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05239983444


    一、石油工業體系的形成

    1859~1921年,人類用62年的時間使石油產量增長到1億噸。這一時期,燈用煤油是石油工業的主導產品。

    人們用蒸汽機帶動的衝擊鑽機替代手工來鑽井,用由螺栓連線鐵管的管道來輸送石油和天然氣,用蒸餾方法來加工原油。首先在美國,然後在亞塞拜然、羅馬尼亞、墨西哥等國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從勘探開採到運輸、加工和銷售。這時期的主要產油國是美國,美國的原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多半。亞塞拜然(當時屬於沙俄帝國)的產量一度(1899~1901年)超過美國。墨西哥接二連三出現萬噸高產井,轟動一時,在19世紀初期成為世界第二大產油國。1920年的世界石油總產量中,美國佔64.3%,墨西哥佔22.8%,蘇聯佔3.7%。

    20世紀20年代,物理技術應用於石油工業,催生出折射地震、反射地震、電法、磁法等勘探技術;地質學中形成了石油地質學這個新分支。內燃機、電動機應用於鑽井,旋轉鑽井取代衝擊鑽井,成為主要鑽井技術,鑽井深度達到2 000米以上。從192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石油產量逐步增長,1930年接近2億噸,1940年接近3億噸,1945年增長到近3.66億噸。

    二、世界石油工業的黃金時代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1980年,是世界石油工業飛速發展的黃金時代。全球石油產量直線上升,1950年為5.38億噸,1960年10.8億噸,1970年23.2億噸,1979年達到32.33億噸,35年間增長近8倍。一方面是戰後百廢待興,對石油需求強勁;另一方面是中東一系列大型和特大型油田,如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世界第一大油田,可採儲量100億噸),薩法尼亞油田(世界最大海上油田,可採儲量24.6億噸),科威特的大布爾甘油田、勞扎塔因油田(可採儲量10.5億噸),伊拉克的魯邁拉油田(可採儲量19億噸)等陸續投入開發,提供了豐富的油源,給人以“取之不盡”的感覺。

    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產量飛速增長。1970年中東的產量已接近7億噸,1980年超過了9億噸。與此同時,蘇聯先後在烏拉爾山脈以西開發成“第二巴庫”,發現並開發了羅瑪什金油田(原始可採儲量24億噸)等大油田;在西西伯利亞形成新石油天然氣基地,發現並開發了薩莫特洛爾油田(可採儲量24億噸)等,完成了石油生產的戰略接替,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生產國。1955年蘇聯的石油產量才0.7億噸,1960年增至1.48億噸,1970年達到3.5億噸,1980年增加到6.03億噸。而美國則於1970年達到頂峰(5.3億噸)後開始下降。

    亞洲的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非洲的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進入產油大國的行列。中國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1979年石油產量超過1億噸。1964年利比亞開始產油,1970年猛增到1.598億噸。1956年奈及利亞發現第一個油田,1973年產量1億餘噸。1956年阿爾及利亞發現哈西梅薩烏德大油田,可採儲量12.6億噸。整個非洲1970年產油近3億噸。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墨西哥實現重大突破,相繼發現新黃金帶、海上黃金帶等石油富集區,1980年產量突破1億噸,1984年達到1.51億噸。

    對於歐洲發達國家,重要的是北海大油氣區勘探的大豐收。艾科菲斯克、福蒂斯(可採儲量24.7億噸)、布倫特、尼尼安、斯坦德福約特等大型油田陸續發現並投入開發,使挪威、英國成為年產量超億噸的產油國。北海油田產量1986年達1.83億噸,1996年達到3.06億噸。

    1980年全球石油產量為28.6億噸,其中中東佔32%為9.17億噸、美國 4.82億噸、蘇聯6.03億噸、非洲2.98億噸、拉美2.95億噸、西歐1.18億噸。

    這一時期石油工業的大發展,得益於以電子資訊科技為核心的科技革命。計算機的應用使得石油工程技術(物探、測井等)數字化大幅運用,大大提高了勘探、開發能力,為此後海上油氣開發打下了基礎。

    三、世界石油生產增長變緩的時代

    1980年之後,世界石油生產在波動中緩慢發展。1979~2013年的34年中,全球石油總產量僅僅上升了8.96億噸,達到41.32億噸。石油勘探與生產遍及全球五大洲100多個國家。世界已探明儲量繼續緩慢增長,2013年底為2 382億噸,但很少發現大油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要描寫夏日閉館的郵輪館靜態描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