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昕蓓88
-
2 # 彭橙彭
1.戲曲演員演出時用的服裝道具。
宋 無名氏 《錯立身》戲文第十二出:“ 延壽馬 ,我招你自招你,只怕你提不得杖鼓行頭。”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下》:“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衣、盔、雜、把四箱。”《紅樓夢》第二三回:“因 賈薔 又管著 文官 等十二個女戲子並行頭等事,不行空閒,因此又將 賈菖 、 賈菱 、 賈萍 喚來監工。” 徐遲 《牡丹》六:“ 魏紫 聽著演員們的喑啞的嗓子,聲調稍高就唱不上去了。他們全是鴉片鬼似的臉容。破舊的行頭,亂穿一氣。”
2.泛指服裝、行裝。
宋 文天祥 《蘇州洋》詩:“便如 伍子 當年苦,只少行頭寳劍裝。” 元 張可久 《普天樂·收心》曲:“舊行頭,家常扮,鴛鴦被冷,燕子樓拴,偷將心事傳。”《醒世姻緣傳》第一回:“ 晁大舍 自己的行頭並家人莊客的衣服一一打點齊備。”《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既然出洋,少不得添置行頭,籌寄家用。” 老舍 《月牙兒》三一:“把我所有的一點東西都折賣了,作了一身新行頭,我的確不難看。”
3.曲藝演員所用的樂器。
元 鄧學可 《端正好·樂道》套曲:“閒遙遙唱些道情,醉醺醺打個稽首,抄化些剩湯殘酒,喒這愚鼓簡子便是行頭。” 明 高明 《琵琶記·乞丐尋夫》:“今二親既已葬了,只得改換衣裝,扮作道姑,將琵琶做行頭,沿街上彈幾個行孝的曲兒,抄化將去。”
4.指作為訊號的發聲器。
《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到初四日早飯過後, 暖雪 下樓小解,忽聽得街上當當的敲響。響的這件東西,喚做‘報君知’,是瞎子賣卦的行頭。”
5.方言。指體貌風度。
《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 洪四兒 笑道:‘哥兒,我看你行頭不怎麼好,光一味好撇。’”
6.鞠的別稱。古代蹴鞠之戲所踢的球。《金瓶梅詞話》第十五回:“ 桂姐 的行頭,比舊時越發踢熟了。”《說唐》第十二回:“那些圓情的把持,兩個一夥,吊掛著一副行頭,雁翅排於左右,不下二百多人。”參見“ 皮毱 ”。
7.古代軍隊行列之長。
《國語·吳語》:“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百行,行頭皆官帥。”參見“ 行首 ”。
8.封建社會中商肆、行會的首領。
《周禮·地官·肆長》“肆長各掌其肆之政令” 唐 賈公彥 疏:“此肆長謂一肆立一長,使之檢校一肆之事,若今行頭者也。”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二節:“商行的首領叫‘行頭’或‘行老’,行頭有權規定本行商貨的物價。”
9.泛指頭目。
宋 施彥執 《北窗炙輠》卷下:“京師有富人,欲得一行頭,難其人。” 清 李漁 《慎鸞交·賄篾》:“自家非別,一個做篾片的行頭是也。”
10.猶頭銜。
《平山冷燕》第三回:“一日,有個 江西 故相的公子姓 晏 名 文物 ,以恩蔭官來京,就選考了一個知府行頭,在京守候。”
編輯本段戲劇中的使用
行頭,是金、元時起對戲具的統稱。《揚州畫舫錄》稱“戲具謂之行頭,行頭分為衣、盔、雜、把四箱”。
衣箱,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大衣箱包括各種長短袍服,如蟒袍、官衣、開氅、帔、褶(音學)子、八卦衣、坎肩、斗篷、青衣、宮裝、旗袍、雲肩、飯單、袈裟等,還要兼管玉帶、朝珠、扇子、牙笏、手帕、腰巾和喜神(彩娃)。二衣箱包括各種武裝人員的裝束,如箭衣、馬褂、大靠、茶衣、腰包、抱衣、打衣、制度衣、大鎧、猴衣以及扣帶、鸞帶、絲絛等。三衣箱即演員所穿內衣、厚底靴、朝方、彩鞋、旗鞋、雲履、福字履、彩褲、胖襖、僧鞋、薄底靴、大襪、青袍、龍套衣及塑形用品。
盔頭箱,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種。如帥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紗帽、氈帽、羅帽、風帽,鳳冠、如意冠、九龍冠,扎巾、軟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員外巾。此外還有演員頭上所戴的網子、水紗、雉尾翎、狐尾、甩髮、髻發、耳毛、髮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黲、白、紅、紫色的滿、三綹、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雜箱,指彩匣子、水鍋和梳頭桌。彩匣子是為男角色面部化妝、抹彩、勾臉、卸妝、洗臉所用。梳頭桌是專為旦角梳理大頭、古裝頭、抹彩、貼片子、插戴銀泡子、翠泡子、鑽泡子和絹花等飾物所設。
把箱,即旗把箱。從刀、槍、劍、戟等各種兵器到桌椅、板凳、帳幔和山、城、墓、碑等景片;從文房四寶、印信、茶酒器皿、令旗令箭、馬鞭、車、船、風、火旗到聖旨、香案、旗、鑼、傘、報和劇中特定道具,如家法、手銬、銅錘、棋盤、笛簫等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道具。
一套完整的行頭,在演出時均有一定的使用章程和規範,如衣箱上的十蟒十靠都必須按上五色和下五色,即紅、黃、綠、白、黑、藍、紫、粉、古銅、秋香十色的順序擺放;後場桌上的道具必須根據戲碼的變換而變換。以保證演員穿、扎、戴、掛、拿,有條不紊地進行。
回覆列表
新行頭,意思是從上到下穿的新衣服和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