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塞北豪客
-
2 # 歷史的史光機
我是歷史史光機,我來回答!“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虜,朱祁鈺臨危受命成為皇帝,後來明英宗回到北京,為什麼朱祁鈺沒有殺掉明英宗穩固皇位呢?一是不忍,二是不能!
第一:曾經和明英宗關係良好,不忍動手明英宗被瓦刺俘虜以後,明朝上下人心惶惶,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年幼不能主持大局,在於謙和孫太后的支援下,朱祁鈺臨危受命成為明朝第七位皇帝,這就是明代宗!
但老天和兄弟二人開了個巨大的玩笑,明英宗被俘虜了,明朝危在旦夕,於是朱祁鈺臨危受命成了皇帝,最無奈的是,明英宗朱祁鎮還回來了……皇帝只能有一個,於是兄弟二人的關係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殺掉自己的哥哥,也是不願意的,畢竟是骨肉兄弟,只要斷掉他復位的念頭,安穩住朝政,就沒有問題!於是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誰都知道明英宗活著,但永遠不要再出現在大明的朝廷裡了…囚禁,是朱祁鈺對明英宗最後的溫柔!
第二:不能殺,朱祁鈺皇位不穩從是否迎回明英宗這件事上,大明的朝會吵得不可開交,毫無疑問期待明英宗回國復位的勢力依然不在少數!不論是殺了明英宗還是任由明英宗四處閒逛,對於朱祁鈺來說都太危險了!
-
3 # 哈士不是奇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因為他年少即位,所以在其執政前期,明朝的朝政都被掌握在太皇太后張氏和三位楊氏輔政大臣手上。在張氏執政期間,明朝雖未繁盛,但亦無大事。
不過,明英宗卻不這麼想。在張氏執政期間,明英宗可謂是處處受制,就連其最寵愛的太監王振,也經常遭到張氏的辱罵,這也就養成了明英宗桀驁不馴的性格。
因此,當張氏以及三楊去世以後,明英宗馬上就幹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征討瓦剌。不過,年輕氣盛的明英宗並沒有什麼準備充足的概念,在他的字典裡,只有打與不打。
因此,在明朝朝廷準備尚未充分之時,大軍就不得不隨著明英宗出發了。結果可想而知,幾十萬大軍被瓦剌人大敗,就連明英宗本人也被俘虜了。而這場大戰大家也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土木堡之變”。
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土木堡之變”發生以後,明英宗被俘虜,明朝朝廷馬上就選出了一位新皇帝——明代宗朱祁鈺。
與無能的明英宗不同,明代宗上位以後,馬上就重用於謙等人,在“北京保衛戰”中大敗瓦剌,使得瓦剌人不得不繼續臣服明朝朝廷。隨後,他更是輕徭薄賦,使得明朝慢慢恢復了在“土木堡之變”中損耗的國力。
可以這麼說,明代宗完全是接手了明英宗留下的爛攤子,還做得十分之好。、
不過,也正是因為明代宗的仁厚,才給了明英宗可乘之機。明代宗打敗瓦剌人以後,明英宗便自然而然地被送了回來。而明代宗對於明英宗,並沒有趕盡殺絕,僅僅是將其軟禁。
於是,在明代宗病重的一晚上,不知廉恥的明英宗聯合大臣發動了“奪門之變”,將皇位又奪了回來。而明英宗復位不久,明代宗就離奇去世了。
相比於明代宗的仁慈,明英宗顯然更加的心狠手辣。那麼明代宗是基於什麼理由,才不將明英宗殺死的呢?難道僅僅是因為於心不忍嗎?
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還在世
孫太后此人勢力不小。上文已經說了,明英宗是年少登基,年僅九歲,因此一開始明朝的朝政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和三楊手中。
按理說,隨著太皇太后和三楊的去世,明英宗應該自己掌握朝政了,但是事實上,太皇太后和三楊去世之時,明英宗也才14歲而已,依舊年幼。
因此, 雖然隨著太皇太后和三楊的去世,明英宗掌握了一部分權力,但是另外一部分權力卻被掌握在孫太后手中。
事實也的確如此,無論是“土木堡之變”時,孫太后立挺明代宗即位,還是在後面的“奪門之變”中,孫太后支援明英宗復位,孫太后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土木堡之變”中,孫太后更是先立了明英宗的兒子為太子,再立朱祁鈺(明代宗)為皇帝,其目的已經不言而喻了。
而明代宗又是個仁厚之君,他不可能頂著孫太后的目光,親手殺死孫太后的兒子,也不可能恩將仇報,去殺了自己恩人的兒子。
二、于謙的保證
在明代宗即位的過程中,除了孫太后,還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就是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中,明朝獲得了勝利,瓦剌人表示臣服,並願意將明英宗送回。
但是此時的明代宗已經品嚐到了皇帝的滋味,害怕明英宗回來和自己爭奪皇帝之位,因此一開始並不同意。正是于謙對明代宗說,應該接明英宗回來,明代宗這才表示了妥協。
由此可以看出,于謙雖然是明代宗身邊的忠臣,但是他依舊不希望明代宗對自己的哥哥下手。因此,哪怕明代宗真的有殺害明英宗的心思,只怕也會被于謙勸阻。而明代宗對於謙,可是十分相信的。
結束語
明英宗和明代宗兩個人的德行,可謂是天壤之別,最後明代宗落得如此下場,只能說是命吧。
-
4 # 洛邑過客
朱祁鈺(1428年-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時稱明代宗,後人稱之為景泰帝;明英宗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後在位22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從介紹看,二人本系同異母兄弟,先後穿插為帝,貌似兄弟情深,其實原不那麼簡單。事情還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1449年7月,假意歸順、已經坐大的蒙元殘餘後裔瓦剌部借貿易糾紛,在首領也先率領下兵分四路大舉嚮明發難,"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寵信宦官王振不顧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反對,慫恿說動英宗御駕親征。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監國、據守北京,自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征。
明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進大同,一路通順,不知也先主動北撤誘敵,盲目自驕。加上大權獨攬的王振隨心所欲瞎指揮,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未戰先亂,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先在宣府斬殺明軍3萬騎兵,又在懷來一城堡大敗明軍。是役,英宗被俘,鄺野等66名大臣戰死,罪魁王振也被憤怒的明將打死,史稱“土木堡之變”。
皇帝被俘,精銳盡墨,舉國震驚。也先以為奇貨可居,拿英宗為籌碼要挾明廷。郕王監國,命群臣討論戰守的方略。其時,于謙以太子年幼,敵寇將至,國事為重君為輕,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斷敵非分。郕王再三推辭,被于謙分析利弊打動,於是即帝位是為代宗。受命危難的于謙整飭兵備,部署要害,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及至也先大軍圍城,國防部長於謙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軍將同仇敵愾大破瓦剌軍,並趁勝追擊,收復失地,民心為之大振,史稱第一次北京保衛戰。評功,加於謙少保、總督軍務。後明將有言和者,于謙不準,嚴令加強戰備不懈。 一年後,也先見明軍無隙可乘,被迫主動講和,並將太上皇送回。
“土木之變”本是一場意外,遊手好閒慣了的郕王初登大位也是迫於形勢,本人心不甘情不願,及實習一段兒,各種感覺超爽,對帝位就不是一般的貪戀了,故對瓦剌主動議和送回英宗並不感冒,奉迎時禮也甚薄,回來安排待遇更差,更絕的是又廢掉英宗長子朱見深的太子位,立自己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既然如此,那麼朱祁鈺為什麼沒直接弄死明英宗呢?筆者以為,一是骨肉親情因素不忍下手;二是受議論影響左右,不敢輕易下手;三是自認為英宗經“土木堡”之變,灰頭土臉,顏面盡失,威信掃地,已經翻不起什麼大浪了,而自己經北京保衛戰威望日隆,才是當之無愧的真龍天子;四是過分相信自己採取的防範措施,忽略了英宗的活動能力。凡此種種,才導致了“奪門之變”的發生。
-
5 # 籀筆鉤史話桑麻
明代是出怪事頻出的一個朝代,首先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後代連名字都起好了,就從金木水火土中選擇,所以到明英宗這代是金字做偏旁,如朱祁鎮,朱祁鈺是他的異母弟弟。二、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而是由自己的孫子繼承了皇位,最後又被兒子奪去。三、明英宗朱祁鎮還是兩度當皇帝,還沒有被朱祁鈺弄死。四、明朝的皇帝大多很奇葩,朱元璋好殺人,還發明很多刑法,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太監,明熹宗愛木匠,明武宗是更奇葩,各種新鮮事頻出。我認為這也算一件怪事。那麼我們分析這件怪事出現的原因。
第一,朱祁鈺內心的善良。因為朱祁鈺本來是膽小,也相對來說比較善良的一個皇帝。比如當時的午門血案,嚇得朱祁鈺準備逃走。當然朱祁鈺當上皇帝以後,慢慢的迷戀權位,但是我心中還是有善良之心的。不然以皇帝的無情絕對會殺了明英宗,還有他的兒子朱見深。但是朱祁鎮雖然一直防著明英宗,但是並沒有殺害。
第二,朱祁鈺的過於自信。朱祁鈺與朱祁鎮是異母兄弟,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虜,明代幾乎中斷,最後不得已朱祁鈺當了皇帝。而朱祁鈺當上皇帝以後,也是大有作為,自己也將權利牢牢掌握在手中,派太監和重兵看守明英宗朱祁鎮,並切斷了明英宗朱祁鎮和外界的聯絡。但是他後期太過自信了,所以他認為朱祁鎮逃不出自己的掌心。
第三,孫太后和大臣的力保。當時朱祁鈺最得力的大臣于謙為人比較忠直,這些大臣多次保護朱祁鎮。而以徐有貞等投機倒把分子也看中了朱祁鎮的權勢,有正反兩派勢力的保護,朱祁鈺也未能弄死明英宗。
第四,瓦剌部族的算盤。瓦剌部族俘虜了明英宗之後,本來以為自己手中多了一副好籌碼,可以要挾明代君臣,可是人家立了新皇帝朱祁鈺,根本不鳥你。而朱祁鈺本來想借瓦剌的手除掉明英宗,但是人家瓦剌也識破了,並計高一籌,把明英宗完好的送回明朝,看兩虎相爭。
-
6 # 青史君
在大明兩百七十餘年曆史上,朱祁鎮2歲立為太子,9歲登基,20歲親政,23歲御駕親征,1年俘虜,7幽禁,最後8年又成為皇帝。37年人生旅途,嚐盡人間苦楚,從最高處跌落低谷,又從低谷重回巔峰,可以算是一位傳奇皇帝,他與弟弟朱祁鈺之間因皇位從骨肉至親到反目成仇,也深為後人惋惜!
正統十四年,朱祁鎮親率大軍二十萬,帶領文臣武將討伐瓦剌。就這樣,一個昏庸皇帝,一個白痴太監,差點讓整個大明江山為他們的行為陪葬。
客觀來講,朱祁鎮當時二十三歲,年輕人血氣方剛無可厚非,罪魁禍首在於軍事白痴太監王振身上。這個太監不僅沒有傳宗接代的工具,也相當沒有腦子。在他的意識裡,戰爭和打群架一個道理,只要兵多將廣,到時候一擁而上就能穩操勝券,簡直可笑。
正統十四年八月,朱祁鎮的明軍沿居庸關經懷來到達大同。“軍事白痴”王振在跟敗將郭敬(被也先痛扁了一頓)交談一番後,瞭解到瓦剌將領也先是一位軍事天才,連打都沒打,決定班師回朝。然而,出來一趟也不容易何況還帶領這麼多人,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地位,王振決定帶著朱祁鎮從老家蔚縣溜一圈。溜就溜吧,滿足一下他的虛榮心而已,可是大軍沒走多久,王振突然改道重新回到大同,並於八月十日到達宣府。眼看二十萬明軍就要進入居庸關,而此時也先的騎兵也隨之而來,並開始發動進攻。朱勇率兵阻截,五萬人在鷂兒嶺中伏,全軍覆沒。
朱勇軍事能力一般,卻也為明軍爭取了時間。大軍到達土木堡,進入懷來就可安然無恙,可王振居然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也葬送了明軍最後的希望。這個“軍事白痴”竟然下令命人深挖壕溝,構建工事,公開與也先戰一場。要知道,明軍雖多,卻因連日奔波疲憊不堪,根本沒有作戰的能力。最後也先設計和談詐降,明軍在王振的輕信和愚蠢指揮下,躍出了最後的防禦,遭到也先騎兵部隊的衝擊而崩潰。
無力迴天了,二十萬大明精銳如砍瓜切菜一樣被屠殺,五十位大臣慘遭殺害。
何其悲慘的結局,何其窩囊的戰爭,史稱“土木堡之變”。
尋找機會:朱祁鈺的心思如果問歷史上哪個非正統的皇帝來的最簡單,我認為非朱祁鈺莫屬。在“土木堡之變”前,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王爺,只想安穩悠閒過完這一生,並沒有想過取代兄長執掌江山。人生多變,世事滄桑,“土木堡之變”讓他成功登上寶座,來的意外而驚恐,如今看來朱祁鈺也是有些無奈,值此國家存亡之間,他被推上寶座,說白了就是替代品,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可是,皇帝這個工作非常特別,一旦穿上龍袍就沒人想脫下來。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在於謙的領導下取得勝利,朱祁鈺繼承大統,被瓦剌當做人質的朱祁鎮一夜之間成了太上皇,隨著身份變更也失去了利用價值。
一切似乎都回歸了正途,朱祁鈺認為朱祁鎮不會再回來,他的皇位會一直坐下去。可是在景泰元年,朱祁鎮在瓦剌軍的保護下被送了回來!
朱祁鈺慌了,畢竟他這個皇位本來不屬於他,名不正言不順,說白了就是心虛,可是讓他把皇位交出去那是不可能滴。如果問朱祁鈺想不想殺掉朱祁鎮,我相信他一定想這麼做,但是不能。朱祁鎮曾和朱祁鈺派去的使臣明確表示過,不會跟他爭皇位,而這也是朱祁鈺答應他回來的條件。歸來後,朱祁鎮確實也沒有做任何事對朱祁鈺的皇位構成威脅,因此朱祁鈺沒有理由殺他。唯一的機會就是在瓦剌互送朱祁鎮歸來途中,朱祁鈺錯過了這個機會。二來就是殺掉朱祁鎮不足以服眾,畢竟於謙、王直、胡瀅這些大臣還是擁護朱祁鎮的,何況後宮太后那也無法交代。
換句話說,朱祁鈺想殺掉朱祁鎮,他缺少的是一個理由,一個讓其他人說不出話的罪名。
機會來了,朱祁鎮被打入南宮七年,開始了幽禁生活。有一天,朱祁鎮把自己僅有的繡袋金刀送給了一個服侍他的小太監阮浪作為禮物。很快,阮浪的行為被錦衣衛告發,朱祁鈺天真認為自己抓住了朱祁鎮的把柄,對阮浪進行嚴刑拷打,就是為了讓他說出朱祁鎮密謀造反企圖復辟的陰謀。其實哪裡有什麼陰謀,只是朱祁鈺想找一個殺掉朱祁鎮的藉口而已,否則朱祁鎮一日不死,他就一日不安。很可惜,這位太監很有骨氣,死都沒有說出任何誣陷朱祁鎮的片言隻語。朱祁鈺沒有想到兄長有這麼大的魅力,殺掉朱祁鎮的罪名也沒有成立。既然殺不掉你,那就廢掉你的兒子,不久之後朱祁鈺行賄內閣大臣,廢掉了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不幸的是,他的兒子沒有皇帝命,夭折了。這些朱祁鎮並不知道,他還在南宮“服刑”,然而宮外已經有人策劃太上皇復位。
其實,此時的朱祁鈺已經重病在身,就算沒有奪門之變,皇位也屬於他,因為朱祁鈺沒有子嗣,唯一的兒子立完太子不久就死了。到時候,朱祁鎮還是要被請回來當皇帝,也就是說朱祁鎮在奪門之變中充當的是石亨徐有貞等人權利道路上的工具人。
不管如何,朱祁鎮重新得到了屬於他的皇帝寶座,而朱祁鈺也過了一把皇帝癮,他眷戀皇位,曾想過要殺掉兄長,最後在病中離奇而死,也算得到應有的下場。
-
7 # 螞蟻傳統文化
不殺朱祁鎮原因揭祕
朱祁鈺為什麼不殺朱祁鎮正統十四年,朱祁鎮在御駕親征時失策被瓦剌所擒,從此開始了他一生中最悲劇的一段時間。在朱祁鎮被俘虜的那段時間裡,明朝宮廷裡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大臣們看著皇帝被抓走了,立馬將皇帝寵幸的宦官王振抓起來殺掉。大臣們對王振是恨之入骨,王振因為明英宗的寵幸,害得很多大臣或死或貶;再來是朱祁鎮不諳世事的小弟弟朱祁鈺,本來應該乖乖做個監國,引領眾大臣將朱祁鎮救回來,可是在大臣于謙的教唆下,他不但不救,反而還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但是最後好歹還是將朱祁鎮就回來了。古人云“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朱祁鈺致死也不會想到,因為自己的那幾個念頭,放了朱祁鎮一條生路,會讓自己的結局那麼的悲慘,以至於自己死不瞑目,死後還被自己的哥哥將墓葬移到西郊。第一個念頭:朱祁鈺和朱祁鎮是明宣王最喜愛的兩個孩子,朱祁鎮對朱祁鈺也是百般的疼愛,不然也不會毫不猶疑的御駕親征,讓朱祁鈺做監國。所以說,朱祁鈺對朱祁鎮的感情應該也是很深的,雖然沒能抵住權勢的誘惑,可是好歹沒有殺了自己的哥哥;第二個念頭:玄武門兵變,李世民用自己哥哥弟弟的血開創了一個盛世,君王功過難抵,世人褒貶不一,朱祁鈺大概也是害怕世人的議論的;第三個念頭:自己還年輕力壯,完全可以多生幾個孩子,好好培養,最後終有一個會是帝王之才,會成為下一個皇帝。
明代宗朱祁鈺明代宗,姓朱,名祁鈺,後人稱之為景泰帝,明朝皇帝都是朱元璋的子孫,所以都是漢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兒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明代宗的母親是賢妃吳氏,相傳吳氏是帶罪之人,被充入宮中成為侍女,偶然被明宣宗臨幸,生下了朱祁鈺。但是因為吳氏是帶罪之人,所以明宣宗只能將她安置在宮外的大宅院內,直到明宣宗快要駕崩,才將二人接回宮,託付給張太后。皇帝駕崩後,由長子朱祁鎮繼位,即明宣宗,而作為次子的朱祁鈺,被封為郕王。正統十四年,也就是1449年,明宣宗御駕親征,留下郕王朱祁鈺作為監國,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被俘,瓦剌藉機提出無理要求,明朝大臣紛紛提議遷都南京。當時的大臣于謙認為皇家的陵墓都在北京,不能輕易遷移。南宋就是因為遷都過度而滅國,要謹記歷史教訓。明英宗在朝廷時,寵信宦官王振,凡是得罪王振的,都被處死或者發配邊遠地區,朝廷上下哀聲連連。如今明英宗被瓦剌所俘,王振被殺,眾大臣覺得這是肅清朝野的好機會,趁機殺死了王振的好友,錦衣衛馬順,也將王順的外甥王山打死在庭上。朱祁鈺何時見過這種血淋淋的場面,頓時監國都不想做了,只想離開,于謙留住朱祁鈺,藉口皇太子年幼,擁護朱祁鈺為新的皇帝,遂明英宗封為太上皇,朱祁鈺登上皇位後,世人稱之為景泰帝,景泰帝在眾大臣的建議下,放棄營救明英宗,拒絕了瓦剌的所有要求,重用於謙等人,擊退瓦剌。明代宗朱祁鈺是怎麼死的朱祁鈺,明代宗,也就是景泰帝,是明宣宗的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史料記載,明英宗御駕親征,失策為瓦剌所擒,當時的大臣們得知這一訊息,竟不想辦法營救,而是先殺掉明英宗的寵臣王振,因為明英宗在時,為了王振對大臣或殺或貶,大臣們對王振早已經心懷怨恨,欲殺之而後快。眾大臣跪在午門外請求當時還是監國的朱祁鈺,不僅殺王振,還要肅清餘黨,朱祁鈺被午門的血淋淋的場面嚇倒,想要逃走,卻被當時的大臣于謙留下,隨後眾人擁護朱祁鈺為新皇,朱祁鎮追封為太上皇。朱祁鈺繼位後,重用於謙等之前被朱祁鎮貶職的大臣,趕走了瓦剌,救回了朱祁鎮。救回朱祁鎮後,朱祁鈺因為嚐到了做皇帝的甜頭,害怕朱祁鎮還惦記皇位,所以將朱祁鎮軟禁起來。曾經是皇帝的朱祁鎮自然是不甘心就這樣做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他集結舊部,趁著朱祁鈺生病,發動了宮廷政變,成功復辟。重又做回了皇帝的朱祁鎮為了報復朱祁鈺,不允許太醫為朱祁鈺治病,一說,朱祁鈺病重,朱祁鎮對太醫想要為朱祁鈺治病一事百般阻攔,朱祁鈺的病情加重,最後不治身亡;另有一說,朱祁鎮趁著朱祁鈺病重,派去小太監,小太監用白綾將朱祁鈺勒死在他的寢宮。總之最後朱祁鎮向百姓的解釋是,朱祁鈺得重病,不治身亡。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少深宮的血雨腥風,我們是真的不得而知了。
-
8 # 使用者1639280003793尉
話說明朝英宗時期,在位皇帝朱祁鎮,在北方蒙古瓦刺屢屢進犯邊庭的情況下,誤聽了他素來所寵愛的大太監王振的讕言,不顧手下文武大臣的極力勸阻,決定自己親自做統帥,手下文武大臣隨同征討,帶領明朝大軍進攻瓦刺,給那些蒙古人一點厲害瞧瞧,警告他們不要蹬鼻子上臉。當然,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把那幫總是鬧事的、不安心過日子的蒙古人都統統幹掉也是可行的。
就是在這樣盲目自信的情勢下,朱祁鎮得意洋洋的上路了。
結果,在朱祁鎮的剛愎自用和太監王振的愚蠢指揮下,特別愛鬧事的蒙古瓦刺並沒有受到明朝大軍的懲罰,相反,在蒙古瓦刺軍隊凌厲的攻勢之下,明朝大軍潰敗,朱祁鎮被俘虜,隨行的文武大臣也是死的死、傷的傷、被俘虜的被俘虜。
歷史上稱這場變故為‘’土木堡之變‘’。
這一訊息傳到都城北京後,明廷震動,趕緊從全國各地徵調大軍準備抵抗瓦刺的大舉進攻,同時考慮到‘’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又匆匆忙忙地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新皇帝,國號‘’景泰‘’。
在這場戰爭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刺羈押了一年之久,方才在明朝的多次要求之下被禮送回國。
當了一年多俘虜的朱祁鎮回到北京後,本以為會受到弟弟明代宗朱祁鈺和群臣的熱烈慰問,沒想到迎接他的的不僅僅是冷落,而是被軟禁到一個叫南宮的宮殿裡,整天被錦衣衛嚴加看管。剛開始,每天的吃喝還算可以,可是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不僅吃的喝的質量越來越差,連各種生活用品也有些捉襟見肘了。以致錢皇后——也就是朱祁鎮的太太,不得不自己親自做些‘’女紅‘’,託宮女、太監帶到宮外出售,換些零花錢,日子才算能將就過下去。不僅正常生活沒得保障,朱祁鎮還整日憂心忡忡、棲棲遑遑,因為他擔心弟弟朱祁鈺會隨時幹掉他啊,內心總是處於焦慮之中,真的是‘’生不如死‘’。這樣的日子過了好幾年,後來在幾個野心勃勃的大臣的幫助下,發動了‘’奪門之變‘’,朱祁鎮奪回皇位,重現上臺,廢掉他的弟弟朱祁鈺,這種日子才算過到了頭。
或許有人會問了,為什麼朱祁鈺不幹掉他的哥哥朱祁鎮呢?幹掉了朱祁鎮,不就除掉了能夠和他爭奪皇位的最有力的人了嗎?沒有了朱祁鎮這個最大的‘’定時炸彈‘’,朱祁鈺的皇帝寶座不就做得牢牢實實了嗎?對此有人猜測說:一是朱祁鈺顧念兄弟之情。朱祁鈺和朱祁鎮雖然不是同一個母親生養的,但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掌上明珠。二人從小到大生活在一起,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朱祁鈺對哥哥朱祁鎮下不去手;另外也可能是朱祁鈺考慮到自己後世的名聲,如果落個殺害自己親哥哥的壞名聲,那可是他不願看到的;還有就是他可能想到自己正年富力強,多生幾個兒子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些兒子中說不定哪個就成為帝王的材料,會接自己的班呢?
就這樣,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朱祁鎮活了下來,最終奪回了本該屬於他的皇帝寶座。至於朱祁鈺呢,有人說他是病重而死,也有人說他是被朱祁鎮派人勒死的,那麼到底真實原因是什麼?唯一的辦法就是到明朝十三陵去問問這哥倆了。
-
9 # 暗夜9527
明代宗,姓朱,名祁鈺,後人稱之為景泰帝,明朝皇帝都是朱元璋的子孫,所以都是漢人。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兒子,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一場突發事件將本和皇帝寶座沒關係的朱祁鈺推到了皇帝的位置。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征,全部陷於土木堡,英宗成為蒙古人的俘虜達1年之久。
當時也想經常挾朱祁鎮來邊關叫陣,甚至直接攻城,由於每次都把朱祁鎮推到最前列,守城的士兵難免投鼠忌器,國不可一日無君,在於謙等人的擁戴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也先手裡的明英宗失去了價值。1450年朱祁鎮回到明朝,景泰帝心裡雖然一萬個不願意,但朱祁鎮還是要迎的。
迎回朱祁鎮後,朱祁鈺將他軟禁起來,七年裡,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那麼問題來了,景泰帝為何不殺朱祁鎮呢?這樣不就一勞永逸了嗎?
朱祁鈺可能處於以下三個考慮:首先是朱祁鈺和朱祁鎮是明宣王最喜愛的兩個孩子,朱祁鎮對朱祁鈺也是百般的疼愛,不然也不會毫不猶疑的御駕親征,讓朱祁鈺做監國。所以說,朱祁鈺對朱祁鎮的感情應該也是很深的,雖然沒能抵住權勢的誘惑,可是好歹沒有殺了自己的哥哥;其次,玄武門兵變,李世民用自己哥哥弟弟的血開創了一個盛世,君王功過難抵,世人褒貶不一,朱祁鈺大概也是害怕世人的議論的;最後,自己還年輕力壯,完全可以多生幾個孩子,好好培養,最後終有一個會是帝王之才,會成為下一個皇帝。
最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又重新當上了皇帝,那麼朱祁鈺怎麼死的?有兩種說法,一說朱祁鎮對太醫救治朱祁鈺百般阻攔,最後朱祁鈺病重去世,一說朱祁鎮派小太監勒死了病重的朱祁鈺,至於真實情況是什麼,無人知曉了。
-
10 # 海洋情感小屋
朱祁鎮出生於1427年,他是明宣宗的長子,也是朱祁鈺的哥哥。朱祁鎮其實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兩次稱帝的帝王,他是中國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也許這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而這一切都還要從他和朱祁鈺這個弟弟的糾葛說起。
可是朱祁鈺這個人也是野心膨脹,加上當時明朝帝位懸空,所以朱祁鈺就在眾人的擁護下坐上了帝王的寶座。而這個時候處境最尷尬的就是朱祁鎮了,他雖然是瓦剌的戰俘,可是他並沒有主動提出過讓位。雖然不知道當初朱祁鈺是不是發自真心來營救自己哥哥的,但是後來朱祁鈺確實派兵和瓦剌展開了爭鬥,並將朱祁鎮順利迎接回宮。
原因之一就是朱祁鎮和朱祁鈺因為從小就受到了父王的重視,所以他們兩個人的關係和其他兄弟相比更加親密,而這種自小培養出的情感也讓朱祁鈺始終將哥哥視為自己做好的夥伴和親人,雖然後來朱祁鎮回宮之後兩人面臨著利益上的衝突,可是朱祁鈺在情在理都不可以將自己的親生哥哥殺死。
可是歷史告訴我們朱祁鈺的這個決定是錯誤的,後來朱祁鎮在朱祁鈺病重的時候就開始策劃謀反,最終重新返回到了帝王寶座上,成為了第八任明朝帝王,而朱祁鈺卻下場悽慘。
回覆列表
首先要說明的是,朱祁鈺當上皇帝完全是意外,比雷擊的概率還要小。所以朱祁鈺的一生都是在意外之中。但對大明來說,這個意外卻拯救了國家。 但可惜的是,封建王朝不是以正確選擇為權利基礎的,而是以權利為權利基礎的。所以歷史意外的正確很快被權利的基礎所碾壓。雖然是意外,但從這一次意外中我們可以發現皇權制度對人性的扭曲!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按明朝的繼承製度來說,朱祁鎮當了皇帝,作為皇帝的弟弟,朱祁鈺這輩子就不可能當皇帝。其實事實上朱祁鈺也是這樣想的,他老老實實做起了朱祁鎮的好弟弟,對皇位沒有一點非分之想。
但命運的偉大之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朱祁鎮是當了皇帝,並且雄心勃勃。人有點雄心是應該的,制定一個巨集偉的目標,然後想辦法去實現它。這本來沒有錯,錯就錯在,就是認為那個巨集大的目標可以很容易實現,並且可以不付出任何努力。
朱祁鎮就是這樣想的,也可能朱棣當年對蒙古的戰果太過於輝煌,搞得朱祁鎮以為打蒙古就像殺雞宰牛一樣容易。所以就在著名太監王振的勸說下御駕親征蒙古。
像霍去病年紀輕輕,第一次出征就打的匈奴找不著北,搞的很多人熱血沸騰,以為搞定匈奴很容易。但千萬不要以為霍去病能做到,就每一個人都能做到,有時候對於霍去病這種人成功的解釋是“天才的軍事家”,這種人是幾百年才碰到的。
朱祁鎮就是不信這個邪,他認為他是天子,手握幾十萬軍隊,還幹不掉分崩離析中的蒙古一個小部落中的也先。所以普通人打仗都是看士兵多少,以為士兵多就一定能贏。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決定戰爭勝利的不是士兵,而是領導士兵的將軍、統帥。
所以朱祁鎮興沖沖的帶著大明的三十萬精銳做了也先的俘虜。有幸和宋朝的最窩囊的徽欽二宗成了並列倒數第一。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才被大臣們推上前臺,當了皇帝。也是因為朱祁鎮的兒子太小,只有幾歲。這時候北京城面臨著也先十萬騎兵的攻擊,大部分大臣想著如何南逃。立一個幾歲的孩子顯然是不可能救這個國家的。
應該說這時候當皇帝並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是接收一個隨時就可能被滅掉的國家。而最大的罪魁禍首不是王振,而是明英宗朱祁鎮已經成了也先的階下囚,現在埋怨也沒有什麼用。
眼看大明馬上就變成又一個大宋,忽必烈的子孫又要重新成為這個國家之主。大明的形式萬分危機。這時候朱祁鈺當上了皇帝。
是的,若干年前的東京汴梁。金軍的六萬大軍打到開封。宋徽宗把帝位傳給他兒子宋欽宗,當時老天爺也給他留下一個主戰派,名字叫李綱。可惜的是,宋欽宗沒有珍惜老天爺給他的機會。
但朱祁鈺不是宋欽宗,他抓住老天爺給他的機會,歷史雖然很相似,但畢竟沒有重演。于謙受到了明代宗朱祁鈺的重用,終於完成驚天大逆轉,打贏了北京城保衛戰,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朱祁鈺也成了名正言順的皇帝。並且他還派人接回了明英宗朱祁鎮。結束了朱祁鎮的俘虜生涯。這一段歷史有很多種說法,其中包含了朱祁鈺如何不願意接回朱祁鎮,如何虐待朱祁鎮,等等,認為朱祁鈺不夠厚道,搶了朱祁鎮的皇位。
現在有一個問題: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丟掉了大明的30萬精銳,幾乎把一個強盛的國家弄的幾乎滅亡,難道他不該被審判處死。難道就因為他是皇帝就應該免罪,就把所有的責任推到了王振身上,要知道是朱祁鎮在御駕親征,他是唯一的主帥。他怎麼可能不為這麼大的失敗承擔責任?
只能說,朱祁鈺是一個寬巨集大量的人。把朱祁鎮從也先哪裡接回來。還是兄弟情深的。至少在朱祁鎮回來的一段時間裡,朱祁鈺確實沒有想著要殺他。其實只要朱祁鈺想要朱祁鎮死,就可以讓朱祁鎮不明不白的暴病而亡。
朱祁鈺為什麼沒有殺朱祁鎮,大致的原因有三條:
第一:兩個人的巨大差別,讓朱祁鈺擁有了強大的心理優勢。這個心理優勢就是兩個人的成就。朱祁鎮帶著大明的三十萬精銳,在死太監王振的蠱惑下昏招迭出。最終在“土木堡之變”中兵敗被俘。導致整個國家陷入危機。
而在危難之間,是朱祁鈺信任於謙,主持大局堅定固守北京,並且一舉挫敗攜土木堡之勝的也先,挽救了大明江山。
我們講公道自在人心,兩個人的成就全天下都看得清清楚楚。天下人會支援誰都一目瞭然。所以這是朱祁鈺的自信。
第二:兄弟情深,朱祁鈺對朱祁鎮懷著一顆仁慈之心。再怎麼說,朱祁鎮畢竟是朱祁鈺的哥哥,並且對待朱祁鈺還不錯。這個時候落井下石,朱祁鈺還是狠不下這顆心。
另外朱祁鈺的確是個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間重用於謙等有能力的大臣,勵精圖治,大明國力重新恢復。所以深受擁戴的朱祁鈺這個時候幹掉對他沒有威脅的朱祁鎮,自己都覺得過於小心謹慎。
第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位已定。朱祁鎮被嚴密控制!朱祁鈺面臨的環境和李世民不一樣,李世民之所以要弄死李建成,是因為大位沒定,兩個人是兩虎相爭。所以說要你死我活。但朱祁鎮回來的時候,朱祁鈺已經坐穩了皇位。沒有你死我活的必要。這時候朱祁鈺的戒心就小了很多。另外朱祁鎮一直在朱祁鈺的監控下生活。
朱祁鈺以為沒有任何問題。這隻能說朱祁鈺小看了朱祁鎮的作用和能量。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同樣的事情。武則天為了自己能當皇帝,就找了個藉口把唐中宗李顯貶到廬陵當廬陵王去了。然後就把四兒子李旦扶上皇位。就這樣李旦就在武則天的監視著戰戰兢兢的做了一段時間皇帝。然後被廢,武則天當了皇帝。
朱祁鈺顯然是對歷史不熟,所以就留下了朱祁鎮。還有最重要的是,朱祁鈺還非常年輕,還不到30歲。這樣的年紀顯然以為自己的人生還非常長,自己的身體健康好的很。對這種幾乎很小的威脅不當回事。畢竟是兄弟,不到萬不得以,誰也下不了手。就是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前不也是一忍再忍。
所以朱祁鈺如果在完全可控的時候,想辦法弄死朱祁鎮,只會留下心胸狹窄的名聲。所以這是朱祁鈺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但命運就是這麼奇妙,天天生活在恐慌之中的朱祁鎮沒病沒災。反而天天生活在錦衣玉食中才二十多歲的朱祁鈺得了重病。幾乎到了瀕死的邊緣。然後曾經當過皇帝的朱祁鎮的重要性就一下子凸顯出來了。這才變成某些人投機者的工具。
所以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皇權制度的可怕性。也就是是說,只要朱祁鈺當上皇帝,為了避免意外,就只能殺死朱祁鎮。這才是維護自己權利正確的選擇。因為只要有一絲可能,意外就會發生。朱祁鎮就會重新登上皇位,朱祁鈺就會被遺棄。
封建王朝的皇權制度,已經完全把人變成一個高度利己的機器。沒有親情,沒有友情,只有權利。因為一旦失去權利,就會像朱祁鈺一樣,在重病中被人像野狗一樣拋棄。被拋棄的還有為國家做過重大貢獻的于謙。而大明的最大罪人朱祁鎮竟然可以帶著徐有貞(原名徐程,最先提出南逃的大臣),石亨(貪汙犯,逃兵)等這些垃圾竟然可以公開的審判和殺掉大明的功臣于謙。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皇權制度是多麼的荒誕和扭曲。不分是非,不問對錯,不論公平。
但就是這樣的朱祁鎮還是一樣的受到稱讚,就因為他是皇帝。所以在這種制度下,整個社會是病態的,扭曲的。有才能的人被無情的處死,而登上舞臺的往往是沒有底線的小人。因為他們更無恥。他們更狠。這就是朱祁鎮“奪門之變”的真正的意義。自從有了“奪門之變”,大明就已經從骨子裡爛死了,正義被邪惡打敗,公平被權利碾壓。忠義之士遠離朝堂,朝野上下充斥著小人。恐怕這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甚至到最後,清兵入關時很輕易的就征服了天下,恐怕和失掉人心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