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赤焰李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一:日本

    點評:日本是一個小島國,國土面積十分狹小,自然資源嚴重匱乏,國內生產生活所用的原料幾乎主要依靠從別國進口。

    據日本官方網站之前釋出,日本的資源狀況大致為: 日本礦產資源極端貧乏,現代大工業生產所需主要原料、燃料,絕大部分依賴進口。日本原材料和能源的對外依賴度曾經達84%,其中鋁100%、鎳100%、磷 100%、石油99.7%、天然氣94.5%、鐵礦石99.6%、鋁礬土100%、煤85.1%、鉛84.9%、鋅66.9%。日本曾經是世界上第一資源能源進口大國。日本的森林資源人均佔有率高,覆蓋率高,但總量是十分的缺乏。日本的森林面積1987年為2526萬公頃,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6.8%,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木材蓄積量達27億立方米。

    日本糧食整體上不能自給,因此,水產品同樣為主食。日本水產資源非常豐富,漁業和水產養殖業也十分發達。日本近海漁場是世界著名大漁場,魚的種類多達700餘種,其中主要為沙丁魚、鱈魚、青花魚、霸魚、馬哈魚等。

    日本匱乏的自然資源不利於戰略防備,因為糧食、石油等是關係一個國家戰略獨立、獨立自主地位的十分重要的戰略資源,假如這種資源嚴重無法自給自足的話,一但全球局勢突變,資源進口渠道被切斷,那麼這個國家將會很快因資源不足而崩潰。日本就屬於這種型別的國家。

    比如在二戰後期,日本自然資源匱乏到了極點,為保證軍工生產,日軍竟然在中國的佔領區內,甚至於把老百姓家門上的銅鎖、鐵環都給撬走了。日本由於自然資源極其貧乏,它的礦產資源、鋼鐵、橡膠、石油等大多來自於進口。因此,在戰爭方面,日本是一個缺乏後勁的軍事強國。

    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為西太平洋島弧-海岸山脈-海溝組合的一部分。全國68%的地域是山地。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國都時常會發生火山活動。據統計,世界全部里氏規模6級以上的地震中,超過二成都發生在日本。

    日本於20世紀60年代末一躍成為遠東第一大經濟強國。20世紀90年代開始,其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並面臨老齡化、少子化等嚴峻的社會問題,但目前依然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雖然如此,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儘管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但高度發達的製造業是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十分強大,擁有大量的跨國公司和科研機構,每年科研經費約佔全國GDP的3.1%,該比例往往位居發達國家榜首。

    日本擁有很高的GDP及人均GDP,2019年,日本GDP為5.18萬億美元(全球第三),人均GDP為40802美元。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二:德國

    點評:德國是一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的國家,除了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比如德國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天然氣儲量大約3820億立方米,僅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德國的硬煤、褐煤豐富,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米。東南部有少量鈾礦。

    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為1076.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約30%。水域面積8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佔2.4%。早在2012年,德國能源消耗就位居全球第5位,其中60%的主要能源依賴進口,政府政策為促進節約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德國能源來源分別為:石油煤及褐煤、天然氣、核能、水力及風能其他可再生能源能源比例33.7%、22.9%、21.8%、10.8%、2.9%、7.9%。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第四大國(國際匯率),以及國內生產總值第五大國(購買力平價)。從工業革命時期以後,德國一直是日益全球化的經濟的先驅,創新者和受益者。德國是歐盟和歐元區的創始成員之一。德國早在2012,德國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國。出口額佔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輸出。到了在2013年,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德國服務業大約貢獻了GDP總量的70%,工業29.1%,農業0.9%。德國的多數產業在工業領域,尤其是在汽車,機械,金屬和化工品。

    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品牌賓士、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都來自於德國,著名汽車品牌歐寶也誕生在德國。德國的汽車生產量僅次於中國、美國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

    德國是世界有影響力的貿易大國,與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關係。德中國產品尤其以品質精良、技術領先,做工細膩聞名天下。德中國產品出口歷來素以超高質量、服務周到、交貨準時而享譽全球。德國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化學品、通訊技術、供配電裝置和醫學及化學裝置。主要進口產品有:石油天然氣、機械、通訊技術和鋼鐵產品。

    德國的出口額曾經連續六年保持世界第一齣口大國地位。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有32家企業的總部設於德國。德國具備專業技術的中小型企業也十分重要,大約有1000家此類企業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而被認為是隱形冠軍。

    德國2019年GDP為3.96萬億美元,人均GDP為47462美元。(來自IMF資料)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三:以色列

    點評:以色列地處地中海東南沿岸,面積僅2.574萬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小的國家之一。以色列生存環境十分險惡,其中有60%的土地是沙漠,剩下的地方也是乾旱地帶,水資源嚴重不足。以色列自然資源極其匱乏,境內沒有可開採的石油、天然氣、煤或森林資源,土地十分貧瘠,大部分國土是沙漠和鹽鹼地,被稱其為“一個除了沙漠和人的大腦外一無所有的彈丸小國”。

    但以色列卻依靠人力資源的巨大優勢,使其成為一個經濟發展極為迅速的智慧國度、全球赫赫有名的發達小國。

    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都十分重視教育,猶太人往往具有非凡的智慧。比如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馮.諾伊曼等天才科學家都來自於這個人數不多的民族,猶太人曾經獲得了全球22%的諾貝爾獎,它在全球的人口卻只有區區1800萬人。猶太人還有非凡的經濟頭腦,比如2019年福布斯世界富豪榜排行前10名中就有四位是猶太人。分別是:排名第七的世界上最大資料庫軟體公司——甲骨文老闆拉里·埃裡森;排名第八的社交網站Facebook創始人兼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排名第九的“世界之都”紐約前管理者,彭博社創始人邁克爾·布隆伯格;排名第十的谷歌創始人之一拉里·佩奇,這四位的財富都超過五百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猶太人佔國民的比例高達75%。

    以色列自然資源極為匱乏,是如何發展成為發達國家的呢?無疑是創新。“創新是以色列最有價值的自然資源之一(innovationis one of Israel’s mostvaluable natural resources)”。已成為以色列創新局在其官方網站中寫的格言。

    以色列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國家,不但孕育了數量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更成為全球名副其實的“初創企業之都”,迄今為止已經成功孕育了6000多家的初創企業。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掌握突破性的技術,成為全世界跨國公司競相爭奪的併購物件,比如即時通訊的鼻祖ICQ、網路防火牆技術、自動駕駛領域的Mobileye都源自以色列。

    儘管全球消費者很難看到以色列的品牌,但身邊幾乎都有以色列創新的身影。全世界超過350家跨國公司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Google,Facebook,蘋果,微軟,英特爾、華為等。這些跨國公司在以色列設立研發中心的目的並不是是開拓以色列的市場,他們都是看重了以色列的人才資源,跨國企業在以色列的研究中心幾乎都承擔核心技術的研發。

    以色列2019年GDP為3815億美元,人均GDP為44788美元。(來自IMF資料)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四:新加坡

    點評:新加坡的經濟水平可謂是全世界最發達之一,區區小國所創造出來的國民價值令全世界稱讚。但在自然資源方面,新加坡是一個捉襟見肘的國家,若要說起全世界自然資源最匱乏的國家,非新加坡莫屬。

    因為世界上某些國家再小,好歹土地下面多多少少還有石油、煤礦等等,可以依靠大自然給的資源生存,但是新加坡的土地,挖地三百尺也找不到任何礦產資源,因此,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只能依靠高科技等。

    新加坡甚至連飲用水都需要進口,新加坡人所喝的水全部是從馬來西亞的一個海堤上運過來的,而一旦這個海堤出了問題,全國都面臨著斷水,因為國內根本沒有適合飲用的水源。

    因此,一個國家資源匱乏匱乏到了連飲用水都沒有的地步,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無出其右。但就是這個在資源上一窮二白的國家,新加坡在人才,高科技經濟建設等方面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

    新加坡建有17個蓄水池為市民儲存淡水。其中,中央集水區自然保護區佔地約三千公頃。該區擁有麥裡芝蓄水池、貝雅士蓄水池下段等四個主要的水庫。其土地除了用來收集雨水,併發揮著重要的城市“綠肺”功能。為減少對外來水源的依賴,新加坡透過大型蓄水計劃,以及海水淡化和迴圈再利用等技術,使得水源供應更加多元化,逐步邁向水供自給自足的目標。尤其是新加坡最大的大泉海水淡化廠的落成,可提供超過60%的用水需求。

    根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之前報道說,新加坡在水資源管理方面被認為不太可能成為世界典範,原因是這個島國根本沒有天然水資源可言,現如今,在全球飲用水安全日益緊迫之際,新加坡卻神奇地走向了一條供水自給自足之路。

    新加坡已經成為全球水資源管理和技術的領導者。新加坡每年透過舉辦各種以水為主題的會議等活動對外傳授水資源利用之道。新加坡即使人口逐年增長,但這個島國還是在爭取到2060年實現用水資源獨立,2060年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簽署的供水協議到期前一年。

    根據報道稱,新加坡以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而聞名世界,並將水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視為絕對第一大事。其計劃圍繞 “四大水龍頭”開展:一是進口水、二是本地集水、三是淡化水、四是被稱為“新生水”的回收水。

    1、新加坡的進口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協議將於2061年到期,預計未來對進口水的需求將會消除。一直以來新加坡都有人擔心,馬來西亞可能會利用水資源優勢對新加坡施加壓力。

    2、新加坡的集水:新加坡透過在下水道、運河、河流和雨水收集池內建雨水徑流收集系統,新加坡在多雨季節收集了大量的降水。這座城市三分之二的土地是集水區,雨水收集並儲存在島上的17個水庫中。

    3、新加坡的淡化海水:新加坡的海水淡化廠,其中包括亞洲最大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廠之一,它能夠從海水中去除過量的鹽和礦物質,使其可以飲用(脫鹽海水生產成本最高,因為脫鹽廠要用到更多的能源,但成本會隨著技術的改進下降。

    4、新加坡的再生水:“新生水”是新加坡公共事業局(PUB)為再生水打出的品牌名稱,這種水是透過先進的膜技術和紫外線消毒技術進一步淨化處理過的廢水而生產出來的,水質高出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環境保護局制定的飲用水標準。

    到2060年,新生水和淡化水預計將分別滿足新加坡55%和25%供水需求,其餘來自水庫和進口水。

    新加坡公共事業局署長喬治•馬特文(George Madhavan)曾經表示:1963至1964年長達10個月的限制供水為新加坡人敲響了警鐘,新加坡人開始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

    《新加坡水故事》聯合作者塞西莉亞•託塔哈達曾經說:一般新加坡人每天用水150升,單靠到2030年減少到每天140升這一目標是不夠的。她在2016年的一份評論中認為,與新加坡2030年的目標相比,一些歐洲城市的用水量減少了三分之一之多。她和《新加坡水故事》的另一位共同作者阿斯蒂•比斯瓦斯在書中提出了“第五個水龍頭”計劃:提高水價,促進節約用水,提醒新加坡人考慮個人用水量。“現在需要從行為上做出改變,如果你減少一升的用水需求,國家就不必生產那一升的用水量。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Quattroporte黃裕喜曾經指出,新加坡與柔佛(柔佛州是馬來西亞十三個州之一)在1962年簽署的水供協定將在2061年到期,之後新加坡每天所需的用水,除了靠上天賜予雨水之外,主要只能依賴海水淡化與新生水來自給自足。他說:“放眼未來,無論是2030年還是2060年,我們最大的挑戰始終不變……我們得永不停歇地努力以確保水喉不會乾枯,永無止境地追求新水源以滿足不斷增加的需求。”

    淡化海水所需的能源消耗是處理汙水的三倍多,而且更比雨水處理多出約17倍。到2061年柔佛水供合約到期後,除了雨水,海水與新生水將是新加坡主要水供來源,政府須在未來40多年顯著降低淡化海水的能源耗量,以繼續提供人人負擔得起的食水。

    水資源缺乏不僅是新加坡獨立初期最大的挑戰,時至今日,甚至在新加坡獨立100年後,也會繼續成為新加坡水務上的頭號挑戰,一個“讓我們徹夜難眠的大問題”。

    新加坡目前的每日用水需求量為4億3000萬加侖,到2030年,預計將增至5億3000萬加侖,並在2060年時達到8億6000萬加侖。

    值得一提的是,每1000公升的海水需耗上3.5千瓦時(kWh)的電能才能除鹽,而每1000公升的汙水需1千瓦時的電能才能淨化成新生水,反觀處理雨水,所需的電能僅0.2千瓦時。

    因此當局正積極展開各種研究,其中包括效仿自然界的魚兒和紅樹林透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有效阻隔鹽分並讓水分子透過等方式,希望能將海水淡化的能源用量削減一半。

    新加坡政府強調:不會放棄任何集水方案,確保不浪費任何一滴雨水。收集雨水是新加坡四大水喉策略之一,新加坡由於幅員小,沒有空間收集和儲存所有的雨水,因此,建造地下儲水庫的做法似乎有些不切實際。

    新加坡公用事業局Quattroporte黃裕說:“我們是有能力建造更多,甚至朝地下空間發展,但那將會十分昂貴。而且,單是用這類地下設施儲水值得嗎?”與原油相比,水的價值要低廉得多,用高成本設施來儲存低價格的物品,不符合經濟效益。但他同時強調,政府不會放棄任何可增加儲水量的做法。他指出,本地未來的降雨量或因全球氣候變暖而減少,更多用水必須來自海水淡化和新生水。事實上。新加坡一直以來都在為應對水供協定到期做準備。政府在規劃國土使用方案時,水資源一直都是重要考量之一。

    據之前報道,在2000年至2015年,新加坡政府在水資源基礎設施上投入70億元,相當於每年約4億3000萬元。而至2021年,這個數目幾乎倍增至每年8億元。新加坡目前三分之二的土地總面積是集水區。為能收集每一滴落在國土上的雨水,政府從未排除增加集水區面積的可能性,但剩餘三分之一的土地包括工業地帶,水質未必理想。

    新加坡全年的人均用水量為每天148公升,黃裕喜認為:有信心華人能在2030年時,把用水量降至140公升的目標,他也認為我們應向那些人均用水量已降至每天約100公升的國家看齊。

    據媒體之前報道,歐洲城市如丹麥哥本哈根的人均用水量為104公升,西班牙巴塞羅那已低至102公升,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更降至僅96公升。

    新加坡2019年GDP為3728億美元,人均GDP高達64229美元(IMF),是日本的1.57倍,足可見新加坡的富裕程度。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五:南韓

    點評:南韓礦產資源較少,已發現的礦物有280多種,其中有經濟價值的約50多種。有開採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量不大。因此,南韓由於自然資源匱乏,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

    南韓年均降雨量1274mm,儘管為世界年均降雨量970mm的1.3倍,但南韓人口密度大,人均降雨量3000m,僅為世界人均降雨量34000m的9%。

    20世紀60年代以來,南韓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創造了“漢江奇蹟”,並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

    南韓是一個較為發達的國家,是APEC、世界貿易組織和東亞峰會的創始成員國,也是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的成員。南韓產業以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鋼鐵、造船、汽車、電子、半導體、化工、文化、紡織等產業產量均進入世界前10名。大企業集團在南韓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大企業集團有三星、現代汽車、SK集團、LG等。

    南韓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很深,在許多經濟產業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賴,中國不僅是南韓的最大貿易伙伴,而且與南韓的雙邊貿易額比美國和日本兩國之和還高。之前有一組權威研究資料顯示:若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1%,新加坡的經濟增長率將下降0.7%,印尼下降0.6%,而南韓則下降0.5%,可以看出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力。

    南韓LG經濟研究院的之前資料顯示,全韓近2250萬就業人員中,約有150萬從事對中國的進出口業務,他們完全依靠南韓與中國的經濟養家餬口。再加上150萬人背後的家庭成員,至少有300-450萬人依靠中國生活。再加上南韓在中國投資建廠的韓資企業人員,恐怕依靠中國生活的南韓人將遠超全韓總人口的10%。意味著南韓人有十分之一間接依靠中國的經濟。

    南韓2019年GDP為1.66萬億美元,人均GDP為32341美元。(來自IMF資料)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六:丹麥

    點評:丹麥的自然資源同樣十分匱乏,丹麥除石油和天然氣外,其他礦藏幾乎很少,其所需煤炭,鐵等礦產全部靠進口。值得一提的是,丹麥北海大陸架石油蘊藏量估計為2.9億噸,天然氣蘊藏量約2000億立方米。1972年起開採石油,2010年產油1232萬噸,為歐洲第3 大石油輸出國。天然氣80.9億立方米,探明褐煤儲量90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48.6萬公頃,覆蓋率約10%。北海和波羅的海為近海重要漁場。

    如此一個彈丸小國,丹麥卻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養豬強國。每年可以向世界各地出口生豬3000萬頭,大約佔全球年出口生豬肉量的25%。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養豬規模最大的國家,生豬存欄數、出欄數和豬肉產量接近世界的一半。儘管如此,我們卻只能被稱作“養豬大國”,在養豬方面不敵丹麥。

    丹麥以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和高效率著稱,尤其是勞動生產率居世界前列。丹麥有4600個養豬戶。飼養1萬頭豬平均僅需3個勞動力。90%的豬肉用於出口(歐盟和日本、美國、中國等),是全世界最大的豬肉出口國。丹麥的農業科技水平和生產率居世界先進國家之列。

    丹麥是全球最綠色環保的國家,其目標是在2050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的國家,從而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1980年以來丹麥經濟增長70%然而能源消耗保持不變,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水消耗減少30%。

    丹麥在全球風電、生物質能源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丹麥稱得上是把每一滴水都變成資源的環保國。

    丹麥是世界上風力發電最發達的國家,擁有全球最大海運集團馬士基公司,名牌音響製造商B&O、玩具商樂高等企業。丹麥同時還是食品出口大國。

    丹麥2019年GDP為3495億美元,人均GDP為60556美元。(來自IMF資料)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七:荷蘭

    點評:荷蘭是全球一個資源十分貧乏的國家,荷蘭是透過世代人努力,以圍海造田的方式擴大了1/5的國土面積。20世紀60年代,格羅寧根氣田的發現令荷蘭人欣喜若狂。後來,據路透社報道,荷蘭政府曾經表示,或將於2022年關停格羅寧根氣田,比計劃停產時間提前8年。

    據瞭解,格羅寧根氣田位於荷蘭北部,是歐洲最大的陸上天然氣田之一。該氣田於1959年被發現,由殼牌和埃克森美孚合資的NAM公司經營,長期為歐洲地區提供天然氣。早在1976年,該氣田的年產量達到峰值880億立方米。由於2013年,格羅寧根氣田區域發生數次地震,當地居民一度掀起抗議熱潮,致使氣田產量逐漸降低。2018年1月,由於再次出現較強烈的地震,荷蘭政府承諾到2030年關停格羅寧根氣田。2019年5月,格羅寧根氣田周邊再次發生了地震,要求關停該氣田的呼聲再起。因此,荷蘭政府宣佈提前關停該氣田。

    荷蘭經濟部長Eric Wiebes表示,格羅寧根氣田停產後,荷蘭將進口更高熱值的天然氣,因荷蘭冬季採暖期天然氣需求較高,格羅寧根氣田也有可能最晚於2026年停產。

    荷蘭是工業製成品主要出口國,由於透過大規模的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帶動經濟高速增長,國民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但是製造業等其他產業受到了嚴重打擊。十餘年後,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接踵而至。國際上把這種資源產業短期繁榮留下的後遺症,稱為“荷蘭病”。荷蘭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荷蘭的國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過407.5人/平方千米。

    荷蘭十分重視發展空間、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其傳統工業主要是造船、冶金等。荷蘭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荷蘭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

    荷蘭的農業也發達,曾經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僅次於美國)。農業生產已實現現代化,荷蘭是世界主要蛋、乳出口國之一。荷蘭還是世界上乳酪產量最大的國家,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豪達乳酪交易中心久負盛名,其運營時間已有300多年之久。荷蘭擁有“鬱金香王國”之稱,鬱金香是荷蘭國花)、荷蘭乳酪小城豪達(擁有世界第一家乳酪交易中心)、大型風車群(荷蘭是風車最多的國家)

    荷蘭自古以來就是貿易強國,在17世紀上半葉有“海上馬車伕”之稱,當時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地位可與當今的紐約相提並論。2004年荷蘭在對外貿易方面仍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荷蘭2019年GDP為9140億美元,人均GDP為53459美元。(來自IMF資料)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八:瑞士

    點評:瑞士是世界上一個資源貧乏國家,瑞士是一個內陸小國家,沒有出海口,國土面積也只有4.1萬平方公里,狹小的國土卻擠了八百多萬人口,絕對屬於高人口密度國家。瑞士國內大部分時間都是冬天,農民只用四個月時間在放牧與耕種,自然資源不豐富,國土很多都是山脈,幾乎沒有礦山與石油,僅有少量的鹽礦、煤礦、鐵礦和錳礦,瑞士生產生活所需的能源、工業原料主要依賴進口。

    但瑞士鐘錶卻以準確的授時,高昂的價格,精良的手工工藝享譽全球,其中95%的瑞士鐘錶用於出口。近幾年瑞士鐘錶出口額大幅下降,針對這一現狀瑞士政府積極引導發展醫藥化工業。瑞士醫藥化工產品逐步成為該國出口的主產品,出口額位於世界前列。瑞士的醫藥化工業集中程度高,主要在巴塞爾等4個地區,均以產業園區為載體。

    瑞士是世界最為穩定的經濟體之一。由於其政策的長期性、安全的金融體系和銀行的保密體制使瑞士成為避稅投資者的安全避風港。瑞士是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人均收入處在世界最高行列,同時擁有著很低的失業率和財政赤字、發達的金融產業,瑞士的服務業在其經濟中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瑞士曾經為許多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瑞士營業額最高的企業:維多、嘉能可、貢沃爾、托克、雀巢、諾華、羅氏、ABB、摩科瑞及德科,其他著名的企業有比如瑞銀集團、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瑞士信貸集團、利樂包裝、百樂嘉利寶、瑞士再保險及史華曲集團。瑞士也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體之一。

    製造業為瑞士最重要的產業,瑞士主要出口產品包括化學制品(34%)、機械及電子裝置(20.9%)、精密儀器及鐘錶(16.9%)。

    工業是瑞士國民經濟的主體,工瑞士業產值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0%。瑞士的主要工業部門包括:鐘錶、機械、化學、食品等部門。鐘錶業是瑞士第三大出口行業。作為世界最大的鐘表生產國之一,瑞士擁有眾多享譽世界的鐘表品牌,產品以腕錶為主,另有座鐘和擺鐘等。瑞士每年生產的手錶中有95%以上用於出口。瑞士機械製造業主要生產紡織機械和發電裝置。機床、精密儀器、儀表、運輸機械、農業機械、化工機械、食品機械、印刷機械也很重要。

    瑞士最發達的四大產業:

    第一大產業是機電金屬產業,在瑞士成為最大的製造產業,是瑞士重要的經濟構成。

    第二大產業是化工醫藥,瑞士的醫藥產品在全球一直都處在領先地位。

    第三大產業是瑞士的鐘表製造業,瑞士表在全球聞名遐邇。瑞士最著名的三家鐘錶企業是斯沃琪、勞力士、CHEMOONT。

    第四大產業為瑞士的銀行業與金融業。瑞士銀行管理資產曾經達到3萬億瑞士法郎,由於瑞士銀行有嚴格的保密制度與管理制度,使得國外全球很多富豪資產都存進瑞士銀行。

    瑞士近些年來,打字機、計算機、照相機和電影攝像機生產的發展十分迅速。食品工業的產品主要供國內需要,但乳酪、巧克力、速溶咖啡和濃縮食品在世界也享有盛譽,因此,瑞士也是巧克力王國。化學工業也是瑞士工業的重要支柱。藥品約佔化學工業產值的2/5,染料、農藥、香脂、香精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很重要。

    瑞士除ABB、雀巢、諾華、蘇爾壽等著名大公司外,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

    瑞士2019年GDP為7075億美元,人均GDP為82358美元。(來自IMF資料)

    資源貧乏發達國家之九:義大利

    點評:義大利自然資源十分貧乏,僅僅有水力、地熱、天然氣等能源和大理石、粘土、汞、硫磺以及少量鉛、鋁、鋅和鋁礬土等礦產資源。義大利在20世紀90年代初資源被大量耗盡。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統計局之前資料顯示,根據2017年統計,歐盟消費石油的87%依賴進口。

    在歐盟國家中,愛沙尼亞依賴度最高,為115%(依賴度高於100%意味著該國建立了石油儲備);英國為35%,丹麥則為-4%(石油淨出口國),而義大利的石油進口依賴度為92%。

  • 2 # 5430702222007

    最貧瘠國家:面積是天津的兩倍,卻有90%土地在全球195個主權國家裡,哪個國家的土地最貧瘠?是人均年收入不足100美元的蒲隆地,還是因內戰導致經濟倒退20年的賴比瑞亞?

    事實上,被聯合國認定為“發展條件最差、資源最少、土地最貧瘠”的,恰恰是非洲“網紅”小國:吉布地。

  • 3 # 領悟

    尼日共和國,是一個位於非洲的國家。這個國家位於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的隔壁,有一部分國土面積都被撒哈拉沙漠所覆蓋。但與中東地區的沙漠國家不一樣,尼日可並沒有那麼幸運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相反在這裡只是一片不毛之地。

    但很多來到撒哈拉沙漠旅遊的遊客,都會來到這個國家看一看,這個生活在世界第一大沙漠的國家,我也不例外。作為一名中國遊客,其實這裡的氣溫,是很難讓人忍受的。在這裡年平均氣溫都已經高達30攝氏度,在夏季最高溫時期能夠達到六十度。

    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個國家,大部分地區都是沒有空調的,當地人完全的生活在自然環境當中,每到了高溫時期,街頭上都很少看到人。畢竟,這麼炎熱的氣候,在外遊走是很容易中暑生病的。

    在這麼一片沙漠當中,當地的自然環境也可想而知的。對於當地人而言,能夠吃得起蔬菜的都是土豪,肉比蔬菜要便宜在這裡是常態。在尼日淨額擬的兩千萬人,都只是依靠著一條河養活。

    這條河流全長4200公里,所幸的是水量相當充沛,被非洲西部的人譽為是“母親河”。有的學者認為,假設在尼日沒有這麼一條河流的話,那麼也許也不會有人在這裡生活,更加不會有這個國家。

    首都就剛好在河流所滋養的綠洲附近,雖然環境看起來仍然不盡人意,但這已經是尼日最為發達的地區了,其他距離河流較為遙遠的地區,簡直無法讓人想象,那該是怎樣的場景呢?也正是因為如此,尼日也被驢友們稱之為是“全球最貧瘠的國家”。

  • 4 # 劉氏仙居

    梵蒂岡的擁有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經濟來源,透過羅馬天主教徒的經濟支援,同時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同時只有大概千人的居民,梵蒂岡沒有自己的資源,在資源上來自於周邊國家的捐獻。全稱“梵蒂岡城國”,羅馬教廷的所在地,位於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面積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800人,大多為神職人員。梵蒂岡原為中世紀教宗國的中心,1870年教宗國領土併入義大利後,教宗退居梵蒂岡;1929年同義大利簽訂《拉特蘭條約》,成為獨立國家。梵蒂岡是全球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智慧如何改變貸款和貸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