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04579310007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興兵討伐東吳,他不聽諸葛亮的建議,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急火攻心,後悔莫及,一病不起,託孤白帝城。

    我覺得劉備太自信了,驕傲自大,諸葛亮不同意連營紮寨,他聽不進去,說自己也熟悉兵法,不會有問題,結果一敗塗地,損失了蜀漢的精銳。說明任何時候,人都不能盲目自信。

  • 2 # 使用者566706995143

    這句歇後語可以這麼說:劉備興兵伐東吳——戰略有錯

    劉備伐吳,關興、張苞擒斬吳將譚雄、謝旌獻功,劉備設宴勞之;筵間回憶往事,慨嘆昔年五虎上將,所餘無幾,存者亦多老邁,激怒老將黃忠,不待終席,單騎殺入吳營,力斬崔禹、史蹟二將,大敗潘璋。潘部將馬忠暗放冷箭,射中黃忠,賴關興、張苞接應回營,傷重而死,臨終諫劉備應先伐魏。

  • 3 # 真誠健康管理師

    我是真君,我來詳細回答。

    公元221年,蜀漢昭烈帝劉備親率五萬大軍攻打東吳,東吳方面則派出陸遜擔任總指揮迎戰蜀軍。吳蜀兩軍在夷陵一帶相持了近八個月時間後,陸遜透過火攻連營的戰術一舉破敵,大敗蜀軍。這便是三國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

    許多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夷陵之戰”的起因是由於東吳奪取荊州,並斬殺了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劉備在盛怒之下不顧眾人反對起兵伐吳,發誓要為關羽報仇,這才拉開了吳蜀大戰的序幕。那麼在真實歷史上,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真如《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那樣,是為了報仇雪恨嗎?其實不然。

    《三國演義》將劉備描寫成是一個宅心仁厚、極重情意,但又有點婆婆媽媽的人。可歷史上的劉備不僅野心勃勃,而且遇事果斷,工於心計,該下狠手的時候絕不拖泥帶水。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劉備能從一個賣草鞋的小販起家,經過多年打拼,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成為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大人物,光靠哭哭啼啼怎麼可能成就大事業呢?

    因此像劉備這種“老江湖”是絕對不可能因一時衝動就帶著舉國精銳去找孫權拼命的。況且,關羽死於220年初,劉備興兵伐吳在221年七月,前後相隔了一年半,這中間劉備還抽空在成都完成了稱帝。從時間跨度上來看,說劉備因衝動而不顧群臣勸阻,一心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雪恨也是說不過去的。

    那麼劉備究竟是為什麼一定要討伐東吳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出於戰略方面考量。荊州位於長江中部,只要佔領了這一區域,逆流而上可以奪取益州,順流而下可以奪取揚州,向北又可以深入中原腹地,因此是兵家必爭之地。孫權打敗關羽奪取荊州後,劉備在南方的戰略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原本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佔據荊、益兩州的劉備可以靜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然而,就在劉備離“隆中對”的戰略構想無限接近的時候,荊州卻丟了。益州山川險阻,易守難攻,作為守成的大後方非常理想,但要光靠益州這點地盤去跟曹魏、孫吳爭奪天下卻又遠遠不足。荊州的得失可以說關係到蜀漢的生死存亡,因此劉備興兵討伐東吳自然就成了勢在必行的事情。

    此外,劉備認為當時蜀漢的實力尚且不是曹魏對手,但打東吳卻是綽綽有餘,所以他在揮師東進的過程中表現得咄咄逼人,孫權的求和信直接被劉備丟進了垃圾桶。可事實上,蜀漢、東吳的實力只在伯仲之間,雙方誰打敗對手都不意外。

    劉備堅持出兵討伐東吳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緩解蜀漢內部矛盾。當時益州地區共存在著三股主要勢力,一是益州本地的益州集團;二是原益州牧劉璋帶入益州的東州集團;三是劉備入蜀後帶入益州的荊州集團。益州集團都是本地豪強大族,所以在經濟實力上擁有絕對優勢。可是在政治地位上,荊州集團是老大,東州集團是老二,益州集團只能排老三。於是,有錢沒地位的益州集團就成了被盤剝的物件,每當國內需要攤派錢糧的時候,益州集團都要出大頭,可是蜀漢核心管理層的大門卻對他們完全關閉。

    由於權利和義務嚴重不對等,所以益州集團對蜀漢政權充滿怨恨,他們巴不得曹魏王師早日南下,將他們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之間也存在著權力博弈。後者試圖上位,而前者則全力阻止後者攫取更多政治權力。

    所以為了加強凝聚力,劉備就必須要透過發動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後來劉備去世,諸葛亮在明明打不過曹魏的情況下還要不斷堅持北伐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最後來總結一下,劉備討伐東吳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奪回荊州控制權以增強蜀漢實力;二、透過戰爭緩解蜀漢內部矛盾;三、順便為關羽報仇。然而,由於劉備在戰術上出現重大失誤,結果導致“夷陵之戰”以慘敗告終。蜀漢實力不增反降,內部矛盾也因此戰失利而變得更加尖銳,至於為關羽報仇之事就更加變得遙遙無期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

  • 4 # 江湖小曉生

    劉備執意伐吳的原因很複雜,絕對不是某一個單純的原因就能解釋的。當時劉備剛剛稱帝,不過已經年過六旬。

    歷史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了,這個時候他又遭逢了人生巨大的變故,關羽、張飛被殺,荊州、上三郡丟了。手裡空有數十萬大軍,卻遭受如此屈辱,劉備當然要借題發揮一下。他至少有四個理由伐吳。

    01劉備是真的看重兄弟感情,伐吳是為了給兄弟報仇。

    對劉備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當然就是關羽和張飛。在劉備一文不名的時候,是這兩個人誓死跟隨,這才讓劉備有了爭雄天下的信心。

    所以劉備跟他們的關係實在是太好了,過去都是跟兄弟們抵足而眠,連自己的老婆都給冷落了。由此可見,劉備對關羽張飛的死,是真的感到難過。

    關羽在荊州北伐期間,被孫權的部下偷襲,這才丟了荊州。荊州沒了關羽也沒臉逃回成都,只能把命丟在了荊州,是東吳的人斬殺了關羽。張飛飲酒過度,常常鞭打士卒。關羽死後,張飛這個臭毛病越發嚴重,結果導致範疆張達二將,在夜裡把張飛的腦袋給割了下來,送到了東吳。

    這兩位生死弟兄,都因為東吳而死,所以劉備對東吳的痛恨,已經到了無法癒合的地步,必須要透過殊死一戰,才能解決心中的苦楚。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三國志》

    劉備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幫助兩個兄弟報仇雪恨。不管他們有沒有結拜過,他們之間的感情都比親兄弟要親密的多。

    當然了,因為結局失敗了,所以大家說劉備這是意氣用事。如果當初打贏了東吳,那麼我們對他的這種行為,又會是另外一種評價了。

    02劉備歲數大了,再不伐吳,可能就沒機會一統天下了。

    劉備登基稱帝的時候,已經六十出頭了,這個歲數在古代算是非常大了。當然了古代人的壽命之所以顯得短,主要是窮人的壽命短,有錢人的壽命是很長的。

    比如說司馬懿活了73歲,曹操活了66歲,孫權活了71歲,劉備最差,也能活個63歲。當然他們的壽命都被那些戰死的、病死的、餓死的給平均了。

    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

    劉備這麼大歲數了,還能不能一統天下呢?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當時曹操已經去世了,天下能比得上劉備的君主,只剩下了孫權。

    所以劉備要想一統江山,就必須要消滅孫權才行。當時他手裡有數十萬大軍,糧草、器械都十分充足。

    如果他停滯不前,等待他的只有死亡這一條路。劉備折騰了一輩子,怎麼可能在晚年就放棄折騰呢?所以他想要再試一次。

    只要滅亡東吳,那麼剛剛登基不久的曹丕,立足未穩,自然也是無法與劉備相抗衡的。他努力了一輩子,走到這一步,希望再往前走一步,自然是沒錯的。

    03劉備伐吳,最起碼是要奪回荊州。

    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安排,劉備先奪取荊州,再奪取益州,隨後等到天下有變,或許這個變就是曹操掛了,就從荊州和益州同時出兵北伐,那就能穩定大局了。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隆中對》

    為此劉備必須要將荊州搶回來,即使自己這一代人無法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他也要先保住荊州、益州這兩塊重要的地盤,讓後世之君繼續努力。

    所以伐吳最基本的目的,應該就是奪取荊州。這裡是天下腹地,四通八達,不管是攻取東吳還是北伐曹魏,荊州都是必不可少的地盤。

    我們看劉備打夷陵之戰的時候到底有多痛苦,就可以知道荊州的重要性了。從巴蜀攻打荊州,山路崎嶇,十分難走。可是從荊州攻打東吳,卻是一馬平川,只要過條湘江就可以了。

    劉備如果還信任隆中對,那麼就會想著奪回荊州。當然了能消滅東吳是最好,不能消滅東吳,先拿下荊州也是不錯的。

    04要麼北伐,要麼東進,劉備此時必須出兵。

    劉備是停不下來腳步的,有些人一輩子原因安安穩穩地守著一個地方一份工作,以此換取人生的滿足感,這也未嘗不可。

    但是劉備偏偏是那種無法停止折騰的人,他這輩子前二十年遊學,中間二十年創業,後二十年發達。一直都在折騰,壓根沒有停歇過。

    所以這個時候他登基稱帝后,必須要做一件事,那就是發動戰爭,幾十萬人馬養在手裡不創造收益,那是一筆巨大的開銷。那麼討伐物件就有兩個,要麼是曹魏要麼是東吳。

    相比較曹魏來說,東吳相對弱小,更容易打贏。所以從戰略上來說,劉備攻打東吳是沒錯的。不過孫權比曹丕要出色得多,這是劉備必須要防範的地方。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劉備不可能一直養著手裡的這些兵馬。他需要在最短時間裡,創造最大的收益才行。

    總結:伐吳勢在必行,只是結果失敗了而已。

    因為伐吳失敗了,所以後世對劉備的詬病越來越多,認為他這也錯了那也錯了,就是不應該伐吳。

    其實從戰略、經濟、時間角度去考慮,伐吳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劉備的選擇是沒有錯的。打下東吳以後,和曹魏劃江而治,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萬一對方出一個昏君或者內亂了,那蜀漢豈不就有機會了嗎?

    當然了,失敗了就是失敗了,因為失敗了,所以這一戰略被各種不看好,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不折騰的話,你還能安穩工作到老,有何不可呢?

    參考資料:《三國志》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劉備之所以一定要討伐東吳,不是因為他忘記了“重興漢室”的理想,而是受到形勢所迫。

    儘管因為曹丕篡漢,使東漢王朝覆滅了,給劉備的事業帶來了一次沉重的打擊。照理說,此時的劉備應該討伐曹魏,為漢獻帝洗雪亡國之恨才對。

    然而,當時錯綜複雜的局勢,又讓劉備不能不先對東吳動兵,然後再去討伐曹魏。這並不令人感到奇怪,導致劉備一定要先伐吳的有這麼幾個原因。

    一、荊州的位置很重要,如果荊州能掌握在劉備之手,劉備在北伐中原時,就可以利用荊州便利的交通條件,向曹魏的統治中心發起攻勢。況且荊州雖然殘破,但是發展潛力尤在,荊州可以成為劉備集團提供人員和物資補給的基地。因此,劉備才一定要奪回荊州!

    二、劉備要為關羽復仇(按《三國演義》的說法),既然劉備和關羽、張飛義結金蘭,誓要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那麼,在關羽已被東吳殺害,而且張飛之死東吳也有嫌疑的情況下,劉備只能選擇伐吳報仇,以免被天下人恥笑其忘恩負義!

    三、劉備也要洗雪東吳背盟之恨!雖說劉備與東吳一直在勾心鬥角,但在“孫劉聯合抗曹”的大局面前,從未背盟失信過孫權。而孫權是怎麼做的呢?孫權在關羽壓得曹操喘息不得之際,為了奪取荊州竟然在關羽的背後捅刀子、下黑手,致使關羽功敗垂成並被東吳殺害!既然孫權的所做所為絲毫不顧盟友之情,劉備當然要給孫權一個教訓了!

    四、曹魏強而東吳弱,劉備的實力還很有限,如果不顧東吳殺關羽奪荊州的仇恨,貿然興兵北伐曹魏會是個什麼結果呢?恐怕不僅會被人恥笑其忘恩負義,不能為兄弟報仇雪恨,而且還有可能被強大的曹魏擊敗。即便是劉備和曹丕,打成了膠著狀態也很危險!因為,誰也難以保證孫權不會“得荊望蜀”,趁著劉備和曹丕打得不可開交的機會,再向兩川發動進攻!而屆時劉備將陷於曹、孫兩面夾擊的被動形勢之中,甚至有可能會全軍覆滅!因此,劉備才會堅持討伐東吳!

    五、儘管曹丕篡漢建魏,但是要全面整頓好內部秩序,制定好對外的戰略戰術,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曹魏的政策暫時還是防守而不是進攻!而儘管孫權襲取了荊州,但要徹底鞏固統治尚需時日。所以劉備當然會選擇趁孫權立足未穩的機會,為重新奪回荊州放手一搏了!

    綜上:劉備不伐魏而攻吳,大致有上述幾個原因。其中既有形勢所迫的因素,也有劉備被東吳背盟激怒的因素!

  • 6 # 麥小野

    劉備不顧一切去討伐東吳,這其實有點讓人費解。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政治家,按理說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雖然我們現在說這些,是開了上帝視角,屬於馬後炮,但是當時的情形,劉備應該比較瞭解。

    我們來看看:

    關羽敗走麥城,丟了性命,又丟了荊州,一下子給劉備兩個暴擊。關羽是劉備陣營的第一武將,戰爭時期,一將難求,這個讓曹操喜歡的不得了的武將軍,一直是劉備征戰沙場的最佳武器。荊州是劉備的戰略重地,西有巴蜀,東有荊州,左右拳合擊,直攻曹操,這是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定好的戰略。

    關羽死了,劉備感情上難以接受,畢竟是義結金蘭的拜把兄弟,又是共戰沙場的親密戰友,一向愛哭的劉備,這次是真的痛哭不止。

    荊州沒了,讓劉備漂泊了多年好不容易搶下的地盤,一下子就少了一半,只剩下西南的巴蜀。

    地盤的減少還是其一,最關鍵的是戰略態勢上,少了一半的地盤卻帶來了不止一半的戰略減損

    巴蜀地靠西南,出入不便,劉備政權變成了一個偏安西南的地方性政權,一下子就掉了隊,客觀地說,此時已經不能說是三國鼎立。

    所以,東吳給劉備的打擊真的不小,導致劉備一下子難以接受,怒氣難消,從感情上和人的情緒爆發上,這可以理解。

    但是輸急了眼就要一干到底、破罐子破摔,這真的不像一個資深政治家的所為,這又讓人不能理解

    而且,最讓人不解的是,劉備並沒有在關羽死、荊州失的當時,發兵攻吳;而是先擱下一邊,跑去成都忙著建國稱帝去了,直到當了皇帝之後,才又緩過神來,興師動眾的攻打東吳。

    從關羽死去,到發兵東吳,這中間有一年的時間,如果是情緒失控,早應該平復了,要不是情緒失控,那又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可能是因為劉備,還真的缺點戰略家的意思,那時的他已經沉不住氣了!再加上,他深信的謀士法正、龐統都去世了,諸葛亮又不被中用(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為官,本著避嫌,諸葛亮不能勸說太多,劉備又不相信他)。

    沒有高人指點,只能自己腦袋一拍,眼睛一閉,賭一把吧!

    結果,輸慘了!

    劉備逃到白帝城,一病不起,開始託孤,這才想起來諸葛亮,但為時已晚了!

    所以如果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劉備政權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的話,那麼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最終失敗,則是劉備政權由衰到亡的轉折點。

    後面諸葛亮的治理國家、興師北伐,只是在幫著蜀漢續命罷了!

    —— END ——

  • 7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劉備的初衷是什麼?打敗奸臣,恢復漢室,而對於漢朝來說,曹操和孫權都算是奸臣

    劉備伐吳有三個背景,一個是關羽張飛這倆結義弟兄都因為東吳的原因去世,第二個背景是東吳孫權趁關羽北伐搶佔了劉備的重要基地——荊州,劉備的兵馬屬地折損一半,還有第三個背景,那就是曹操在漢中之戰後不在輕易出擊,反而在謀士的建議下韜光養晦,屯田積蓄實力。

    就這幾個背景來分析一下

    關羽張飛的逝世對劉備多少是個打擊,畢竟是劉備的兄弟,一起戰鬥這麼多年哪能沒有點感情。劉備對孫權是有恨的,而孫權奪取荊州,不單斷了隆中對的路而且還使得劉備勢力大損,只剩下一個不完整的益州,如果劉備不再去奪得土地,蜀漢就算是完了。

    然而此時的天下已經基本三分完畢,劉備附近可以奪走,有希望奪取的土地還是荊州,曹操本就實力強大,而又屯田閉關不出,劉備是拿他沒有辦法的,既然如此,還不如打孫權,好歹能拼一下

  • 8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赤壁之戰前兩個月,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操,赤壁之戰後,雙方經歷了短暫的蜜月期,自劉備率軍進入益州後,孫劉聯盟已經開始名存實存,湘水劃界更是凸顯出雙方的利益衝突,從魯肅去世後,孫劉聯盟開始實質性破裂,孫權轉變了戰略方向,開始以奪取荊州作為東吳政權的最高戰略。

    而體現孫權戰略的舉動就是在關羽北伐襄樊之際,呂蒙率軍白衣渡江、奇襲荊州,原本歸屬於劉備的荊州三郡盡歸孫權,同時,關羽麾下5萬荊州軍盡數投降東吳,連同荊州當地數千官吏、近百萬人口、無數良田賦稅全部歸屬東吳。

    白衣渡江襲荊州

    由此引發了劉備放棄最大的敵人曹魏政權,不顧一切地討伐孫權,關於劉備討伐孫權的原因很多,有政治原因,比如為了奪回荊州,在暮年為下一代賺下政治資本,有私人原因,比如為了關羽報仇,但在這裡,只講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荊州對於劉備的重要性。

    一、荊州是劉備的龍脈和起家之地

    劉備自公元201年來到荊州投靠劉表,到公元209年奪取荊南四郡,再到公元211年率軍進入益州,最後在公元221年發動夷陵之戰,荊州成為劉備發達的龍興之地和起家之地,劉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荊州聚攏的,劉備所有的資源都來自荊州,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財富資源。

    劉備

    算起來,劉備擁有荊州近20年,從客居荊州,到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地盤,劉備在荊州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並且以荊州為基地,開始了對外擴張,奪益州、取漢中、收上庸、攻襄樊、稱漢中王、建立蜀漢政權,荊州都算是劉備起家之地

    如果劉備算是一條龍,那麼荊州就是劉備的龍脈之地,劉備就是在這裡透過不斷的努力和奮鬥,開始走向了人生的巔峰,相比於劉備前半生40年的時光來說,只有荊州對於劉備是成功的,劉備前40年的漂泊生活,讓他感覺到擁有一塊立足之地的重要性,這塊地盤就是荊州。

    劉備對荊州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並且劉備在這裡留下了太多的回憶,劉備的第一個兒子劉禪是在這裡出生的,劉備的甘夫人是在這裡去世的,為劉備建立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戰略是在這裡由隆中的諸葛亮提供的,劉備為實現一生的夢想是在這裡變成了可能,這裡就是荊州。

    劉備奪荊南四郡

    所以,劉備對於奪取荊州勢在必得。

    二、荊州是劉備政權的骨幹和主力

    劉備是在荊州發展壯大的,當年他從北方帶到荊州的骨幹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員之外,劉備政權的骨幹和主力均來自荊州,除了關羽、張飛、趙雲、糜竺、孫乾、簡雍之外,其他的高層、中層、低層均來自荊州,比如諸葛亮,雖然不是荊州人,但與荊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馬氏五常,既是荊州士族,又是蜀漢骨幹,比如魏延、黃忠、李嚴、劉巴、馮習、霍峻、廖化、向朗、楊儀、蔣琬、費禕、羅憲、宗預等等,全部來自荊州。

    就連劉備進入益州帶去的數萬軍隊也無一例外是荊州兵,劉備整個政權上上下下都是擠滿了荊州人,在劉備定都成都後,荊州人就顯得更為重要,以荊州人管理益州人則是劉備實現政治穩定的一大手段,而荊州則是荊州人的故鄉,是劉備政權中的骨幹和主力的故鄉,故鄉丟了,能不奪回來嗎?祖墳丟了,祭廟丟了,家族丟人,從此身在益州的數萬荊州人成為無根之水

    三國地圖

    劉備能不奪回來了,用以安慰這批政權骨幹嗎?沒有荊州,就失了人心,沒了人心,政權如何統治下去都成了問題,所以劉備對於奪取荊州也是情非得已。

    三、荊州是劉備實現夢想的唯一戰略要地

    劉備奮鬥一生,直到40多歲還在感慨髀肉之嘆,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實現理想,劉備的理想就是建立功業,統一天下,這一切從劉備擁有了荊州開始有了實現的可能,同時荊州也是劉備實現夢想最重要的戰略要地。

    劉備

    想統一天下,必須要奪取中原,想奪取中原,必定要佔據荊州,荊州是劉備統一天下的基本和實力,沒有荊州,劉備一生的夢想都要破滅,人一生最艱難的就是在事業處於上升期而遭遇一生中最大的失敗,如果說關羽失荊州還是因為大意的話,那麼劉備不顧一切率軍討伐孫權的行為,就是為了劉備內心那個將要破滅的夢想再次燃起的希望。

    沒有了荊州,劉備所建立的政權將永遠只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無法成為一箇中原王朝,沒有了荊州,蜀漢政權將永遠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如此艱難,就是因為沒有了荊州,蜀漢政權第一個滅亡,同樣是因為永遠地失去了荊州。

    劉備建立政權稱帝

    所以,劉備才會不顧一切地想要討伐孫權,奪回荊州。這一切,只因為荊州對劉備極其的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體和主語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