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3181791589244

    社會安定,國家自由,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

  • 2 # 吾愛xgy

    實質是儒家思想對於人的素養的重視和禮的提倡

  • 3 # 社會你靜姐

    曾皙:或稱曾點,是宗聖曾子的父親,字子皙,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平邑)人。曾參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篤信孔子學說。《先進》記載,他在談志向時,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感嘆道:“吾與蒧也。”

    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封他的小兒子曲烈(子爵)於鄫地,建立繒國(姒姓)。繒國故址,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原名“繒邑”,以當地多產絲織品而得名。歷經夏、商、周(改為鄫國)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並在魯國做了官。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後去邑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7傳至曾點,58傳至曾參。

      曾點(曾蒧),字皙,是鄫太子巫的曾孫,是宗聖曾參的父親,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妻子上官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論語u2022先進》

  • 4 # 逍遙自在處無為

    曾點,字皙,又稱曾皙、曾晰、曾蒧,春秋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人,“宗聖”曾參之父,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是孔子三十多歲,第一批授徒時,最老牌的弟子。

    《孔子家語》載,有一次,曾點叫曾參去瓜地鋤草,曾參不小心將一棵瓜苗鋤掉。曾點認為其用心不專,便用棍子責打曾參,由於出手太重,將曾參打昏。當曾參甦醒後,立即退到一邊“鼓琴而歌”,以此告訴父親,作為兒子的他,並沒有因為被誤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後,說“小杖則受,大杖則走,今參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義,安得孝乎?”

    《孟子·盡心章》載,“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以上史實被當地人總結,形成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說。

    東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72年),受永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晉封“萊蕪侯”。明英宗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晉升公爵。

  • 5 # 努力生活的大聰

    曾皙的言志與其他人不一樣,他沒有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在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中,人們瀟灑自得,樂趣天然,家國安寧,人民生活美好,人與自然和諧。這種表述深深打動了孔子,他“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或 曾皙言的志,抒發的是春風沂水的情懷,實際上是人生的一種藝術審美境界,是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態。“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既讚許曽皙言的志,又表達了自己對這理想境界的嚮往。(意對即可)

  • 6 # 魔皇vic

    曾皙的觀點體現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會,一種無為而治的理念,孔子嚮往大同之世, 終其一生他都在極力促成以周禮為代表的小康社會的實現,當其時也, 賢能在位, 百姓各得其所, 上下尊卑, 秩序井然, 社會和諧。士大夫不必穿梭於各諸侯國之間鼓唇弄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比興修辭手法寫首詩給三八婦女節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