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800712668416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思想道德的精髓,舊時一些大家族遂用於後輩子孫名字的排序。比如父親和叔伯的字輩為仁,即名字中都帶“仁”,則子侄輩均為義字輩,孫輩為禮字輩,其餘類推。排滿一輪,又從頭起排。基本上一聽名字,就知道他屬於那輩的,其血緣關係如何,大約多大年紀。

  • 2 # 使用者5534890827858

    江蘇人,姓張,家族裡起名都是按“仁”“義”“禮”“智”“信”排的,一般都是作為名字的第二個字。以前讀書少不知道,後來學了論語,知道了“溫良恭謙讓,仁義禮智信”,開始覺得自己家族的排行好有深意啊~小時候參加過一次家譜大會,方圓幾里的張姓都來了,供起一張巨大的族系譜,還辦了很多桌酒席,好不熱鬧。不過很多年過去了也沒見再召開一次。現在這種按排行起名的規矩在家族裡也漸漸消亡了吧……我是“義”字輩,但我是我家唯一一個名字裡不帶排行的╮( ̄▽ ̄)╭並不知道為什麼。其實還是有點慶幸,總是覺得女孩子如果叫“張義×”有點怪怪的……初三的語文老師老家是我家附近的,名字叫“張禮×”,還比我低一輩哈哈,畢業後回去看他還說起過這回事,說我按輩分應該是他姨媽 哎,突然發現我的排行比張信哲還高兩輩呢\(☆o☆)/雖然他是臺灣人,不過說不定五百年前也是一家啊

  • 3 # 祖國揚帆

    全文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是古代倫理原則,沒有24個字。“仁、義、禮、智、信”是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實是一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發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時,經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利益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錯,但也有不足。

    所以,古人提出了“仁”的觀念,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換位思考。“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花肉中間肥肉鬆散是那部分肉,好不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