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27641569859502
-
2 # Axl386
杌子這是在早比較富裕的家庭裡面才有的比較高的凳子。這種凳子比現在一般家裡使用的凳子面都大一些,而且凳子面基本上都是正方形,之所以叫杌子也可以叫杌凳就是它沒有靠背。而凳子面都比較小高矮和杌凳差不多,搬挪很靈便。現在除了做仿古傢俱沒有再做杌子的了。
杌子這是在早比較富裕的家庭裡面才有的比較高的凳子。這種凳子比現在一般家裡使用的凳子面都大一些,而且凳子面基本上都是正方形,之所以叫杌子也可以叫杌凳就是它沒有靠背。而凳子面都比較小高矮和杌凳差不多,搬挪很靈便。現在除了做仿古傢俱沒有再做杌子的了。
古代的凳子稱為杌子、馬紮。《金瓶梅》中就多次提到“坐在杌子上”或“拿了一把杌子”,至今山東等地的農村還稱凳子為“杌子”,這應當是有歷史淵源的。另外以下材料也足以說明: 馬紮也稱馬閘、交杌或交椅,其模樣同我們今天見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仍有人將小凳子稱為“杌子”或“小杌子”。而我們的馬紮源自北方遊牧民族的“胡床”,東漢始傳入,見於文獻記載,但沒有形象資料。胡床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由棕繩聯接,後世稱為馬紮。圖為最早見到的馬紮形象。 胡床,漢代自胡人傳入,為垂足之坐,如今之行軍椅。所謂床,《釋名》雲:“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廣雅》雲:“棲,謂之床。”裝,載也,棲也,皆為人坐臥之用。故古代供跪坐之物,如同日本今之坐蒲團,曰床。床固同床,然此床非彼床,內容迥殊,以之劃分時代,蓋為此也。(參考黃現璠著 《古書解讀初探》) 原來,中國漢以前的傢俱都屬低面傢俱,無坐具,人們席地而坐,只有案几而無桌子。到了漢代,北方遊牧民族的“胡床”傳入,這裡的“床”是坐具的含意,與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宋人高承在《事務紀原》中引《風俗通》的話說:“漢靈帝好胡服,景師作胡床,此蓋其始也,今交椅是也。” 胡床就是倍受他的鐘愛而經常被提及的用具之一。因而交椅應是中國古代民族相互友好往來與不斷融合的標誌。而交椅經過發展,在宋元時已出現了帶靠背的交椅,分為直背與圈背兩大類,由於交椅可摺疊,搬運方便,故在古代常為野外郊遊、圍獵、行軍作戰所用。後逐漸演變成廳堂傢俱,而且是上場面的坐具,古書所說的那些英雄好漢論資排輩坐第幾把第幾把交椅,即出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