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TouT123

    《上書諫吳王》賞析

    這篇書信體散文寫在吳王劉濞謀反之前。作者推心置腹而又語氣誠懇地勸告吳王不要妄意孤行、鋌而走險,避免招致敗亡的禍患。

    全文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開頭語,交代自己披心以直諫的原因。第二部分指出吳王目前的所作所為,就像“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隨時可能斷絕,情況十分危險。第三部分說明欲人勿知,莫若勿為;要想免除禍患,就必須根絕禍患產生的基礎。第四部分告誡凡事都是日積月累地逐漸發展的,只有防微杜漸,警惕於未然,才能不致出現滅亡的惡果。

    此文寫作之時,吳王雖已蓄意謀反,但還沒有完全公開暴露。因此,信中不能明白直露地指出他謀反的事情;但既以勸其易轍為目的,又不能不以激烈的措辭促使對方的警醒。這的確是個難題,然而作者卻處理得很好。一方面,全文未出現任何有關謀反的字眼,而多以對方能夠明白的隱語出之,只在開頭和結尾處略見勸告之意。另一方面,為了造成強烈的效果以震動對方,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對比,文章的主體幾乎由各種比喻、對比連綴而成。如“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比喻危險的情狀,“泰山之霤穿石,單極之䋁斷幹”比喻由微到著的發展過程;“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與“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的對比;還有“危於累卵”與“安於泰山”,“難於上天”與“易於反掌”,則既是比喻,又是對比。這些比喻、對比,無不妥貼自然、生動形象,因而形成一種危言聳聽、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並具有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此外,這篇文章多排句和韻語,明顯受辭賦的影響。

  • 2 # 使用者4522173778936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出處

    《上書諫吳王》

    時間 漢

    【解釋】:如果不想讓別人知道你做了什麼事,你最好不要去做(一般是指做壞事的人)

    【出處】: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盆裡栽的香菜不紮根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