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夏微涼138637956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 2 # 憶記如此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

    4.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6.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女子十五歲。

    10.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11.破瓜: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字以紀年,謂十六歲。詩文中多用於女子。

    12.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13.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15.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17.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18.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19.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20.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加備份到電腦上沒有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