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工程,涉及目標定位、體制機制、實施主體、激勵保障等多方面內容,課程思政建設要取得成效,關鍵在發揮好專業課教師的主體作用。
促進教書育人職責的迴歸。教書和育人是教育教學活動中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是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引領的統一,因此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有利於扭轉“教書”與“育人”脫節的突出問題,促進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迴歸。
擴大課程思政建設的覆蓋面。與承擔顯性育人功能的思政課相比,承擔隱性育人功能的專業課無論是課程類別、課程門數還是課時數都遠遠高於思政課,專業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頻率也遠遠高於思政課教師,因此,讓專業課教師各自“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有助於構建廣覆蓋、多型別的課程思政體系,豐富課程資源供給,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實現。沒有專業課教師這個“主力軍”主體作用的發揮,課程建設“主戰場”和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發揮就無從談起。特別要指出的是,“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理念,更是一場深刻的教學革命,其要義是對非思政課程中隱含的育人元素的挖掘、育人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以及課堂教學中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實現。
著力提升育人元素的挖掘能力。專業課教師要強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運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為發現、甄別、挖掘、提煉育人元素提供知識儲備。要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確定育人元素挖掘的基本框架,確保育人元素的挖掘方向正確、目標精準、適度合宜。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學生職業發展的現實需求,拓展育人元素的挖掘領域,實現育人元素挖掘的與時俱進、常挖常新。
著力提升育人元素的融合能力。專業課教師要從課程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角度,探尋專業知識與育人元素相融合的原則、途徑和方式,找準育人角度,把握好二者融合的契合點,在專業知識與育人元素的真實融合、深度融合、有機融合、自然融合上下功夫,著力構建“融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於一體”的教學體系,在課程的知識體系不被破壞、課程的連貫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著力提升課堂教學能力。“課程思政”本質上是“寓德於智”的過程,要身體力行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推進“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要在對教學過程保持適度的主導和把控的同時,賦予課堂教學更多的靈活性、多樣性和自主性,採取新穎的授課模式和教學手段,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關係和良性互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濃厚興趣,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目標。
系統工程,涉及目標定位、體制機制、實施主體、激勵保障等多方面內容,課程思政建設要取得成效,關鍵在發揮好專業課教師的主體作用。
促進教書育人職責的迴歸。教書和育人是教育教學活動中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是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思想引領的統一,因此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有利於扭轉“教書”與“育人”脫節的突出問題,促進專業課教師教書育人職責的迴歸。
擴大課程思政建設的覆蓋面。與承擔顯性育人功能的思政課相比,承擔隱性育人功能的專業課無論是課程類別、課程門數還是課時數都遠遠高於思政課,專業課教師與學生的接觸頻率也遠遠高於思政課教師,因此,讓專業課教師各自“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有助於構建廣覆蓋、多型別的課程思政體系,豐富課程資源供給,提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的實現。沒有專業課教師這個“主力軍”主體作用的發揮,課程建設“主戰場”和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的發揮就無從談起。特別要指出的是,“課程思政”是一種全新的理念,更是一場深刻的教學革命,其要義是對非思政課程中隱含的育人元素的挖掘、育人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以及課堂教學中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實現。
著力提升育人元素的挖掘能力。專業課教師要強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運用,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為發現、甄別、挖掘、提煉育人元素提供知識儲備。要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確定育人元素挖掘的基本框架,確保育人元素的挖掘方向正確、目標精準、適度合宜。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學生職業發展的現實需求,拓展育人元素的挖掘領域,實現育人元素挖掘的與時俱進、常挖常新。
著力提升育人元素的融合能力。專業課教師要從課程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角度,探尋專業知識與育人元素相融合的原則、途徑和方式,找準育人角度,把握好二者融合的契合點,在專業知識與育人元素的真實融合、深度融合、有機融合、自然融合上下功夫,著力構建“融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於一體”的教學體系,在課程的知識體系不被破壞、課程的連貫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著力提升課堂教學能力。“課程思政”本質上是“寓德於智”的過程,要身體力行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推進“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要在對教學過程保持適度的主導和把控的同時,賦予課堂教學更多的靈活性、多樣性和自主性,採取新穎的授課模式和教學手段,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方式,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關係和良性互動,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濃厚興趣,實現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