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張慧敏Ms

    政治改革的需要。由於商王朝時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尚不完善。貴族聯合統治實力較大,商王名為君主,其實未必在貴族群臣面前擁有絕對的權力,權力被限制,商王就需要破除這種限制王權的局面,最好的方法就是遷都。這和後來秦孝公遷都咸陽、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一樣,更多的是為了擺脫舊勢力在國都中的影響,舊貴族由於種種原因滯留在了舊京城,商王透過遷都擺脫了舊勢力的影響,於是開拓了一段新的歷史。

    繼承血案的發生。在商代,繼承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均是得到認可的繼承製度。後世的專諸魚腸劍的故事就是由於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的繼承矛盾造成春秋吳國的內亂:公子光是老一輩老大的兒子,吳王僚是老一輩老小的兒子,但是老小卻把王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吳王僚,而不是傳給小一輩的老大公子光,於是導致繼承上的糾紛,雙方雖為堂兄弟,也是刀劍相向。商代也時常出現這種繼承上的糾紛,於是每個大約五十年,也就是兩代人的時間,就會出現繼承血案,導致新上臺的商王都不願意再在舊國都繼續呆下去(如同明成祖遷都北京一樣)於是進行遷都。

  • 2 # 手寫的從前

    盤庚遷殷是發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歷史事件。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的國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因為黃河下游常常鬧水災,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國家混亂不堪。在以後三百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五次。盤庚繼位後,為了挽救商朝的政治危機,決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遷殷以後,盤庚“行湯之政”,商的統治趨於穩定。直到商朝滅亡,共二百七十三年,商不再遷都,社會經濟和文化也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局面。

    商湯建立商朝的時候,最早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從成湯建國到帝辛(紂王)滅亡,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歷經600多年。這600多年的前300年當中,商五次遷都。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寫道:“殷人屢遷,前八而後五。”“前八”是指商朝建立之前,商族就曾八次遷徙;而“後五”則是指到湯建立商朝以後,又經歷了五次遷都。這五次遷都,在古書《竹書紀年》中均有記載,分別是:商王仲丁“自亳遷於囂”、河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於奄”、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

  • 3 # 使用者618375954399

    商湯建都在亳,但商朝前期曾先後多次遷都,關於其原因史學界有幾種說法:

    (1)貴族在舊都太奢侈,遷都是為了節儉;

    (2)洪水氾濫,沖毀舊都;

    (3)商是遊牧民族,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都城也遷來遷去;

    (4)商的農業落後,土地肥力耗盡,須遷都換耕地;

    (5)貴族之間長期爭奪王位的鬥爭

    其中洪水氾濫和貴族間政治鬥爭的說法較為合理。

  • 4 # Lxy開心果

    因為黃河中下游時常發生水患,迫使歷代商王不得不常常為躲避水患而徙其都。

    由於生產力比較低下,地力耗竭,不得不另闢新地域,重新墾殖。

    因為商朝的內部矛盾比較多,不利於政權的穩定。尤其是商朝不再在實行禪讓制,而是實行繼承製,所以每一次權力的交接,就很容易導致朝廷內部的不穩定。

  • 5 # hx46443620

    先秦《墨子》中就有。漢儒沿襲之,並附會上儒家思想,將其發揚光大。東漢杜篤《論都賦》中說:“昔盤庚去奢行儉於亳”,荀悅《申鑑》:“盤庚遷殷,革奢即約”。大概是商王覺得在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呆了久了,臣下們忘記了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失去了樸素務實的作風,奢靡之風,腐敗之風大漲。故而要將其搬到新地方,重新建設一個都城,讓他們體會到先輩們篳路藍縷的艱辛,找回初心,砥礪前行。

  • 6 # 無咎

    商朝自商湯立國以來,首都最開始定在亳,即現在的安徽亳州。後來從第十一任君主仲丁開始,便開啟了遷都的歷程。其中,共經過了五次遷都,第一次遷都是商朝的第十位君主仲丁繼位初年,因為黃河決堤,亳受到了大水衝擊,不得已仲丁遷都到了囂。

  • 7 # 安逸鯨魚1h

    因為黃河中下游時常發生水患,迫使歷代商王不得不為躲避水患而徙其都。

    商代都城除殷以外,都緊靠黃河,這是由於當時生產力比較低下,人們不得不依賴於河水進行農業和畜牧業,但黃河又不斷氾濫,因而在人們控制自然能力很差的情況下,只有經常躲避氾濫的洪水,到比較安全的地方去生產和生活。如祖乙所都的邢,就是被河水淹沒而圮毀的。

  • 8 # 啤酒商人02

    商朝元祖契最早建都是在今天的山東曹縣,然後搬到蕃(今天山東藤縣),是為一遷。

    遷都如此興師動眾的事,其中必定有文章,但是自武王伐紂,姜子牙封神(劃掉),至今已經3000多年了,史無可稽,後世人們只好推測。

    說法一,是說要“去奢行簡”。

    說法二,是自然災害(主要是水災)說。

    說法三,“遊牧”“遊農”說。

    說法四,政治原因。

  • 9 # 孤獨無處不在

    商朝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頻繁遷都。商湯建立商朝時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其後經歷了五次大規模遷都:中丁遷都於隞(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河亶甲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市西),祖乙遷都於邢(今河南溫縣東),南庚遷都於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盤庚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西北)。盤庚遷都到殷,商朝的都城才基本固定下來。

      關於遷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水災”說,“遊牧”“遊農”說,“去奢行儉”說和“王位紛爭”說。

      “水災”說是從自然災禍方面去尋求商都屢遷的原因。但這一說法沒有十分堅實的材料做基礎,推理上也不成立,因為商朝的幾個都城全在黃河兩岸,而且越遷離河濱越近,如果這種做法是為了躲避水災,那也太令人難以置信了。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代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家中發現了它。1908年,考古學家、文物收藏家羅振玉查訪清楚刻有文字的甲骨來自河南安陽殷墟(今河南安陽小屯)。

      “遊牧”“遊農”說是從社會生產方面去探求原因。“遊牧”說認為商人在盤庚遷殷之前還屬於遷徙無定的遊牧民族,到盤庚時才有了初步的農業,由遊牧經濟轉入農業經濟,因此有了定居傾向。然而,商代的甲骨文和後世的考古資料證明,商代建立時的經濟基礎已經是農業了,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遊農”說認為商代的農業是原始農業,採用“火耕”的方法,就是把樹林燒平後,在灰燼上播種。他們既不知道灌溉,也不懂得施肥,一旦土地的自然力耗盡,便需改換耕地,因此不得不經常遷徙。但考古資料證明,商代前後期農業生產工具並未發生重大變化,不可能因農具的進步,突然停止“火耕”。

      “去奢行儉”說和“王位紛爭”說是從社會政治方面去解釋商都屢遷的。“去奢行儉”說認為抑制奢侈,倡導儉樸,藉以緩和階級矛盾,是商都屢遷的原因。這一說法多少有點合理成分。因為《尚書》中《盤庚》三篇是儲存下來的商王盤庚遷殷時對臣民的三次演講詞,將遷之時,他曾指責貴族中有貪求財富的亂政官吏;遷都後,他又告誡官吏不要積聚財物,應該施惠於民。但是,奢侈是統治階級的“通病”。不僅遷殷之時存在,遷殷之後照樣存在。為什麼後來卻不遷了呢?看來這種解釋也缺乏說服力。

      “王位紛爭”說認為商朝前期曾有“九世之亂”,九代商王都因王位傳承問題發生過紛爭,其直接後果就是商朝王權削弱和貴族勢力膨脹。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要削減貴族的實力,就要改變貴族的地利優勢,手段就是遷都,這成為商王的戰略措施。然而,在盤庚遷殷後,商朝實行了固定的傳位繼承製度,王位之爭減少了,都城也就固定了下來。目前,這種說法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也是一個較為合理的觀點

  • 10 # 使用者12807527739876

    武王伐紂用龜甲占卜,結果卦象不吉,姜子牙說怎麼能靠枯骨決定自己的命運,把龜甲摔碎,用腳踩了又踩,決定出兵。

  • 11 # 使用者7509214175784

    在矛盾的心情下,武王請國內的謀士們運用龜甲和蓍草進行預測,占卜吉凶。


    “封神榜”中,就有這樣的一段劇情:伐紂前,周武王召集天下諸侯,會盟孟津,欲興弔民伐罪之師,問罪於紂王。


    但能不能成功,周武王心裡沒底,就有了一次問天占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傅雷家書1954年10月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