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曉波頻道

    找準定位,持續推進

    此處所說的定位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身職業發展方向的定位,另一方面是目標客戶群體的定位。

    從職業發展方向來看,保險中介業有不少選擇,從所代表利益的不同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保險公司的代理人,比如成為某家保險公司的金牌業務員,再比如成為某家保險公司旗下最大的代理人團隊長;另一類是代表客戶的利益,比如成為給客戶提供專業諮詢意見的保險經紀人。其實還有第三類,就是完全代表自己的利益,哪家公司給的佣金高,就推薦哪家公司的產品給客戶,本人對這種損害客戶利益的行徑,是非常的不齒,不建議作為職業發展定位。

    從目標客戶群體來看,選擇也不少,按展業模式可以分為個人業務、職域開拓、聯盟營銷等,按客戶財富可分為超高淨值人士、高淨值人士、中產階級、大眾富裕階層和大眾客戶等,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目標客戶定位,以便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

    總體來講,隨著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的保險意識正在逐步轉化為真實的保險購買需求,我們可以看到,主動問保險、買保險的人越來越多了,也就是說,人民群眾的保險需求正在日益增長,市場蛋糕在越來越大。希望保險營銷員們能夠找準定位,透過提升專業水平,提高職業道德水準,贏得客戶的信任和尊重,把握住保險業發展的黃金時期,成就一番事業。

  • 2 # 毛毛保盒

    保險營銷轉型,我認為就是從推銷轉型為服務,透過服務產生價值。

    一、現行保險營銷體制下的弊端在哪裡?

    1、保險公司錯位:保險公司的主要職責是研發產品和售後服務,但是,由於產銷沒有分離,保險公司自己的銷售隊伍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並且在金字塔式的組織架構下,為完成業務指標, 產品同質化嚴重,沒有真正從市場需求的角度來滿足消費者的保險需求。

    2、代理人錯位:專屬保險公司的代理人為了完成考核業績,強買強賣,王婆賣瓜,銷售誤導常有發生,而代理人價值的源泉來自於客戶需求,所以為客戶服好務,才是代理人的根本。

    3、消費者錯位:很多時候,消費買保險買的糊塗糊塗,沒有真正發現自己的需求,往往買保險是一種跟風,一種人情,一種盲目人性,這給未來的家庭生活造成來隱患。

    二、保險營銷轉型大勢所趨

    保險,作為金融的三架馬車之一,人人擁有商業保險已經上升為國家意志,保險營銷的轉型大勢所趨,這是保險行業發展到今天的必然,尤其我們國家金融對外的全面開放,國外將有大批的保險主體進入中國市場,保險營銷要從市場出發,從客戶需求出發,做好服務,才能實現價值。

    三、保險營銷轉型的建議

    服務先行,任何營銷都離不開服務,服務是營銷的根本。那麼,保險的服務是什麼呢?一定不是返傭、不是送禮、不是請客戶旅遊,而是實實在在為客戶提供風險管理解決方案,這個方案的制定和執行,不是拍腦袋,不是因為代理人需要業績,而是根據每個客戶的需求,解決和轉移風險隱患,以小博大。

    營銷就是要給客戶很明確的服務價值,給客戶非常好的期望管理和價值管理,做好內功,圍繞客戶價值進行創新,和客戶一起成長,為客戶提供一體化、專業化、整合化的服務。

    只有透過精準服務,才能給營銷帶來經久不衰的活力和價值。

  • 3 # 工保網

    突發的疫情給倚重線下服務的保險行業造成一定衝擊,企業營銷、展業、增員、培訓都面臨嚴峻形勢:從銷售渠道看,傳統代理人渠道顯著承壓,銀保、電銷渠道最終交易頻頻受阻;從業務服務看,保前核保、保後理賠的運作和安全均遭遇挑戰。面對全面收緊的保險業務,全面減少物理接觸和空間接近的線上服務,也被保險業愈加青睞。正如銀保監會《關於加強銀行業保險業金融服務 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鼓勵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所強調,保險線上服務依託雲計算、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保險科技,能夠實現銷售渠道、業務服務的轉型升級,帶動保險業再上一個臺階。

    1

    渠道轉型

    據統計,2019年個人代理渠道和銀行郵政代理渠道佔據人身險總保費收入的90%,該比例在財產險中也居高不下,嚴重侷限了疫情階段的保險銷售。這一現狀與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歷史息息相關,代理人制度點燃了第一把火,銀保合作繼而又將先發優勢延續至今;這也與保險行業的產品結構有關,理財屬性強、保障屬性弱的產品特徵較多依賴傳統線下渠道,渠道與產品相輔相成。疫情催生“無接觸”經濟,保險業的網際網路銷售渠道也得以趁上東風。網際網路保險平臺中,水滴保險商城的1月新單年化保費收入近為去年7倍,慧擇保險更是在疫情期間突圍上市;保險公司的線上商城與智慧終端中,健康險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具體而言,網際網路渠道不僅僅是將業務自線下轉移至線上,更是對渠道思維的全面顛覆。一方面,網路營銷能夠發揮數字化與智慧化優勢,解決傳統營銷中的獲客成本高、客戶轉化率低問題,並攫取新生代客戶資源;另一方面,隨著消費場景的網際網路延伸,細分保險市場逐漸顯露頭角,客戶需求潛力也被進一步挖掘。不難發現,網際網路渠道的應用能夠推動營銷深化與場景細分,從而挖掘消費需求、創新產品設計;也能夠將代理人集中在高度意向客戶的營銷服務中,實現傳統模式自數量至質量提升。當然我們也應看到,並不是所有保險產品都適合線上交易,網際網路渠道與傳統渠道應為相互補充的關係,險企在拓展網際網路渠道的同時也應部署傳統渠道升級。

    2

    服務升級

    疫情推動保險銷售渠道向線上拓展,也要求保險業務服務向智慧發展,以技術創新驅動服務升級。此次疫情中,保險業在核保、理賠、客服服務環節的智慧表現尤為亮眼。在核保環節,針對疫情期間的特殊情況,部分險企一方面延長了核保有效期,另一方面也積極應用線上核保智慧核保:線上核保即由核保人員透過影片與客戶交流並收集所需資訊,完成核保評估;智慧核保即由智慧機器人提供自主核保服務,如健康險將人工核保簡化為健康告知,客戶線上填寫表單即可得出核保結論。在理賠環節,各險企第一時間開設了“無接觸”理賠綠色通道,也透過微信自助理賠、線上影片調解等線上開展理賠工作。如平安透過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技術提供的“信任賠”服務,可幫助客戶在理賠信任額度內自主理賠。中保協還發文要求各會員單位主動排查出險客戶、先行理賠,充分發揮社會“穩定器”作用。在客服環節,不少險企在啟動遠端辦公模式的同時,也開始採用互動技術提供語音、文字服務,透過智慧客服機器人實現線上7×24小時客戶服務,以及應用智慧保險顧問全面提供保單客戶服務。在運用科技手段實現全流程賦能的過程中,保險科技還能夠幫助解決核保資訊不對稱、理賠難、銷售誤導等行業問題,引發全流程升級的“蝴蝶效應”。

    3

    產品創新

    保險科技的價值不僅在於渠道轉型和服務升級,還在於產品創新:透過大資料採集保險保障需求,保險科技能夠顯著提高保險產品開發效率;透過物聯網獲取風控資料,保險科技也能夠精準保險產品設計,並強化事故預防服務。創新產品對於保險需求的貼近性、在保險領域的垂直性,也天然吸引保險科技予以賦能。當前,保險產品創新已積極承擔起風險兜底角色。一方面,人身險公司紛紛在原有險種基礎上擴大保障範圍、延長保險期限、創新保險保障,如截至3月4日共有1810款保險產品擴責至新冠,惠及更多保單客戶。另一方面,為發揮財產險公司助力企業經營的經濟“減震器”作用,多地政府先後發文鼓勵險企推出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保險。事實上,保險產品在戰“疫”過程中還可承擔風險管控作用,變“事後賠付”為“事前預防、事中參與”。如透過設計與防疫措施相結合的財險產品,保險公司能夠激勵投保企業提高防疫意識、採取積極措施,主動降低風險、減少損失。

    近日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釋出的《保險行業全景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報告》認為,新冠疫情將加速險企線上渠道的完善,科技賦能保險和保險產品創新的步伐也將加速。長遠來看,這必然推動保險業向線上化、數字化、智慧化發展,“保險為本,科技賦能”也將成為大勢所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在steam購買了csgo為什麼不能新增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