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14245403259

    是。孟浩然與王維被並稱為“王孟”,是繼陶淵明之後,“山水田園”詩派的詩宗級人物。他們早年就結成了詩友,兩人經常書信往來。今天我們要品讀的詩歌《《留別王維》》就是孟浩然寫給王維的。

    《留別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孟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在長安,詩人結識了王維、張九齡等人。臨離長安,寫下這首詩留給王維,目的是向王維申說自己離開長安的原因。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寫自己離開長安的原因,那就是“寂寂”二字。這兩個字,一方面描述了自己當時在長安“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客觀處境;另一方面,也表現了當時詩人內心的空虛和寂寞。兩者互為表裡,便自然形成了驅趕詩人離開長安的強大力量。他在長安時,為應舉求官也曾四處奔走過,所謂“當塗訴知己,投刺匪求蒙”。但結果卻是應舉不第,求官不得。“朝朝空自歸”便是這段長安奔走的真實寫照。一個落第士子內心的失落和苦悶,有誰會理解他、同情他呢?因此,他只有孤孤單單地“空自歸”了。

    這兩句在詩意上是首尾連貫的。從“寂寂”開始,為了不“寂寂”,於是出外奔走,直至歸來,兩手空空,又復歸“寂寂”。第二天重複一遍。“朝朝”二字,正點出這種迴圈的過程。而“寂寂”的處境與心境始終是陪伴著詩人的。在這種情況下,詩人就不得不考慮自己還在這裡“何待”呢?不得不重新考慮自己的去向與道路了。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寫惜別之情。“欲尋芳草去”一句,緊承上聯,申述不堪忍受“寂寂”的結果,產生了離開長安、去往他處的想法。這裡“芳改一詞,指可以實現理想的地方,並不一定指歸隱田園。但是,雖然“欲去”,詩人卻並沒有離開。為什麼呢?第四句做了回答:捨不得與朋友離別。這裡一個“惜”字,寫出了詩人與王維之間深厚的友情。為了能夠和朋友在一起,“我”可以忍受那不堪忍受的“寂寂”孤獨,強壓下一次又一次“欲去”的念頭。這就進一步以對比的手法,從另一個方面描寫了詩人與王維的深厚情誼。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再次申說離去的原因。有權勢、能夠解脫詩人的人,竟然沒有一個願助詩人一臂之力,真正的知己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一來,“寂寂”不僅是處境的必然,也成了認識中的必然了。這種認識無情地將詩人唯一的希望擊得粉碎。“誰相假”的反詰,雖然是從反面來證實自己的結論,但這反面的肯定中,似乎還包含著說服王維的意思在其中。而透過“說服”這層含義,讀者便不難體會到,在此之前,作為知己的王維,是真誠地為詩人的希望奔走過的,並時時給“寂寂”中的詩人以多方面的安慰。王維的“知己”與奔走,給了詩人以希望和安慰,也成了支撐詩人在長安逗留的精神支柱。這自然也是詩人捨不得離開王維的實質。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寫離開長安的決心。儘管王維為詩人奔走,但由於“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詩人最後一線的希望也破滅了。他不得不正視這嚴酷的現實!他也再不能為難朋友了。所以他才毅然下定決心“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了。“只應”二字,表明詩人看透了社會和人生,認識到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他想到這裡,毅然歸去,也沒有向老朋友告別。詩題中的“留”字,就說明了這一點。他之所以如此,大概是怕看見離別的淚水,怕聽到王維推心置腹的安慰和情真意切的挽留,怕使朋友難堪。這種不辭而別的舉動,自身就在更高的層次上體現出詩人與王維的不同尋常的友情。

    當然,“只應”也好,“還掩’也好,都不過是牢騷:我“寂寂”的處境似乎是命中註定的,非人力所能改變。對此,我只應心安理得,不能存非分之想。這次的離別,無非是從何處來仍回何處去,言外之意還是請朋友不要為他擔憂。

    這首詩將人物落第後複雜的心理活動描寫得極為生動感人。詩中既有怨憤、牢騷,又有安慰、解脫,感情真摯,頗有餘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級下冊口算速度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