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番茄2502130024324859
-
2 # 沁芳520
能夠忍受侮辱的人,一定在能夠在建國立業中作出可觀的成績。張良在橋下爬著給老人撿鞋,從此他能夠胸懷帝師的智謀;市井狂徒譏笑韓信從別人胯下爬出,其實他負有王侯的器量。古人曾說:“能夠忍受恥辱的人安全,能夠忍受羞辱的人可以生存。”
經過生活的磨礪,我們最終會明白:有時候,忍辱負重,是一個智者的品性。
-
3 # 自由自在
希望對你有幫助:讀《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有感
煌煌國學,一篇千古絕唱的《史記》,讓世代的華夏子孫為之傾倒。因此,後人評曰:“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孫子兵法中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確是這樣,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才能名揚後世。因此,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居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作為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但我認為,司馬遷為寫作《史記》而付出的、所忍受的更多。
司馬遷因為替李將軍辯護,被逐於縲紲之中。司馬遷此時應是十分委屈無奈的,因為他身上有才能而不被重用,自身很正直卻不能被人信服。是最大之痛也!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更何況已喪父的司馬遷了!
在生與死之間的漫遊與選擇,似乎已成了司馬遷每天必做的事情。是生是死,是忍辱負重還是一了百了,似乎都不好辦,似乎都不令人滿意。
在生與死之間的選擇,不止是文中的一個小小的“打消”一詞能概括的了的。在司馬遷亂如雜草的腦海中,生與死在不斷地搏鬥,死亡在催促,生存在掙扎......
坐在桌前,我彷彿變成了獄中的司馬遷,破爛的囚衣、變味的食物、雜亂的稻草、昏暗的燈光。冥冥中,我似乎看到了冰冷的鐵窗外父親的身影,我只能無奈地向父親訴苦:父親,孩兒現在生不如死,死不甘心,死了就完不成父親您的遺託,就對不住父老鄉親們;活下去又每天要忍受一個人不堪忍受的痛苦和恥辱。我的生命就像這昏暗、恍惚的油燈,已經沒有希望了。我就象滾滾黃河中弱小的鯉魚,已經疲倦了,已經跳不過龍門了,已經成不了龍了。我的死似乎同死一個螻蛄、螞蟻一樣不起眼啊。
司馬遷做出忍辱負重的選擇,完全是出於《史記》,似乎一切都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司馬遷與屈原一樣,身負才能,博聞強記,深通做人之道,卻不能受重用。
司馬遷一生為《史記》而生,因《史記》而死。他把自己的一生、把自己的靈魂都埋進了書中,藏進了字裡行間。
司馬遷有一種不可阻擋、不可切斷的恆心,伴隨著他的一生,鑑正了一部令世人稱奇的五十二萬字曠世奇書----《史記》。
回覆列表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