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42663429235

     原指八種珍貴的食物,後來指八種稀有而珍貴的烹飪原料,演變到現在泛指熟肉製品加工工藝的統稱。 其具體所指隨時代和地域而不同。

        八珍的提法最早見於《周禮•天官冢宰》:“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應該說中國曆代“八珍”的內容各不相同。八珍最早演變為烹飪食材最早見於文字的,是北宋元豐年間的《埤雅》。明代俞安期所輯《唐類函》指出:“按《禮》所謂八珍者……後世則侈雲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蟬。” 

    而到了改革開放以後,計劃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生意人便把“八珍”二字取來,用作熟肉製品的名稱,時過境遷,已經無法考證是何人為之,就讓歷史品鑑這一名稱的由來吧……

  • 2 # 平凡的人628628

    八珍玉食,泛指精美的餚饌。出自: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三卷:“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萬語對生意。”近義詞有:山珍海味,反義詞有:粗茶淡飯,八珍玉食是中性成語,聯合式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形容珍美的食品。八珍玉食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八珍玉食釋義:泛指精美的餚饌。成語出處: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第三卷:“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萬語對生意。”

  • 3 # 使用者8543401739201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歷代都有“八珍”之說,乃是指八種珍貴的食材。不過,八珍的內容不僅歷代都不相同,而且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最典型的莫過於元代的八珍和明代的八珍。


    元末學者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載道:


    “所謂八珍,則醍醐、麈沆、野駝蹄、鹿唇、駝乳糜、天鵝炙、紫玉漿、玄玉漿也。”


    明人張九韶所編的《群書拾唾》中記載了明代的八珍,同時這也是民間流傳最廣的八珍之說:


    龍肝、鳳髓、豹胎、鯉尾、鴞(xiāo)炙、猩唇、熊掌、酥酪蟬。


    不過,最初的“八珍”之說出自《周禮》,乃是周天子享用的美味,但究其實,“八珍”倒更像八種烹飪食品的方法。


    《禮記·內則》篇中詳細地記載了“八珍”的名稱以及烹飪方法。


    第一珍

    “淳熬:煎醢加於陸稻上,沃之以膏,曰淳熬。”


    這是第一珍。


    醢(hǎi)是肉醬;陸稻即旱稻,種植在旱地裡的稻,抗旱能力強於水稻;膏指動物油或植物油。


    將肉醬用油煎熬,然後蓋在煮熟的稻米飯的上面,再用油澆淋,很像今天的蓋澆飯。


    “淳”和“沃”同義,都是指用油脂澆淋的動作,這樣做出來的飯,可想而知味道極為淳厚,因此這兩個字也都可以當作飯味淳厚的意思;“煎”和“熬”也同義,都是烹飪的方法。因此將這種烹飪方法提煉為“淳熬”的名稱。


    第二珍

    “淳毋:煎醢加於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


    這是第二珍。


    將肉醬用油煎熬,然後蓋在煮熟的黍米飯的上面,再用油澆淋,很像另一種蓋澆飯。


    按照鄭玄的註解,“毋”應該讀作“模”,也就是“象”的意思。淳毋的烹飪方法很像淳熬,區別在於一是稻米飯,一是黍米飯,故稱“淳毋”。


    第三珍

    “炮:取豚若將,刲之刳之,實棗於其腹中,編萑以苴之,塗之以謹塗。炮之,塗皆幹,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以付豚,煎諸膏,膏必滅之。鉅鑊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後調之以醯醢。”


    這是第三珍。


    這種烹飪方法最為繁複,真不知道我們的老祖宗是怎麼想出來的!


    “炮”在這裡讀作páo,一說指肉不去毛而加以燒烤,一說指將肉用泥裹起來加以燒烤。“將”應為“牂(zāng)”,指母羊。“取豚若將”的意思是:或者用小豬,或者用母羊來燒烤。


    “刲(kuī)”是屠宰,“刳(kū)”是剖開。這是指將小豬或母羊屠宰並剖腹。“萑(huán)”指蘆葦一類的植物,“苴(jū)”是包裹,“謹”應為“瑾(jìn)”,用泥塗塞。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將棗子填在小豬或母羊的腹中,然後用蘆葦密密地裹起來,再用泥塗在外面。


    “擘(bò)”是擊打,“濯(zhuó)”是洗滌,“皽(zhāo)”指面板上的薄膜。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將泥裹起來的小豬或母羊燒烤,等外面塗的泥烤乾之後,用手擊打使幹泥脫落,再用洗乾淨的手不停地加以摩擦,去掉小豬或母羊身上的薄膜和油脂。


    “糔(xiǔ)”是汁,“溲(sōu)”是用水調和,“酏(yǐ)”指稀粥。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繼承上一道工序之後,再將稻米粉用水調和成糊,糊在小豬或母羊的軀體四周,然後下油鍋煎,鍋裡的油一定要淹沒小豬或母羊的軀體。


    “鉅鑊(huò)”指大鍋,“薌脯”指將小豬或母羊在小鼎中煮,煮成肉脯的模樣,散發出香氣。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小豬或母羊煎好之後,放在小鼎之中繼續煮,再將小鼎放進盛有湯的大鍋之中,大鍋裡的湯一定不能淹過小鼎,否則湯水就會進入小鼎,敗壞肉的味道。


    “醯(xī)”是醋,“醯醢”即指用鹽、醋等作料調製而成的肉醬。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鍋下面的火三天三夜不能熄滅,煮滿三天三夜,然後才能取出小鼎裡面的小豬或母羊,吃的時候用肉醬調和。


    針對這一烹飪方法,近代學者尚秉和先生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一書中感嘆道:“可謂費矣!然不知發明若干年,而後能製法繁複若此也。”


    第四珍

    “搗珍:取牛、羊、麋、鹿、麕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孰出之,去其皽,柔其肉。”


    這是第四珍。


    “麋”是冬至時脫角的鹿,“麕”就是獐子,“脄(méi)”指脊背兩側的肉,就是今天說的裡脊肉,“餌”指筋腱。選取牛、羊、麋、鹿、獐子等的裡脊肉,後四者用肉的多少等同於牛的用肉,翻來覆去地捶打,為的是去掉它們的筋腱,搗熟之後拿出來,再去掉它們身上的薄膜和油脂,吃的時候用肉醬調和。因為是捶搗而製成的珍味,故稱“搗珍”。


    針對這一烹飪方法,尚秉和先生評價道:


    “此製法甚奇,不用刀切,椎搗使爛,和五種肉為一,且筋膜盡去,均勻和合,調而食之,其有異味可知也。”他所說的“異味”可不是指不正常的怪味道,而是指不尋常的鮮美之味。


    第五珍

    “漬: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湛諸美酒,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


    這是第五珍。


    稱作“漬(zì)”,指短時間浸泡。“湛”也是浸泡的意思,“醷(yì)”指梅漿,梅子的漿汁。


    選取新屠宰的牛肉,薄薄地橫切,一定要切斷肉的紋理,這樣切出來的生肉才容易嚼。然後浸泡在美酒之中,到第二天早上再吃,吃的時候用肉醬和梅漿調和,這樣就沒有羶味了。


    第六珍

    “為熬:捶之,去其皽,編萑,布牛肉焉,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幹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麕皆如牛羊。欲濡肉,則釋而煎之以醢;欲乾肉,則捶而食之。”


    這是第六珍。


    稱作“熬”,意為熬肉之法。也不用刀切,捶搗使肉爛,去掉肉身上的薄膜和油脂,然後晾在編織好的蘆葦之上,把桂和姜切成屑末,和鹽一起撒在上面,等它晾乾之後,用油煎而食之。


    牛肉、羊肉、麋肉、鹿肉、麕肉都採用這種方法。“濡(rú)”是溼的意思,如果不想吃乾肉而想吃溼潤的肉,就用鹽水潤釋,再用油煎好,調和肉醬來吃。想吃乾肉的話,捶搗使肉爛而食之。


    針對這一烹飪方法,尚秉和先生評價道:


    “此種食法,有類於今日之醃肉,可久存。不過古人搗肉使爛,今則塊醃,古較今尤精耳。”不得不承認,古人制作醃肉的方法確實比今天要精細得多。


    第七珍

    “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


    這是第七珍,稱作“糝(sǎn)”。“糝”的本義是用稻米和別的調味品製成的羹湯,這裡講的其實就是煎肉餅的方法。


    牛肉、羊肉、豬肉合在一起,切成小粒,跟稻米一起煎成肉餅,比例是二分稻米一分肉。


    之所以用稻米,是要把稻米煮得極爛,然後才能和肉為餅,今天則是用麵粉和肉煎餅。


    第八珍

    “肝膋: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濡炙之,舉燋,其膋不蓼。”


    這是第八珍。


    “膋(liáo)”指動物腸子上網狀的脂肪,又稱網油,做菜時當作配料使用;“幪(méng)”是覆蓋;


    “燋”通“焦”;“蓼(liǎo)”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的味道辛辣,可用來調味。


    選取一隻狗肝,用它的網油包起來,再塗上脂油炙烤,烤至表面焦熟之後食用,不能使用辛辣的蓼來調味。


    此八珍既可視為烹飪方法,又可視為八種美味的食品,其精細程度簡直令人咋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瓷磚u型條鋁合金和不鏽鋼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