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幄龍崗主

    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都是指的項羽的鉅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後,劉邦和項羽率領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

    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 2 # 鉑金牛牛

    項羽是還是破釜沉舟

    項羽“破釜沉舟”發生在秦末反秦之戰中。當時秦朝名將章邯攜大勝楚國、趙國之威,舉大軍圍困趙王於鉅鹿城。趙國若失,反秦大業岌岌可危,故而各國諸侯都發兵救趙。秦軍根據形勢一分為二,王離負責圍困鉅鹿,章邯則在南邊築運糧甬道,兩軍成掎角之勢。

    各路諸侯名為救趙,但都有意儲存己方實力,盡力避免與秦軍交鋒。這種情況下,時任楚軍副帥的項羽挺身而出,果斷斬殺臨陣不前的主帥宋義,在率軍渡過漳水時,下令將炊具砸破,戰船鑿沉,廬舍燒掉,士兵只帶三天的糧食,以示此戰無還心,這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

    韓信“背水一戰”則發生在楚漢戰爭中,當時項羽、劉邦兩軍對峙於滎陽,韓信獨領一軍掃蕩各國,滅魏、代之後,精兵被劉邦悉數抽走,韓信領新兵數萬,下井陘口進攻趙國,趙國派陳餘率二十萬人迎敵。

    李左車建議陳餘出奇兵偷襲韓信糧草,陳餘不聽。韓信探知這一情況,才敢繼續進兵。決戰前夕,韓信下令軍隊背水列陣,此舉犯了兵法大忌,引發趙軍的輕視和嘲笑。

    可見,無論項羽還是韓信,確實都面臨“只能勝、不能敗”的局面。項羽是殺了主帥奪取兵權的,一旦戰敗,必是千夫所指,甚至性命不保。韓信面臨的形勢則更加兇險,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無論兵力還是戰力,趙軍都佔絕對上風。且韓信率數萬人由狹窄的井陘口孤軍深入,後方沒有援軍和補給,一旦戰敗或不能速勝,必然死無葬身之地。兩位軍事奇才都面臨著此生最大的一次考驗。

    作戰過程:“破釜沉舟”與“背水一戰”均非取勝關鍵

    “破釜沉舟”展現了項羽強悍勇猛的作戰風格,然而鉅鹿之戰的勝利,卻並非單靠強悍勇猛。實際上,在斬殺宋義後,項羽做了一件事:他命心腹將領率兩萬楚軍渡過漳水,趕赴鉅鹿戰場。在這支先遣部隊小勝秦軍後,項羽方才率全軍渡河,並且“破釜沉舟”,一鼓作氣圍困王離,九戰九勝,並斷絕秦軍糧道,最終大破秦軍、生擒王離。

    可見,“破釜沉舟”絕非賭徒式的放手一搏,項羽是有一定把握的。首先,他身後是一支以八千江東子弟兵為班底的精兵,戰鬥力不遜於沒落中的秦軍。其次,他的兩萬先遣部隊,已提前探知秦軍虛實,這仗該怎麼打他已瞭然於胸。還有最後一點不應忽略:各路諸侯儘管各懷鬼胎,但畢竟人數眾多,對秦軍起到震懾和牽制作用,否則秦軍沒必要分兵駐紮。這些都為項羽取勝創造了條件。

  • 3 # 修文3c6q

    項羽的“破釜沉舟”

      項羽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將己方逼入險地後絕地求生,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原理雖一樣,實質卻不同。

      先說說項羽。項羽奪取宋義兵權後,立即著手進攻王離。項羽先派當陽君、蒲將軍過河攻秦,結果屢戰不利。項羽知道不能再拖,時間越久對諸侯聯軍越不利。若趙國被滅,六國剛剛崛起的勢頭就會被秦軍壓住,勝利的天平離六國越來越遠。

  • 4 # 樂天派庫爾勒8I

    項羽是破釜沉舟。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後人由“皆沉船,破釜甑”提煉出成語“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該成語指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決。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狀語。也寫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玄幻系統類的小說字數多點完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