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居長安古城

    獨尊儒術就是要讓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對君愚忠,對父孝順,成為全民的道德準則,在官場就是隻要上級滿意,不惜犧牲民眾利益,在家裡就是隻要符合孝道,既是放棄社會責任也在所不惜。

    這種文化在生產力不發達的農業社會和宗法制度下,對分散的小農經濟和加強統治基礎是有積極作用的。但是卻扼殺了思想進步和科技創新。如果儒家文化有益,中國也不會延續明末以來的百年積弱。現在是時候徹底拋棄所謂的儒家禮學,還華人百家爭鳴的社會動力,給華人自由思想和表達的權利。

  • 2 # 有得觀史

    中國百年積弱不是因為獨尊儒術,而是因為缺少有效的變法。

    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提出的,說白了它只是一種治國方法,它主要依靠倫理觀念來控制人們的思想,建立層級的社會人倫關係,從而達到穩定社會的目的。所以,獨尊儒術只能說起到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要使國家強大那得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從而吞併六國;桑弘羊的鹽鐵專營使漢武帝有財力稱霸天下;改革開放,使中國走向富強。王安石變法失敗,宋朝走向衰亡;戊戌變法失敗,清朝走向滅亡。所以,有效的變法才是走向富強之路。因此我們說,有效變法是國家強大的發動機。

    光抓穩定沒有變革,社會不能發展。光抓發展沒有穩定,發展也沒有保證。

  • 3 # 蒼耳子78413762

    這觀念正確。儒學初創之始孔子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復周禮。這個禮實質是等級制。後來者更是放大之為。皇權神授,君臣父子夫權為上,還有學而優則仕等。並極大地限制了其它諸子之說,從而導致中國科技與道的追求發展。這從自古尊儒之後中國工匠地位低下就可看到。有文化者從事工的更是極少。

  • 4 # 任重行遠

    首先提這個問題的人有點二,積弱的時候是因為儒家,那漢唐盛世是因為你?所以積弱因為儒家顯然非常錯誤!第二君臣父子也不是孔子提出來的,所以即使錯也不是孔子之錯!儒家實際上是一種組織文明,過去農業社會儒家能提高組織力,今天的工業社會對儒家提高組織力的需要會更為強烈,所以儒家必然會崛起為更為偉大的文化

  • 5 # 我是一顆甜芋頭

    所謂儒,核心思想是仁,強調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一種價值觀。所謂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其實是以人倫為基礎,強調的是個人在社會中責任心和追求。但時代變了,老一套論述當然有些不合時宜啦,但要歷史辯證看問題,儒教裡面(不限於儒家)體現的是華人生生不息的天下一體精神追求,沒有此核心價值,怎麼解釋輝煌的歷史,和民族的復興。放棄的提法過於妄自菲薄,與時俱進的揚棄,海納百川的胸懷,才是中華精神。

  • 6 # 飛龍在天102844416

    中國的百年積弱如果是因為獨尊儒術,那麼象盛唐又如何解釋,而唐朝的滅亡又如何解釋,一個王朝從建立至滅亡是自然生存規律,和什麼學術沒有什麼關係,只是當政者的無能和斷見造成的,如果一個王朝只尊孫子兵法就天下無敵一統萬年嗎?儒學也應與時代同步才能發揮其本意,老是死按章本不思進取,再好的東西也會成為廢物,那些片面認知不找自我之錯,而錯在儒術是不是有點……。

  • 7 # 聞笑觀察

    儒家學說是中華文化中的璀璨瑰寶,既有普世意義,又有思辨功能。有人將中國的百年積弱“賴”在獨尊儒術上是極不公正的。千百年來儒學的精髓早已經浸入大眾的基因,潛移默化中左右著我們的方方面面,使中華民族能夠生息繁衍,是中華文明沒有斷層的根本原因。不可否認,儒術再偉大也是一種學說,它也需要與時俱進。可與時俱進也需要環境和張力。百年前的統治者為了維持自己的政權,生生掐斷了儒學自我完善和與時俱進之路,將人們變成了待宰羔羊,不能有自己的言論,不敢有絲毫的反抗。這難道也是儒學之錯嗎?中國的積弱完全是統治者的貪婪、自私、封閉造成的。當下,不管你承認與否,儒學還根植與我們的心中,那為什麼現在的中國又能變的強大了呢?所以說,儒學無罪,罪在那些不為人民著想的貪婪的統治階級!

  • 8 # 未言V

    如果把中國的近代積弱歸結於儒術,那中國二千餘年雄據世界頂端又歸結於什麼?

    儒家難道只是靠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傳承至今的?

    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難道是積弱的原因,現在中國逐漸復興,難道是拋棄了這些美德的結果?

    仁,一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

    義,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合乎正義或公益的思想和行為

    禮,符合統治者整體利益的行為準則,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表示尊敬的態度和動作

    智,有智慧的人 ,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

    信,誠實,不欺騙。

      忠孝廉恥勇

    忠,誠心盡力

    孝, 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

    廉,不貪汙。

    恥,人人都有知恥良知

    勇,勇敢的人。

    其實,早在激進的百年前,就已經有一部分人也在做著維護傳統的努力,但他們大部分人已成為了歷史上的失語者而被忽略。章太炎說研究國故要從自國自心發出來;錢基博在《國學必讀》一書中則更重人文主義的國學,“發國性之自覺,而納人生於正軌。”

    事實上,每一個民族都會在反覆回望中,帶著眷戀與愛,接受來自傳統文化的滋養與撫慰,並由此獲得極大的力量與理性,為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進行歷史的定位,以及意義的詮釋。

  • 9 # 鄭龍1

    中國百年積弱的原因就是度尊儒術。雖然人類社會有其自身特點,但與自然界有相通的地方。例如,一片森林只有一種樹,好看,漂亮,可一旦出現病蟲害,樹木成片死亡。原始森林中,各種樹都有,樹中之間相互競爭,有相互保護,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人類社會也如此,當我們獨尊儒術時,它的片面性自然就影響社會的肌體。百家爭鳴,相互挑剔,才是有效的社會運動形態。例如,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就有:讓無形的手去管理大市場,一切以市場決定。而又有一派認為強政府應該管住無形的手,指導市場健康執行!誰對?爭了一百年,也未見高低。條件不同,理論基礎發生變化,人們可以利用不同的理論解釋社會,改造社會。如果只認為一種理論是正確的,應該被認同,也太自大了!害人害己。

  • 10 # 微妙玄通冰激凌

    當一切外在強加於上時,其反向的、內在的便隨之相震相蕩、此消彼長。我向來認為包裝的東西總是想掩飾什麼,掩其非眼、飾其是非。韓愈在《師說》中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我覺得韓愈這話說的很客觀,高低尊卑當以此而論;“師範”一詞,有人釋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這樣的解釋多精當呀!高下立現;哲詩有云:“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同樣可以理解為:有些規矩,雖加於人,但人心裡早已把它拋棄了;有些思想,人雖不在了,精神與思想萬古長存。如此高低尊卑,誰心裡不會有桿秤呢!

    老鷹叼大斧_雲裡霧裡侃,瘋言瘋語,不著邊際。還是覺得魯迅的《拿來主義》實用。時移事宜,刻舟求劍肯定不妥,還是辨證的拿來吧!

  • 11 # 玄谷真人

    典型的腦子有毛病的問題。哪裡有永遠不弱的國家?西方中世紀落後、黑暗無疑是因為基督教,而且基督教不只害死了一個科學家。那基督教當然是首先應該放棄的嘛。為何西方還在傳播基督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球福字燈籠怎麼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