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蝸72

    先秦六藝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四書五經六藝,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

    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亡於秦末戰火,只剩下五經,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

    如果社會上沒有恭維有才華的人,就不會導致老百姓相爭,如果珍貴的東西大家都不認為他是珍貴的話,那麼就不會偷竊之人,不顯耀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導致民心迷亂。

    所以聖人的治理原則就是:要使人民都虛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沒有野心,使人民身體強健,全民都形成了謙虛謹慎不出風頭、安居樂業不欲壑難填的風尚,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了,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社會就不會不太平了。

    這裡的“無為”是有特定的含義,不是無所作為。“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說你的行為達到了“無為”的境界,天下就沒有你管治不了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慍不火與不溫不火的區別?