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Afczdgv

    【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老年即將來臨。形容人專心工作,心懷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朝來暮去】:朝:早晨;暮:傍晚。黃昏過去清晨來臨。形容時光流逝。 【春去冬來】:春天過去,冬天來臨。形容時光流逝。 【大福不再】:再:第二次。幸運的事不會第二次來臨。指做事不能只圖僥倖。 【大禍臨頭】:臨:來到。大災禍來臨。

  • 2 # 使用者3249787064822877

    【不知老之將至】:不知道老年即將來臨。

    形容人專心工作,心懷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朝來暮去】:朝:早晨;暮:傍晚。黃昏過去清晨來臨。形容時光流逝。【春去冬來】:春天過去,冬天來臨。形容時光流逝。【大福不再】:再:第二次。幸運的事不會第二次來臨。指做事不能只圖僥倖。【大禍臨頭】:臨:來到。大災禍來臨。

  • 3 # 米多知道啦

    "范張雞黍"說的是一個歷史典故,其中"範"和"張"指的是兩個歷史人物,分別是正規化和張劭,他們都是東漢時期人物,"雞"和"黍"也好理解,就是指吃的東西,合在一起就是正規化和張劭一起喝酒吃雞!這個典故是比喻朋友之間情深義重的!那麼這兩個人有怎樣的生平,這個歷史典故具體講的是什麼呢?下面我來說一說!

    一、初次相識

    東漢時期,山陽郡有一個叫正規化的人,另一個名字叫範汜,他有一個汝南郡的好朋友叫張劭。最初他們一起在京城的太學讀書,最終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友,正規化這個人特點是重承諾,張劭這人只信自己朋友正規化的話,從不懷疑!兩個人都很坦誠!

    二、約定日期

    後來他們做官了,還是和以前一樣要好,有一次正規化對好友張劭說,我們這次要回鄉了,分別兩年之久,兩年後才能回到京城見面,你等我回來,我一定去看望你的父母和孩子。大家都知道放在現在這只是一個客套話,兩年時間那麼長,一般人都會忘記的,誰還會記得!張劭對朋友的話深信不疑,很高興的問了日期,最後共同約定了九月十五日來他家做客。

    三、千金一諾

    四、好友離世

    正規化在郡裡做功曹,有一天張劭得重病,不能起床,他同郡的其他朋友照看他。他去世之前說,再也不能看到我的好友正規化了,他是我至死不相負最好朋友啊!”他的另外朋友說,我們這樣照顧你,還不是你最好朋友嗎!張劭說你們是我活著時的好友,可天下卻只有正規化一人是我的至死不相負的朋友啊!不久張劭去世!

    五、夢見好友

    有一天晚上,正規化做夢,夢見好友張劭對他說:"我去世了,如果你還沒忘記我,來見我最後一面!"正規化驚醒,大哭一場,才知道好友去世!他向太守請假,前去奔喪!

    六、千里奔喪

    他騎著最快的馬到張劭那裡,這時靈柩已經出發,就要下葬了,正規化還沒趕到,張劭的母親說兒子還有未了的心願!於是又等了一段時間,正規化終於趕到,一到就叩拜靈柩痛哭,所有人都感動的流下眼淚。正規化留在墓地,為好友修墳種樹,最後才不舍的離開!正規化後來做到了廬江太守,在任上享有盛名,他時常懷念自己的好友,每次想到好友都疼哭流淚。

    結語:

    "范張雞黍"比喻朋友間友情真摯的人,我想這樣的友情在這個世界上真的不是很多,他們的友情被後世世代傳唱,其實我們要明白,真心對自己的朋友,朋友也會真心的對你的!這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我們都應該想他們學習!

  • 4 # 古鎮的蝸牛

    比喻朋友間的信義與深情。語本《後漢書·正規化傳》:“正規化字巨卿……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並告歸鄉里。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剋期日。

    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元·白樸《摸魚子》:“季鷹千里蓴鱸興,更喜~。”△褒義。多用於友情方面。

    《太平御覽》 卷四○七引吳·謝承《後漢書》 曰:“正規化字巨卿,山陽金鄉人。少遊太學,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

    二人並告歸鄉里,春別京師,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克以秋為期。

    至九月十五日,殺雞作黍,二親笑曰:‘山陽去此幾千裡,何必至?’元伯曰:‘巨卿信士,不失期者。’言未絕而巨卿果到。升堂拜母,飲盡歡而別。後元伯寢疾篤,……臨終嘆曰:‘恨不見死友。’尋卒,式夢見元伯玄冕垂纓,屣履而呼曰,‘吾死,當以某日葬,永歸黃泉。

    子不我忘,豈能相及?’式覺而悲,馳往赴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未屆而喪已發,引至壙將窆 (bian),而柩不肯進。其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也?’妻曰:‘亡者有遺恨,必待範先生耳。’停柩移時,見有素車白馬哭而來,母曰:‘必巨卿也。’既至,叩喪言曰:‘行矣元伯!死生異路,永從此辭。’會葬者千人,皆揮涕。

    式執紼引,柩乃前進。式留止冢次,修墳樹而退。”《後漢書·正規化傳》亦載。

    【今譯】 後漢正規化 (字巨卿) 與張劭(字元伯) 是好友,二人同在京師太學學習,後一起告歸鄉里,離開京師。正規化對張劭說:“過二年當回來,順路我要拜訪令尊。”訂好以秋為期。到時至九月十五日,張劭便殺雞作黍,父母笑他說:“山陽離這幾千裡,有那麼準嗎?”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誤期。”

    話未說完正規化便到了,升堂拜見張父母,盡歡而別。後來張劭得重病,臨終嘆道:“只恨見不到生死之交。”當夜正規化夢見張劭來對他說:“我死,訂以某日下葬。你不會忘記我,但怎麼來得及呢?”正規化醒來馬上穿上孝服,乘車趕去,還未到而已經發喪,到墳邊將要下葬,但棺柩搬不動。

    張母撫棺問:“元伯還有話嗎?”張妻說:“死人有遺憾,一定是等範先生。”停柩等待,見遠處有素車白馬,車上人慟哭而來,果然是正規化趕到,範叩棺說:“去吧元伯! 死生不同路,請從此永別。”於是棺柩移動。範為之修好墳樹才離開。

    【釋義】 後以此典形容友情真摯,可稱生死之交; 或指款待友人; 也用以弔唁亡友。

  • 5 # 時光隧道2019

    范張雞黍出自元代後期元雜劇代表作家宮天挺的《死生交范張雞黍》,是根據《後漢書·獨行列傳》中的《正規化傳》而改編的。

    故事梗概

    後漢正規化 與張劭是好友,二人同在京師太學學習,後一起告歸鄉里,離開京師。正規化對張劭說:“過二年當回來,順路我要拜訪令尊。”訂好以秋為期。到了九月十五日這天,張劭便殺雞作黍,父母笑他說:“山陽離這幾千裡,有那麼準嗎?”張劭說:“巨卿是守信的人,一定不誤期。”話未說完正規化便到了,升堂拜見張父母,盡歡而別。

    後來張劭得重病,臨終嘆道:“只恨見不到生死之交。”當夜正規化夢見張劭來對他說:“我死,訂以某日下葬。你不會忘記我,但怎麼來得及呢?”正規化醒來馬上穿上孝服,乘車趕去,還未到而已經發喪,到墳邊將要下葬,但棺柩搬不動。張母撫棺問:“元伯還有話嗎?”張妻說:“死人有遺憾,一定是等範先生。”停柩等待,見遠處有素車白馬,車上人慟哭而來,果然是正規化趕到,範叩棺說:“去吧元伯! 死生不同路,請從此永別。”於是棺柩移動。範為之修好墳樹才離開。

    故事人物生平:

    正規化,字巨卿,山陽郡金鄉縣人。東漢時期名士。被舉為州郡的茂才,四次升遷至荊州刺史。後升遷至廬江太守,享有威名,死在任上。

    張劭,字元伯,汝南郡人,東漢時期名士,生卒不詳。

    正規化和張劭是生死之交,其信義之風,為後人所敬仰。後人又稱他們為雞黍之交。

  • 6 # 八佾歷史君

    “范張雞黍”,講述,山陽正規化(字巨卿)和汝南張劭(字元伯),別時有約。期至,張劭殺雞具食,其母以路遠,料正規化未必能來。張劭深信不疑,言未盡,正規化至《文選·卷二十六》。

    正規化謹守諾言,張劭深信不疑,這對友人之間的信義與深情,被當時人視作楷模。故事原型取自,范曄所著《後漢書·正規化列傳》,為後人留下范張雞黍、白馬故人等典故。

    范張雞黍

    正規化(汜),山陽金鄉人,年輕時入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結為好友。二人告假歸鄉時,正規化對元伯說,“兩年後我當歸來,到您家拜謁令尊令堂,順便看看您的孩子們。”

    後來約定的日期將至,張劭將事情經過詳細告訴母親,請母親準備酒飯,等待好友正規化到來。張劭的母親說,“一別兩年,千里之外的許諾,你為什麼如此堅信呢?”

    張劭說,“正規化這人非常講信用,他說要來,一定不會騙人的。”母親說,“既然這樣,就為你們備好酒食吧。”就在約定的日期,正規化真的來了,登堂拜謁尊長,就席暢飲,盡歡而別。

    《後漢書·卷八十一》《潛夫論·卷八》《太平御覽·人事部·卷七十一》

    白馬故人

    後來張劭得了重病,郅惲(字君章)、殷子徵對他日夜照拂。張劭臨終前,嘆息說,“遺憾見不到我的死友”。殷子徵徵說,“我和君章不是您的死友嗎?”

    張劭說,“你們兩位是我的生友,山陽的功曹正規化是我的死友。”說完不久就離世而去。這天,正規化忽然夢見張劭,穿著壽衣對他說,“我已死去,陰陽相隔,您能否在下葬時來送我?”

    正規化從夢中驚醒,淚如雨下,悲嘆淚下,連忙向太守請假,前去奔喪。太守雖然不相信鬼神,但認為正規化這種感情是可貴的,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正規化換上友人禮制的喪服,即刻出發。正規化還沒趕到,張劭的喪葬隊伍已經開始行進,抵達墓穴時,靈柩忽然抬不動了,無法下葬。他母親拍著靈柩說,“元伯,還有什麼心願嗎?”

    這時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張劭的母親望了一眼說,“一定是正規化來了”。正規化到了張劭靈柩前,對著靈柩叩首拜別說,“元伯,安心去吧,死生陌路,我們就此永別吧。”

    送葬的千人隊伍,聽到這番話,都忍不住傷心落淚。正規化親自加入隊伍,抬著靈柩前行,而後又停留在墳邊直到儀式結束,又親手在墳前種下新樹,才灑淚而別。

    《後漢書·卷八十一》《太平御覽·人事部·卷三十八》《藝文類聚·卷七十九》

    不負所托

    正規化又回到京師太學學習,這時,同在太學為諸生的,長沙陳平子,與正規化並不相識。陳平子患病將死,他對妻子說,“我聽說正規化是一位義士,可以託死。我死後,埋在他家附近吧。”

    陳平子撕了一張素帛,寫了一封信正規化。陳平子死後,妻子照著遺囑操辦了後事。正規化歸來,看到陳平子的信和他的墳墓,不勝悲痛,對著墳拱手作揖,哭泣不止,認為是他的死友。

    正規化將陳平子的妻子兒女,當作親人來照拂,並親自把陳平子的靈柩送歸故里。在近隔臨湘四五里的地方,將陳平子的素書安放在靈柩上,揮淚拜別。陳平子的兄弟來時,已經不見正規化。

    士者常貧

    南陽的孔嵩,家境貧寒,父母年事已高。不得已改名換姓,應徵做新野縣阿里街的小卒。正規化到新野巡視,縣裡選孔嵩做正規化的馬前卒,正規化認出了孔嵩。

    他挽著孔嵩的手臂說,“你是孔仲山吧?”,談及平生經歷,正規化說,“昔日我們同在太學讀書,現在我有幸當了刺史,你卻願意隱姓埋名當個庶卒,不會太可惜了嗎?”

    孔嵩說,“侯嬴長期看守城門,過得非常愜意。孔子也曾經設想在九夷之地安居,不嫌鄙陋。窮貧樂道是讀書人的本分,難道也有貴賤分別嗎?”。

    正規化讓縣令換人代替孔嵩,孔嵩認為自己先被僱傭,契約未滿不肯離去。孔嵩在阿里居住時,品行端正,當地的子弟也多願服從他的教誨。

    於是有敕令召孔嵩去京師,中途在下亭留宿時,馬被盜賊偷了。後來盜賊發現偷的是孔嵩的馬,就互相責備,並把馬送還給了孔嵩。孔嵩後來當了南海太守。正規化也當了廬江太守。

    《後漢書·卷八十一》《太平御覽·人事部·卷四十八》《太平御覽·人事部·卷一百二十五》

    民間話本

    民間盛傳範張之誼,也衍生出許多話本,《搜神記·卷十一》《元代雜劇·死生交范張雞黍》,《水經注·卷三十一》中尤述孔範二人的斷金之契。馮夢龍將範張故事改編為小說。

    以張劭的視角,講述在漢明帝時期,汝州南城人,張劭,世代務農,家貧,唯好讀書。適逢明帝求賢,張劭親赴洛陽應舉。途中偶遇害了時疫的舉子,傾囊捨命相救,奉以藥餌粥食。

    待得稍愈,互通姓字。張劭所救的正規化,楚州山陽人,世代經商。父母早亡,已有家眷,近來棄商應舉。二人雖因此事誤了期限,卻從此義結金蘭,朝夕相處情如至親。

    半年後,正規化思歸,於是二人席間相約,來年重陽,正規化必至張劭家中,登堂拜母。張劭返回家中,與母親細說此事。次年重陽將近,張劭畜養肥雞,親釀濁酒。

    重陽日灑掃草堂,遍插菊花於瓶中,設座,焚信香,又呼弟宰雞炊飯。母親說,“山陽路遠,來再殺雞不遲。”張劭說,“巨卿必不負約也。”張劭數往村前,不見巨卿。

    候至更深,家人已各自歇息,張劭尤倚門等候,如醉如痴。漸至三更,正規化果來,已為陰魂。原來正規化為妻子所累,溺身商賈,近被蠅利所牽,忘其日期,今晨方知已至重陽。

    千里之隔,非一日能至,唯魂魄可日行千里。於是正規化囑咐妻子,若無信義徒生無益,必不肯負故人雞黍之約,且待吾弟張元伯至,方可入土,言畢自責而死。魂駕陰風來見故人。

    張劭聞言悲泣,次日辭行,及至山陽,己過二七。當日正規化妻扶靈樞,往郭外下葬。張劭追至,方知前夢不虛,正規化妻言,未見元伯靈柩不行。元伯撫柩慟哭,送殯之人無不落淚。

    元伯留下囊中之資,言與兄同歸,求葬於兄側,相伴朝夕,遂掣佩刀自盡。正規化妻為之設祭,具衣棺營葬於巨卿墓中。

    本州太守聞知上奏此事,明帝感二人信義,雖生時未能登第,亦可褒讚德行,勉勵後人。於是贈範巨卿山陽伯,贈張元伯汝南伯。墓前建廟,號“信義之祠”,旌表門閭。官膳其子。

    《喻世明言·卷十六》

    總之,通訊發達的現代,我們不再需要以過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但同時我們也面臨更多的誘惑。古人為信守諾言而輕生死,會如何看待,今人為蠅頭小利而失本心。

    我們想要的,微風正好,Sunny不燥,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我們能,在繁華的世間,拾起一片寧靜,在寡淡的世界,保留一份深情。也許身處嚴冬,心內也有一絲溫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燈籠好詞好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