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叔,這個人的名字,的確夠奇特,凡人稱呼他都得叫一聲叔,夠氣魄。不過,請大家不要誤會,這絕對不是開玩笑,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如很多人猜想的一樣,田叔,田姓嘛,戰國時期的田姓之人,十有八九都是和齊國王族有關,所以,自然田叔也不例外。田叔者,趙陘城人也。其先,齊田氏苗裔也。叔喜劍,學黃老術於樂鉅公所。叔為人刻廉自喜,喜遊諸公。《史記·田叔列傳》如上所言,雖然田叔是趙華人,但,其祖上也確實是齊國王族之後。而再說田叔這個人本身,有什麼特徵呢?武有學劍,文有習黃老之術,另外還特別喜歡遊歷,如此,看到這三個特徵,大家會想到誰呢?是的,就是劉邦,這三樣和劉邦也的的確確都是有很大關係的。如學劍,莫要忘記劉邦劍斬白蛇起義的故事;然後是遊歷,少年時期的劉邦可是以信陵君為偶像的,更是曾經一度遊歷到咸陽,可謂縱橫天下;而再說黃老之術,從漢高祖開始,黃老之術便一直成為了大漢開國的基本國策。當然,說了這麼多,筆者不是說田叔就要謀反,而是說,田叔此人學的東西,確實是當時那個時代裡很有用的東西,無論是從軍還是為政,或是透過遊歷天下而結識天下英雄,這都是成為當時一個大才的必備之物。趙人舉之趙相趙午,午言之趙王張敖所,趙王以為郎中。數歲,切直廉平,趙王賢之,未及遷。《史記·田叔列傳》這不,很快,田叔便在趙地被友人給推薦到了趙國國相趙午那裡,然後又被趙相直接推薦給了趙王,由此,趙王遂任命其為郎中,這可謂是一步登天啊。應該說,靠著田叔本身的才能,步步高昇是肯定的,但,不料,雖然趙王也一樣認同田叔是大賢,但,此時發生的一件事,卻是改變了趙國包括趙王在內的所有趙國官員的命運。會陳豨反代,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張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趙王齧指出血,曰:“先人失國,微陛下,臣等當蟲出。公等柰何言若是!毋復出口矣!”於是貫高等曰:“王長者,不倍德。”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係。《史記·田叔列傳》在這裡要說一句,應該是太史公記錄有誤,漢七年是韓王信謀反,而陳豨是在漢十年才反的,所以,這裡和陳豨應當是沒有關係的。漢七年,韓王信謀反,太祖高皇帝劉邦領兵經過趙國,遂在趙國停留了半刻。而此時的趙國之王便是先趙王張耳之子張敖,同時,張敖也是劉邦長女魯元公主的夫婿,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時的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親女婿。所以,要我說,這純粹就是個誤會。劉邦覺得到了女婿的地盤上了,自己也就那麼一個閨女,所以,對於這個女婿自然就是沒有顧忌了,有什麼說什麼,可能就是當時說的有點過,還嘴癢的罵了幾句張敖。於張敖而言,劉邦不僅是他的主上,還是他的岳父,說白了就是爹,被自己的爹罵幾句,能咋?很顯然什麼事都沒有啊,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張敖願意,可是張敖麾下的那群人卻不依了。唉,這就真的是主弱臣強的惡果,明明張敖自己都不生氣,然後這些臣子卻一個個貌似忠心的說,這就是劉邦的錯,必須要讓劉邦付出代價。大家說,這不就是在無理取鬧嗎?或者說,恐怕此時的這群趙臣,明為張敖出頭,但實際上,恐怕還是要報私仇,說白了就是,殺劉邦才是目的,至於是什麼原因並不重要。而張敖也沒辦法,只能是盡力的勸阻,可是,管不住就是管不住,所以,史書才在這裡記錄了一句“會事發覺”,筆者很懷疑這就是趙王張敖告的密,不過,或許也不是,因為看後來的事,或許還真不是張敖告的密,總之,這場差一點要了劉邦命的事變,就這樣在還沒有發生的情況下便被制止了。當然,天子一怒,血流成河,何況是刺殺天子呢?所以,那些趙臣也都明白,以趙午為首的這些人在失敗後就都自殺了,不過也有個例外,一個叫做唯貫高的人卻並沒有自殺,而是接受了漢庭的關押。但,趙午他們死看不要緊,可這一下子卻讓真正無辜的張敖幾乎陷入了死地: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廢為宣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史記·田叔列傳》由上述記載,當時的劉邦可能真是不知道是張敖告的密,或許,壓根就不是張敖告的密,總之,劉邦的一句詔書,敢於跟隨趙王入長安者,一律滅三族,由此可見劉邦此時的憤怒。但,正所謂那個時代最多的,就是不怕死的人。雖然說張敖御下無方,但總歸也是有那麼一群願意追隨張敖的人,由此,包括田叔在內的十餘人便以趙王家奴的身份跟隨趙王張敖來到長安受審。然,這裡出現的一句話,便是筆者最初斷言應該是張敖告密的原因。這裡記載了一句“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張敖派遣高密的人,便是貫高,為何?因為當時的劉邦連趙王自己的話都不信,偏偏貫高說完了緣故,劉邦便大赦張敖,由此可以看出,定然是貫高向劉邦仔細說明了是張敖派遣自己告的密,由此才讓劉邦逃出生天的。不過,雖然劉邦答應放了張敖,但畢竟是在趙國出的事,趙王一個御下無方驚擾聖駕的罪還是跑不了的,由此,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漢庭遂下發詔書,趙王張敖就此削為宣平侯,除掉王族之位。好吧,當筆者查閱另外一處記載的時候,才看到了相對準確的記載: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於是上皆並逮捕趙王、貫高等。十餘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並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轞車膠致,與王詣長安。《史記·張而陳餘列傳》和筆者先開始猜測的差不多,但還是有差別,確實是貫高告的密,不過,貫高此人卻不是張敖驅使的,反而是以一人之力救下了張敖,後來又因為魯元公主的緣故,張敖才被貶為宣平侯。總算是弄清楚了,但根據筆者看到這裡的另外一處記載,筆者就有個猜測了,會不會當年的那場叛亂本身就是被劉邦早就知道的?而劉邦當時的目的其實就是要廢除各路異姓諸侯王,然在滅掉燕王和楚王之後,韓王再滅,那麼剩下的幾個,便都不好對付了。尤其是趙王張敖,自己的親女婿,平常的那些比較陰損的辦法自然不能用了,但是在這次事件之後,大家卻是皆大歡喜,張敖成功被貶為侯,而且還是對劉邦感恩戴德的,由此,筆者或許也要誇劉邦一句技術高超了。好吧,這就是隨便猜測,做不到的真的。叔為漢中守十餘年,會高後崩,諸呂作亂,大臣誅之,立孝文帝。《史記·田叔列傳》雖然,趙王和趙國經歷了大變,田叔也算是走了一遭鬼門關,但總歸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劉邦在赦免趙王張敖之後,便接受張敖的建議,大力啟用原趙王府舊部,如此,田叔便也是因禍得福,成為了漢中太守,如此,從高帝到惠帝再到呂后,最後又是到了文帝一朝,田叔這十幾年的漢中太守之職務,也算是逍遙自在。而至於田叔之後的故事,史書記載的有點囉嗦,筆者就不細講了,總之都不是什麼大事。一者是田叔為孝文帝誇讚自己曾經的同僚孟舒,讓其得以官復原職。二者便是因為其他原因失掉官職之後,但在漢景帝年間因為處理梁王之案時的機敏,遂被漢景帝任為了魯相,然後呢?又因為在繼任魯相後勸誡魯王善待百姓,所以為魯王所尊重。數年,叔以官卒,魯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傷先人名。”《史記·田叔列傳》以上,就是田叔的最後,在就任魯相幾年後,便逝去了,然後當魯王賜予百金時,為其子田仁所拒絕,還說了一句比較有名的話,不以百金而侮辱先王之名。嗯,關於田叔的基本故事就是這樣。嗯,或許就會有人問了?太史公記錄田叔的意義何在?是的,筆者也想問這個問題,為什麼?憑什麼?然後,太史公的表面理由是: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確,這裡太史公簡直是把田叔誇讚的快古今無雙了,但,田叔究竟做了什麼事,如上所述,雖然都很明智,能算的是個智者,可是,真的有太史公說的這麼好嗎?很顯然,太史公記錄田叔是有真實原因的,那是什麼呢?太史公曰:孔子稱曰“居是國必聞其政”,田叔之謂乎!義不忘賢,明主之美以救過。仁與餘善,餘故並論之。《史記·田叔列傳》前面的話不必看,單單看看後面的那五個字,憑什麼?憑什麼田叔可以獨立列一傳,就是因為太史公和田叔兒子關係比較好,所以,便讓田叔和他的兒子一起併入一傳。公平嗎?漢初總共八個異姓王,有兩個王,太史公連合住傳中都不願意列入,甚至連個字都不想提。更不要說漢初那麼多影響深遠的名將大臣們,他們僅僅是在某些隻言片語中出現了一下,便被太史公直接無視,然而,田叔這樣的,卻是被獨自列為一傳,筆者只能說,太史公您老人家真是好隨性啊?您的隨性,卻讓我們今人把本該知道的東西,卻再也看不到了。是,每個普通人也都是應該列入史冊的,但問題是,能不能擇其重要的,而不是因為和自己關係好,就這樣糊弄,好吧,筆者誠然自己有點失態。從上週開始,就這篇《田叔列傳》,筆者足足看了十遍,楞是沒看出此人獨自列傳的意義何在?當然,除了和太史公的關係外,筆者也已經實在想不到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嗯,說到這裡,或許又會有人問了,筆者的題目中出現那盜墓之祖的意義何在?筆者是沒有發現田叔此人獨自列傳的意義,但是,筆者卻在太史公的另外一處記載中發現了極其有趣的事: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史記·貨殖列傳》什麼是掘冢?掘冢的白話意思就是,盜墓。而在這裡,我們的太史公可是明明白白的記錄了,盜墓這種奸邪之事,便是從田叔這個人開始的,所以,這才是筆者為何說田叔是盜墓祖師爺的原因,畢竟,是第一個嘛。雖然,筆者不知道這裡的田叔和那個田叔究竟是不是一個人,但,貌似史書中叫田叔的,好像就他一個人,那麼,恐怕這就有意思了。田叔,一個被太史公在獨傳中誇為是忠誠智慧的人,居然在另外一處記載中還是幹盜墓的,那麼,這背後究竟會有什麼聯絡呢?而眾所周知,漢景帝時期,華夏盜墓事業算是逐漸興起,而尤其是南方吳楚之地,古墓尤其多,然,貌似田叔可是在漢中做太守做了足足十多年,而漢中離楚國故地可是不太遠的,那麼,這其中會有什麼貓膩的?另外太史公記載的田叔曾“坐法失官”過,如此,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失掉官職的呢?而再配上這裡的記錄,或許就能解釋通了,因為盜墓的事而被罷官,當然,這都是猜測,做不得真的。總之,關於田叔此人的真實身份,恐怕還真沒太史公在《田叔列傳》中記錄的那麼簡單。田叔,真的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漢良善之臣嗎?僅僅就是因為他的兒子和太史公的關係好便就獨自列傳嗎?真真假假,究竟何為真?
田叔,這個人的名字,的確夠奇特,凡人稱呼他都得叫一聲叔,夠氣魄。不過,請大家不要誤會,這絕對不是開玩笑,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如很多人猜想的一樣,田叔,田姓嘛,戰國時期的田姓之人,十有八九都是和齊國王族有關,所以,自然田叔也不例外。田叔者,趙陘城人也。其先,齊田氏苗裔也。叔喜劍,學黃老術於樂鉅公所。叔為人刻廉自喜,喜遊諸公。《史記·田叔列傳》如上所言,雖然田叔是趙華人,但,其祖上也確實是齊國王族之後。而再說田叔這個人本身,有什麼特徵呢?武有學劍,文有習黃老之術,另外還特別喜歡遊歷,如此,看到這三個特徵,大家會想到誰呢?是的,就是劉邦,這三樣和劉邦也的的確確都是有很大關係的。如學劍,莫要忘記劉邦劍斬白蛇起義的故事;然後是遊歷,少年時期的劉邦可是以信陵君為偶像的,更是曾經一度遊歷到咸陽,可謂縱橫天下;而再說黃老之術,從漢高祖開始,黃老之術便一直成為了大漢開國的基本國策。當然,說了這麼多,筆者不是說田叔就要謀反,而是說,田叔此人學的東西,確實是當時那個時代裡很有用的東西,無論是從軍還是為政,或是透過遊歷天下而結識天下英雄,這都是成為當時一個大才的必備之物。趙人舉之趙相趙午,午言之趙王張敖所,趙王以為郎中。數歲,切直廉平,趙王賢之,未及遷。《史記·田叔列傳》這不,很快,田叔便在趙地被友人給推薦到了趙國國相趙午那裡,然後又被趙相直接推薦給了趙王,由此,趙王遂任命其為郎中,這可謂是一步登天啊。應該說,靠著田叔本身的才能,步步高昇是肯定的,但,不料,雖然趙王也一樣認同田叔是大賢,但,此時發生的一件事,卻是改變了趙國包括趙王在內的所有趙國官員的命運。會陳豨反代,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張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趙王齧指出血,曰:“先人失國,微陛下,臣等當蟲出。公等柰何言若是!毋復出口矣!”於是貫高等曰:“王長者,不倍德。”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係。《史記·田叔列傳》在這裡要說一句,應該是太史公記錄有誤,漢七年是韓王信謀反,而陳豨是在漢十年才反的,所以,這裡和陳豨應當是沒有關係的。漢七年,韓王信謀反,太祖高皇帝劉邦領兵經過趙國,遂在趙國停留了半刻。而此時的趙國之王便是先趙王張耳之子張敖,同時,張敖也是劉邦長女魯元公主的夫婿,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時的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親女婿。所以,要我說,這純粹就是個誤會。劉邦覺得到了女婿的地盤上了,自己也就那麼一個閨女,所以,對於這個女婿自然就是沒有顧忌了,有什麼說什麼,可能就是當時說的有點過,還嘴癢的罵了幾句張敖。於張敖而言,劉邦不僅是他的主上,還是他的岳父,說白了就是爹,被自己的爹罵幾句,能咋?很顯然什麼事都沒有啊,過去了也就過去了。但,張敖願意,可是張敖麾下的那群人卻不依了。唉,這就真的是主弱臣強的惡果,明明張敖自己都不生氣,然後這些臣子卻一個個貌似忠心的說,這就是劉邦的錯,必須要讓劉邦付出代價。大家說,這不就是在無理取鬧嗎?或者說,恐怕此時的這群趙臣,明為張敖出頭,但實際上,恐怕還是要報私仇,說白了就是,殺劉邦才是目的,至於是什麼原因並不重要。而張敖也沒辦法,只能是盡力的勸阻,可是,管不住就是管不住,所以,史書才在這裡記錄了一句“會事發覺”,筆者很懷疑這就是趙王張敖告的密,不過,或許也不是,因為看後來的事,或許還真不是張敖告的密,總之,這場差一點要了劉邦命的事變,就這樣在還沒有發生的情況下便被制止了。當然,天子一怒,血流成河,何況是刺殺天子呢?所以,那些趙臣也都明白,以趙午為首的這些人在失敗後就都自殺了,不過也有個例外,一個叫做唯貫高的人卻並沒有自殺,而是接受了漢庭的關押。但,趙午他們死看不要緊,可這一下子卻讓真正無辜的張敖幾乎陷入了死地: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廢為宣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史記·田叔列傳》由上述記載,當時的劉邦可能真是不知道是張敖告的密,或許,壓根就不是張敖告的密,總之,劉邦的一句詔書,敢於跟隨趙王入長安者,一律滅三族,由此可見劉邦此時的憤怒。但,正所謂那個時代最多的,就是不怕死的人。雖然說張敖御下無方,但總歸也是有那麼一群願意追隨張敖的人,由此,包括田叔在內的十餘人便以趙王家奴的身份跟隨趙王張敖來到長安受審。然,這裡出現的一句話,便是筆者最初斷言應該是張敖告密的原因。這裡記載了一句“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由此可以看出,當時張敖派遣高密的人,便是貫高,為何?因為當時的劉邦連趙王自己的話都不信,偏偏貫高說完了緣故,劉邦便大赦張敖,由此可以看出,定然是貫高向劉邦仔細說明了是張敖派遣自己告的密,由此才讓劉邦逃出生天的。不過,雖然劉邦答應放了張敖,但畢竟是在趙國出的事,趙王一個御下無方驚擾聖駕的罪還是跑不了的,由此,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漢庭遂下發詔書,趙王張敖就此削為宣平侯,除掉王族之位。好吧,當筆者查閱另外一處記載的時候,才看到了相對準確的記載:漢九年,貫高怨家知其謀,乃上變告之。於是上皆並逮捕趙王、貫高等。十餘人皆爭自剄,貫高獨怒罵曰:“誰令公為之?今王實無謀,而並捕王;公等皆死,誰白王不反者!”乃轞車膠致,與王詣長安。《史記·張而陳餘列傳》和筆者先開始猜測的差不多,但還是有差別,確實是貫高告的密,不過,貫高此人卻不是張敖驅使的,反而是以一人之力救下了張敖,後來又因為魯元公主的緣故,張敖才被貶為宣平侯。總算是弄清楚了,但根據筆者看到這裡的另外一處記載,筆者就有個猜測了,會不會當年的那場叛亂本身就是被劉邦早就知道的?而劉邦當時的目的其實就是要廢除各路異姓諸侯王,然在滅掉燕王和楚王之後,韓王再滅,那麼剩下的幾個,便都不好對付了。尤其是趙王張敖,自己的親女婿,平常的那些比較陰損的辦法自然不能用了,但是在這次事件之後,大家卻是皆大歡喜,張敖成功被貶為侯,而且還是對劉邦感恩戴德的,由此,筆者或許也要誇劉邦一句技術高超了。好吧,這就是隨便猜測,做不到的真的。叔為漢中守十餘年,會高後崩,諸呂作亂,大臣誅之,立孝文帝。《史記·田叔列傳》雖然,趙王和趙國經歷了大變,田叔也算是走了一遭鬼門關,但總歸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劉邦在赦免趙王張敖之後,便接受張敖的建議,大力啟用原趙王府舊部,如此,田叔便也是因禍得福,成為了漢中太守,如此,從高帝到惠帝再到呂后,最後又是到了文帝一朝,田叔這十幾年的漢中太守之職務,也算是逍遙自在。而至於田叔之後的故事,史書記載的有點囉嗦,筆者就不細講了,總之都不是什麼大事。一者是田叔為孝文帝誇讚自己曾經的同僚孟舒,讓其得以官復原職。二者便是因為其他原因失掉官職之後,但在漢景帝年間因為處理梁王之案時的機敏,遂被漢景帝任為了魯相,然後呢?又因為在繼任魯相後勸誡魯王善待百姓,所以為魯王所尊重。數年,叔以官卒,魯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傷先人名。”《史記·田叔列傳》以上,就是田叔的最後,在就任魯相幾年後,便逝去了,然後當魯王賜予百金時,為其子田仁所拒絕,還說了一句比較有名的話,不以百金而侮辱先王之名。嗯,關於田叔的基本故事就是這樣。嗯,或許就會有人問了?太史公記錄田叔的意義何在?是的,筆者也想問這個問題,為什麼?憑什麼?然後,太史公的表面理由是:守節切直,義足以言廉,行足以厲賢,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史記·太史公自序》的確,這裡太史公簡直是把田叔誇讚的快古今無雙了,但,田叔究竟做了什麼事,如上所述,雖然都很明智,能算的是個智者,可是,真的有太史公說的這麼好嗎?很顯然,太史公記錄田叔是有真實原因的,那是什麼呢?太史公曰:孔子稱曰“居是國必聞其政”,田叔之謂乎!義不忘賢,明主之美以救過。仁與餘善,餘故並論之。《史記·田叔列傳》前面的話不必看,單單看看後面的那五個字,憑什麼?憑什麼田叔可以獨立列一傳,就是因為太史公和田叔兒子關係比較好,所以,便讓田叔和他的兒子一起併入一傳。公平嗎?漢初總共八個異姓王,有兩個王,太史公連合住傳中都不願意列入,甚至連個字都不想提。更不要說漢初那麼多影響深遠的名將大臣們,他們僅僅是在某些隻言片語中出現了一下,便被太史公直接無視,然而,田叔這樣的,卻是被獨自列為一傳,筆者只能說,太史公您老人家真是好隨性啊?您的隨性,卻讓我們今人把本該知道的東西,卻再也看不到了。是,每個普通人也都是應該列入史冊的,但問題是,能不能擇其重要的,而不是因為和自己關係好,就這樣糊弄,好吧,筆者誠然自己有點失態。從上週開始,就這篇《田叔列傳》,筆者足足看了十遍,楞是沒看出此人獨自列傳的意義何在?當然,除了和太史公的關係外,筆者也已經實在想不到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嗯,說到這裡,或許又會有人問了,筆者的題目中出現那盜墓之祖的意義何在?筆者是沒有發現田叔此人獨自列傳的意義,但是,筆者卻在太史公的另外一處記載中發現了極其有趣的事: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史記·貨殖列傳》什麼是掘冢?掘冢的白話意思就是,盜墓。而在這裡,我們的太史公可是明明白白的記錄了,盜墓這種奸邪之事,便是從田叔這個人開始的,所以,這才是筆者為何說田叔是盜墓祖師爺的原因,畢竟,是第一個嘛。雖然,筆者不知道這裡的田叔和那個田叔究竟是不是一個人,但,貌似史書中叫田叔的,好像就他一個人,那麼,恐怕這就有意思了。田叔,一個被太史公在獨傳中誇為是忠誠智慧的人,居然在另外一處記載中還是幹盜墓的,那麼,這背後究竟會有什麼聯絡呢?而眾所周知,漢景帝時期,華夏盜墓事業算是逐漸興起,而尤其是南方吳楚之地,古墓尤其多,然,貌似田叔可是在漢中做太守做了足足十多年,而漢中離楚國故地可是不太遠的,那麼,這其中會有什麼貓膩的?另外太史公記載的田叔曾“坐法失官”過,如此,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失掉官職的呢?而再配上這裡的記錄,或許就能解釋通了,因為盜墓的事而被罷官,當然,這都是猜測,做不得真的。總之,關於田叔此人的真實身份,恐怕還真沒太史公在《田叔列傳》中記錄的那麼簡單。田叔,真的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漢良善之臣嗎?僅僅就是因為他的兒子和太史公的關係好便就獨自列傳嗎?真真假假,究竟何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