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71085840863484

    形容身體不舒服的句子:

    他掙扎著從床上坐起,蒼白的面龐因痛苦而扭曲,細細的汗珠從他的額頭滲出,好似每移動一下都是巨大的折磨。

    2. 他面黃土色,睡在床上好像很難過的樣子。

    3. 他生病了,臉色是那麼憔悴,多麼蒼白,聲音沒有以前那麼嘹亮,變得沙啞起來。

    4. 生病時,身體所有的無意識功能,甚至呼吸,都受到影響。

    5. 他的臉色開始變青,好看的眉頭皺成了“川”字形,時不時的發出輕輕的呻吟聲,他儘量控制住自己,用手輕輕的按住腹部,以致減輕疼痛…

  • 2 # 彩虹的volg

    朋友總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查又查不出來,這是應該是情緒病,夢有所思,心有所想一個人整天想想事情想多了,沒有毛病也會出毛病了!!

    說說我的經歷了,去年夏天我有過這樣的情況,總覺得哪裡不舒服,不想還好一想渾身不舒服,一一難受心裡緊張,後來跑到醫院去做檢查,化驗血,血常規血壓都沒問題,醫生說讓放平心態,情緒平和就好了,可是我自己回家了還是胡思亂想,總覺得自己那個器官有病了,就這樣斷斷續續的到過春節。

    今年夏天的時候又有這樣的情況,心裡煩躁不舒服,做什麼提不起勁愛發脾氣,我以為自己更年期到了,關鍵後背還疼,無意中電視裡面說後背疼會的癌症,我當時頭一下子冒好多汗,趕緊百度搜索後背疼的問題,不搜還好一搜全是毛病,後來自己嚇自己趕緊去醫院找專家看,我說後背疼是不是要得大病了,我需要做什麼檢查,醫生說你這麼年輕能有什麼病啊!可是我說我最近疼了好久了,那個醫生說我想我想太多了,也沒有給我開什麼檢查的單子。

    後來他給我講他年輕時的下鄉實習的經歷,說他年輕時也愛多想,整天沒事懷疑自己得什麼病了,在醫院實習做儀器檢查,出來一個是肺癌,他懷疑自己的肺癌了,出來一個得肝癌的他看到痛苦的表情,他懷疑自己得了肝癌,他覺得他也有這些症狀,後來他把這些給他的老師說了,老師罵他一天一天的太閒了胡思亂想。

    後來他告訴我,他把自己的心態改變了,不在亂七八糟的想其他,坦然面對一切,慢慢的心態好了,身體方面也好了,他也說我要有個好心態,心態決定一切。原因就是想的太多了。

  • 3 # 最美瞬間來了

    回答;如果已經到醫院檢查過了身體沒有問題,那麼就應該是有心理上的問題。

    總是感覺自己的身體有問題,對自己的身體不放心,特別沒有安全感。

    這個朋友應該是遭遇了某種事情的影響,導致自己的心情很差,做什麼事情都打不起精神,積鬱成疾,心情影響精神,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自己的身體健康,偶爾有個病痛之類就把它馬上想象成了大事,好像天快塌了一樣,這種心理疾病有抑鬱症的跡象,需要引起重視。

    心裡的創傷雖然我們看不見,但是比起身體的傷害,這種傷害是無形的,很難痊癒,治療心理問題,治標需治本。

    先了解朋友最近有沒有遭遇什麼事情,戀愛,家庭,婚姻情感,工作上的不順或者打擊,或者家裡遭遇了什麼意外,幫助他,引導他從那些不良的情緒中走出來。

    心情不好,情緒低落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覺得做什麼都沒有精神,也沒有興趣,對生活很失望,這個時候最需要家人的陪伴,也是一個人傾訴欲很強的時候,特別需要精神上的支撐,才能不產生精神上的緊張和過度焦慮,胡思亂想。

    對於朋友來說,在心裡應該有不少的負面的心理暗示,在心裡總是把不好的事情,放大,或者假設自己發生了這類的事情,看見某些症狀的描述,會不自覺的套到自己身上,然後感覺症狀都符合,可是到醫院檢查又查不出毛病。這類情況近幾年醫學上稱之為“亞健康”。

    亞健康的症狀; 1.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2.思維緩慢、反應遲鈍。 3.長時間的不良情緒。4;沒有安全感。

    多給朋友一些積極,主動,正面的迴應與鼓勵。多讓他出去走走,放鬆自己,把心情調節一下,旅遊,徒步,爬山,健身,跑步,給他正面的心理暗示,定期接受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 4 # 心理諮詢師王旭亮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一種極端表現,稱之為疑病症。

    疑病症又稱疑病性神經症,目前歸類為軀體形式障礙中,主要指患者擔心或相信患有一種或多種嚴重軀體疾病,病人訴軀體症狀,反覆就醫,儘管經反覆醫學檢查顯示陰性以及醫生給予沒有相應疾病的醫學解釋也不能打消病人的顧慮,常伴有焦慮或抑鬱。本病多在50歲以前發病,為慢性波動病程,男女均可發生。

    發病原因

    1.人格基礎

    孤僻、固執、內向、過分關注自身、敏感、自我中心、自戀、興趣狹窄、膽怯、脆弱、暗示性強的人格特徵可成為疑病症發病的人格基礎。

    2.社會環境因素

    得知自己親屬或朋友死於某種嚴重疾病,就會懷疑自己也步其後塵。見到別人得肝癌,就會覺得肝區不適。醫生的不恰當言論,過多的醫學儀器檢查,不必要的過分治療,不必要的手術等等都可能促進疑病觀念的產生。

    3.軀體因素

    處於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容易出現一些軀體感覺上的變化和自主神經不穩定的症狀,如心悸、潮熱、生殖器官的發育或萎縮等,對這類生理現象的不合理認知會促成疑病觀念的產生。

    4.心理因素

    有人認為此病起因於知覺和認知異常。患者的認知系統會對一些軀體感覺和變化做出不恰當的解釋,導致疑病觀念。

    治療

    治療

    在排除軀體疾病、診斷明確之後,應該建議患者停止各種不必要的檢查。疑病症的治療一般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藥物治療。

    1.心理治療

    以支援性心理治療為主,開始要耐心細緻的聽取患者的訴述,讓他們出示各種檢查結果,持同情關心的態度。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在患者信賴醫生的基礎上引導患者認識其疾病的本質不是軀體疾病,而是一種心理障礙。在認可接納患者確實存在明顯軀體不適感的基礎上,對疾病的性質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避免糾纏於討論症狀本身。另外,環境的轉移,生活方式的改變,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可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引導患者做另一種有趣的事情,也可獲得一定的改善。

    森田療法對消除疑病可有一定作用。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可提供新的資訊,幫助患者改變對症狀的看法,從使患者能認識到引起這些軀體症狀的真正原因。

    2.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患者的抑鬱、焦慮等情緒症狀,可使用抗焦慮與抗抑鬱藥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苯二氮卓類藥物等。對於確實難以治療的病例可選用小劑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喹硫平、利培酮等以提高療效。

  • 5 # 彭如心老師

    亞健康!身體不舒服,是因為新陳代謝出了問題,應該排出的代謝產物積聚了,刺激感覺神經,導致不舒服。

    但疾病的診斷有一定標準。這個代謝產物積聚,沒有達到疾病診斷標準,所以診斷沒病。這多數是因為睡眠缺氧所致。因為醒了之後呼吸功能增強,到醫院的路上也是運動,排出了一部分代謝產物積聚了,檢查的時候就正常了。有的在睡眠時,心肺功能都不正常了,可是好到醫院排了半天隊,由於運動了,心肺功能就恢復了。所以檢查沒病。

    當然也有部分人是心理疾病。

    如果你自己認定是缺氧,你可以買個製氧機,睡眠時或睡眠前後吸氧,或不舒服時吸氧,看看有沒有緩解。這叫實驗性治療。

  • 6 # 醫籍傳承

    回答,首先問你,你朋友年齡多大,男性還是女性?你朋友如果是青壯年的話,身體不舒服又查不出問題來,一是心理問題,二是亞健康。如果你朋友年齡偏大,要高度重視,全面檢查,最好是做癌性篩查,做癌症的特異性篩查,如AFP,癌胚抗原,前列腺抗原,CA199等!

  • 7 # 四川九妹生活記

    我來回答,朋友總是感覺自已身體不舒服,去各種醫院檢查都查不出問題,這種病屬於壓健康,建議去看老中醫把脈,開中藥調養,還有調整心態,心態好了,身體就舒服了。

    儀器都檢查不出的病,就不是什麼大病,都是小毛病,找老中醫把脈,開幾份中藥調理,吃上一段時間就身體舒服了,相信中國的中醫。

    還有些人,實際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病,他整天覺得他這裡病,那裡有痛的,整天焦慮不安,整天就覺得身體不舒服了,反之,開心就治癒心病,心情好了,心態好了,身體自然就舒服了,

  • 8 # 傲雪紅梅123456

    像這種情況,都查了沒病就要堅信沒病,振作起來,忘掉一切不愉快,該幹嘛幹嘛去,如果身體真有點小毛病也治好了。心情好治癒一切疑難雜症!

  • 9 # 心靈的覺知

    謝謝邀請,如果再次複查查不出什麼問題,往往問題出在心理上面,而大多數人卻會否認。在臨床實踐中好多患者有這種感覺,好多是缺乏關懷和關注造成的。只有這樣TA的家人才會注意TA。有的是為了迴避要做的事件才有這樣的感覺。這樣佔據心理的倫理上道德。如果你說TA沒有病,TA將會發怒的。這需要和TA深入潛意識。

  • 10 # 我說精神

    你好你的朋友很可能真的需要到精神專科醫院看一看,或者三甲醫院的心身醫學科或是心理科都可以解決他的問題。根據你的介紹,他的身體總是不舒服,但卻又查不出任何的問題,也就是檢查結果沒辦法解釋他身體上的不適感受,所以很可能他的問題是精神科的問題,軀體形式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地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症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徵的精神障礙。患者往往非常強烈的描述自己的軀體不適感,反覆要求做各種檢查,又不承認反覆檢查的陰性結果,或者說無法接受陰性檢查結果,不相信醫生對於他軀體方面沒有問題的保證。

    其實軀體形式障礙是綜合醫院門診非常常見的困難問題,可以說心內科、消化科、普外科、骨科、內分泌科、甚至婦產科門診醫生都會遇到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面不能將患者趨之門外,另一方面又沒辦法讓患者接受陰性檢查結果。而且軀體形式障礙患者的另外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反覆糾纏醫生,我不相信你的檢查結果,不相信你的診斷結果,但還是要糾纏你,要你給我重新檢查,要你用更大的精力去診斷。只要最後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就會繼續糾纏下去。甚至我曾經的一位軀體形式障礙的患者,也是前不久出現在我文章中的一位患者,因為總是去門診騷擾醫生,把醫生逼得鑽了桌子……

    是不是心理問題?應該怎麼辦?

    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但往往有一些明顯的性格基礎或是社會心理因素。不過軀體形式障礙屬於焦慮障礙的一個特殊表現形式,雖然無法單獨依靠解決社會心理問題解決周身不適表現,但對於心理治療的接受度還是很高的。

    在關於軀體形式障礙的治療中,目前被廣泛認可的還是藥物治療聯合心理治療的複合治療模式。藥物治療一般比較推崇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以及心理治療的認知心理治療(CBT),效果是有統計學意義的。當然,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用這種複合治療方法,幫助並治癒了很多人,所以,如果你的朋友真的需要醫生的幫助,帶他去醫院看一看吧,不喜歡精神專科可以到三甲醫院的心理科或者心身醫學科,會有幫助的。

  • 11 # 蘇蘇情感婚戀導師

    朋友總是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服,但是去各種醫院查,結果都沒有查出問題,因此,可以初步排除器質性病變。

    有一種心理疾病叫疑病症,得這種心理疾病的患者總是懷疑自己有軀體疾病,並伴有軀體不適症狀。

    這種病的發生,一般有以下三種因素相關:

    一:人格特徵:

    患者人格基礎孤僻,固執、內向、過分關注自身、敏感、以自我為中心、自戀、興趣狹窄、膽怯、脆弱、暗示性強。

    二:社會環境因素:

    患者的親戚、朋友死於某種疾病,因而懷疑自己也有某種疾病,進而出現疑似症狀。

    三:軀體因素:

    青春期或更年期人群中會出現的一些症狀。

    四:心理因素:

    知覺和認知系統異常會對一些軀體感覺做出不恰當的解釋,導致疑病症。

    建議帶他到當地醫院心理科找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 12 # 霍體清

    整天焦慮,身體哪裡不舒服就以為得了不好的病了,這是怎麼回事?

    你這個問題,在心理學臨床上,叫疑病症。

    疑病症,顧名思義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治不好的大病,絕症,屬於神經症,臨床也有叫軀體形式障礙或軀體化障礙,在這類病中,懷疑心臟病的最多,其次是癌症,再往後就是狂犬病、艾滋病等。

    以懷疑心臟病為例,說明疑病症的形成過程和康復方法,首先這類病人個性敏感多疑,以前瞭解明星、聽說過誰誰心臟病死亡了,或家族中有人是心臟病,在某次加班、熬夜、喝酒、生氣等,造成心慌、呼吸困難的時候,大腦中閃現,我是不是心臟病,想起以前誰誰猝死的訊息,在大腦形成條件反射,或者難受的時候到醫院檢查沒事,回來百度,百度說的和自己的症狀相似,越想越怕,形成條件反射。

    康復的方法,讓患者本人清楚條件反射的原理,瞭解條件反射建立以後形成自動化思維,自動化思維自動執行導致無緣無故的有症狀,再結合醫院的多次檢查結果,讓本人知道自己的身體沒有問題,再用反覆暗示的方法,有症狀就暗示自己身體是好好的,慢慢的症狀就會消失。

    植物神經紊亂,有暗示功能,就是你覺得哪裡有問題,哪裡的植物神經就紊亂厲害,症狀就重。

    但最重要的是性格的最佳化,不斷提升自信,讓自己的內心強大,抗打擊的能力就強。

  • 13 # 汐煒醫生

    朋友總是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服,但是去各種醫院查都查不出來有問題,或許可以考慮去精神科就診。

    在精神科,這種缺乏陽性檢查結果的疾病被稱作軀體症狀障礙,也就是之前我們聽到的軀體化障礙。歐洲國家調查研究,命名其為醫學無法解釋的症狀。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此病的發生率在普通人群為4%-10%,約20%的患者存在軀體不適但找不到器質性病因,在各專科門診就診率高達50%,其中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

    軀體症狀障礙的患者可能存在一個症狀,也可能存在多個症狀,令人痛苦,影響正常生活,最常見的症狀是軀體疼痛(包括頭、肌肉、關節、腹部、胸背等部位),也可能涉及多系統的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心悸、胸悶、頭暈、頭痛、四肢麻木等。在兒童中,最常見的是反覆發作的腹痛、頭痛、噁心和疲乏。

    患者表現出對自身軀體症狀過分的擔心和關注,在求醫行為方面表現為高度的求治慾望,但這種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很少能減輕個體的擔憂。最後導致患者頻繁、多學科的就醫,從而造成痛苦和疾病的負擔進一步增加。

    治療

    一,心理治療是關鍵:避免過度的檢查,讓患者知道,排除軀體疾病,使之降低對疾病的焦慮;心理治療方面支援認知治療和正念治療。

    二,藥物治療:當然,對於大多數個體來說,單純的心理治療已經不足以解決問題,所以很多時候,精神科醫生會選擇藥物+心理治療。當前治療軀體症狀障礙最常選用的藥物是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這兩種要主要用於治療抑鬱症,但因為能增加腦內去甲腎上腺素能,從而增加機體對於疼痛的閾值。

    三,有學者認為此病根本在於焦慮,而上述兩種藥物起效時間可能需要1周-10天,所以,前期可以合併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物,可以選擇勞拉西泮、奧沙西泮等。

  • 14 # 精神科李文惠

    這當然是心理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當然是來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總是感覺不舒服但卻查不出任何原因?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年前診治的那位軀體症狀障礙的阿姨,我清晰的記得她一進診室後立馬掏出了各種在各大醫院的檢查報告並對我說:“大夫你看,我這些檢查啥事沒有,為啥我還是總感覺渾身難受呢?總怕自己得了啥病。”這句話似乎成了每一個軀體化障礙患者的開場白。今天大家一起和李醫生來學習一下這個“啥毛病沒有還是渾身難受”的軀體症狀障礙

    什麼是軀體化障礙?

    當患者的軀體症狀造成重大功能損傷或使患者遭受巨大痛苦,並且患者在這些軀體症狀的基礎上產生過度和不恰當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時,我們稱之為軀體症狀障礙

    國內外文獻報道這類患者數量多,但大部分患者就診於消化內科或心臟內科等病房,非精神科醫生對其識別率低、漏診誤診率高,患者甚至對這種疾病聞所未聞並固執的認為是因為沒有盡職盡責或水平不夠。造成疾病的遷延、醫療資源的浪費和醫患關係的惡化等問題。

    我該怎麼辦呢?

    1、心理治療患者要對醫生有足夠的信任才能進行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他能幫助患者處理患病過程中的“災難化”“以偏概全”等導致不良應對的認知模式,並指導患者用積極的行動,改善應對及精神生活品質,從而爭取改變症狀。

    2、藥物治療:至於精神科藥物,往往是輔助的。特別注意適應證要明確。如有些症狀,如失眠,疼痛敏感,某些抗抑鬱藥物有效(如度洛西汀對疼痛的治療效果顯著);伴有緊張焦慮的時段,抗焦慮治療有幫助(如鹽酸丁螺環酮、枸櫞酸坦度螺酮膠囊等);易激惹、反覆思慮,有時可以試用小劑量強鎮靜劑。這些都是對症的,不是針對整個障礙的。

    最近大家在家“禁足”,很多人會把自己的思緒引到自己的身上,以至於過分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產生軀體症狀障礙及焦慮障礙等心理問題,如果您有問題請諮詢我。

  • 15 # 易之

    朋友總是感覺自己身體不舒服,但是去各種醫院查都查不出來有問題。那就不是身體問題,八成是心理作用。建議去專業心理諮詢機構或心理理療師尋求幫助。

    前不久看到一則新聞,是說某男子晚上睡覺覺得自己的被子裡鑽進一條S,嚇得滿頭大汗,一動不敢動。於是打電話報警,警察趕到的時候,男子嚇得臉色慘白。他輕聲告訴警察說,它已經從腳底串到衣服裡了。

    經過觀察,警察並沒有發現被子裡有何動靜。但是男子堅稱它在那,請警察幫他解決,否則他不敢動。經過一番折騰,什麼也沒有,虛驚一場,一切都是男子的心理作用惹來的麻煩。

    為什麼會產生心理作用?

    心理作用應該是一種自己的潛意識想法。這種潛意識可能是一種擔心、焦慮、憂愁、開心,喜歡、愉悅、羨慕、悲傷等等的情緒。當這些情緒過於強烈的時候,就會產生心理作用,影響大腦的判斷,引發一些列行為反應。

    比如,心理壓力大的時候,吃東西沒有胃口;開心的時候,做起事情來輕輕鬆鬆,效率很高。

    普魯切克情緒車輪告訴我們,每一種原始情緒都有情緒弱化和情緒強化的變化。比如:原始情緒是生氣,它的強化的情緒是暴怒,弱化的情緒是不悅。

    當原始情緒過於強化,長期壓抑緊繃,就會出現各種心理作用。

    比如,平時生活中當我們感到心理壓力很大的時候,覺得吃東西都沒有胃口;感到非常開心的時候,做任何事情都能輕輕鬆鬆完成,效率可以很高。

    有一種典型的較嚴重的心理作用是被害妄想症,當一個人經常擔心自己不要被害,反覆想反覆想,過於焦慮,使得神經緊張,就會幻想自己被害的情景。而萬一哪天遇事不順,就會覺得說擔心的事情還是到來了。其實只是巧合而已。

    心理作用也有正面影響,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到積極的心理暗示,這種心態比較樂觀,遇事看到好的一面,生活態度樂觀。

    怎樣消除負面心理作用

    心態放輕鬆,不要過於糾結。多聽音樂,舒緩情緒。或者找人聊天,把心裡的擔心顧慮講出來,聽聽他人的說法建議,學習借鑑他人的經驗。

    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強迫症的人喜歡反覆檢查門鎖沒鎖好。那麼就在鎖門的時候當場檢查好。告訴自己沒問題了,再離開。

  • 16 # 風輕聽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身體不舒服,又跟某些疾病的症狀很相似,會立馬懷疑自己生病了,一直到被醫生診斷沒事才會打消懷疑。

    感覺身體不舒服,卻檢查不出問題,多半是心理作用,是由認知偏差導致的。

    一、認知偏差導致懷疑自己有病

    1.認知偏差導致

    所有的事情不過是巧合,人們的想法卻不盡相同,且所想的內容和事實完全不符,這種情況在心理學上叫作認知偏差。

    舉個例子,我們走在街上,對面走過來的一個異性,一直盯著自己的臉看,我們會以為他(她)對自己有好感,可實際上是自己的臉上沾到了不明物體,讓他(她)產生了好奇。

    人總習慣把不好的事情往壞處想,身體不明原因的不舒服,會第一時間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病,如果剛好症狀跟某些疾病的症狀吻合,就會相信自己是得了某種疾病。

    2.錯誤管理理論

    進化心理學家們認為認知偏差是表面答案,提出錯誤管理理論對此進行更深一步的解釋。

    錯誤管理理論認為,人類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通常面臨著出現差錯的風險。

    這些錯誤可以分為兩類:錯誤肯定和錯誤否定。

    錯誤肯定就是把沒病的人當成有病的人,錯誤否定就是把有病的人識別為沒病的人,這些認知偏差都是為了指導人們以犯錯的方式來適應世界。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醫生,在自己身體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不能準確判斷自己是否得病。

    假設自己得病了(即便自己的判斷不是正確的),去醫院檢查一遍,最多就是花點冤枉錢,這個代價自己可以接受;

    但如果假設自己沒病(判斷錯誤),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生命危險,這個後果是自己承受不起的。

    所以,身體不舒服,認為自己得病的錯誤感,可以使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

    二、“心理暗示”作用堅信自己一定生病了

    有的人去醫院檢查,不相信醫生的診斷,依然堅信自己有病。

    就如題主的朋友,去了各種醫院做檢查都還是認為自己得病了,可能更確信自己得了醫院都檢查不出來的疑難雜症,覺得自己更不舒服了,這可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心理暗示就是人們受自身或外界的態度、判斷、情緒的影響的心理特點。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條件反射就是看到什麼就會想到與之關鍵的事物。比如,我們看到水果這兩個字,腦海裡會立馬出現各種水果的樣子;身體不舒服,立馬就想到生病,這就是條件反射。

    心理暗示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望梅止渴”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心理暗示的力量非常的巨大,我講個故事讓你瞭解一下心理暗示的力量。

    有一個死刑犯,告訴他要接受的刑罰是缺血死亡,把他雙手綁起來並蒙上眼睛後,然後用葉子在他的手腕上輕輕劃了一下。這個犯人的手腕旁邊,有一個容器向下“啪嗒,啪嗒”滴著水。

    一天後,這個犯人果然死掉了,起因是心臟缺血而死,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出過血。原因就是他以為自己的動脈已被割開,那水滴聲就是自己的血滴下的聲音,在這樣的自我暗示下,他被自己嚇死了。

    當一個人非常的確信自己生病了,會草木皆兵,不斷地進行自我心理暗示,身體越會出現一些不明症狀,越會感覺自己生病了,如此反覆迴圈。

    確信自己生病,而檢查結果卻沒事,內心是非常焦慮不安的,唯恐自己會不明不白地死去。

    三、心理學“安慰劑效應”去除病人的心理病

    沒病卻總覺得自己有病的人,得的是心病,既然是心病就得用心藥醫,心理學上有個心藥叫“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由於患者期待並相信某種治療方法有效,而導致理論上本應無效的安慰劑顯著緩解患者症狀的神奇現象。

    也就是說,只要自己相信某個藥有效,就算是“假藥”也能把病治好,別不相信,這是被科學界認可的客觀現象。

    任何方法的治療效果都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安慰劑效應和有效藥物。有時候,安慰劑效應比有效藥物的治療效果更好。

    為什麼“安慰劑效應”能有治療效果呢?

    “安慰劑效應”的核心是神經反應,我們所有開心和痛苦的感受都是神經發出來的訊號。

    一旦大腦相信藥物有效,神經就會去配合,釋放積極的訊號,患者就會有症狀減輕了的感覺。

    美國一位75歲的老太太,新摔一跤受傷導致後背劇烈疼痛,連站著洗碗的力氣都使不出來。

    她不久去醫院接受椎體成形術(vertebroplasty)的手術治療。

    手術很成功,她的身體在手術後漸漸恢復了正常,10年都沒有發生過任何問題,事實上,老太太根本就沒有做椎體成形術!

    她不知道,自己被分到了驗證“椎體成形術”到底有沒有效的對照組,接受的是“假手術”,自己是被假手術治癒的!

    據英國一項問卷調查曾發現,97%的醫生都曾給患者使用過安慰劑,無論是糖片、維生素C還是生理鹽水。給患者使用安慰劑是一種善意的而且有效的“欺騙”。

    安慰劑效應在當今的醫學中是普遍存在的,說不定我們自己也曾被安慰劑效應治癒過。

    所以,題主的朋友總感覺自己的身體不舒服,又不相信醫院的檢查結果,你可以在檢查結果出來後,提前跟醫院的醫生溝通一下,說明你朋友的情況,讓醫生開一些維生素C之類的藥,給你朋友服用,重點要告訴你朋友,這個藥是針對他病情的特效藥,吃了保證藥到病除。

    這樣就能起到安慰劑效應的作用,去除你朋友的心病,達到治癒的效果。

    結語:心理病也是病,也要重視,不要讓它積鬱成疾。

  • 17 # 心理老師左叔

    你說的這種情況,我在心理諮詢工作中也會遇到,我從三個方面來解答。

    首先,感覺身體不舒服,但到醫院又查不出來有什麼問題,可能屬於亞健康狀態,即一個人的身體狀況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他(她)感到軀體或精神上的不適,例如疲乏、情緒不寧、頭痛發暈、失眠多夢等,可是即便到醫院看病醫生也查不出有什麼病,但是他(她)就是存在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種種不適感覺,表現為體力不支、食慾不振、睡眠不酣、精神不爽,頭暈、健忘、便秘、心煩、易怒、性功能減退等等身體不適的症狀,雖然還能工作、學習、生活,但就是心境不高,情緒煩躁。根據你描述的情形,估計你的朋友可能是亞健康狀態,建議你轉達你的朋友,對亞健康狀態不要輕視,如果不調整心態,不放鬆生活節奏,不注意勞逸結合,亞健康狀態在中年以後會成為身體疾病的誘因。

    其次,總是感覺身體不舒服,去各種醫院查都查不出來有問題,也可能是疑病症;疑病症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疑病傾向的人,經常擔心自己身體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或者確信自己有某種很嚴重的疾病,因此非常害怕和擔心,對自己的健康過濾,對身體的變化過分在意,到醫院看醫生、做檢查,但是檢查結果沒有異常,醫生也給他解釋沒有問題,可是“病人”就是不相信醫生的解釋,對檢查結果也不相信,不斷地到各家醫院甚至到外地醫院看病做檢查,希望證明自己有“病”。你朋友的狀況可能就是這種狀況,建議你的朋友,一是要相信醫生的專業能力;二是調整好心態,很多身體不適感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三是做心理諮詢,解決心病。

    第三,上述兩種情形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因此,你朋友的情況是心裡出了問題,要從心上解決,建議你朋友在當地找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或到綜合醫院的心理門診,做心理諮詢,引導他科學認識疾病,放棄錯誤的認知,理解心理問題每個人都有,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讓心理諮詢師幫助他走出困局。

  • 18 # 找心理

    總覺得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又都正常,可能是這幾種原因:

    1、可能患有抑鬱症或抑鬱發作,已經出現軀體化症狀,總覺身體不適,但經過醫院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

    2、存在疑病心理,這一型別人群不以認可檢查結果,固執的認為自己就是生病了,但醫生檢查不出來,是醫生和醫院的問題,反覆的換醫院、換醫生、換科室的檢查;

    3、存在心理障礙,這種主要以孤寡老人為主,特別是子女工作比較忙,疏於照顧時,希望以生病為由吸引關注,但其實本人是意識不到的;

    4、身邊有相熟的朋友或親屬因病去世,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大強就是典型的案例,在經過伴侶因病去世後,自己吃了不潔食物導致拉肚子,在醫生說沒什麼事的時候,一再問二兒子自己是不是生了重病,不相信醫生的診斷,要求換醫院再看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飯局狼人殺白痴怎麼玩飯局狼人殺白痴身份玩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