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代入感258

    李白是根本不想透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李白年輕時就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不想參加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他覺得透過科舉考試來實現政治理想這條道路很曲折,很緩慢。他想像諸葛亮那樣被皇帝看中,馬上進入權力中心。於是先是隱居,再經人推薦,而受到皇帝的賞識。可是皇帝並沒有在政治上重用他,僅做了一個翰林待詔,實際上就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後來加上權貴對他的排擠,於是他被“賜金放還”。杜甫是想參加科舉但生不逢時。杜甫參加科舉考試那一年,主考官卻是當朝奸臣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報告說“野無遺賢”,此時的唐玄宗已沒有年輕時的宏大理想,更沒有年輕時為恢復李家王朝氣勢的遠大抱負,他完全迷戀於楊貴妃的美色,不理朝政,朝廷大事完全被李林甫,完全聽信於李林甫,於是那一年的科舉考試等於沒有舉行,沒有一個人被錄取。

  • 2 # 使用者2840774472116824

    唐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制,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90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科舉制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4人。

    連中三元(即解元、會元、狀元)的有;唐朝張又新、準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商輅;和黃觀 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單開加子母開關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