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33590184843

    不一定非要和孩子直接接觸的,不擅長和小孩溝通,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嘛,比如說打掃衛生、做飯什麼的。福利院的小孩大多數都很敏感懂事,不會刻意刁難你。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給孩子拍照,包括合照;

    2、最近感冒的人最好不要去,避免傳染給小朋友;

    3、對小朋友不能有求必應,比如說孩子跟你撒嬌求抱抱,不能答應Ta,如果志願者都離開後,孩子再求抱抱,會累死阿姨的;

    4、不要給孩子們許諾,說什麼“下週還來看你”之類的話,如果你下週不能去呢?

  • 2 # 羅陽人家張明堯

    因為我們自己沒有在國外永久居留的經驗,也缺少這方面的資料。所以難以給出準確的答案。不過據我瞭解和分析,一般來說,國外子女對父母並沒有如同中國法律意義上的強制贍養規定,主要還是因為它們早就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老有所養的制度(當然,多年來也頻頻爆出西方的養老院有許多對老年人不良行為的現象,這不屬於此例。我們談的是規範的法律所云)。但另一方面,西方也在不斷變化之中。這種變化一方面是他們的人民在長期生活中自發的變化,比如也有年輕人願意與父母輩居住在一起,以便相互幫助,這可能會逐漸在一部分人中間形成新的模式,如其優越性顯現,則可能被他人仿效而逐漸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此外,不同族群的不同文化傳統也可能有不同表現,甚至相互影響。比方華人乃至東方一些國家在西方的移民群體有可能更願意保留原來的大家庭和居家養老的模式。這種模式如果行之有效,體現出比進養老院更好的總體效果,則也有可能被其他族群的民眾學習而擴大。世界一直在變化之中,很難說哪一種模式是絕對最好的。你看呢?

  • 3 # 登入法國

    我可以說說法國的情況,歐洲其他國家的情況是差不多的。我在法國工作生活多年,對法國的情況比較瞭解。

    法華人幾乎沒有在成年以後還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因為父母和子女雙方都意願分開獨立生活,即使不結婚,也不會和父母混在一起。大家各自生活的好處是減少產生磨擦的機會。

    我的一個法國鄰居,離婚後自己生活,住著一個三居室。前幾天,他說他在附近找房子,要讓他母親來住,方便他照顧母親。老太太已經八十多了,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了。

    目前老太太吃飯是有專業的老年服務公司送飯,每天上午有一個醫療保障機構派出的專業助理幫助老人梳洗穿衣,平時還有一個小時工每週三四次負責打掃衛生和洗涮。需要看病的時候會有醫生上門服務。老人只有一個孩子,但是這個兒子還要上班,由於不在同一個城市,不能每天下班後到她家看她。所以她的兒子,也就是我的鄰居說要找房子。

    找到房子以後,我鄰居就能在下班後,經常和老人一起吃飯,聊天,但是不會和老人住在一起。其他那些照顧老人的差事,還是會交給專業人士的。因為法國的醫療保障機構會根據個人收入報銷一部分。

    如果老人完全不能自理的,法華人一般的做法是送老人去養老院。養老院裡有專業的設施和人員,比在只適合正常人生活的家庭裡要方便很多。

    法國已經進入了老年社會,有些地方養老院的位置已經很難馬上找到。一般老年人會在頭腦清醒的時候自己找一個合適的養老院排隊等候。公立養老院的費用是根據個人收入收費的,就是說掙錢多的多交,錢少的少交。

  • 4 # 陸德讀書會

    對待父母的問題其實就是養老的問題,之所以中國和美國養老方式不一樣,原因主要在於孝道的文化差異。

    中國文化趨於依賴子女,美國文化贊成獨立;

    中國文化敬重長者,美國文化提倡平等;

    中國文化中的孝敬以責任、義務為基礎,美國文化的孝敬以自由、尊敬為基礎;

    中國傳統社會沒有為所有人提供社會福利和服務,而美國有比較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

    因著這些文化,觀念差異,所以大多數美華人18歲就會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賴著不走的也會被父母趕走。這樣父母不需要給兒女買車買房留存款,更不要說什麼給媳婦做月子,幫帶孫子了。他們自己過自己的,瀟瀟灑灑享受生活,到處旅遊。

    美國父母年紀大了身體健康的倆老伴會互相照顧繼續遊山玩水或做公益參加志願活動。身體不理想甚至不理想的會去養老院。在美國養老系統完善,服務內容分工明細市場化操作,當然公立的費用低有很多政府補貼,一般家庭都消費得起。私立的費用高,照顧更人性化更貼心,有點像私人保姆24小時有人照顧,也不會像公立的出現一些虐待老人情況。

    由於美國法律沒有強制要求子女贍養老人責任,所以美國老人又愛獨立愛受人尊重不認老,所以老人基本獨居或住養老院。當然子女有孝心的也會在父母年老時搬遷至父母住所附近,方便團聚照料,但是不會同居的。

  • 5 # AU孫鵬PennySun

    我在澳洲,本地的大部分老年人,最後都是要進養老院的,但是費用上分成幾種情況:

    老人自己有錢的,養老院的費用就要自費!如果老人可以自理,住養老院期間依然可以選擇出去找自己喜歡的理髮師理髮或者自己喜歡的餐館吃飯——只要是你自己的錢而且你基本能自理(有些出行也需要幫助的,可以約好了有人接送,畢竟完全自理也沒必要住養老院啊),當然是幹啥都隨你的便了!你吃的每一餐、用的每一個尿片都是自己負擔,直到離開人世……

    大多數老人自己的錢不太多(跟生活方式和儲蓄方式有關),那麼住在養老院裡就是先花自己的錢,等你自己的錢都花光了,後面養老院裡的所有費用就由國家來付錢了——花自己的錢,你可以享受你需要的服務買自己的東西;花國家的錢就自然不由你了,養老院提供啥飯就吃啥飯,養老院給理什麼頭髮就梳什麼頭髮(當然是要尊重老人的意見的),給你用哪種尿片就用哪種尿片……

    老人完全沒錢的,從進去的第一天開始,就是國家出錢,情況跟花光了自己錢的上面一種是一樣的!

    澳洲的養老院也自然是有不同檔次的,自己出錢的自然有選擇的餘地,沒錢的就不要太多要求了,能安排進哪個就是哪個了!

    既然國家是出錢的,所以,絕大多數澳洲人(富豪自然不用住養老院)進養老院之前,都會把自己的房產賣掉(或者賣給子女)然後把錢花光。所以進養老院之前的健康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就是旅行、郵輪啥的(反正也不用給兒女帶孩子),錢花光再住進養老院就是了——老年院就是老年院,指望著享福就不必了!不過西方人想得開,老了以後的境遇慘不慘都沒關係,他們本來就對家庭和子女的關係沒有我們的參與度(比如帶孩子、金錢支援或者全部財產贈與)和高預期(子女贍養、共同生活、久病床前有孝子伺候),一代一代都是互相獨立的個體,人生也都比較精彩(或者說活得比較夠本),所以最後的幾年咋樣也都無所謂了!養老院不會虐待老人,但你不能指望人家像祖宗一樣供奉你,何況自家子女也做不到……

    當然還有例外,有些西方國家的傳統跟我們華人的家庭觀念和傳統也很像:父母跟子女共同生活啥的!但是最後關頭,不能自理的老人基本也要去養老院——子女全職伺候不現實,高人工費用請人伺候也不現實,其實只有養老院是最適合的……

  • 6 # 穿美國望世界

    我來說說我在美國的見聞,看看美國老人的生活是怎麼過的,就知道美華人婚後是如何對待老到不能自理的父母。

    其實我最驚訝於美國老人的獨立性,在超市門前的停車場經常能夠看到一些老人顫顫巍巍從駕駛座拄著柺棍下車,然後挪到車後面弄下電動輪椅,乘坐電動輪椅去超市。如果開車在道路上,更能看到不少開車的駕駛員都是白髮老翁或老太太。美國這些老人都是開過幾十年車的人,有車,會開車讓他們更自立,這就是美國的老人文化之一。

    還有另一個現象是美國老人會自娛自樂,我住的公寓在一個小鎮上,我們研究所旁邊的小公園每個月都有小音樂會,樂隊是穿花襯衫的老頭,下面幾百觀眾也都是老頭老奶奶,他們帶著躺椅過來,端著啤酒躺在那聽歌,活躍點的就聚到前面跳舞,好不熱鬧!我在想他們能享受這樣的音樂時刻是因為他們可以開車出來,也願意出來玩。

    言歸正傳,所說美華人是怎麼對待年老的父母吧。我住的公寓小區有幾個獨居的老人,他們首先都有很光亮的汽車,每天都會開車出去,我也不知道他們去幹嘛,但肯定不是工作吧,因為他們太老了。每天都會看到他們一起在小區遛狗。我樓下的那位老奶奶可能比其他幾位要開心些,因為這位老奶奶的小兒子進來過來住,而老奶奶還經常去幾個女兒家,說是去照看孫子,一去就個把月左右。昨天和我說, 今天她要去做腿上一個手術,後天還要去小女兒家,看孫子。。。

    其實他們還有一個去處,小鎮上有一個老人公寓,對老人房租很低,那裡住的幾乎都是老人,湊到一起還能聊聊天,其實挺好。不過當他們覺得生活難以自理的時候,他們就會去養老院,或者僱傭養老服務公司上門服務,比如餵飯、打掃衛生、身體清潔等等,不過這種上門服務會更貴一些,而且會孤單,因此他們更多的會選擇去養老院。

    就我住的這個小小的鎮子,我知道的就有三家養老院,我沒去過美國的養老院,不知道里面的環境如何,但總的來說美國的養老產業比較成熟了。美國的老年人和子女居住在一起是不多的,年老不能自理後更不會回到子女的家中,最多的選擇就是去養老院,有的不願意去養老院的就住在離子女家不遠的地方,護理方面請養老服務公司來做,但是子女會在精神上關愛老人,給老人天倫之樂。

    不管怎麼說,在未來養老會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老人進養老院或者請服務公司是一種趨勢。

  • 7 # 雲舒88275887

    我去過加拿大住了小半月,聽過房東帶著優越感地說過她們的養老方式,沒咋地說養老院,大多是住自家養老,待到自己自理能力不行時候遞交自己所在地轄區政府部門申請書要求每日上門護理服務,待核實後屬實就派遣專項服務人員每日打卡簽字服務,服務包括餵飯洗衣收拾洗澡做飯一切日常起居生活行為,這些服務都是免費,政府出錢,並每月下發以供老人想孩子了要邀孩子過來吃飯聚會的錢大概三百加幣合人民幣一千五百元左右。

    那些服務人員都是社會上不論男女只要是成年人有做服務養老機構意願的都可以去這些社群養老機構去培訓學習,待學習合格後持證上崗,上崗按社區劃分,每人可負責多位老人,每預約服務完都需老人簽字滿意才可,所以也不會存在虐待問題。月底服務人員去政府部門領工資即可,月工資兩千多,在加拿大是最低保障工資型別,不過也足夠自己一個月日常開銷了。

    人家這樣的養老和就業一併解決的社會體制讓華人生活無憂,每位華人都充滿了對自己國家的滿意和熱愛,感覺根本就不用教育引導愛國就已經很愛了。所以每每遇見的加拿大陌生人主動打招呼很友好的樣子也不奇怪了!

  • 8 # 律師退休了

    說說我自己的經歷。法國同學說上大學後除了偶爾帶點兒小禮物去看看父母外,一般相對獨立,父母老了就去養老院,孩子們會偶爾去看看;德國某教授娶了中國女人,非常喜歡中國的家庭傳統,說和自己的父母相比更愛中國岳父母,因為岳父母的付出,而自己的父母極端自私,他特別強調不是隻指自己的父母,而是歐洲的父母;有英國的同學和老師非常羨慕中國的傳統,說家庭成員間的關係親密。最近這幾年,在國外節假日甚至平時的地鐵、街道都能看到孤獨的老人,特別是聖誕節,平時很多人的地鐵裡看到的全是孤獨的老人,孤孤零零地坐著。他們看到我們都主動積極地跟你聊個沒完,很讓人心酸。記得前年加拿大某前市長還是前省長的媽媽就是在養老院,因為養老院的疏忽,大冬天被關在門外活活凍死的,兒子事後才知,提出訴訟。所以,我們的好的傳統不能丟。

  • 9 # 雨菲要加油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關於歐美的老年人生病會不會臥床治療的報道。 “活的時候盡情享受,死的時候乾脆爽快!”這是報道中歐美人的普遍觀點,他們眼中的“壽終正寢”就是即便生了重病,也不會躺在床上讓身上插滿各種管子。

    再把眼光放在國內,我們有句老話叫做久病床前無孝子,說的就是常年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再孝順再體貼的子女都會有抱怨厭煩的時候。可是,在歐美我們似乎很少看到這種情況,難道歐美的老年人就不生病嗎?又或者他們有更高科技的治療手段?

    其實,都不是這些原因。

    眾所周知,西方歐美國家對於人權是極為尊重的。遠的不說,就拿這次疫情舉例,當我們的政府一聲令下百姓出門必須佩戴口罩時,全國上下都老老實實戴起了口罩。

    而西方國家則認為這是限制自由的行為,政府的號令只是一種建議,民眾可以不採納,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國外的疫情一直沒能得到強有力的控制。

    那這種對人權和自由的追求對已婚子女照顧晚年不能自理的父母有什麼影響呢?

    要說西方國家追求人權和自由,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國家經濟發展的形式和我們國家不同。西方國家屬於資本主義國家,國家崛起的方式是工業化的進步。工業化會產生商品,有了商品就會有交易,交易的過程強調個體的獨立和平等。這就在潛意識中導致歐美的民眾對於個體意識的絕對尊重。

    在歐美,子女結婚成家後會和父母分開居住。各自擁有各自的生活,也很少去打擾對方。電影中白髮蒼蒼的老人顫顫巍巍地從汽車裡走出來的鏡頭,並不是虛構。

    當年老的父母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出了問題時,他們會格外珍惜這剩下的歲月,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壽終正寢”的時候了,與其痛苦地在病床上苦苦掙扎,還不如好好享受這開始倒計時的日子。人生的最後時刻不應該是痛苦留戀,而是盡情享受。

    他們會在身體的病痛還不是特別嚴重時,到處去旅行,或者是住進養老院。在那裡,有專業的社工服務人員會為他們提供細緻周到而且專業的服務,這樣不僅讓自己得到了照顧,也避免了單獨在家居住的寂寞。

    據相關資料統計,大概只有20%的歐美老人是在醫院去世的。他們也很少讓身上插滿管子,讓各種儀器在身上掃來掃去,最痛苦的時候他們也只是選擇口服藥物。更別提躺在床上為了配合醫生治療,而把手腳給捆綁起來,這簡直是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

    反觀我們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以農業為主的農業大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眾的意識是脫離不了群體的。即便是有個體意識,那也是建立在群體意識基礎上的。

    說到底,這還是東西方國家在養老保障體系以及傳統觀念上的差異。如果我們的養老保障服務體系能再完善一些,個體再更多地關注自身一些,我想也沒有那麼多人還會苦苦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了。

  • 10 # 王十六

    我曾經一度認為,歐美人父與子,母與女的關係並不像我們華人這樣濃烈,而是屬於比較冷漠的。他們更崇尚的是個人觀念,而不是所謂的家庭觀念。

    後來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件事:英國一個90多歲的老人,並不願意和子女住在一起,強烈要求自己一個人住,覺得比較清靜,但是她的子女們每週都會來看她,幫她打掃衛生,定期地在這裡舉行家庭聚會。

    為什麼我看到這件事情覺得非常感人?的確,這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情,但是縱觀我身邊的養老,我發現,子女給老人養老,很多人都是被動的,如果老人願意不來勞煩,那麼子女也樂得清靜。我們的養老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實很多歐美國家的老人過得遠比亞洲國家的老人幸福。

    歐美國家依託的養老模式,更多的是社會養老。

    在我們國家,上一代的養老模式,基本上都是家庭養老,老人名下有多名子女,那麼等到老人沒有行動能力或者需要照顧的時候,就是輪流在各個子女家中居住和被照顧。

    然而歐美國家,由於經濟騰飛的時間和資本積累的時間比我們國家要早幾十年,所以他們很早就實現了社會養老。

    比如說在美國,老年人的居住設施,除了我們熟知的養老院,還有獨立式住宅,老年公寓,護理院,老年養生社群。

    在這裡特別要提到一種養老模式——社群養老。對於行動無法自理的老人來說,陪護是其中一個非常大的難點,因為陪護需要時間,需要專業技能,而生活在現代世界裡的人最缺少的恰恰就是這兩個。

    在歐美國家的社群養老中,子女白天可以出去工作,也可以出去幹其他事情,可以把老人一個人留在家裡,而社群裡的專門的護理人員每天會定時上門為老人做一些健康護理。也就是說專業的護理是不需要家人操心的,而不像在我們國家,這些工作大部分都要壓在子女身上。

    這個方法有兩個優點,一個是可以讓老人待在家裡,畢竟有一些老人他們並不願意去住養老院這些居住設施;二是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將子女從繁重的護理工作中解脫。

    但是社會養老是需要金錢的,國家不可能免費、全額地為你提供這些養老服務。事實上養老金問題已經開始嚴重困擾歐美髮達國家了,美國的很多州都面臨養老金破產的危機,更不必說一些更深化的養老福利政策了。

    人有貧富貴賤,所以歐美國家那些享受不起社會養老的,最終也是要依靠家庭養老的,需要依靠子女的經濟收入來保障他們的老年生活。

    而子女是否願意為他們養老,我想應該也和我們國家一樣,取決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和子女的品德。

    在德國,1995年就推出了護理保險制度,有子女的繳納稅前收入的2.35%,沒有子女的繳納2.6%,僱主和員工各繳其中的一半。

    這個措施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能夠讓那些臥病在床,需要護理的老人,過上更有尊嚴和保障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thinkpad官翻筆記本可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