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君的小屋

    殺死永曆帝是吳三桂身上永遠不可能洗掉的汙點。這也是後來他起兵反清而響應的人很少的原因。

    有人說,為什麼康熙都說算了,吳三桂卻仍要殘忍地殺死永曆帝呢,對他什麼好處呢?

    一、殺不殺死永曆帝,康熙說了不算

    關於永曆帝之死,歷史上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在吳三桂抓住永曆後,和吳三桂一起的滿將軍定西將軍愛星阿提出將永曆皇帝押送至北京獻俘,由朝廷進行處理。

    但是吳三桂為確立自己的功勞,就力主將永曆皇帝就地處決。於是他們就自己的意見,以奏摺的形式上書朝廷,四個月之後,朝廷批覆:仁皇帝命恩免獻俘,著將永曆帝正法。於是,吳三桂便親自動手,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帝。

    第二種說法是,吳三桂等人認為從雲南至北京,路途遙遠,在當時,反清復明的部隊很多,很容易在路上發生意外,比如說被人劫走之類,建議就地處決,最後得到清廷的批准。

    意思就是說,永曆怎麼說也是我中國的皇帝,如果將他以斬首的形式殺死,太過殘酷,建議其自盡。

    而當時的安南將軍卓羅也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

    意思是說:永曆也曾經當過皇帝,還是給他留個全屍吧。

    總之,非我族類,一個是滿將軍,一個是安南的將軍,都曾經為永曆求過情。只有當過明朝的將軍,受過明朝恩惠的吳三佳,想要將其斬首,最後妥協,將永曆帝及他的兒子用弓弦勒死。

    這時,永曆帝的兒子才12歲,臨死前依然毫不畏懼,大罵吳三桂:你這個賊子,明朝有負於你嗎,我父子有負於你嗎?你為何苦苦相逼?

    二、永曆帝死不死,對清朝意義重大

    永曆皇帝雖說沒有實權,只是南明的一個傀儡皇帝,但作為朱家人,其象徵意義很大的。永曆帝活著,那些反清復明的人就有一個旗幟,整個南方還會有起義,清朝的統治就不會穩定。

    這也是哪怕到了康熙四十七年,發生朱三太子案。據《清實錄》記載,被懷疑為朱三的王士元自稱“崇禎第四子”(即朱慈炤)。最終不管真假,依然被康熙處死的原因。

    三、吳三桂殺死永曆帝,是在給清廷納投頭狀

    吳三桂早期是山海關守將,在崇禎皇帝被李自成圍困北京時,救援不及,導致了明朝的滅亡。他欲投降李自成,親率所部進京謁見新皇帝李自成,途中又聽聞大順軍在北京捉拿大批勳貴高官,拷掠追銀,他父親吳襄也在其中。而更刺激他的是,他的愛妾陳圓圓也被搶走了。相傳吳三桂當時勃然大怒,厲聲喊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當即揮師第二次返回山海關,降而復叛,上演了一幕絕世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為清廷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馬之功。

    所以,他為了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也為了向滿清證明自己的忠心,就親手勒死了永曆帝,也算給滿清納了一道投名狀。

    結語

    只可惜吳三桂哪怕被封為平西王,依然得不到滿清的信任,而作為大一統中國的滿清不可能一直忍受有云南藩這樣的國中之國的存在,最終還是決定削藩。

    而吳三桂無奈之下動手,起兵反清,但由於其殺死了永曆帝這個黑點,也得不到中原漢人的信任。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皇帝,國號大周,同年秋病逝。

  • 2 # 夏目歷史君

    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在正規的史料當中,康熙可是從來都沒有說要饒過永曆皇帝。只是在野史當中提過隻言片語,之後這件事被後人無限放大。

    要知道,康熙皇帝八歲執政,而永曆是在康熙執政的第二年死的。康熙只是個孩子,他不可能去下這樣的命令的,因為雖然康熙當時身份是皇帝,但是他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力,當時國家的政權基本都是被輔政大臣所把控著,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

    上面說的四個輔政大臣,咱們先不管他們的品行怎麼樣,至少他們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他們知道要想保證清政府的政權穩固,那麼永曆皇帝是必須要除去的。

    雖然永曆皇帝已經是強弩之末了,但是清政府看重的並不是永曆本人亦或是他的軍隊,而是他的影響力。只要他振臂一呼,那麼反清復明的人都會來投奔他,殺死永曆皇帝,相當於是斷絕了正統。

    說完了清政府,咱們再來看看吳三桂。吳三桂對永曆皇帝也是抱著必殺之心。

    吳三桂曾是明朝的臣子,但是面對永曆皇帝的時候吳三桂卻沒有留情,直接將其殺死。

    即四月,三桂執由榔及其子,以弓弦絞殺之

    吳三桂這麼做不是因為痛恨永曆皇帝,而是為了表忠心,四個輔政大臣可不是省油的燈,如果吳三桂真的兩面三刀的話,那麼倒黴的肯定是他自己。

    吳三桂當然不想這樣,但如果他不殺永曆皇帝,他就會被人殺。要知道,清廷雖然啟用吳三桂,但是他的身份非常敏感,對他還是不太信任。

    如果吳三桂沒有殺死永曆,那麼清廷正好可以藉著輿論的壓力順勢將吳三桂給剷除。 本著死道友不死貧道的原則,吳三桂最終還是將永曆皇帝給殺死了。

    而且殺了永曆皇帝,算大功一件,可以讓吳三桂獲得整個雲南的掌控權,這也正是他希望看到的。吳三桂不只是渴望權勢,而且他還非常有野心,他的野心需要以雄厚的實力為基礎,所以他才會殺死阻攔他擴張力量的所有絆腳石。

  • 3 # 南極冰火

    吳三桂殺死舊主人永曆帝,為了證明自己對清朝的忠心,

    歷史證明:漢奸比他的主子更壞。康熙說算了,是為了收買人心,是假的,作給世人看的;吳三桂殺了永曆帝,是為了向康熙表忠心,真心體現,為獲取信任。

    吳三桂逼迫緬甸王交出永曆帝,並殘忍的用弓弦勒死,是為了向清朝表忠心,通過殺死自己曾經效忠的主子,表示自己與明朝徹底決裂,斬斷了退路。也許通過這件事,讓康熙看到了吳三桂翻臉無情的狼性,堅定了康熙撤藩的決心,為吳三桂滅亡埋下了伏筆。

    吳三桂鎮守山海關,可以說明朝對待吳三桂不薄,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顧民族大義引清兵入關,當時崇禎以死,也情有可原。吳三桂進入雲南以後,永曆帝逃入緬甸,這時,做為明朝重臣的吳三桂停止追殺永曆帝,也是人之常情。康熙雖然內心希望殺死永曆帝以永絕後患,但也無可奈何,同時,會對吳三桂有所忌憚,只要永曆帝在,吳三桂隨時可以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反攻,畢竟滿清政府是外族入侵,人員稀少。

    吳三桂殺死永曆帝,讓康熙感到了危險,使康熙覺得吳三桂翻臉無情,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必須尋找機會除之而後快。殺死永曆帝,讓吳三桂失去了南方明朝的遺老遺少的支援,決定了吳三桂反清必敗的結局。

  • 4 # 洞悉觀史

    許多人都喜歡說吳三桂是一個牆頭草,但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他算是一個識時務的人。該隱忍的時候就能夠隱忍,該爆發想辦法的時候,他也是絕對不心慈手軟。當初他先是叛變明朝,投靠了李自成。之後又跑去投靠清朝,引清軍入關。甚至為了表達自己的忠心,他後來還殺了永曆帝。就連康熙都不追究這個朱家後代,為何吳三桂還是將他殺了?其實原因就有下面幾點。

    第一,以絕後患。吳三桂這個人,背叛了明朝之後,自然就害怕朱家後人會找他的麻煩。而如果永曆帝一死,大明朝就真的就算是被斬草除根了。他也就因此放鬆了,不用一直害怕,就不怕後來朱家又光復大明朝,更不用擔心自己的下場悽慘。所以說白,他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表忠心,而是讓自己安心。因此他才會這麼狠,對曾經的舊主子能夠痛下殺手,對曾經效忠的人斬盡殺絕。

    第二,已經沒有退路,要做就做最絕。吳三桂這個人,在為大明朝效力之時,名氣都並不算大,手中握有的權力也並不是那麼高。但他為滿清效力之時,卻是成為了讓皇帝都忌憚無比的藩王。他之所以能獲得這麼高的權力,就是因為他為滿清效了很多的力,立下了很多功勞。而且他投靠滿清的時候,已經是他的第2次背叛。他必須要抓住這個機會,否則的話,像他這樣一個多次出賣主子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得到重用。那麼為了讓大清朝放心,只能滅了這個永曆帝,才能表現出他的決心。因為永曆帝不死,皇帝可能還會疑惑,他是不是有可能最後反水幫助這個朱家後人重新建立大明朝呢?吳三桂這樣做,也是在用行動表明著,他將自己的最後退路也親手斷送,表明他只會為滿清服務了。

    從上面幾點來看,吳三桂要殺永曆帝,是他必須要做出的選擇。永曆帝不死的話,就會成為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毀了他。雖然在當時看來,康熙都已經搖頭說算了,但是作為一位帝王,他真的可能這麼仁慈,放任這個大明朝皇室後代在外面逍遙嗎?這其實也是在考驗吳三桂,看看他是否會因此手軟,是不是心中還掛念著舊主?所以不管怎麼樣,吳三桂都必須要殺了永曆帝,不然的話,他的行為就會在皇帝心中留下陰影,而他也會永遠被皇帝猜疑著。

  • 5 # 談古論金

    康熙帝沒有說過算了(饒永曆帝一命),因為永曆帝被擒的1662年正是康熙元年,康熙帝玄燁只有8歲,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輔政大臣當權,玄燁本人並沒有親政,自然也就無從對如何處置永曆帝發表算了不算了的指示。

    倒是有一個說法,輔政大臣和孝莊文皇后事先下過旨意要優待永曆帝,待把朱由榔解往京師後,流放柳條邊外(盛京邊牆外,即今東北地區)或者日本,據說甚至連給日本德川幕府將軍的詔書都已經寫好了。

    認可這個說法的人們認為清廷入關打著為明覆仇的旗號,從收買人心的角度所以如此這般,但是這個說法僅見於野史,可信度不高。

    事實上,吳三桂和副手領侍衛內大臣、定西將軍愛星阿的意見不同僅在於愛星阿建議將永曆帝押解到北京而吳三桂建議在當地處死,後來清廷的旨意是同意吳三桂的意見,也就是說,清廷並沒有寬恕永曆帝的想法。

    從技術上來說,押解到京城一來在路上有被救走的風險,夜長夢多;二來對標榜天下取自於流寇不是取自於明朝的朝廷來說也是出了個難題,所以永曆帝最後的結局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就地處死,這並不是吳三桂的專擅行事。

  • 6 # 歷史哨聲

    1662年6月1日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勒死 康熙帝當時即位1年多 9歲 還是四大輔政大臣時期 因此不存在康熙帝赦免永曆帝的情形:

    1、1669年5月,康熙帝擒拿鰲拜,才開始親政;

    2、《清史稿》中並無清廷有意放逃入緬甸永曆帝之意,只是不想因為耗費財力深入緬甸進行戰爭。

    明永曆帝殉國處碑

    順治17年清廷為何想要吳三桂停止進攻緬甸以捉拿永曆帝

    《清史稿 吳三桂傳》對此的記錄是:

    “十七年,戶部疏言云南俸餉歲九百餘萬,議檄滿洲兵還京,裁綠旗兵五之二。三桂謂邊疆不寧,不宜減兵力。是時三桂已陰有異志,其籓下副都統楊珅說以先除由榔絕人望。三桂乃疏言:「前者密陳進兵緬甸,奉諭:"若勢有不可,慎勿強,務詳審斟酌而行。"臣籌劃再三,竊謂渠魁不滅,有三患二難:李定國、白文選等分住三宣六慰,以擁戴為名,引潰眾肆擾,其患在門戶;土司反覆,惟利是趨,一被煽惑,遍地蜂起,其患在肘腋;投誠將士,尚未革心,萬一邊關有警,若輩乘隙而起,其患在腠理。且兵糧取之民間,無論各省餉運愆期,即到滇召買,民方懸磬,米價日增,公私交困,措糧之難如此;年年召買,歲歲輸將,民力既盡,勢必逃亡,培養之難又如此。惟及時進兵,早收全域性,乃救時之計。」下議政王大臣會戶、兵二部議,令學士麻勒吉、侍郎石圖如雲南諮三桂機宜,乃決策進兵。命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率禁旅南征。”

    由於順治帝是順治18年正月去世的,因此順治17年進攻緬甸的決策是順治帝做出的,即所謂的“下議政王大臣會戶、兵二部議,令學士麻勒吉、侍郎石圖如雲南諮三桂機宜,乃決策進兵”

    清廷不想繼續進攻緬甸,原因只有一個:錢。當時雲南一年封軍餉花費900萬。

    不存在題主所謂的康熙帝或者清廷想要饒過永曆帝一命的想法,只是因為花錢太多,不想繼續作戰而已。

    即便當時順治帝做出不進攻緬甸的決策,清廷一樣通過外交壓力,要求政變上臺的緬甸國王莽白交出永曆帝。

  • 7 # 沉墨I方之城

    吳三桂在投降大清後,應該算得上大清平蕩全國勢力的一支生力軍,他的關寧鐵騎甚至比大清的八旗騎兵還有優勢(只是數量有限而已)。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都為漢人,非常熟悉中原的軍事文化和各地的地理環境,特別是對原大明各地的軍隊和統領都相當的熟悉,吳三桂在平定全國和剿滅南明王朝是立了汗馬功勞的。

    吳三桂一直追趕南明殘餘勢力直至雲南,甚至深入緬甸作戰,並強迫緬甸王交出了流亡緬甸的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於是問題就來了,如何處理活蹦亂跳的朱由榔,按照常理來說,吳三桂是沒有許可權私自處理南明永曆帝朱由榔的。好歹他是皇帝之尊,對於他的生死,只有大清的最高決策層康熙(此時已經登基)來處理。

    可是,此時的康熙才八歲,你讓一個八歲的孩子來覺得如此敏感而且政治意味很強烈的事情,那是難為康熙了。而大清的決策者當時是四大輔政大臣——鰲拜,索尼等,其實他們也很為難。雖然大清此時已經坐擁天下,開朝建國了,但畢竟是異族更朝,民間還是有很強烈的反抗情緒,這下把南明皇帝逮住了,肯定是不能放的。但是殺了吧,肯定會激起更大更多的反抗勢力,不殺吧,留著這麼一個大漢人的旗幟放在哪裡都是個燙手山芋,如同給漢人留下一面旗幟。

    大清很為難,吳三桂很會來事!

    這個問題被吳三桂完美的解決了,吳三桂在沒有等到朝廷明確旨意(也不可能有明確旨意)的情況下,直接處死了永曆帝朱由榔,據說還是他親自動手,用弓弦給勒死的,然後上報了朝廷。這就奇怪了,吳三桂算是大明降將,在沒有得到新主子旨意的情況下,私自決定了如此重大的事情,他不怕朝廷對他多疑嗎?

    吳三桂到底是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漢人,太會來事,太明白這其中的政治“門道”了,他的這麼做,不到不會引起大清統治者對他的懷疑,更是自己對大清統治者的一道漂亮的——投名狀!吳三桂雖然投降大清,並在大清入主中原起了很關鍵的作用,但他是很清楚的,歷史上的所有投降者都是不被新主完全信任的,更何況此時吳三桂貴為平西王,且擁兵數十萬,陳兵雲南。別說他是個降將,就算是個嫡系,大清統治者都不是很放心的。

    吳三桂此時殺死永曆帝朱由榔,給予大清朝廷一個很明確的姿態,我吳三桂作為一個漢人,前朝遺臣,殺了漢人的最權威的皇帝,前朝皇帝,我吳三桂是肯定不會反叛大清了,因為我的弒君之舉已經完全把我退路斷了。

    此時的大清高層是很滿意吳三桂此舉的,把那麼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讓吳三桂很懂事的解決了,所以對吳三桂還是很放心,不但讓他學明朝沐氏鎮守雲南,更是給吳三桂很大的許可權,讓他真正有了當王的感覺和待遇了。但這又為他未來反清埋下了很深的禍根。

    大清千算萬算,沒有算到吳三桂從山海關開門引清背叛大明,就一定有可能和基因再叛反清的。

  • 8 # 雯臣

    聽話聽音,吳三桂還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滿清當時可不是僅僅追殺永曆帝,而是全方位剿滅朱明皇族。追殺朱明皇族一直持續到康熙朝。崇禎皇帝的三兒子,歷史上有名的朱三太子,被康熙在山東抓到時已經七十多歲了,說他是冒充皇族判了凌遲處死,以震懾反清復明勢力。

    全國範圍之內規模較大的反清勢力被消滅後,滿清找了投降的幾個朱明皇族遠枝,養了起來以顯示寬厚。吳三桂如果當時傻乎乎的不殺永曆帝,不等到後來三藩起兵反清,就被早早收拾了。

    那麼把永曆帝送到京城交給順治處理好不好?那樣等於給皇帝出難題,你吳三桂什麼意思?做臣子的不替皇帝被黑鍋,讓聖主明君殺人?你是真不明白還是裝糊塗?

    還記得儒家文人為了辯解自己的無能,編造的建文怕背上殺叔之名,告誡將領不讓殺朱棣的謊話嗎?就算建文帝這麼說過,意思也是把我四叔在兩軍陣前殺了,千萬不要活捉送到南京讓我處理,這樣我就得揹負殺叔惡名。

    靖難之役朱棣奇蹟般的勝利了,假如建文的官軍勝利兵活捉朱棣,按照建文帝的旨意把人送到南京,大家猜,建文是封賞他呢,還是賞完了找機會收拾他呢?

    話說回來了,順治只說不殺永曆帝,卻不說如何安置永曆帝,這是什麼意思?如果順治真的不讓殺永曆帝,就該明確指令吳三桂如何安置永曆帝。否則讓吳三桂把永曆帝往哪裡安置?吳三桂只有一個選項,把永曆帝安置到墳墓裡,自己替皇帝背弒君惡名。

    其實吳三桂活捉永曆帝,沒有在亂軍之中把永曆帝殺死,就已經犯了滿清的大忌了。雖然他最終彌補了過失,殺了永曆帝表明態度,但也為三藩與朝廷的互相猜忌埋下禍根了。順治肯定認為,吳三桂活捉永曆帝而不是趁亂殺死,就是耍滑頭趁機向朝廷要價,僅僅是要價還好說,無非功名利祿。如果你想要江南半壁江山,與滿清分庭抗禮怎麼辦?最好的辦法就是裁撤三藩,這不,兩下互相猜忌最終打起來了,禍根就在於吳三桂永活捉歷帝。

  • 9 # 四十五度歷史

    首先,康熙並沒有說過算了。吳三桂勒死永曆帝的時候,康熙剛剛在孝莊太后的輔佐下登基為帝,當時不過九歲的小娃娃,哪裡有什麼判斷力,更左右不了權臣吳三桂的決定。當時朝廷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他們四個決定。

    其次吳三桂身為明朝的舊臣,雖然他放清軍入關對清政府來說有功,但他畢竟曾經侍奉過明朝,這麼一個大好表示衷心的機會又怎麼能錯過?吳三桂一直追到緬甸,迫使當地交出永曆帝,也沒有當即處死他。而是上表朝廷,徵求相關事情的處置方法。當時朝廷中對如何處置永曆的事情上分歧很大,如果押送北京千里迢迢,清朝人心不穩,怕有所閃失。送到北京之後如何處置又是個問題,當時清軍入關打著就是幫著明朝滅掉闖王的旗號,殺掉永曆帝落下不義的名號,不殺後患無窮。

    吳三桂為官多年,生性圓滑對清政府的心思拿捏的十分到位,所以模稜兩可的命令下達之後,吳三桂毫不猶豫的用弓弦勒死了永曆。做法相當殘忍,令人髮指。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入土為安,吳三桂並沒有放過永曆的屍體,將其火化之後挫骨揚灰。事實證明清政府對吳三桂的這番表現十分滿意,事情發生不久之後,吳三桂獨攬雲貴兩省的軍政大權。

  • 10 # 睜眼看西安

    首先更正一點,康熙皇帝沒有說過不殺永曆皇帝的話。根據永曆皇帝貼身侍衛鄧凱所著的《求野錄》說“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以白布一條進獻皇帝。不久,永曆就駕崩了。” 永曆十六年四月十五日也就是1662年6月1日永曆皇帝被殺。而虛歲只有8歲的康熙皇帝史載是順治十八年正月即位的,次年正月才改元康熙。康熙元年正月,也就是1662年2月。

    清朝給吳三桂的批覆是4個月後到達雲南的,內容為:“仁皇帝命恩免獻俘,著將永曆正法”。由此可以看出,康熙的詔書是在1662年9月才到雲南的。其內容也是“不用進京,就地正法”,毫無赦免不加追究意思。所以康熙皇帝對永曆皇帝不予追究本身就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永曆皇帝早在康熙詔書到雲南前的四個月就已經被殺,所以永曆皇帝的死,和康熙的詔書沒有直接關係。全是吳三桂的主意。對於永曆皇帝的處置,滿清和吳三桂的爭議,不是殺與不殺,而是在北京殺還是在雲南殺。

    清人錢曾在詩箋中則說: “辛丑之冬,吳三桂率大軍逼近緬甸,緬人為求自保,把避難於緬甸的永曆皇帝獻給吳三桂。”滿將定西將軍愛星阿的意思是將將永曆皇帝獻俘北京,讓朝廷處置。吳三桂的意思是路途遙遠,為了避免夜長夢多,在雲南就地處決。雙方協商未果,上奏朝廷,就是上文所說的四個月後回覆的詔書。

    吳三桂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為了向清朝表明效忠的決心,證明自己已經與明朝徹底決裂。力排眾議,在詔書未到之前,要直接斬殺永曆皇帝。相比吳三桂,滿清的定西將軍愛星阿更有人性,他說:“ 永曆也是一國之君,雖然戰敗,為你我的俘虜,但斬首一事,未免太慘,不如賜其自盡,更加體面”,所以才有後來的“自縊身亡”和“弓弦絞殺”的說法。

    根據古籍《行在陽秋》記載:永曆皇帝死後,吳三桂為防止民間有人借永曆的事大做文章。“吳三桂乘風大夜黑,派人將已死的永曆父子炙屍揚灰,傳賜諸將。”將君父挫骨揚灰,吳三桂心黑手辣可見一斑。

    三藩之亂,吳三桂造反,釋出《奉天討滿檄文》,檄文如下: “ 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人等知悉:本鎮深叨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全文不提自己擒殺永曆皇帝一事,臉皮之厚,千古難尋。

  • 11 # 靈楓歷史閣

    永曆帝被抓時,昆明百姓失聲痛哭,幾個滿清八旗士兵一看,立馬剪掉辮子,連連跪拜,還嚷嚷著要救他。

    永曆帝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

    康熙元年,他被緬甸新王五花大綁,送給了清政府,落到了當時負責滅掉南明的吳三桂手中。

    在從緬甸押送到昆明的路上,隊伍經過南城外玉帶河畔,一隻公雞突然啼叫,緊接著周圍的公雞、狗一齊開始發出聲音。

    百姓們也都紛紛跑出來看,原來是永曆帝一行人被押送回來了。

    南明皇帝這一次,凶多吉少,百姓們忍不住失聲痛哭。

    後來,這座橋就被叫做“雞鳴橋”。

    等到永曆帝抵達清軍營中時,幾個清軍看到他的容貌,驚為天人:“真是太有帝王之相了!”

    隨後,這些清軍開始對著永曆帝跪拜,還爭先恐後剪掉辮子,全然忘記了自己的祖宗和身份。

    有的人,甚至還想要聯合起來,營救永曆帝。

    只不過,還沒等他們出手,事情就敗露了。

    《南明史》: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

    不管永曆帝朱由榔長得多麼有帝王之相,南明的氣數也早已經盡了。

    如果嚴格來說,當吳三桂像多爾袞投誠,開啟山海關大門的時候,南明就基本沒有希望了。

    1644年,崇禎冊封吳三桂為平西伯,把明朝的命運壓在了吳三桂身上。

    只要吳三桂守好山海關,一路回京勤王,明朝就還有希望。

    可吳三桂,沒趕上半路殺出來的李自成。

    李自成進攻京師,崇禎自殺,明朝滅亡。

    回京路上的吳三桂,就這樣成了無主之人。

    左右權衡之下,吳三桂投靠了滿清,與多爾袞一起進攻李自成,還開啟山海關的大門,讓清軍進了京。

    同年,部分南逃的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在南京另起爐灶,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也就是“南明”。

    當時的南明,基本佔據淮河以南地區。

    可很快,清軍南下,揚州陷落、南京陷落,朱由崧也成了俘虜。

    1645年,明朝遺臣又在福州擁立唐王朱聿鍵為帝,還聯合周邊的寇賊一起抗清。

    但很快,朱聿鍵被抓,絕食而亡。

    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號為永曆。

    他便是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也就是題目中所提到的永曆帝。

    相比前兩個皇帝,永曆帝朱由榔的抗清鬥爭,明顯成功了許多。朱由榔和東南沿海的鄭成功聯合,東西夾擊清軍,局勢一片大好。

    可就在這時候,南明發生了“三王內訌”,最後的結果就是,朱由榔被逼到了雲南昆明,不少西南的軍事情報都落到了清軍手中。

    同一時期的吳三桂,剛剛消滅了李自成和張獻忠餘部,評定了川蜀一帶。而今,他又被清政府封為“平西大將軍”,目標直指南明的最後一個政權——永曆政權。

    1659年,吳三桂正式進攻雲南。

    早已經從內裡潰敗的南明,根本擋不住吳三桂的猛烈進攻,只能一退再退。

    在撤退路線的選擇上,南明官員有了三種意見:

    第一種觀點:應當入蜀,隨便一藏,都是易受難攻的地方;第二種觀點:應當從廣東南部走,直接進入今天的越南、寮國一帶;第三種觀點:應該往西南方向撤退,進入緬甸境內。

    思量再三,朱由榔採取了最後一種,從原來的昆明撤到永昌(雲南保山縣),而後退到騰越(雲南騰衝縣),最後進了緬甸境內。

    當時的緬甸國王莽達收留了朱由榔。

    朱由榔以為,這是他的轉機。

    殊不知,這恰恰是他的死期。

    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到最後都是利益權衡。

    而南明明顯敵不過滿清。

    所以,當吳三桂的軍隊,對著緬甸不斷進攻時,緬甸王莽達的弟弟莽白髮動政變,殺兄奪位。

    《明史》:既至,以兵圍之,殺沐天波、馬吉翔、王維恭、魏豹等四十有二人,詳《任國璽傳》。存者由榔與其屬二十五人。十二月,大兵臨緬,白文選自木邦降,定國走景線,緬人以由榔父子送軍前。

    奪位後的莽白,迅速和清政府達成一致,殺了朱由榔身邊的侍衛,把朱由榔等一行人五花大綁送給了吳三桂。

    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等一行人,被押送到了昆明,清軍把他們囚禁在五華山的金蟬寺內。這也是開頭這一幕出現的背景。

    按照道理來說,南明皇帝該怎麼處置,吳三桂應該要詢問清朝皇帝的意見。而此時的康熙,並不打算殺掉永曆帝,至少是想要緩一緩再說。可吳三桂卻殘忍殺害了他。

    朱由榔被抓時,康熙剛剛繼位不到1年,還只有9歲。

    他還沒有親政,朝政事務基本上由孝莊太后和輔政大臣作主。

    從正史的記載來看,孝莊太后和輔政大臣都沒有明確要殺掉朱由榔。

    正因為皇室沒有遲遲表態,朱由榔才被關在金蟬寺足足1個月。

    清朝皇室的態度很曖昧,而曖昧,就代表著遲疑。

    他們在思考是否要放過朱由榔,以此來宣傳自己“寬宏大量”的好形象,進而吸納南明的優秀官員,緩解反清復明勢力所造成的壓力。

    但也有可能,清朝皇室在試探,他們想要觀察吳三桂的態度,好測一測他是否忠心。

    我個人認為,試探吳三桂的可能性很大。

    畢竟,滿清入關時,可是不管不顧地屠了好幾個城,他們不太可能在意寬宏大度的好形象。

    更何況,留下朱由榔,萬一他和反清復明的勢力一聯合,絕對後患無窮。

    而吳三桂,雖然此時投靠了滿清,可清朝皇室對他未必信任。

    因為,他曾經是明朝的忠實官員。

    那麼,吳三桂又是怎麼做的呢?

    他帶著心腹吳國貴,直接在昆明篦子坡,把永曆皇帝等人勒死了。

    這一年,永曆皇帝朱由榔才剛40歲。

    此後,篦子坡改名為逼死坡。

    (不過,野史中也稱,朱由榔等人是在吳三桂動了殺心之後,在篦子坡自縊而死。)

    因為這個舉動,吳三桂被無數明朝遺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清朝皇室還沒下命令殺人,他就著急動手,自然被人恨上了。

    但是分析當時的情況,吳三桂殺朱由榔,又是一種必然。

    其一,殺朱由榔,是他必須要表的忠心。

    吳三桂雖然是清政府入關的大助力、大功臣,但是清政府對他一直是表面寵信,內裡猜忌。

    一方面,他曾經是明朝的將領,之所以投降清朝,也是因為李自成的人搶走了陳圓圓。而現在,李自成已經被吳三桂等人滅掉了。

    仇人已滅,吳三桂還會不會一直忠心清政府,很難說。

    另一方面,與其他投降明朝的將領不同,吳三桂的手上,還有自己獨立的軍隊。

    這一點,是清政府最擔心的事情。

    有獨立軍隊的人,隨時有發生變節的可能性。

    所以,一直以來,在重要的戰爭中,清政府都不敢放任吳三桂單獨帶兵上前線。

    吳三桂很聰明,自然也能察覺到清朝皇室對他的猜忌。

    如今,永曆帝被抓,正好是他向清政府表忠心的機會。因為此時的天下,張獻忠、李自成勢力已無,唯有清政府和部分明朝遺落勢力。

    吳三桂只要殺了朱由榔,就等於是在做選擇,是在向清政府表忠心。

    其二,殺朱由榔,是為了得到雲貴一帶的控制權。

    吳三桂一直是個有野心的人。

    進入雲南後,他就在雲南開藩設府,總管軍民事務,還插手了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顯然圖謀很大。

    1662年,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又迎娶了公主,勢力更加龐大。

    得到永曆帝之後的吳三桂,還想要更進一步,他想做鎮守雲南的平西王。

    因此,殺掉永曆帝,表面上是向清朝臣服,實際上,是他想要爭取當雲南土皇帝的資格。

    為了穩住地位,吳三桂就必須用狠辣的手段,給雲南百姓洗腦。

    此前,雲南百姓是在南明朱由榔的管理之下。如今,吳三桂想要取而代之,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殺朱由榔,震懾那些不聽話、企圖鬧事的人。

    其三,殺朱由榔,也是防止明朝捲土重來,自己遭到報復。

    吳三桂曾經是明朝的忠臣,但自從他開啟山海關,他就成了南明人眼中的叛賊。

    崇禎死後,吳三桂就沒有回頭路可走。

    而一旦有機會,南明遺民絕對會讓吳三桂死無葬身之地。

    因此,無論清政府是否想要殺掉朱由榔,吳三桂都會先動手。

    他不會給自己留一個危險隱患。

    因此,殺掉永曆帝,對於吳三桂而言,是一舉三得的大好事。其一,能向清政府表忠心;其二,能震懾雲南百姓;其三,還能除去自己的安全隱患。

    只不過,機關算盡的吳三桂,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的結局竟會如此倉促。

    後來的吳三桂,自立為王、自立為帝王,跑到衡山舉行郊天登極之禮。

    但他樂極生悲,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就因為衡州(現在的衡陽)的酷熱天氣,得了“中風噎嗝”,沒多久就去世了。

    滿打滿算,他當皇帝的時間,只有5個多月。

    真可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歲孩子不能融入幼兒園生活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