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飄12

    嶽麓書院等四大書院大都由僧人道士所建,也是祭祀祭拜之地。主要有講學藏書之功能。四大書院不僅環境優雅,還在於創立了一些理論思想、一些學術觀點,形成了獨立流派,影響了一個時代,出了一批名人。四大書院雖不可複製,現在比較類似的還是有,比如清華北大南大等有歷史的一流名校,教學一流,藏書豐富。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演變為大量的學校行講學之功能,大量的圖書館、博物館行藏書之功能,有寺廟道觀行祭拜之禮。即使有今人所開書院,恐怕也只流於形式,用於參觀瀏覽而已。倒是一些大型圖書館,經常有演講會、研討會、座談會等主題活動比較好,有了點書院的味道。如果能進一步拓寬思路,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圖書館,去除浮躁,陶冶情操,增加學識,提高文化修養,那就再好不過了!

  • 2 # 岡仁波齊的風

    宋代四大書院,歷經千餘年其理學思想猶光彩四溢,光芒萬丈,令我們大受裨益。書院與官學不同,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是當時社會思想的渴望、引領、提高、發展。他不僅僅是有了朱熹二程范仲淹晏殊王陽明等大師,不僅僅是有大量藏書,更重要的是形成了閃耀著儒家思想的學術靈魂、學術主流和學術高度。各有千秋,各領風騷,互為山嶽。反觀當今所謂書院之類,就連仍然復活的如嶽麓書院、應天書院有思想嗎?有靈魂嗎?沒有思想與靈魂豈不死屍,何談不朽。當投機、金錢、名利澆築了思想,書院必定淪為掛羊頭賣狗肉的門店,悲哀!

  • 3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宋朝私學興盛,廣建書院,國家雖然有負責教育的最高機構國子監,但實際上並沒有監生(學生)。當時州,縣都沒有學校,都是地方有聲望的文人名士所建的私學,這些私學有兩種功能,一是傳授啟蒙知識,二是為科舉應試服務。規模較大的就稱為學院。由於沒有官辦學校,因此私學非常盛行,也成為一些文人學者的謀生手段。到了宋太宗時,由於宋太宗的即位之事一直備受民間非議,為了籠絡士人之心,遂開始以政府的形式加大了對學院的扶持擴建。比如白鹿洞書院就曾受到宋太宗的誇獎和賞賜。真宗時應天府書院不僅為真宗皇帝詔賜為“應天府書院”,而且安排當地官員對書院進行管理。宋代著名詞人,也曾位居相位的晏殊任應天府後對應天府書院和當地教育都給予了大量的扶持和資助。可見慢慢地書院就成了民辦官助的性質。相比於古人,今人所開的書院就顯得商業化了很多。現在一些名人“隱士”所開的書院無非成了人脈圈和斂財的工具。比如馬雲的湖畔大學,顯然高昂的學費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斷絕了很多人的“求知”之路。而凡是在那裡學習的所謂學生不是企業老闆,就是上市公司高管或者名人明星。他們在那裡真正的目的恐怕是借馬雲的名氣給自己鍍一點金,然後藉機可以跟馬雲取得聯絡,在事業上獲得更高一步的提升。還有一部分的想法是求知是假,拓展人脈圈是真。畢竟能被馬雲錄取的肯定是非富即貴了。在那裡,你不可能系統透徹的學習MBA和經濟學等,大家學到最多的恐怕是那些雞湯悟語。而這些成功的“學生”們顯然最擅長燉雞湯了,因此除了上述的的兩個原因外他們根本學不到任何實質的東西。再比如現在這些動輒幾百,上千萬的商學院,從學費上就可以知道它的學生都是什麼階層。這跟古人“請益之人,不遠千里而至”,“聚生徒講學,不憑分貴賤”的單純為了傳授知識而不講究階層的平民教學理念要退化了很多。而來這些商學院學習的很大一部分跟去馬雲的湖畔大學沒有什麼區別。比如趙本山去長江商學院學習,以他的文化知識是根本不可能適應如此密集高深的課程的。現在很多個企老闆出身草根,在企業的發展過程當中認識到了由於自身缺憾的原因無法使企業更上一層樓,因此開始高薪聘請具有專業管理資質和經驗的職業經理人管理公司,老闆所做的不過是把握大的方向。可以肯定的講現在凡是沒有文化的個企老闆大多聘請了職業經理人協助管理公司,因此他完全沒有必要再去讀什麼MBA等,他只需平時多看些管理方面的書就夠了。可為什麼仍然執著於那些商學院呢,原因還是一個:拓展人脈圈。把握住了這些人的心理,那些商學院也開始混的風聲水起。說白了,那些“開學校”的跟“上學校”的大家都心裡清楚,只是嘴上不說。以“求學”的名義搞“商業聯絡”總比喝著茅臺泡著溫泉拉關係要光彩好聽的多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輛全長計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