蜀漢僅有益州一州之地,轄郡、國12,縣118個,“有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再看魏國: 魏國有冀、兗、青、徐、豫、並、司、幽、雍、涼十州之地,轄郡、國82,縣796個。據唐杜佑《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記載,元帝曹奐景元年間(260——264),“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男女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二百二十一”。
最後看吳國: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轄郡、國43,縣313個。據《三國志·吳書·孫皓》傳注引《晉陽秋》記載,大末帝孫皓天記年間(277——280),“有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蜀華人口只有魏國的五分之一,吳國的二分之一都不到,戰爭打的就是經濟,所以我反而更佩服諸葛亮了,以益州一州之地北伐十州之魏國,居然打的對方避戰不出,畏蜀如虎。
當然三華人口的爭議很大,因為三國統一後人口不足千萬,結果三國歸晉後,在統一的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280年),全國共有2495840戶,16163863人。這個人口統計很有問題,因為按照自然繁殖短短几年人口從不到千萬增長到1600萬這根本是不可能的,按照史學家研究,得出三國統一前豪強隱匿大量人口,但是考慮到北方是當時經濟的中心,人口密度極大,這樣一算蜀國和魏國的人口劣勢反而更大了,我亮哥真是不容易。
好多人詬病蜀國前有諸葛亮,後有姜伯約連年北伐,實質上蜀國一州之地不北伐必死無疑,北伐尚有一線生機。
蜀國從國力上別說和強大的魏國比了,就是和吳國比國力也差距極大,蜀國有荊州之地尚有可為,關羽丟失荊州,張飛被暗殺,劉備兵敗夷陵大批文臣武將或死或降,蜀漢人才損失極其慘重,之後馬超,趙雲又相繼病死,代表當時先進文化計程車家大族也多聚居中原和江東,丟失荊州,光靠封閉的益州一州之地很難補充到急需的人才,到了蜀國後期已經基本沒有人才可以用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曾發出哀嘆: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司馬家要統一天下肯定會先拿最弱小的蜀漢下手,柿子肯定撿軟的捏。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都說了是司馬昭起大兵滅亡蜀國,那麼問題來了,難道第一個消亡的不是魏國嗎?蜀漢滅亡後不到兩年司馬氏就建立晉朝了,而在伐蜀前曹魏早被司馬昭架空了,名存實亡。
-
6 # TonyDeng
蜀漢文臣武將多且厲害?羅貫中吹的而已,何況怎麼吹,也吹不出成功例子,能人多不會不成事的,就是改不了歷史可惡。金庸那般虛構,也不敢改朱元璋當不了皇帝,羅貫中應該也是沒膽改。
-
7 # 副班長看世界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明確,三國裡是三國志記載或者真實歷史中,而不是三國演義中。那麼我們來分別認識真實三國之中的牛人:
魏國:
曹魏疆域遼闊,包括幾乎整個中國北方地區,東北到遼東半島,西北到西域(今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南到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包括今陝西省安康市、湖北省襄陽市、河南省信陽市、安徽省合肥市、江蘇省揚州市)。周邊高句麗、扶余、鮮卑、烏桓、南匈奴、氐族、羌族、西域各部(吐火羅人、塞種人)等少數民族都向其稱臣納貢。在三國時期,北方是整個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魏華人口眾多: 根據陳壽《三國志》的記載,三國時期魏華人口有430萬,蜀國90多萬,吳國200萬,魏華人口相當於吳、蜀兩華人口總和的兩倍左右。而實際上魏國因為士族地主階級“蔭庇”了大量人口,所統計的只是直接向國家承擔兵役和徭役的人口,實際人口應該超過1600萬。在中古時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徭役、賦稅的承擔者,是軍隊的來源。魏華人口眾多這一巨大優勢是蜀國、吳國無法企及的。
曹魏經濟富庶。三國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西南的巴蜀地區和東南的江南地區都處在剛剛得到開發的歷史階段,人口稀少,勞動力不足,很多地方都是無人荒地沒有開發。曹魏佔據北方,統治中國經濟重心,經濟實力強大意味著文化的繁榮,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優秀人才輩出的前提條件。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侍中,尚書令,敬侯。
荀惲,彧長子,娶安陽公主,虎賁中郎將,敬侯。
荀甝,惲子,散騎常侍,廣陽鄉侯。
荀頵,甝子,廣陽鄉侯。
荀霬,惲子,中領軍,貞侯。
荀愷,霬子,貞侯。
荀俁,惲弟,御史中丞。
荀詵,俁弟,大將軍從事中郎。
荀顗,詵弟,司空。
荀衍,彧兄,監軍校尉,列侯。
荀攸,字公達,彧從子,尚書令,陵樹亭侯。
荀緝,攸長子,有攸風。
荀適,攸次子,陵樹亭侯。
荀彪,攸孫,丘陽亭侯。
賈詡,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太尉,魏壽鄉侯。
賈穆,詡長子,駙馬都尉,魏壽鄉侯。
賈模,穆子,魏壽鄉侯。
賈訪,詡子,列侯。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袁侃,渙子,郡守、尚書。
袁霸,渙從弟,大司農。
袁亮,霸子,河南尹、尚書。
袁徽,霸弟,以儒素稱。
袁敏,徽弟,有武藝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謁者,河堤謁者。
張範,字公儀,河內修武人,議郎,參丞相軍事。
張陵,範子。
張承,字公先,範弟,丞相參軍祭酒,趙郡太守。
張戩,承子。
涼茂,字伯方,山陽昌邑人,太子太傅。
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太僕。
田疇,字子泰,右北平無終人,議郎,關內侯。
王修,字叔治,北海營陵人,奉常。
王忠,修子,東萊太守、散騎常侍。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五官將長史。
張泰,鉅鹿人,大鴻臚。
龐迪,扶風人,河南尹。
張閣,東郡人,永寧太僕。
管寧,字幼安,北海朱虛人,光祿勳。
管邈,寧子,博士。
管貢,寧族人,州吏。
王烈,字彥方,丞相掾。
張臶,字子明,鉅鹿人,
胡昭,字孔明,穎川人。
胡纂,昭子,郎中。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中尉,被賜死。
楊訓,鉅鹿人。
毛玠,字孝先,陳留平丘人,尚書僕射。
毛機,玠子,郎中。
徐奕,字季才,東莞人,諫議大夫。
何夔,字叔龍,陳郡陽夏人,太僕,成陽亭侯。
何曾,夔子,司徒,靖侯。
刑顒、字子昂,河間鄚人,侍中,尚書僕射,司隸校尉,徙太常,關內侯。
刑友,顒子,關內侯。
鮑勳,字叔業,泰山平陽人,漢朝司隸校尉鮑宣九世孫,右中郎將。
司馬芝,字子華,河內溫人,大司農。
司馬岐,芝子,陳留相。
司馬肇,岐子。
鍾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人,三公之一,太傅,平陽鄉侯。
鍾毓,字稚叔,繇子,青州刺史,後將軍,假節,都督荊州,惠侯。
鍾駿,毓子,惠侯。
鍾會,毓弟,司徒,東武亭候。
鍾邕,會兄子。
鍾毅,會兄子。
鍾峻,會兄子。
鍾劭,繇子,列侯。
鍾豫,繇孫,列侯。
鍾演,繇弟,列侯。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三公之一,司徒,安樂鄉侯。
華表,歆子,尚書,安樂鄉侯。
華緝,歆弟,列侯。
王郎,字景興,東海郡人,三公之一,司空,蘭陵侯。
王肅,字子雍,郎子,擅長賈、馬之學,中領軍,加散騎常侍,景侯。
王惲,肅子,景侯。
王恂,肅子,蘭陵侯。
王詳,郎兄子,列侯。
程昱,字仲德,東郡東阿人,衛尉,安鄉侯。
程武,昱子,安鄉侯。
程克,武子,安鄉侯。
程良,克子,安鄉侯。
程延,昱子,列侯。
程曉,昱孫,汝南太守,列侯。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人,軍祭酒,洧陽亭侯。
郭奕,嘉子,太子文學,洧陽亭侯。
郭深,奕子,洧陽亭侯。
郭獵,深子,洧陽亭侯。
董昭,字公仁,濟陰定陶人,衛尉,千秋亭侯。
董胄,昭子,郡守、九卿。
劉曄,字子揚,淮南成惪人,漢光武帝子阜陵王延後代,太中大夫,東亭侯。
劉寓,曄子,東亭侯。
劉陶,曄少子,平原太守。
蔣濟,字子通,楚國平阿人,太尉,都鄉侯。
蔣秀,濟子,都鄉侯。
蔣凱,秀子,封下蔡子。
劉放,字子棄,涿郡人,漢廣陽順王子西鄉侯宏後代,資衛將軍,領監,方城侯。
劉正,放子,方城侯。
孫資,秘書郎,騾騎將軍,侍中,左鄉侯。
孫宏,資子,左鄉侯。
秦朗,驍騎將軍。
劉馥,字元穎,沛國相人,揚州刺史。
劉靖,馥子,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建成鄉侯。
劉熙,靖子,建成鄉侯。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兗州刺史。
司馬遺,朗子,昌武亭侯。
司馬洪,遺子,昌武亭侯。
司馬孚,朗弟,
趙諮,太常。
梁習,字子虞,陳郡柘人,幷州刺史,大司農,申門亭侯。
梁施,習子,申門亭侯。
王思,濟陰人,豫州刺史,列侯。
張既,字德容,馮翊高陵人,涼州刺史,西鄉侯
張緝,既子,光祿大夫,西鄉侯。
張翁,既小子,關內侯。
溫恢,字曼基,太原祁人,涼州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
溫生,恢子,關內侯。
孟建,汝南人,涼州刺史,徵東將軍。
賈逵,字梁道,河東襄陵人,豫州刺史,建威將軍,陽裡亭侯。
賈充,逵子,中護軍,陽裡亭侯。
胡質,東莞太守。
任峻,字伯達,河南中牟人,長水校尉,都亭侯。
任先,峻子,都亭侯。
任覽,峻子,關內侯
蘇則,字文師,扶風武功人,侍中,都亭侯。
蘇怡,則子,都亭侯。
蘇愉,則弟,尚書,都亭侯。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尚書僕射,統留事,豐樂亭侯,實驗樓船淹死。
杜恕,字務伯,畿子,散騎黃門侍郎,幽州刺吏,建威將軍,使持節,護烏丸校尉,豐樂亭侯,被廢為庶民。
杜預,恕子,豐樂亭侯。
王才,騎都尉。
程喜,字申伯,徵北將軍。
鄭渾,字文公,河南開封人,大匠。
鄭崇,渾子,郎中。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敦煌大守。
吳瓘,陳華人,魏郡太守。
任燠,樂安人,清河太守。
顏斐,濟北人,京兆太守。
孔義,魯華人,濟南相。
令狐邵,太原人,弘農太守。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前將軍,晉陽侯。
張虎,遼子,偏將軍,晉陽侯。
張統,虎子,晉陽侯。
張汛,遼兄,列侯。
樂進,字文謙,陽平衛華人,以驍果顯名,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右將軍,威侯。
樂綝,進子,有父風,揚州刺史,愍侯,諸葛誕反叛時被殺。
樂肇,綝子,愍侯。
于禁,字文則,泰山巨平人,最好毅重,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左將軍,假節鉞,厲侯。
於圭,禁子,益壽亭侯。
張郃,字俊義,河間鄚人,以巧變著稱,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徵西車騎將軍,鄚侯,在木門與孔明軍交戰,被飛矢擊中戰死。
張雄,郃子,鄚侯。
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人,魏國五大名將之一,右將軍,陽平侯。
徐蓋,晃子,陽平侯。
徐霸,蓋子,陽平侯。
朱靈,後將軍,高唐亭侯。
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破虜將軍,都亭侯。
李禎,典子,都亭侯。
李通,字文達,江夏平春人,汝南太守,都亭侯。
李基,通子,奉義中郎將。
李緒,通兄,平虜中郎將。
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鎮東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良成侯。
臧艾,霸子,青州刺史,少府,恭侯。
臧權,艾子,恭侯。
臧觀,霸孫,青州刺史,假節,恭侯,討伐孫權時陣亡。
臧毓,青州刺史,恭侯。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後將軍,新野侯。
文岱,聘子,列侯
文厚,聘從子,關內侯。
文休,聘養子,新野侯。
文武,休子,新野侯。
桓禺,譙郡人,江夏太守。
呂虔,字子恪,任城人,徐州刺史,威虜將軍,萬年亭侯。
呂翻,虔子,萬年亭侯。
呂桂,翻子,萬年亭侯。
許褚,字仲康,譙國譙人,勇力絕人,人稱虎痴,武衛將軍,都督中軍宿衛禁兵,牟鄉侯。
許儀,褚子,牟鄉侯,被鍾會所殺。
許綜,儀子,牟鄉侯。
許定,褚兄,振威將軍,都督徼道虎賁。
典韋,陳留己吾人,形貌魁梧,旅力過人,校尉,張秀叛亂時戰死。
典滿,韋子,都尉,關內侯。
龐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被關羽稱為白馬將軍,立義將軍,關門亭侯,被關羽所殺。
龐會,德子,勇烈有父風,中衛將軍,列侯。
董衡,將軍,欲降關羽被龐德斬殺。
董超,部典將,欲降關羽被龐德斬殺。
成何,督將。
龐淯,字子異,酒泉表氏人,中散大夫,附馬都尉,西海太守,淯,關內侯。
龐曾,淯子,關內侯。
閻溫,字伯儉,天水西城人,涼州別駕守上邽令,被馬超殺死。
張恭,功曹,素有學行,西域戊己校尉,關內侯。
張就,恭子,金城太守。
張華,恭弟。
馬艾,敦煌太守。
王粲,字仲宣,山陽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侍中,關內侯。
徐幹,字偉長,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文學。
陳琳,字孔璋,廣陵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門下督。
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倉曹掾屬。
應瑒,字德璉,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五官將文學。
應貞,璩子,參相國軍事。
應籍,貞子,步兵校尉。
應璩,瑒弟,侍中。
劉幀,字公幹,東平人,建安七子之一。
吳質,濟陰人,元城令,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
嵇康,譙郡人,文辭壯麗。
丁儀,沛園人,文人。
丁廙,沛園人,文人。
楊修,弘農人。
荀緯,河內人。
桓威,下邳人,安成令,著《渾輿經》。
衛覬,字伯儒,河東安邑人,尚書,閔鄉侯。
衛瓘,覬子,鎮西將軍。
王象,河內人,散騎常侍。
潘勖,河南人,尚書右丞。
劉廙,字恭嗣,南陽安眾人,侍中,關內侯。
劉阜,弟子,關內侯。
劉偉,廙弟。
劉助,字孔才,廣平邯鄲人,尚書郎、散騎侍郎,關內侯。
劉琳,助子,關內侯。
郗慮,御史大夫。
繆襲,東海人,有才學,尚書、光祿勳。
蘇林,陳留人,散騎常侍。
韋誕,京兆人,光祿大夫。
孫該,任城人,陳郡太守。
杜摯,河東人,郎中令。
傅嘏,字蘭石,北地泥陽人,傅介子後代,尚書僕射,陽鄉侯。
傅祗,嘏子,涇原子。
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侍中,安樂鄉侯。
桓纂,階弟,散騎侍郎,關內侯。
桓嘉,階子,樂安太守,安樂鄉侯,與吳戰於東關,陣亡。
桓翊,嘉子,安樂鄉侯。
陳群,字長文,穎川許昌人,司空,尚書事,穎陰侯。
陳泰,字玄伯,群子,左僕射,穎陰侯。
陳恂,泰子,穎陰侯。
陳溫,恂弟,封慎子。
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侍中,光祿大夫,司徒,東鄉侯。
陳本,矯子,有統御之才,鎮北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東鄉侯。
陳粲,本子,東鄉侯。
陳騫,本弟,車騎將軍。
薛悌,東郡人,尚書令。
徐宣,字寶堅,廣陵海西人,左僕射,待中光祿大夫,津陽亭侯。
徐欽,宣子,津陽亭侯。
衛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司徒,長垣侯。
衛烈,臻子,光祿勳。
盧毓,字子家,涿郡涿人,司空,光祿大夫,侍中,容城侯。
盧欽,毓子,尚書。
盧珽,毓子,泰山太守。
盧藩,毓孫,容城侯。
王昶,驃騎將軍。
王觀,光祿大夫。
王祥,司隸校尉。
和洽,字陽土,汝南西平人,太常,西陵鄉侯。
和禽,洽子,西陵鄉侯。
和適,禽弟,廷尉、吏部尚書。
常林,字伯槐,河內溫人,光祿大夫,樂陽亭侯。
常旹,林子,泰山太守,樂陽亭侯。。
常靜,旹弟,樂陽亭侯。
楊俊,字季才,河內獲嘉人,南陽太守。
杜襲,字子緒,穎川定陵人,太中大夫,大將軍軍師,平陽鄉侯。
杜基,襲兄,關內侯。
杜會,襲子,平陽鄉侯。
趙儼,字伯然,穎川陽翟人,驃騎將軍,遷司空,都鄉侯。
趙亭,儼子,都鄉侯。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太尉軍師,大司農,清陽亭侯。
裴秀,潛子,尚書僕射,清陽亭侯。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司徒,南鄉亭侯。
韓肇,暨子,南鄉亭侯。
韓邦,肇子,南鄉亭侯。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崔琰族弟,司空,安陽鄉侯。
崔述,林子,安陽鄉侯。
高柔,字文惠,陳留圉人,太尉,安國侯。
高渾,柔子,昌陸子。
劉龜,宜陽典農。
孫禮,字德達,涿郡容城人,幷州刺史,振武將軍,使特節,護匈奴中郎將,大利亭侯。
孫元,禮孫,大利亭侯。
王觀,字偉臺,東郡廩丘人,司空,陽鄉侯。
王悝,觀子,膠東子。
辛毗,字佐治,穎川陽翟人,衛尉,穎鄉侯。
辛敞,毗子,河內太守。
劉放,中書監。
孫資,中書令。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人,大匠,關內侯。
楊豹,阜孫,關內侯。
楊昆,阜宗族,與馬超作戰陣亡。
高堂隆,字昇平,泰山平陽人,侍中,太史令,關內侯。
高堂琛,隆子,關內侯。
棧潛,任城人,縣令。
滿寵,字伯寧,山陽昌邑人,太尉,景侯。
滿偉,寵子,衛尉,景侯。
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使持節護匈中郎將軍,振威將軍,幷州刺史,長樂亭侯。
田彭祖,豫子,長樂亭侯。
王雄,幽州刺史。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右中郎將,雁門太守,關內侯。
牽嘉,招子,關內侯。
牽弘,招次子,振威護軍。
郭淮,字伯濟,太原陽曲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持節,都督雍、涼諸軍事,陽曲侯。
郭統,淮子,荊州刺史,陽曲侯。
郭正,統子,封汾陽子。
陳泰,雍州刺史。
徐邈,字景山,燕國蘇人,司空,都亭侯。
徐武,豫州刺史,都亭侯。
胡質,字文德,楚國壽春人,徵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陽陵亭侯。
胡威,刺史,陽陵亭侯。
王昶,字文舒,太原晉陽人,驃騎將軍,司空,持節,武觀亭侯。
王渾,昶子,越騎校尉,武觀亭侯。
王豹,北海太守。
王基,字伯興,東萊曲城人,豹子,徵南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東武侯。
王徽,基子,東武侯。
王廙,徽子,東武侯。
王淩,字彥雲,太原祁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宜城亭侯,欲立楚王被殺。
令狐愚,淩外甥,兗州刺史。
毋丘興,武威太守,高陽鄉侯。
毋丘儉,字仲恭,河東聞喜人,興子,鎮東將軍,都督揚州,安邑侯。
毋丘秀,儉弟。
毋丘重,儉孫。
文欽,楊州刺史,前將軍,反叛司馬氏失敗逃入吳。
文鴦,欽子,將軍,關內侯。
文虎,欽子,將軍,關內侯。
胡遵,徵東將軍。
王頎,玄菟太守。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人,諸葛豐後代,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騾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
陳騫,安東將軍。
州泰,兗州刺史。
石苞,監軍。
唐諮,利城人,安遠將軍。
胡奮,大將軍司馬。
王祚,將領。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徵西將軍,都督隴右諸軍事,鄧侯。
鄧忠,艾子,亭侯。
鄧於,艾孫。
鄧朗,艾孫,郎中。
師纂,益州刺史。
梯俊,建中校尉。
劉夏,太守。
劉茂,樂浪太守。
弓遵,帶方太守。
蔡風,遼東太守。
姚光,玄菟太守。
陳登,字元龍,廣陵太守。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太樂令,協律都尉。
陳頏,下邳人,司律中郎將。
張式,將領。
戚寄。
秦翊。
朱建平,沛華人,五官將。
周宣,字孔和,樂安人,太史。
王弼,山陽,尚書郎。
邵悌,西曹屬。
夏侯鹹,司馬。
胡烈,護軍。
田續。
句安,將軍。
諸葛緒,雍州刺史。
張繡,武威祖厲人,後投降曹操,做了很多貢獻,在隨從曹操去柳城征討烏丸,途中去世。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鎮民中郎將,領漢寧太守。
吳國:
吳國受累與世家大族與山越拖累,國力與軍事力量在三國中一直處於劣勢。但由於強大的水軍,和固若金湯的長江天塹,使東吳經濟一直處於平穩發展。最終在晚年昏聵的孫權和無休止的內鬥中,晉武帝窮全國之力伐吳,可見長江天塹之功。
周瑜,字公瑾,人稱美周郎。東吳都督,奉孫策遺命輔佐年幼的孫權。智謀高遠,是東吳的棟樑。
魯肅,字子敬。東吳第二任大都督。才能風度不次於周公瑾。
呂蒙,字子明。原是一介武夫,受孫權教誨,學習文武之道,成長為智勇兼備的名將。
陸遜,字伯言,東吳大都督,丞相。用兵謀略不在前任周瑜、魯肅、呂蒙之下。
諸葛瑾,字子瑜,諸葛亮之兄,經魯肅推舉仕吳。為人敦厚誠實,因此深受孫權信任。
顧雍
虞翻
潘璋。
徐盛。
甘寧,字興霸。
淩統,字公績。
周泰,字幼平。
蔣欽,字公奕。
張昭,字子布,「江東二張」之一。
陳武,字子烈。
黃蓋,字公覆。
全琮,字子璜
董襲,字元代。
韓當,字公義。
太史慈,字子義。
丁奉,字承淵。
張紘,字子綱,著名的「江東二張」之一。
程普,字德謀。
顧邵,字孝則
步騭,字子山
嚴畯,字曼才
張承,字仲嗣
諸葛恪
蜀漢:
劉備建國最晚。劉備打下益州後,曹魏和孫吳已經建立很多年了,籠略人才很久了。所以自然沒有多少人才投奔。其實很多曹魏,孫吳的人才受制於名分而相投另外兩家,劉備在短暫的荊州生涯內,籠絡了一批優秀人才。比如諸葛亮之後四大名相,費禕,蔣琬,董允,
中後期蜀漢內部的派系鬥爭也是非常的激烈,荊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由來很久,只要一方有抬頭的機會,另外的一方就會對其實行打壓。這些內部的鬥爭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還算有一個緩衝的餘地,但是諸葛亮一死,兩方的鬥爭就變的現象化了比如楊儀就先發難除掉了魏延,之後代表荊州幫的蔣琬又除掉了楊儀。之後的日子裡兩派明爭暗鬥就沒停止過,這就嚴重影響了蜀漢人才的發現和提拔,
蜀國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外來人口,包括劉備本人也是外地人。其實劉備建立的蜀國究其本質而言就是屬於外地殖民主義軍閥,建立者自己對於蜀地是沒有太多的鄉土情感
-
8 # 使用者8867453430505
唐剪為了救夏星被七星牛角蠍給用尾巴拖下了水,生死未卜。唐剪和夏星都是動漫《元龍》中的虛擬人物。唐剪是一個痴情的男子,他始終站在夏家大小姐夏星的背後,默默的支援她,保護她。
回覆列表
文有諸葛孔明,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蜀國,不但未能統一天下,反而最先被滅亡,難道是國運不濟和出了個扶不起的阿斗?細細思來,恐怕真相併非如此呀,蜀國的滅亡絕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為何這麼說?讓我們從三國的歷史中來細細分析吧。
一. 關羽大意失荊州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幾乎都會認為蜀國在鼎盛時期是很強大的,其實不然,為何?其一,三國演義是以蜀漢為主線來寫三國的歷史, 自然會讓蜀國比較突出,蜀國最強盛時期也不過佔據益州、漢中和荊州部分,人口百萬左右,而魏國佔據中原要地,土地廣袤,人口440萬,吳國佔據著富庶的江南,人口200多萬,不論土地還是人口,蜀國都是最弱的。關羽失荊州後,蜀國便失去一塊逐鹿中原的戰略要地,此後引發的張飛被殺、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等一系列事件,導致原本就不是很強大的蜀國元氣大傷,根本無力一統天下,只能退守益州,修養生息。
關羽敗走麥城
二. 諸葛亮六出祁山損耗國力
我們姑且不論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否是明智之舉,但六次討伐魏國的軍事行動,消耗了蜀國大量國力確是不爭的事實,且諸葛亮也死在了伐魏途中,此時的蜀國已是人才凋敝,五虎上將也只剩趙雲,而他此時年事已高,不復當年之勇了,其他的人才也就姜維比較厲害點。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繼續討伐魏國,依然沒有太大收穫,而因此產生的代價卻是蜀國國力的加速衰竭,最終導致最先滅亡。
諸葛亮六出祁山
三. 蜀國後期人才凋敝
蜀國初期和中期確實有很多人才,最鼎盛的時候文有臥龍、鳳雛和法正,武有五虎上將、魏延等人,又有明君劉備。但是從關羽敗走麥城被斬殺後,張飛被殺、黃忠死於伐吳途中、龐統死於落鳳坡,然後劉備病逝、再到後面諸葛亮在伐魏途中死亡,蜀國頂尖人才相繼死亡,而後備人才跟不上,於是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麼個典故,要知道廖化此時已經80歲了,還作先鋒上陣,可見蜀國的年輕人才多麼匱乏。
蜀國五虎上將
關羽失荊州可以說是蜀國的轉折點,從強盛走向了衰敗,蜀國最先被滅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國力的損耗和人才的凋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