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鄰人

    感謝提問:

    提升孩子們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需要:生活環境+教育環境雙寬容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所有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所有自然生命都具備兩種基本生理特質——進攻獲取食物+防禦保全自己。因此,所有自然生命都會對影響生存的事物做出直接反應,比如植物遇水則茁壯成長&遇旱則萎靡枯萎、動物尋找到食物則喜上眉梢&遇見天敵則魂飛魄散。

    人類,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透過抽象字元語言抒發個人綜合生存心境的動物族群,詩歌、散文、戲曲、小說、繪畫、舞蹈、音樂等都屬於現代人類展示綜合個人生存心境的基礎載體。

    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宋·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兩首詩是中國唐代詩人李白和宋代詩人蘇軾分別描寫廬山壯麗景色的詩篇,李白以讚美瀑布的雄奇壯麗映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蘇軾以廬山的丘壑縱橫、峰巒起伏暗喻人世間許多事情知人知面不知心。很顯然,這兩首讚美廬山的詩篇充分地給我們展示了,文學創作過程中作者對重點事物的闡述具有極大的選擇靈活性、抒發情感則完全隨個人生活經歷。因為,李白主動隱居廬山蘇軾被貶遊覽廬山那心情肯定相差“十萬八千里”。

    相由心生,意思是說個人內心所想會影響他對外在事物的看法或者說個人的外在表情受內在心理活動影響。作為綜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動物,生活環境中的一切都能成為人類喜、怒、哀、樂的源頭,比如青年人看見朝陽就能感覺到生活的希望、老人看見晚霞就難免悲傷、孩子看見心儀的玩具就能喜笑顏開......

    駱駝和羊

    駱駝長得高,羊長得矮。駱駝說:“長得高好。”羊說:“不對,長得矮才好呢。”駱駝說:“我可以做一件事,證明高比矮好。羊說:“我也可以做一件事,證明矮比高好。”

    他們走到一個園子旁邊。園子四面有圍牆,裡面種了很多樹,茂盛的枝葉伸出牆外來。駱駝一抬頭就吃到了樹葉。羊抬起前腿,扒在牆上,脖子伸得老長,還是吃不著。駱駝說:“你看,這可以證明了吧,高比矮好。”羊搖了搖頭,不肯認輸。

    他們倆又走了幾步,看見圍牆有個又窄又矮的門。羊大模大樣地走進門去吃園子裡的草。駱駝跪下前腿,低下頭,往門裡鑽,怎麼也鑽不進去。羊說:“你看,這可以證明了吧,矮比高好。”駱駝搖了搖頭,也不肯認輸。

    他們去找老牛評理。老牛說:“你們倆都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這是不對的。”

    俗話說:“千人千面,萬人萬心。”駱駝個子高,認為高比矮好;羊個子矮,認為矮比高好。現實生活中,所有人都只能憑藉已有的生活經驗衡量遇見事物的好壞。因此,即便教育統一教材、統一授課之後,孩子們對相同學習內容的綜合理解也不可能被統一。那麼,應該怎樣提高孩子們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呢?

    1、豐富孩子的日常生活見識。人類一切現代文明成果都源自生產勞動與生活實踐,從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實踐要智慧是最便利的方式。中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2、豐富孩子的生活閱讀。《舊唐書·魏徵傳》: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也作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因為,每個人能夠獨自現場體驗的生活很有限,閱讀書籍便是借鑑他人成功生活經驗的最佳方式。

    3、引導孩子積極融入群體生活。人類是綜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動物,人類進化形成抽象字元文明成果根本原因就是為了便利社群資訊互通。因此,現代人類一切學習行為的根本目標都是為了與更多同伴更好地協同生活,綜合社交生活便是識字習文的最佳實踐基地。

    ......

    郭沫若用:“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告誡莘莘學子讀書時思維要活躍,要有獨立思考,我們在讀書中增長知識,但不能讓書本束縛了思想。人類用有限的抽象字元表達無窮盡的生產勞動與生活實踐資訊,肯定會出現同義字、同義詞、多音字、多意字、同義詞、多義詞,並且諸多字+詞+句都必須放到具體的生活環境中才能完整地表述實際意義,比如古代家庭富裕尚未出嫁的女子稱為小姐&今天已經被用作稱謂某種不良職業人群、老虎+蒼蠅本是人類對其它動物的稱謂&今天已經被用於稱謂不法官員、韭菜+粉絲原本是人類對食物的稱謂&今天已經被用做指代沒有獨立思維能力的人群......

    《孟子·盡心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白話譯文——

    孟子說:“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尚書》。我對於《武成》這一篇書,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頁罷了。仁人在天下沒有敵人,以周武王這樣極為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這樣極不仁道的人,怎麼會血流漂杵呢?”

    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指讀書不要拘泥迷信於書本上的內容。同樣,現代人類教育也應該給予孩子們施展想象、勇於創造的土壤,比如容許數學題目有多種解題、語文理解給予靈活空間。所以,提升孩子們的綜合閱讀理解能力需要:生活環境+教育環境雙寬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歌曲小駱駝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