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營評教育
-
2 # 閒看秋風999
儒家主張的是“教化”,就是教你如何做人。這裡說的是孔門儒家的待人交友之道,用現在人容易聽懂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守信就是守義,恭敬就是要符合禮的標準,依靠的必須是血親(血緣關係)。其中最根本的,則是 要符合禮的要求;禮,包括信、義、恭、親。
一種是說宗,就是“主“,表示可靠的意思;一種是說宗就是尊敬、尊崇; 還有一說是宗、親相同。我認為第一種是正確的。
理解這一段話,關鍵在於瞭解孔子的“禮”主要是什麼意思,如何實踐孔子最推崇的“周禮”到底是什麼?周禮,說白了,就是有血緣的愛,而且等級分明。
血親之下的禮,才可能“父替子隱、子替父隱”——所謂“一家人不說兩家話”,“胳膊肘不能往外拐”,這就是《論語》這段話今天的註解。
-
3 # 無功用行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信:答應的事,說過的話,將來能到的預期,到了時間,就會兌現,將虛懸不明的預期變成事實。
義:站在天理道德的角度上看一個概念、一個想法、一件事,從預期到現實,從虛無到實有的情境。用古文非常難解釋清楚什麼是義,但聽到“義”這個詞的古人,自己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復:有兩個意思,一是回覆,重現早先定下的承諾。二是重複,有信之後,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無數辭的交流將變得暢通無阻礙。
信與義,都有將預期變現實的內容。所以說,信近於義。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
恭:外在的謙讓態度,對所面臨事情的莊重認真。敬是心裡面對事情的謹慎謙虛態度。所以恭敬兩字常常合在一起使用。
禮:用來調整中和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規範。包括孝悌、忠信、寬恕等等。恭是忠信的表現出來的態度或動作。
恭是莊重認真,禮是中和,所以說恭近於禮。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親:相通、接近。
儒家學問追求的是仁的境界。義與禮是仁的敲門磚。但是義很難懂,禮太複雜。要做到義與禮都不容易。因為信與義想通,恭與禮接近,所以將信與恭做為學問來做,是一個捷徑。
-
4 # 一聲佛號一聲心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是有子說的一段關於做學問態度問題的一段話。
“因不失其親”,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親朋好友,有親疏遠近之分,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同樣的尊敬、去幫助。如果要選擇幫助人、尊重人的話,可以由近及遠,漸漸擴及他人。“亦可宗也”,像這個樣子,還是可以比較可靠,可以發揚的。
總之,這段話講的就是我們做學問,做人,做事的態度,一定要端正。末學才疏學淺,本文若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大德批評指正。
回覆列表
有子說的“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實際上就是孔子所講的“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信”必須符合“義”的標準,說出來的話才能兌現,否則寧可不兌現。這一點非常重要,黑社會的人說話也很算數,也非常講信用,但是他們的言行不合“義”的標準,這種講信用只能給社會帶來危害。
至於什麼是“義”?李澤厚先生在《論語今譯》中作如下解釋:“義”可以譯作“正義”、“適宜”、“合理”、“恰當”、“公理”、“規則”、“應當”等等。“義”源於“殺”,為何殺?當然有“理由”和“道理”,並被認為是必要和適宜的。於是“義”很早就訓釋為“宜”:合宜、適宜等等,具有某種外在強制性、權威性或客觀性。再引申為“理”(合理、公理、理則等等)或“當”(正當、適當、應當等等),就個體說,就成為行為的準則、規範、義務、責任。
我們要教育學生養成誠實守信、一諾千金優秀品德,但是這種品德必須建立在正義的基礎上,絕不可為了小團體的利益講“哥們義氣”,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現在,有些學生受武俠小說或者武俠影視劇的影響,同學之間拉幫結夥,互相稱兄道弟,幾個人或者一群人聯合起來欺負弱小,甚至為了朋友的一句話,幹出一些殺人越貨的事情。這些學生對朋友也可謂一諾千金,卻損害了他人的利益,違正了正義的原則。我們不反對同學之間交朋友,更提倡朋友之間誠實守信,但是朋友之間的交往和講信用不能突破“正義”的底線,否則就是“狐朋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