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59425501209

    為人子”出自宋朝王應麟的《三字經》。原文選段: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人生急當首務者,莫大於孝悌,其次一等,多見天下之事,以廣其所知,多聞古今之理,以廣其所學。

  • 2 # 使用者阿姚隨見隨說

    出自宋朝王應麟的《三字經》。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

    清代夏之翰《〈小學紺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經》作者自先生(王應麟),因取文熟復焉,而嘆其要而該也。”

    孩子小的時候容易被環境改變,所以就需要趁小多學些做人的道理和知識,對於未來都有幫助。

    親師友,分親師和親友。這裡又得說到古師和現在老師的區別。

  • 3 # 聊八卦對身體好

    王應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學多才,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南宋滅亡以後,他隱居鄉里,閉門謝客,著書立說。傳世書法有《著書帖》等。著有《三字經》、《困學紀聞》、《小學紺珠》、《玉海》、《通鑑答問》、《深寧集》、《詩地理考》等。

  • 4 # 心靈的小時空

    這句話是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它的意思是說:與人相處中的忌諱,就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

    孟子他老人家的本意並不是說“為人師”不好,而其中關鍵在一個“好”字,“好”字型現的是自我炫耀,自滿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進。這種“好為人師”為的不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僅僅為的是貪圖訓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虛榮而已。

    其實,她的觀點很多時候並不那麼正確,這就是好為人師的一種表現。就像老話說的:滿瓶子不蕩,半瓶子波浪波浪。

    02而真厲害的人,一般都是特別謹言慎行,不“好”為人師

    在工作中認識一個學歷很高的老師,在自己的本專業也乾的非常出色,最重要的是,他還非常的謙虛。每次向他請教時,他的態度都特別的好,無論你問的是多麼幼稚的問題,他都沒有半點嫌棄的意思。

    這樣的人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有內涵的老師,他是有資格去“為人師”的,而實際上他並沒有,相反他很謙虛。

    03警示自我

    另外從自我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可作為對個人的一種警醒,每個人都有好為人師的潛藏因子。

    回想一下當別人向自己請教一個自己特別懂行的問題是,我們都會唾沫橫飛,巴不得跟對方去把答案講出花來。過度的講解就從“為人師”變成了“好為人師”了。

  • 5 # 2468balingzhi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與人相處中的忌諱,那就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出自《孟子·離婁上》“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這句話告訴我們,為人師不是不好,我們整個社會尊師重教,尊重老師,這裡所說人師,不是學校裡“傳道,受業,解惑”的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好為人師”的人或現象。“好為人師”是一種自我炫耀,一種自我顯擺,是一種裝腔作勢,是一種故弄玄虛!自己不一定真懂,就以老師的資格告知、訓斥他人,讓人不容易接受!

    孔子有句名言“三人行,必有吾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三個人一起走路,一定會有我的老師在裡面,這是要求每個人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

    這兩句話並不矛盾。“好為人師”,你動不動就就以老師自居,開導這個,教誨那個,如果你記住孔子這句“三人行,必有吾師焉”,你就不會到處炫耀自己,處處好為人師了!

    “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即使你有一定的學問,也不要飛揚跋扈,趾高氣揚。每個人在知識的海洋中不可能是無所不懂,你在這方面優秀,在那方面可能一無所知!“隔行如隔山”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 6 # 為一天

    《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思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肯定有能作為我老師的人,必定有能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這也就給“好為人師”提供了合理的解釋。你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都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我也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嘛。這樣說貌似也有道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據觀察,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毛病,那就是:好為人師。那麼,我們先看下什麼叫“好為人師”。“好為人師”出自《論語·離婁上》,意思是:“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常用來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從上可以看出,好為人師,有三個明顯特徵: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一,不謙虛

    我們可以觀察下,喜歡有事沒事對別人的言行品頭論足的人,多半能力不是最強的。天天議論別人,把注意力放在對別人的指指點點上,哪有時間踏踏實實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呢?一般越是能力差的人,越喜歡對別人的舉動指指點點。

    下象棋的應該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觀棋不語真君子”。意思是:看到別人下棋的時候,能夠做到不指指點點就可以算得上君子了。倘若,有這麼一個人,看你陷入思索,告訴你:“哎呀,你應該這樣走嗎?這樣走不就對了嗎?”說著,替你走了一步棋,打亂了你所有地思緒。這種不謙虛的做法就屬於是“好為人師”了。

    二,自以為是

    自認為無所不知,老子天下第一,比人都強,所以忍不住炫耀,讓人以為他什麼都知道,這就是自以為是。

    李子柒的影片傳達的是春暖花開,餵馬劈柴的田園生活,很多人卻認為是農村生活,認為農村生活沒有這般歲月靜好,好像抓住了別人的辮子一般,喋喋不休地去討伐,這就是自以為是了。

    三,愛擺老資格

    不根據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環境以及時間的差異來分析問題,喜歡拿自己過去的經驗對別人不確定的未來的事情品頭論足,這一點在父母對孩子,長輩對晚輩上表現的淋漓極致。孩子的成長就如同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作畫,做父母的偏偏愛挑刺,指手畫腳。晚輩也有自己的想法,長輩偏偏要擺著老資格,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晚輩,如果不聽,就會來上一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怎樣做才不是好為人師呢?

    一、改變觀念,變“好”為“善”

    好,帶有主觀性,喜歡主動去當別人的老師;

    善,帶有被動性,當別人問起時,能夠給他人合理化的建議。

    二,保持謙虛,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們常說虛心使人進步,保持謙虛,做自己的事情,能讓自己更好的成長,成為該領域內的高手。當你成為該領域內的高手的時候,自然有人會向你請教,此時,你的說教對於別人來說就是可以參考施行的建議,別人才會真正尊重你的意見,並落實到行動,而不是泛泛地聽下。

  • 7 # 陌道流塵

    人之患,是態度、觀點,表明範圍和態度。這是一種語氣強烈的強調。

    莊子言:“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殆矣。”——最後文末,不經意加個錯了,並未突出強調什麼人什麼範圍,重點是前面觀點。

    這次不同,孟老夫子特意加上範圍:人。說明他是有態度,有情緒的。重點在這個判斷。

    “好為人師”。真正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師,應是一種職業身份,一種社會廣泛認可。

    錯就錯在“好”。不是得到認可之後再去教導。而是在沒被人認可前,就主觀上去教。這存在兩個問題:一、你教的東西沒被社會認可,是錯的。二、你不是想傳遞客觀真理的,懷有利益得失好惡的,是另有目的的。

    由此可見,好為人師,是一種有目的的思想推銷。

    孟子當時,處在戰國。與春秋百花齊放不同。知識傳播環境在惡化。各家學說競爭加劇。有些是行之有效的,如法家,兵家等。有些則是曇花一現。顯然,孟子認為學術應遵循真知,重在以知識指導實踐,而非鼓唇弄舌的利益競爭。“偌大中國,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所以,孟子認為,做人,要實在,要拿乾貨。做老師,要教真知,不要帶私貨。不要總想著用自以為是,沒得到大眾認可,沒經實踐檢驗的一套理論,去推銷和強加於人。

    這種“好為人師”的思想,浮躁而功利,當休。

  • 8 # 燕山常青客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此句出自《孟子・離婁上》,意思就是說:人的忌諱,就是喜好做別人的老師。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學聖賢之道,學君子之行,稍有所得,很容易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見解是絕對正確的,自己是最博學的。這時候就喜歡到處,到處去教訓別人,自己則以老師自居。

    孟子的本意並不是說“為人師”不好,而其中關鍵在一個“好”字。“好”字型現的是自我炫耀,自滿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進。這種“好為人師”為的不是傳道授業,而單單為的是貪圖訓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虛榮而已。

    學無止境,任何一個人永遠無法達到無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們一定要切忌:不要動輒就以老師或專家的身份去教訓別人,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博學和威嚴。

    言至於此,筆者道是想到了同為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同時也是儒家創始人的孔聖人所說的另一句: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的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字不多,表面看也很明瞭,但關鍵是這句話的真正意境該如何去理解。其實孔子的意思是,“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在這裡,“三”是一個虛詞,指多數人,“焉”字是一個兼詞,可以翻譯為“在其中”,也就是說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在裡面,“師”這個字最好不要直接理解為老師,古人雖然謙虛禮貌,但也不是見誰都拜師的,這裡師字可以理解為“效法”或者直接理解為“學習”。這樣的話下面兩句也就很好理解了,善的就去模仿依從,不善的就去改正,千萬不要再好為人師而誤人子弟!

    同樣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樣是自己的經典名言,對“師”字的理解稍有不同哈,但筆者更傾向於孔子的言論,或者說是更傾向於後人對孔子“三人行”之“師”字的理解。

    現在,我們再依據上邊的思路理解一下題主這句“人之忌,在好為人師。”為人處世過程中最大的忌諱,就在於處處喜好表現自己,為人“表率”或者是希望別人效法自己。咋樣,這不就是孔子“三人行”的翻版嗎?

    其實孔子的“三人行”充分體現了聖賢的大智慧,他不僅向善人學習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同時他還向不善的人學習,也就是對別人的缺點善於發現並引以為戒,這正是聖人自我修養的高尚品性。

    那麼按著這個思路發展下去,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是虛心效法學習別人的優點,面對別人的缺點不是引以為戒,加以改正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處處表現自己,自以為是,喜歡出風頭,好“表率”,喜歡別人效法學習自己,先不說你未必有為人師表的才能,就算真的有,豈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立身處事,缺乏虛心好學的精神,更沒有自我修養的品性,豈非滿招損謙受益乎!

  • 9 # 嬋月一笑

    “好為人師”一詞可謂耳熟能詳,出自«孟子・離婁上»,原句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好” 為喜好之意,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做別人的老師”,用來形容那些自以為是不謙虛、以教育者自居的人。“好為人師”是孟子師道觀中的一項重要議題。“為人師”本是善舉,用“好”字加以修飾,“好為人師”在倫理與價值觀層面就會體現出一種需要加以否定的涵義。而在某些特殊情景中,“好為人師”也會被賦予些許積極或肯定的含義。比較而言,孟子對於“好為人師”,主要持一種否定的態度。其中兩個關鍵詞“患”與“好”,關乎整句話的價值導向。

    孟子對於“好為人師”也確實持一種否定的態度,這主要是基於“好為人師”所表現出的“不知己”、“易其言”、為名利、無責任等一系列情感態度與道德認知問題。下面就相關問題說一說:

    第一、因“不知己”而“好為人師”——容易不了自己

    孟子否定“好為人師”,其前提是肯定“好為人師”的客觀存在。

    “不知己”是指明不瞭解自己沒有可以成為師的資本,而喜好、主動去做別人的老師,這也是孟子否定“好為”人師的主要依據。因“不知己”而“好為人師”的第一種表現是自足或自以為是;第二種表現是“偏執一說”,說明此“好為人師”者具有較好的學問基礎,但卻未能形成合乎社會道德規範。

    第二、“好為人師之人”即“易其言之人”——容易輕易說出口

    “易其言”——輕易說出口。孟子用與“好為人師”相同的否定邏輯,即對“易其言”的否定,也就是不可輕易說出口。

    易其言”( 即輕易說出口) 並非只是一種隨意或是無意識的行為,而是表現為“言無實不祥

    ”、不“善言”、言行不一等三種情況。

    第一,“言無實不祥”,即說話沒有實際內容是不好的。第二,不“善言”。言語雖然淺近,但意義確實深遠、無窮,這是“善言”;而不“善言”做不到這一點。第三,言行不一。言行一致是為人師者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若言行不一,對學生、對社會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三、好為人師者:為名? 為利?——為何要“好為人師”的關鍵問題所在【說明:為名? 為利?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整個戰國時期,“”名“和利”字在士人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為何要“好為人師”? 這是解決孟子為何會否定“好為人師”的關鍵問題。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古之好為師也以名。今之好為師也以利。”名”有聲譽之意,“利”有好處、錢財等意,現代漢語中往往將“名利”合用,表明“名”與“利”之間有著諸多耦合。的確,好為人師者若無主觀意識上的訴求,也就無法“好為人師”。因此,“為名”、“為利”的現實需求成為好為人師者出現的內在動因。這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巨大的關係——因為整個戰國時期,“”名“和利”字在士人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這最後一點,放在當今,的確有相當一部分人“好為人師”,不為名不為利的,這是社會發展至今的歷史進步。是社會引導的一種責任與擔當;是一種大義;也是一種博學的表現!

    總結:

    孟子透過否定好為人師者具備為人師的內在條件性與現實可能性,最終指向如何為人師的規範與要求,即“由博返約”、“言行合於義”與責任擔當。孟子對“好為人師”的否定,既是理解中國古代師道觀問題的一種特殊思維路徑,同時也為當今教師教育思想的建構提供具有邏輯特色的歷史經驗。

  • 10 # 山野村夫144925676

    過去人們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船苦作舟”。這說明任何人如果不下一番苦功夫、沒有頭懸樑錐刺骨的精神,是很難學有所成的。

    學習上的大忌之二,是自以為是,好為人師。這些人好在大庭廣眾之下顯擺知識,或誇誇其談,或故弄玄虛,以半瓶之水,沽名釣譽。自以為知識滿腹,實際上是驕傲自滿,妄自尊大。

    好讀書不求甚解者,只圖數量,不注重質量。好為人師者,一驕二躁,下不了決心,沉不下身子,掌握不了真學問。

    學習,又如深山探幽,入之愈深,而其進愈難,來不得投奸取巧,來不得半點馬虎。如果能克服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毛病,能克服浮在上面好為人師的毛病,只要方法對頭,又能持之以恆,必會象深山探寶一樣,滿載而歸,自然會心曠神怡,快感無限。

  • 11 # 遲到也是春天

    吸收文化精華,@❤❤❤愛的力量

    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您問:“人之忌,在好為人師。”該如何理解?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大多數人思考的問題。這句話出自古代聖人孟子的著作《孟子·離婁上》。意思是:人之間相處的最大忌諱,就是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對別人的所做作為進行指點,提出不同的意見。

    本來這句話是孟老先生勸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總自以為是,去充當別人的老師,引起別人的反感和厭惡。可是,很多華人就偏偏聽不進去這樣的勸告,喜歡去充當別人的老師。

    比如說吧,當你有了閒情逸致的時候,寫寫詩歌抒發一下情懷,全當是自娛自樂。有人知道了, 就會說:你這樣自己一個人默默寫作,是沒有影響力的。你要想辦法加入作協、文聯、詩歌協會等等圈子,接觸名人大腕,讓別人幫你進行推廣,擴大影響力,你才有出名的機會。

    這樣說也不是沒有道理,問題是我並沒有想透過寫詩出名,也不想傍名人大腕,加入某個圈子。我只想安靜地寫作,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我寫的詩歌別人看不看都不關我什麼事,我只負責寫。

    再比如,你買了自己喜歡的一款車子。不管是車標、外形、顏色,還是發動機、駕駛體驗等自己都比較滿意。有人知道了以後,非要說另外的某某品牌車子如何如何的好,比如後備箱可以遙控開關,發動機可以一鍵啟動,回車庫時有自動泊車功能等等。

    我並不否認別人的說法是對的。問題是我覺得自動泊車等等功能可以有,也可以沒有。我幹嘛要花錢去買這些可有可無的功能呢?

    最後再舉一個例子。你在某地海島買了一套自己心儀的房子,儘管使用面積只有幾十個平方。但是可以體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意境,夠幸福了。有人知道了,就會說:你幹嘛不在交通更方便的地方,買一套更大的房子呢?這麼小的房子,住著多憋屈啊!

    我承認別人說的有道理。問題是這個房子我只是在度假時偶爾去住幾天,看看藍天碧海,感受海風椰影。小點又有什麼關係呢?有一句話說的好:“室雅何須大?”

    這些事實說明,“好為人師”的現象是多麼普遍,又是多麼令人不爽啊!當你不瞭解別人的時候,就對別人做的事情品頭論足,指點迷津,是多麼冒昧無禮啊!別人既不需要你的評論,更不需要你的指點。因為別人並不需要按你說的去做,每個人的想法與活法都不相同。成年人之間最好的相處之道是互相尊重,相安無事。像真正的君子那樣做到“和而不同”。如果大家夥兒都是這樣的謙謙君子,那這個世界該有多麼清靜啊!難道不是嗎?

  • 12 # 沿流溯源

    前序:

    一、出處

    1.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三章。

    2.第二十三章原文: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3.字解:

    ①“患”字基本意有:擔心、厭惡、討厭、毛病等。此處“患”字意,指討厭、毛病。

    ②“師”字基本意有:老師、榜樣(師表)、師傅等,此處“師”字意,指老師。

    4.百話譯文: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譯文

    與人在相處時,人討厭的毛病在於,喜好做別人的老師。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人。”

    ◆譯文

    與人在相處中,人憎惡、或忌諱,喜好充當別人老師的人。

    解題: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人。”如何理解?

    一、“人之忌,在好為人師人。” 形成的原因。

    有人,較喜歡在人前指手畫腳,欲表現自己有比別人高明之處,顯擺自已有超人的修養、超人的學識。

    更有人,著重想表現自己鶴立雞群、或與眾不同,或有高人一等的身份和地位等。

    ◆產生的心理原因:

    1.人們從內心深處都需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應有尊重,被別人推崇,如同高山仰止。

    所以,人們凡事總總,都期盼得到別人的更多注意,受到更多的尊重。

    2.有些人希望自已能成為社交中心點,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得到別人的注目和讚許。

    3.想得到別人注意,獲得別人更多的青睞,其目的,希望在單位和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有自己施展才能的機會。

    ◆產生的客觀原因

    1.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技能,的確高過人一籌。但看到別人弱於自己時,當仁不讓。

    ☞ 讓人討嫌的成因:

    ①因過於想表現,不分場合,沒擺正自己的位置。

    ②或言行驕縱,或說話的角度和口吻不對,沒端正好態度。

    2.本身所具備的才能和知識水平不足,在別人面前扮演老師的角色時,虎頭蛇尾,或驢頭不對馬嘴,漏洞百出。

    ☞ 讓人討嫌的原因:

    ①自己在人前指手畫腳時,沒有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出錯和過錯,自己還眉飛色舞,滔滔不絕。

    ②對別人的見解和高見,不但不能接受,還繼續我行我素,繼續逞能充當別人的老師,弄得笑話百出。

    二、銘記“人之忌,在好為人師人。” 應虛懷若谷,忍住自己衝動的行為習慣,多方向別人請教學習。

    1.克服自己喜歡指手畫腳的習慣,將孔子的“三人之行必有我師。”作為人生格言。

    2.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①熟語:“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一半沒學到”。由於學無止境,人所處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地位不同,所掌握的文化知識是有千差萬別的。

    ②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是絕頂聰明的,再加上對知識的掌握方法和學習修煉的境界的不同,所以人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中,以及積累上就存在著千差萬別,個人所儲備的知識文化厚重程度自然不一,各有千秋。

    3.如果正要想成為別人的老師,在人前“指人畫腳”,並不被人討厭,滿足自己才華的展示。

    ①就一定要腳踏實地,勤奮苦學,超出常人幾倍學習時間,勤學苦練,修養身心,

    ②作為一個成熟的人,應克服和避免“好為人師”的不良表現慾望和心態,應心懷若谷,接受和吸納別人的意見和別人真誠的見解,使自己真真做到學有所成。

    可見,我們不能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為達到自己的某種需求和慾望,而不知廉恥,不知進退,或硬要充當別人的老師,在人前逞能,或強出頭,顯擺自己。只要我們做好自我修養,自己具有應有的社會知識和技能,對應的社會職業和地位,屬於你的,必將歸屬於你。

    (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通知作者刪除圖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ac條形碼支付寶能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