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ai601

    說到中國的計算機發展,就離不開華羅庚教授。華羅庚教授是中國計算技術的奠基人和最主要的開拓者之一。

    華羅庚教授

    當馮·諾依曼提出並著手設計儲存程式通用電子計算機EDVAC時,正在美國Princeton大學工作的華羅庚教授參觀過他的實驗室,並經常與他討論有關學術問題。在1950年華羅庚教授成功回國,1952年在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他在清華大學電機系物色了閔乃大、夏培肅和王傳英三位科研人員。然後,在他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所內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科研小組。於1956年籌建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時,他擔任了籌備委員會的主任,參與計算機的研發。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

    中國在1957年開始研製通用數位電子計算機。在1958年8月1日,誕生了中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式執行。為紀念這個日子,這臺計算機定名為八一型數位電子計算機。八一型數位電子計算機,在738廠開始小量生產,改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一共生產38臺。

    103機

    在1958年5月,中國進行第一臺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的(104機)研製,以蘇聯當時正在研製的БЭСМ-II計算機為藍本,中科院計算所、四機部、七機部和部隊的科研人員與738廠密切配合,在蘇聯專家的指導幫助下,於1959年國慶節前完成了研製任務。

    104機

    在研製104機的時候,夏培肅院士領導科研小組,首次自行設計於1960年4月研製成功一臺小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機。

    107機

    1964年,中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位電子管計算機119機,研製成功,平均浮點運算速度每秒5萬次,參加119機研製的科研人員約有250人,共計十幾個單位參與進來。

    119機

    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研製(1965-1972年)

    在研製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的同時,中國已開始研製電晶體計算機,1965年研製成功的中國第一臺大型電晶體計算機(109乙機)。在國外禁運條件下要造電晶體計算機,必須先建立一個生產電晶體的半導體廠(109廠)。經過兩年努力,109廠就提供了機器所需的全部電晶體。然後對109乙機加以改進,在兩年後又推出109丙機,它運行了15年,有效算題時間10萬小時以上,在中國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功勳機”。

    109機

    中國工業部門在第二代電晶體計算機研製與生產中已發揮重要作用。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於1965年2月成功推出了441B電晶體計算機並小批次生產了40多臺。而華北計算所先後研製成功108機、108乙機(DJS-6)、121機(DJS-21)和320機(DJS-6),並在738廠等五家工廠生產。

    第三代基於中小規模積體電路的計算機研製(1973-80年代初)

    中國第三代計算機的研製的時候,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IBM公司在1964年推出了360系列大型機,這是是美國進入第三代計算機時代的標誌,而中國到1970年初期才陸續推出大、中、小型採用積體電路的計算機。

    在1973年,北京大學與北京有線電廠等單位一起合作,研製運算速度每秒100萬次的大型通用計算機。進入80年代,中國高速計算機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向量計算機有新的發展。1983年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完成中國第一臺大型向量機-757機,計算速度達到每秒1000萬次。

    757機

    同年,這一記錄就被國防科大研製的銀河-I億次巨型計算機打破。銀河-I巨型機是中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誌著中國文革動亂時期與國外拉大的距離又縮小到7年左右。

    銀河-I

    第四代基於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計算機研製(80年代中期至今)

    與國外一樣,中國第四代計算機研製也是從微機開始的。

    1980年初中國不少單位也開始採用Z80,X86和M6800晶片研製微機。在1983年,12電子部六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相容的DJS-0520微機。10多年來中國微機產業走過了一段不平凡道路,現在以聯想微機為代表的中國產微機已佔領一大半國內市場。

    1992年,國防科大研究成功通用並行巨型機:銀河-II,它的峰值速度達每秒4億次浮點運算(相當於每秒10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總體上達到80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

    90年代初開始,國際上採用主流的微處理機晶片研製高效能的平行計算機,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國家智慧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於1993年研製成功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儲存多處理機。

    1995年,國家智慧機中心又推出了國內第一臺具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MPP)結構的並行機曙光1000,峰值速度每秒25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上了每秒10億次浮點運算這一高效能臺階。

    1997年國防科大研製成功銀河-III百億次並行巨型計算機系統,採用可擴充套件分佈共享儲存並行處理體系結構,由130多個處理結點組成,峰值效能為每秒130億次浮點運算,系統綜合技術達到90年代中期國際先進水平。

    國家智慧機中心與曙光公司,在1997到1999年先後在市場上推出具有機群結構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和曙光2000-II超級伺服器,它們的峰值計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億次浮點運算,機器規模已超過160個處理機,

    而2000年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達到了3000億次的曙光3000超級伺服器。

    在2004年上半年推出每秒浮點運算速度1萬億次的曙光4000超級伺服器。

    曙光4000L

    綜觀40多年來中國高效能通用計算機的研製歷程,從103機到曙光機,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中國與美國的計算機相差越來越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黎和會時的曹汝霖是幹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