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民俗

    有,但並不多。因為娛樂形式的多元化,多數的年輕人更喜歡流行音樂、電影、小劇場戲劇、電子遊戲等。但北京地區的男孩子,因為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比較多,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因此有一部分人專門愛聽傳統評書。優秀的傳統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年輕人去追捧,他們有的去書館聽現場評書,有的在網上聽書,談起名家名段,更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有的大學生還自學說書。

    據我所知,一些外地青年受北京的環境和北京朋友的影響,也逐漸喜歡上評書藝術;更有一些女青年,有的是受男友的影響,有的是喜歡上帥氣的男演員,因而頻繁出入書館,久而久之成為忠實觀眾。另外外地年輕遊客來京旅遊,為體驗一把老北京風情,也會主動到書館聽評書,精彩的表演,令他們滿意而歸,從此心中埋下評書的種子。

    應該說評書比相聲還要難學。相聲學個三、五年(甚至一、二年),會幾個段子就能上臺表演;可評書學十年都不準能說好。不但需要語言天賦,手、眼、身、法、步一樣不能少。

    首先要求學員口齒清晰,聲音洪亮,口吃,大舌頭,吐字含糊不清都不行;要頭腦清醒,思維敏捷,腦子快,腦子好,理解能力強,接收能力強;形象端正大方,有親和力,表現力,幽默感;還要有一定的個人修養,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古今中外,人情世故,都要懂,這就需要不斷的讀書和學習。

    最重要的是,學習評書就要甘於清貧和寂寞,有一顆熱愛藝術的心。

  • 2 # 海濱音詩2

    曲藝表演類,還是要去現場感受。演員和觀眾有了很多互動。而且很多現掛是收音機,電視裡聽不到的。此外,現場時間長,演員的活使得開,釦子不用著急栓。而這些在電臺,電視臺裡面都差點意思。劇場裡聽書的,很多都是年輕人,當然,不乏有一些是衝著感受一下,聽聽熱鬧去的。但也有不少鐵桿球迷。

    評書大師們年紀越來越大,很多人已經不再錄音錄影,有些也離開了我們。這門藝術面臨的困境越來越大,希望年輕人多走進書館,扶持一下吧!

  • 3 # 荷聲茹夢

    那時候,一個叫劉蘭芳的在大廣播裡講述著一個叫岳飛的傳奇故事,我才知道了原來還有這麼美妙的世界——評書。

    岳飛,在劉蘭芳的聲音裡走進了一個十四歲少年的心田。精忠報國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開啟了我對一代英雄的敬仰。岳飛,在金戈鐵馬中激勵著那一個個少年的夢想;岳飛,是我明白忠貞報國的千年榮光!!

    劉蘭芳,一個時代的記憶,是她把評書藝術在那個春天播種下最美的種子,也就有了一段永遠的迴響。

    家家戶戶劉蘭芳,村村落落岳飛傳。

    如今,評書風光不在,卻是我抹不去的最愛……

  • 4 # s阿飛

    本人88年的,因為家裡老人喜歡看小品,相聲,聽評書所以我小時候也是跟著一起聽。以前中央一臺有個電視書場,我很喜歡,每天都準時聽,但是說的什麼書記不得了。當時還有山東衛視好像是早上六點半時間記不清了。山東臺的我聽過單田芳先生的《封神演義》,每次出場單先生身著長衫,不緊不慢信步而出,手裡捧著書走到桌前,把書放下,醒目一拍,開始說書,一下子就能給你帶進《封神演義》裡面,感覺身臨其境,好像他講的故事情節,你就在故事裡,你就在旁邊看著那些故事的發生一樣。精彩極了,可惜後來忘記了因為什麼沒有聽完全書很遺憾。還聽過劉蘭芳大師的一本書,忘了啥名字,我只記得是講朱元璋打天下的事情,劉蘭芳大師說書時候的眼神,我印象極其深刻,現在腦海裡都能想起來。我都是跟著她的眼神走的。後來也是沒聽完!然後我還聽過田連元先生的《雙鏢記》,這本書講的極其精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人去竇爾敦的臥室刺殺竇爾敦,田連元先生講到一個小道具,一個孔雀開屏樣式的東西,然後孔雀尾巴後面有個小繩子,那個人看見竇爾敦進了臥室,可他把那個窗紙沾吐沫捅破,把這個孔雀頭伸進去,然後用手拉三下孔雀尾巴上的那個繩子,那個孔雀屏前後擺動三下,孔雀嘴裡吐出來三股白煙,這個玩意就是個迷藥!好像還有個叫金大力的,是個練摔跤的,有個情節很好玩,金大力跟正面人物一起翻牆進院子,除了金大力,別人都會輕功,墊步凌腰,飛身而過,金大力不行啊,他一個練摔跤的不會輕功啊,他說你們都過去了,我怎麼辦啊?你們給我搬個梯子過來啊!當時覺得特別好玩!沒出意外,這段書也沒聽完!還聽過中央一臺電視書場裡的一本書好像叫《施公案》,說《施公案》的這個人我不記得叫什麼了。但是當時比較年輕,模樣俊俏,他說的也不錯,結果依舊沒有聽完!我小時候還總模仿這些評書大家的一些語言,一些說書的感覺呢!可惜的就是都沒聽完,而且後來慢慢的電視上也看不到評書這類的節目了!我個人覺得評書光聽不行,你得邊看邊聽,那才有意思,你根據說書人的表情,肢體動作,感受到那個故事情節!光聽感覺沒意思!所以現在手機裡一些聽書軟體,我都沒用過。我覺得光聽不過癮。很想把小時候那些沒聽完的書再聽完,可是又不敢,怕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也怕聽完之後會覺得心裡空空的。我是很喜歡聽評書,可我都很久很久沒有聽過了。說了這麼多廢話,是想說我喜歡評書,我想把這點小時候的記憶跟大家分享下。因為沒有地方分享。

  • 5 # 高松155089805

    還算喜歡,以前老聽,現在基本不聽了,聽全點的也就是袁闊成的三國,也是選自己喜歡的回目聽的,現在不愛聽主要原因一個是自己知識的豐富,評書主要還是以歷史和小說故事等為原型的演義,隨著自己文化的提高,也知道了很多歷史與故事,評書就帶來不了新鮮感了,因為剛聽頭就知道結尾了,另一個我感覺就是評書本身的侷限了,就是很多書的框架性,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好人各種好開光環,壞人就是各種壞加倒黴,正反明確沒有懸念,讓人聽起來乏味點。大多數書就是要讚揚一個好人以及他成長打敗壞人的故事。挺多了就感覺很套路了。

  • 6 # 婚禮四姨

    有 喜歡評書的表現形式 很多東西 影片無法滿足大眾審美,所以聽聲音自己去想是最滿意的 所謂無形勝有形,郭德綱的一想之美 正是如此 評書有知識 有典故 有評論 最重要的有讓聽眾有想象的空間,影片 則固定了很多 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心裡想法 一千個人想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多聽現場評書 能聽到很多書外的知識和演員自身對評書人物和故事情節的表現與評判!評書魅力正是如此!

  • 7 # 樸實的大車

    80後當然有喜歡聽評書的,人數確實不多。我從小就喜歡聽評書,聽了20多年的評書了。當年受我的影響我的親戚和小學同學好多都聽評書,目前只有我一直在聽評書。當年受到評書里人物情節的影響 ,也想成為一個大俠,當然這只是兒時的回憶。我聽的最多的是單田芳大師的評書,他的評書我大多數都聽過。記憶最深刻的是《白眉大俠》,聽了好多回了。像裡面的人物徐良,房書安、 白雲瑞等人物記憶猶新,裡面主要人物的姓名,現在大多數都記得,如三俠五義,小五義,小七傑等。劉蘭芳大師的《岳飛傳》,田連元大師的《楊家將》,袁闊成大師的《三國演義》,單田芳大師的《白眉大俠》都是成名作。單田芳大師的新書《太平洋大海戰》也挺好的。現在說評書的藝人不多了,聽過孫一、田戰義、關永超、張少佐、連麗如等的評書。郭德綱的評書《濟公傳》和《醜娘娘》也挺有意思的。王玥波的評書《聊齋志異》也挺好的,當然《聊齋志異》公認說的最好的是劉立福。一提起評書就想起了童年,每天下午放學以後在家等著聽電視書場,聽完以後在做作業。最後用幾句定場詩結束:聽書唱戲勸人方,三條大道走中央。善惡到頭終有報,人間正道是滄桑。

  • 8 # 使用者5475802677

    我八九年的特別喜歡聽評書單口相聲!單田芳的封神榜,楚漢相爭,趙武靈王,三國演義,隋唐演義,隋唐演義續集,大唐驚雷,薛家將,西遊記,三俠五義,七傑小五義,白眉大俠,龍虎風雲會,水滸傳,水滸後傳,鐵傘怪俠,大明英烈,燕王掃北,連環套,三俠劍,童林傳,曾國藩,劉蘭芳的岳飛傳,楊家將,趙匡胤演義,大明演義,袁闊成的,三國演義,封神榜,劉寶瑞的單口相聲,郭德綱單口相聲全部聽完!

  • 9 # 真我85918

    80後估計沒有聽過正經評書的了 天津的有福了 有金文聲先生 劉立福先生的書場有書聽 說的正經評書 那故事不重要 先生聽評才有意思 先生在桌子後面談古論今 點評時事 在講故事的時候 就把人間百態 世態炎涼 為人處世都說盡了 一場書80%是評 20%是書

    電臺電視上那種評書是講故事 聽故事不如看小說 郭德綱有個棄徒叫啥鶴鳴還是鶴翔的 在網上聽過幾句八仙傳 還是評書的意思 不說他評的好不好對不對 他是在說評書 不是演故事 講故事不如叫小說連播 播講人 比較合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學護膚品就是用來治病的,普通面板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